基本信息
書名:半導體的檢測與分析-(第二版)
定價:98.00元
作者:許振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030194626
字數:
頁碼:635
版次:2
裝幀:精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的內容與1984年版的內容完全不同。本書介紹補充瞭這二十年來半導體科研、生産中常用的各種檢測、分析方法和原理。全書共分7章,包括引論,半導體的高分辨X射綫衍射,光學檢測與分析,錶麵、薄膜成分分析,掃描探針顯微學在半導體中的運用,透射電子顯微學及其在半導體中的應用和半導體深中心的錶徵。書中根據實踐列舉瞭一些實例,同時附有大量參考文獻和常用的數據,以便讀者進一步參考和應用。
本書可供從事半導體科研和生産的科研人員,大專院校老師和研究生使用。
目錄
前言
章 引論
1.1 科學內容
1.2 實驗技術
1.3 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半導體晶體的高分辨X射綫衍射
2.1 引言
2.2 半導體晶體結構與結構缺陷
2.3 X射綫平麵波的衍射
2.4 高分辨X射綫衍射的限束
2.5 異質外延多層膜的X射綫雙晶衍射
2.6 三軸衍射
2.7 晶格參數的測量
2.8 鑲嵌結構的測量
2.9 鏡麵反射與麵內掠入射
參考文獻
附錄
第3章 光學性質檢測分析
3.1 引言
3.2 半導體光緻發光
3.3 半導體的陰極熒光
3.4 吸引光譜及其相關的薄膜光譜測量方法
3.5 拉曼散射
參考文獻
第4章 錶麵和薄膜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俄歇電子能譜
4.3 X射綫光電子譜
4.4 二次離子質譜
4.5 盧瑟福背散射
參考文獻
附錄
第5章 掃描探針顯微學在半導體中的運用
5.1 引言
5.2 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基本原理
5.3 用STM分析錶麵結構
5.4 掃描隧道譜
5.5 彈道電子發射顯微鏡
5.6 原子力顯微鏡
5.7 原子力顯微鏡用於錶麵分析
5.8 掃描電容顯微鏡
5.9 靜電力顯微鏡
5.10 磁力顯微鏡
5.11 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
5.12 原子操縱與納米加工
參考文獻
第6章 透射電子顯微學及其在半導體研究
6.1 引言
6.2 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及工作原理
6.3 顯微像襯度
6.4 其他技術
6.5 應用實例
6.6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第7章 半導體深中心的錶徵
7.1 深能級瞬態譜技術
參考文獻
7.2 熱激電流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剛到手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瞭起來,第一印象是排版相當的紮實,圖文並茂的風格讓人感覺作者對內容的駕馭能力很強。我原本是希望能在書中找到一些關於高頻射頻電路設計的深入探討,特彆是涉及到GaN器件在5G基站中的應用的最新進展。然而,雖然書中對半導體器件的物理特性有基礎性的介紹,但對於實際工程中那些復雜、高度專業化的設計流程和優化策略,似乎著墨不多。比如,關於如何精確建模不同工作溫度下的器件參數漂移,以及如何利用仿真軟件進行先進工藝節點的版圖設計規則檢查(DRC)的實戰經驗,這本書就沒有提供足夠的細節。我期待的更多是一種“手把手”的教程,展示業界一綫工程師是如何解決實際難題的,而不是停留在理論解釋層麵。總的來說,它更像是一本優秀的教材入門讀物,而不是一本麵嚮資深工程師的“工具書”或“進階手冊”。對於初學者來說或許是寶藏,但對於我這種需要解決具體技術瓶頸的人來說,還需要去尋找更側重於EDA工具應用和設計流程自動化的專業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圖錶製作非常清晰,這一點我必須承認,尤其是在描述半導體材料的能帶結構和載流子輸運機製時,插圖的質量是無可挑剔的。然而,我的主要興趣點在於量子計算領域中超導量子比特(Superconducting Qubits)的製備和讀齣技術。我知道這與傳統的CMOS半導體有所區彆,但鑒於現代半導體技術是支撐量子計算硬件發展的基礎,我希望能看到一些跨學科的連接點。例如,如何利用高精度的半導體光刻技術來製造超導電路的 Josephson 結,或者在極低溫環境下進行信號的去噪處理的技術細節。這本書完全聚焦於傳統矽基半導體,對於這些前沿的、跨界的技術交叉點,完全沒有涉及。這使得它對於我這種緻力於探索後摩爾時代計算範式的研究者來說,價值十分有限,它是一個封閉的知識體係,未能嚮更廣闊的未來科技領域敞開大門。
評分讀完將近三分之一,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有些平穩,更像是按照標準教科書的結構進行邏輯梳理,缺乏一些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洞察”或者“行業內幕”。我特彆關注先進封裝技術(如異質集成和Chiplet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尤其想瞭解在這些前沿領域,如何進行熱管理和可靠性測試的創新方法。這本書雖然提到瞭封裝的基礎概念,但對於這些尖端技術如何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性能和成本,介紹得相當保守和傳統。例如,在討論可靠性分析時,它似乎更側重於傳統的壽命預測模型,而對諸如AI驅動的故障預測和基於數字孿生的實時健康監測等新範式提及甚少。這種對前沿技術發展的滯後感,讓我覺得手中的這本書似乎定格在瞭幾年前的行業標準上,與當前日新月異的半導體前沿進步有些脫節。如果能增加一些對新材料(如二維材料)在器件性能提升中作用的探討,或許會更有價值。
評分坦白說,我是在尋找一本能清晰闡述半導體産業經濟學和知識産權布局的書籍。我深知技術創新離不開市場驅動和法律保護,尤其是在當前地緣政治背景下,對芯片供應鏈的韌性與戰略布局非常感興趣。這本書的全部篇幅似乎都聚焦於晶體管的物理學和器件的特性分析,對市場動態、知識産權壁壘以及主要的專利訴訟案例完全避而不談。這使得這本書在宏觀層麵上顯得有些單薄。我期望它能像一份行業分析報告一樣,不僅告訴我“它如何工作”,更要告訴我“誰在主導它,以及未來的市場格局會如何演變”。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尖端製造設備的采購決策、資本支齣(CAPEX)的閤理性分析,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大大提升,而不隻是停留在微觀的材料科學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總體上是嚴謹且偏學術化的,這對於打基礎是極好的,但對於我這種偏嚮自動化測試和質量控製(QA/QC)領域的讀者來說,會稍微有點枯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關於大規模半導體生産綫中,如何設計和實施高效的在綫參數檢測係統的具體案例。例如,如何選擇閤適的探針颱配置、如何優化高速數據采集的算法,以及如何將測試數據無縫集成到MES(製造執行係統)中去,實現閉環反饋。這本書的檢測章節更多地停留在“什麼是光電測量”的原理層麵,而對於實際的測試夾具設計、信號完整性優化以及高速串行總綫測試的挑戰,幾乎沒有觸及。這種技術上的“缺失”讓我感到遺憾,因為它沒有提供將理論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橋梁。我需要的是關於ATE(自動測試設備)編程和高級故障隔離技術的深入指南,而不是基礎的物理原理迴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