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音響師聽力訓練基礎-(含光盤)
定價:49.00元
作者:張婧穎,孟子厚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102000
字數:
頁碼:2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為瞭給廣大的音響從業人員和音響愛好者提供一個自我練習,提高聽覺能力的教材,張婧穎、孟子厚在中國傳媒大學傳播聲學研究所內部開設的聽音訓練課程的基礎上編撰瞭《音響師聽力訓練基礎》,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在寜波音王公司的企業聽音員培訓中講授實施過,效果良好。在音王公司的企業聽音員培訓中,培訓前參訓人員的聽力閤格率不足30%,培訓後參訓人員的聽力閤格率達到瞭90%以上,具體培訓效果可參見《演藝科技》2014年0期刊登的“音質主觀評價聽音員的選拔與培訓”一文。
目錄
章 聽覺機理與聽音評價基礎
1.1 人的聽覺生理係統及其特性
1.1.1 人耳構造及其聲學特性
1.1.2 聽覺傳導途徑
1.1.3 聽覺感知的生理機製
1.2 聽覺心理效應
1.2.1 聚焦效應
1.2.2 掩蔽效應
1.2.3 雙耳效應
1.3 音響環境和音響器件
1.3.1 音響環境
1.3.2 音響器件
1.3.3 放聲係統
1.3.4 擴聲係統
1.4 音響設備的主觀音質評價
1.4.1 主觀音質評價
1.4.2 主觀音質評價指標
1.5 主觀評價實驗方法概述
1.6 主觀音質評價相關要求
1.6.1 聽音房間要求
1.6.2 放音設備要求
1.6.3 聽評人員要求
1.7 聽音訓練、聽能形成與聽力保護
1.7.1 聽音訓練
1.7.2 聽能形成
1.7.3 聽力損傷
1.7.4 聽力保護
參考文獻
第2章 晌度
2.1 聽覺閾限與痛閾
2.1.1 聲壓
2.1.2 聽覺閾限
2.1.3 聽力級
2.2 等響特性測量
2.2.1 純音響度量化
2.2.2 等響麯綫
2.2.3 等響測量
2.2.4 噪聲響度
2.2.5 樂音響度
2.3 純音響度判斷
2.3.1 聽音練習1:純音等響聽辨
2.3.2 聽音練習2:純音相對響度聽辨
2.3.3 聽音練習3:純音的持續時間與響度聽辨
2.4 復閤音響度判斷
2.4.1 聽音練習4:復閤音的頻率間隔與響度聽辨
2.4.2 聽音練習5:復閤音的幅度與響度聽辨
2.4.3 聽音練習6:復閤音的頻率比與響度聽辨
2.5 噪聲響度判斷
2.5.1 聽音練習7:寬帶噪聲相對響度聽辨
2.5.2 聽音練習8:窄帶噪聲相對響度聽辨
2.5.3 聽音練習9:窄帶噪聲的帶寬與響度聽辨
2.5.4 聽音練習10:窄帶噪聲的中心頻率與響度聽辨
2.5.5 聽音練習11:寬帶噪聲的響度突變聽辨
2.6 樂音響度判斷
2.6.1 聽音練習12:樂音單音相對響度聽辨
2.6.2 聽音練習13:樂音音階等響聽辨
2.6.3 聽音練習14:音樂片段響度聽辨
2.6.4 聽音練習15:音樂片段*佳響度
2.7 響度的差彆閾限
2.7.1 實驗1:純音響度差彆閾限測試
第2章 附錄
參考文獻
第3章 音高與頻率
3.1 純音頻率的判斷
3.1.1 純音音高
3.1.2 聽音練習1:純音音高聽感
3.1.3 聽音練習2:純音相對音高聽辨
3.2 樂音音高的判斷
……
第4章 音色與頻譜特性
第5章 聲音的時長
第6章 音響環境的混響特性
第7章 畸變與失真
第8章 諧和性與平衡性
第9章 瞬態特性
0章 雙耳聽覺與空間感
1章 音樂情感感知
2章 音樂作品風格分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元素,這讓人感覺它更注重內容本身。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買的,他是一位資深的錄音師,說這本書是他們那個圈子裏人手一冊的“寶典”。翻開目錄,立刻被裏麵嚴謹的結構所吸引。它似乎從最基礎的聽覺生理學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對不同頻率、動態範圍的辨識訓練。我尤其欣賞它對“聲場定位”和“空間感”的講解,理論部分寫得非常到位,引用瞭很多聲學傢的經典論述,讀起來有種踏實感。雖然我纔剛開始進行第一部分的訓練,但已經能感受到作者在編寫這些練習時花費的心思。例如,它沒有簡單地給齣“聽齣低音的混濁感”這類模糊的要求,而是提供瞭非常具體的判彆標準和參照音,這一點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期待接下來的光盤部分能提供更豐富的實戰演練材料,希望能真正幫助我把耳朵磨礪得更敏銳一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中規中矩,紙張不算頂級的厚實,但用來做筆記和反復翻閱也足夠耐用。我最看重的是隨書附帶的那張光盤,這纔是它真正的靈魂所在。我嘗試播放瞭其中的一些基礎波形識彆練習,音質非常純淨,沒有絲毫的底噪,這在聽力訓練材料中是至關重要的。有一組練習是專門針對辨識不同類型失真(比如削波、壓縮失真)的,那種細微的差彆,如果不通過專業且高質量的音源來對比,根本無法察覺。我感覺這套練習遠比我之前在網上下載的那些零散素材係統和專業得多。它更像是一個結構完整的“聽力健身房”,需要持之以恒地去“舉鐵”和“拉伸”,纔能看到效果。雖然初期練習讓我耳朵有點疲勞,但我相信這種“痛苦”正是進步的信號。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我原本以為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已經算是不錯的瞭,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的某一章節,專門討論瞭“相位抵消”在實際混音中對中頻清晰度的影響。坦白講,之前我隻在理論上瞭解過相位,但這本書通過具體的音軌示例(我猜測是在光盤裏),讓我第一次真切地“聽”到瞭聲音是如何因為相位問題而變得“單薄”和“空洞”的。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注重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它不會讓你陷入無休止的數學推導,而是將復雜的聲學原理轉化為可以立即在DAW中進行驗證的小實驗。這種“學完馬上就能用”的模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學習的積極性。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經驗豐富的導師,手把手地引導你穿越聲音世界的迷霧,而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
評分我是在一個聲音設計的工作坊上被一位前輩強力推薦的,他提到這本書對於建立一個“共同的聽覺詞匯庫”非常重要。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得非常有層次感,它不像市麵上其他流行的“速成指南”,而是腳踏實地地從人耳的生理限製講起,然後過渡到心理聲學,最後纔是工程實踐。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想進入專業混音或母帶處理領域的新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標準答案”的參照係。它教會的不是如何去“美化”聲音,而是如何“準確地聽見”聲音的每一個組成部分——瞬態、衰減、泛音結構等等。雖然書中的例子大多基於傳統的錄音棚場景,但其底層邏輯是完全可以遷移到現代數字音頻工作流程中的。我打算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嚴格按照書中的建議進行係統性訓練,希望能徹底改造我那套混亂的聽覺習慣。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稍微有點“學術腔”,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枯燥,畢竟它不是那種輕鬆愉快的讀物,而是像一本嚴肅的教科書。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它那種精煉、準確的語言錶達方式。不過,一旦你沉下心來仔細琢磨其中的公式和圖錶,就會發現它背後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常識,對樂理和錄音技術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有些地方的跳躍性比較大。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均衡器(EQ)應用原理時,那種抽絲剝繭的分析方法,它不僅僅告訴你“高頻需要提升”,而是告訴你“在多少赫茲提升多少分貝可以模擬齣某種特定混響環境下的空氣感”。這種深度分析,讓我對以往模糊的“感覺”有瞭一個可以量化的參照係。對於希望從“會聽”躍升到“精聽”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知識框架是極其寶貴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