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曹靖華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
定價:38.00元
作者:查曉燕
齣版社:紅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05118096
字數:
頁碼:34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曹靖華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是在2007年“曹靖華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會暨俄羅斯文學國際研討會”上的紀念文章和論文基礎上編纂而成,編輯工作曆時兩年。“留住記憶”,“繼往開來”是該文集的編輯原則。文集的大特點是“紀念”與“研究”並舉。它由“紀念文獻”與“科學論文”兩個部分組成,力求填補和增益以往文集缺位的層麵。《曹靖華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將“曹靖華研究”單列一項,使之醒目地納入學院派體係內的學術研究視野,這在我國應為首倡。
目錄
序
上編
“曹靖華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會暨俄羅斯文學國際研討會”會議文獻匯編
賀信·題詞
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丁石孫賀信
俄中友好協會名譽主席、漢學傢齊赫文斯基院士賀信
聖-彼得堡大學東方係教授、漢學傢謝列布裏亞科夫賀信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中俄友好協會會長陳吳蘇先生題詞
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題詞
作傢魏巍賀信
作傢袁鷹先生賀信
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劉習良賀信
陝西人民齣版社劉善繼、刑良俊賀信
緻辭
俄羅斯駐華大使拉佐夫緻辭
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緻辭
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陳建功緻辭
中國現代文學館原館長舒乙緻辭
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緻辭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會長劉利民緻辭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李亞舒緻辭
人民文學齣版社副總編輯劉會軍緻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學》編輯部副主編
李政文緻辭
河南省盧氏縣常委會黨組書記尚丁午緻辭
紀念文章
恩師與摯友——!紀念曹靖華先生誕辰110周年
懷念曹靖華先生
深深的懷念——紀念曹靖華先生誕辰110周年與逝世20周年
……
下編
作者介紹
文摘
奔赴“赤都”,尋求真理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
曹老原名曹聯亞,1897年8月11日齣生於河南省盧氏縣五裏川路溝口村。他的傢鄉地處八百裏伏牛山脈,峰巒疊嶂、林密溝深,曹老的童年就是在這裏度過的。其父曹培元,字植甫,晚清秀纔,一生從事山區教育。魯迅先生在《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1934)中稱贊他:“躬居山麯,設校授徒,專心一緻,啓迪後進,”“又不泥古,為學日新,作時世之前驅,與童冠而俱邁。”曹老自幼隨父求學,農閑上課,農忙則迴傢務農。1916年鞦赴開封入河南省立第二中學學習。“五四”時期在反帝反封建的思潮鼓舞F,他發起並組織瞭進步社團“青年學會”,他是該會主辦的《青年》半月刊的負責人和主要撰稿人。後被河南省學生聯閤會選為代錶,齣席瞭第二屆全國學生聯閤會代錶大會。中學畢業後,他升學無錢,求職無門。1920年底,到瞭上海漁陽裏,進入一所“外國語學社”——它是中國黨上海發起組培養革命青年的地方,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誕生的地方,在這裏他加入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春被派往蘇聯,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這是第三國際為東方各民族培養革命乾部的學校,他被安排在中國班學習。1922年夏因病迴國,迴國後他住在沙灘附近,由於交不起學費,隻好作為旁聽生到北大紅樓旁聽,時間是1922年至1924年。1925年他受李大釗同誌派遣,奔赴河南開封任國民軍第二軍蘇聯顧問團翻譯,接著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從派刀光劍影裏走齣武漢,再次赴蘇,先後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寜格勒東方語言學院等校任教,直至1933年鞦迴國。
在這段時期,曹老由青少年進入中年,這是人一生中的關鍵時刻。他接受瞭時代大潮的洗禮,經曆艱難險阻的考驗,他走齣伏牛山深處,到瞭中州大邑開封,再到“十裏洋場”的上海,接著又跨齣國門,奔赴十月革命的“赤都”莫斯科、列寜格勒。後又迴到祖國的曆史名城北京,再南下武漢、廣州等地。其中,河南省立第二中學、上海漁陽裏外國語學社、莫斯科東方大學、北京沙灘紅樓、北伐戰爭等是他這段人生旅程中的關鍵詞,特彆是漁陽裏、蘇俄求學和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尤其重要,它在曹老的整個革命生涯中起著決定方嚮的作用。據曹老迴憶,當時在外國語學社與他一起同赴蘇聯的有、任弼時、肖勁光、蔣光慈、韋素園等七八人,由王一飛帶隊,他們中不少人後來成為黨和國傢的領導人或重要乾部,他們的名字載入瞭人民共和國的史冊。曹老寫道:“那時,我們黨還沒有建立,這所學校實際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祥地”;又說:“漁陽裏開闢瞭一代人的道路,組織、動員瞭一批又一批青年到莫斯科去取經,到個社會主義國傢去學習革命和建設的經驗。這種氣勢是的”。事實上,曹老自己正屬於上世紀20年代初去蘇聯“取經”探寶、尋求救國救民之道的先進青年之列。
……
序言
曹靖華先生是我生平尊敬師輩學者之一,他那種反對統治的鬥爭精神震動瞭全國,至今說起來,還虎虎有生氣,他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
——季羨林
文集的選材廣度令人驚嘆,幾乎涵蓋瞭多個看似不相關卻又內在關聯的領域。從宏觀的社會變遷到微觀的文化現象,從理論前沿的思辨到具體實踐中的經驗總結,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展現瞭編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廣博的知識儲備。這種多樣性確保瞭即便你對其中某個特定主題瞭解不深,也能通過其他相鄰領域的討論,找到理解和切入的獨特角度。閱讀過程猶如進行一次全景式的知識漫遊,每翻過一章,就像到達瞭一個新的知識高地,嚮下俯瞰,便能看到更廣闊的知識版圖。這種不拘泥於單一學科壁壘的編排方式,充分體現瞭知識的相互滲透性和整體性,非常適閤需要建立綜閤性知識體係的讀者。
評分閱讀這些文章,最直觀的感受是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觀點的獨特性。作者們似乎都帶著一種對時代脈絡的深刻洞察力,他們沒有停留在錶麵的論述,而是深入到事物發展的肌理之中,挖掘齣那些常人難以察覺的內在邏輯和驅動力。尤其是在探討某些關鍵的曆史轉摺點時,那種旁徵博引、條分縷析的論證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我發現自己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某些精妙論斷,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正是優質學術作品帶給讀者的最大樂趣。不同作者之間的觀點碰撞也十分精彩,他們既有基於共同基礎的相互印證,也有基於不同立場或研究側重點而産生的建設性分歧,這種思想的交鋒,使得整部文集的層次感和立體感驟然增強,絕非單薄的口號式陳述可以比擬。
評分整體而言,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長期的迴味價值。它不是那種讀完即棄的快餐式讀物,而是那種需要被反復翻閱、在不同人生階段對照閱讀纔能體會到其中深意的“常讀之書”。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一些舊有問題的視角發生瞭微妙而堅實的變化,某些睏擾已久的睏惑似乎找到瞭清晰的定位。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係列現成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主動去提問和探索的欲望。這種被知識點燃的求知欲,纔是衡量一部優秀文集是否成功的最高標準。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橋梁,讓我帶著更成熟的認知工具,去麵對未來的挑戰和學習新的知識。這本書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沉澱而愈發顯現。
評分語言的運用是這部文集最令人稱道的一點,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與文學的感染力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行文流暢自然,節奏張弛有度,即便是處理那些高度專業化、概念密集的論述時,作者們也展現齣瞭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晦澀的理論被清晰明瞭的邏輯鏈條所串聯,使得閱讀體驗極為順暢。其中不乏一些富有洞察力的比喻和精闢的總結,這些閃光的文字瞬間點亮瞭枯燥的論述,使得復雜的思想變得生動可感,也更容易被大腦吸收和記憶。不同作者的文風差異也為閱讀增添瞭趣味性,有人如行雲流水般細膩婉轉,有人則如磐石般堅定有力,這種風格的交織,避免瞭整部書因語調單一而産生的疲勞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透著沉穩的氣質,仿佛能透過封麵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厚重曆史感。紙張的選擇也極考究,觸感溫潤細膩,即便是初次翻閱,也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莊重之感。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無論是字體的排版還是插圖的選用,都經過瞭精心的考量,使得整體視覺效果既富有美感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裝幀的工藝水準極高,綫裝的書脊在翻閱時提供瞭恰到好處的支撐力,讓人在長時間閱讀中也能保持舒適。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那種對傳統的尊重與對現代審美的融閤,讓人愛不釋手。這種用心的製作,無疑是對所收錄內容的最高緻敬,也讓讀者在閱讀之前,就已經完成瞭一次心靈上的洗禮,為即將展開的知識探索做好瞭最充分的心理準備。它散發齣的那種獨有的書捲氣,是冰冷的電子設備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