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劉海波,郭麗 9787547706367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劉海波,郭麗 978754770636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海波,郭麗 著
圖書標籤:
  • 通信
  • 電信
  • 博物館
  • 北京
  • 曆史
  • 科技
  • 文化
  • 工業
  • 檔案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同心齣版社
ISBN:9787547706367
商品編碼:2950749110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定價:46.00元

作者:劉海波,郭麗

齣版社: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數:

頁碼:2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隸屬於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鮮明的電信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94年,初館址位於北黃城根北街皇城根電話局內(A館),館捨為北平電話北局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冊登記,展陳麵積四百多平方米,展陳內容以北京市內電話曆史為主。
  2008年在騾馬市大街北京聯通綜閤樓內新建B館,展陳麵積三韆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區電信事業的曆史得到全麵展示。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集通信曆史文化、電信科普和新通信業務體驗於一身,融閤現代科技手段,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北京電信事業一百三十年來的發展演變。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電話是比電報更為方便更實用的通信工具,電話不但具有實時溝通的優勢,還避免瞭電報需要撰寫電報稿、翻譯電文等專業知識,所以一經問世,就迅速普及開來。然而,清的高權力中心——紫禁城,卻遲遲不願嚮電話敞開大門。
  慈禧太後晚年,常住頤和園,這裏成瞭慈禧太後日常辦工、休息娛樂和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成瞭中國真正的權力中心。主管洋務和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成瞭外務部,也在頤和園牆外設立瞭分支機構——外務部公所。為瞭請示匯報方便,1902年,自東城東堂子鬍同的外務部至頤和園架設專用電話綫,綫路全長24公裏,由外務部和步兵統領衙門共同齣資,由璞爾生的“電鈴公司”承包建設。當時北京還沒有官辦的電話局,隻有璞爾生的“電鈴公司”在經營北京的電話業務。
  1908年8月,行將就木的慈禧太後又下旨,自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至來薰風門東配殿架設電話專綫,“專備上用”。這時候的光緒皇帝因為戊戌變法失敗,早已被軟禁在瀛颱。這條電話專綫,成瞭慈禧太後隨時瞭解光緒皇帝動嚮的“皇傢電話專綫”。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撒手人寰,這條電話專綫的作用也隨之告終。2005年,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經過曆史考證,與頤和園閤作,在水木自親殿開闢瞭“皇傢電話專綫展”長設展覽,嚮人們展示瞭清朝高統治者對先進通信手段從觀望、徘徊到接受的過程。
  “老佛爺”雖然在頤和園大肆嘗試外國新技術一一電燈、電話、小火輪,但在紫禁城的皇宮內,卻禁止安裝電話,從中我們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對洋務的矛盾態度。現代通信工具的誘惑是難以阻擋的,1910年,42歲的隆裕太後(光緒帝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打破瞭“老佛爺”不許在皇宮裝電話的禁令,傳旨內務府在後宮安裝10門交換機一部,並在長、建福官、儲秀宮安裝瞭6部內綫電話,這是我國的皇傢電話局。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於2006年與故宮博物院閤作,在儲秀宮綏福殿開辦瞭“皇傢電話局”常設展覽,揭秘瞭曾深藏在皇宮大內的現代電話手段。
  ……

序言



紙上博物館:一座流動的曆史長廊,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當指尖劃過泛黃的書頁,當目光在精美的插圖中流連,我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走進瞭一個由文字與圖像精心構建的宏偉殿堂。這本書,名為《紙上博物館》,它並非一座固定的建築,而是承載著無盡知識與文明的流動畫捲。它邀請我們走進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那扇厚重的大門,開啓一段探尋通信發展脈絡、感受科技變革力量的非凡旅程。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一座坐落於古都北京的科技殿堂,它的存在本身便是對信息時代最生動的注解。這裏珍藏著中國通信電信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印記,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一段塵封的曆史,每一張照片都定格瞭一個時代的輝煌。而《紙上博物館》正是這座實體博物館的延伸與升華,它將冰冷的展櫃化作溫暖的書頁,將宏大的空間轉化為精煉的文字,讓這份珍貴的曆史記憶得以跨越地域與時間的限製,觸達每一個渴望瞭解中國通信電信發展曆程的讀者。 本書的編著者劉海波與郭麗,憑藉其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嚴謹的研究態度,精心策劃並撰寫瞭這本引人入勝的博物館導覽。他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展品名稱與年代,而是將每一件展品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技術原理、社會意義以及對時代進程的影響。從早期的電報機到現代的5G通信設備,從簡單的綫路鋪設到復雜的網絡架構,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與解讀。 翻開《紙上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或許是那些承載著早期通信夢想的古老物件。那些笨重的銅綫、粗糙的絕緣體、以及需要人工操作的撥盤式電話,無聲地訴說著那個信息傳遞尚顯艱難的年代。作者們並沒有止步於對這些“古董”的簡單介紹,他們會追溯這些設備的誕生背景,解析它們在當時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一步步突破技術瓶頸,為後來的通信革命奠定基礎。讀者可以瞭解到,那些看似簡單的機械裝置,是如何凝聚瞭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智慧,又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拉近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隨著篇章的推進,讀者將步入一個更加精彩紛呈的通信時代。電話的普及,電報的繁榮,無綫電的誕生,以及廣播電視的崛起,每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都在書中得到瞭生動的呈現。作者們會詳細介紹這些技術的發明過程,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的科學傢與工程師的故事,以及這些技術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極大地提升瞭信息的傳播速度與廣度。例如,關於早期電話交換機的介紹,可能不僅僅是機械結構的解析,更會涉及人工接綫員的工作場景,她們如何在嘈雜的環境中,通過聲音與聲音的傳遞,將世界連接在一起。 進入20世紀,計算機的齣現更是為通信領域帶來瞭顛覆性的變革。本書會細緻地描繪計算機通信的萌芽與發展,從最初的計算機網絡連接,到互聯網的雛形,再到萬維網的誕生。作者們將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復雜的網絡協議,闡釋數據傳輸的原理,以及信息時代的到來是如何改變瞭信息的載體、傳播方式與獲取途徑。讀者會瞭解到,那些曾經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場景,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現實,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類社會。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於中國通信電信行業自身的發展曆程給予瞭濃墨重彩的描繪。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的通信事業經曆瞭怎樣的艱辛與輝煌?從“東方紅”衛星的播報,到“兩彈一星”的通信保障,再到改革開放後通信網絡的飛速發展,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國通信發展的史冊上。本書將通過翔實的史料與豐富的圖片,展現中國通信技術從追趕到領先的奮鬥曆程,以及無數通信工作者為之付齣的辛勤汗水與智慧。讀者可以看到,那些曾經在簡陋條件下工作的科研人員,是如何憑藉堅韌的毅力,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自主創新。 除瞭對技術發展的宏觀敘述,《紙上博物館》還通過對具體展品的深入解讀,讓曆史變得觸手可及。可能是一封保存完好的早期電報,上麵寫著傢人的思念與牽掛;可能是一颱笨重的早期電話機,見證瞭多少次重要的通話;可能是一張老舊的通信地圖,上麵標記著曾經鋪設的無數條綫路。這些具體的展品,不僅僅是曆史的碎片,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通過對這些展品的細緻品鑒,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通信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遷,更能體會到通信在維係人際關係、促進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書在語言風格上,力求做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作者們善於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將枯燥的技術概念轉化為讀者易於理解的語言。同時,書中穿插的大量珍貴曆史圖片,更是為文字增添瞭無限的魅力。這些圖片或清晰地展示瞭展品的細節,或生動地再現瞭曆史的場景,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夠享受到視覺的盛宴。 《紙上博物館》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通信技術的書,它更是關於人類智慧、探索精神和時代進步的史詩。它讓我們認識到,每一次通信技術的飛躍,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與夢想;它讓我們感受到,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它提醒著我們,每一次小小的通信進步,都可能帶來巨大的社會影響。 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通信發展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我們對科學技術的好奇心,對曆史的敬畏感,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便捷通信,但很少有人去追溯這份便捷是如何得來。而《紙上博物館》正是這樣一本,能夠引導我們迴顧過往,理解當下,並展望未來的寶貴讀物。 劉海波與郭麗用他們充滿熱情與專業的筆觸,為我們打造瞭一個“紙上博物館”,讓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豐富藏品得以“活”起來,讓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通信故事,得以重新煥發生機。這本書,是一次關於通信發展史的深度探索,是一次與過去對話的精彩體驗,更是一次關於科技力量與人類智慧的贊歌。它適閤每一個對科技、曆史、以及中國發展感興趣的讀者,它會帶領你走進一個你可能從未想象過的精彩世界,讓你驚嘆於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 在閱讀《紙上博物館》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通信不僅僅是冰冷的電纜與數據,更是承載著情感、連接著夢想、推動著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它是一張無形的網,將世界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這本書,就是這張網的編織指南,也是你理解這張網的絕佳鑰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紙上博物館》係列,我真的期待瞭好久!當它終於送到我手上的時候,拆開快遞的瞬間,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清香,就足以讓我心生歡喜。我拿到的是《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一本,作者是劉海波和郭麗。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北京,一個承載著曆史與現代的城市,通信與電信,更是連接人與人、信息與世界的關鍵。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書頁,想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參觀”這座藏在紙頁中的博物館。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那些冰冷的科技産品、復雜的通信原理,變得生動有趣,讓一個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其中的魅力。是會通過精美的插圖,生動地展現那些老舊的電話、電報機?還是會講述那些通信技術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趣聞軼事,抑或是那些為之奮鬥的科學傢們的感人故事?我一直在想象,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視角,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中國通信電信行業的脈搏。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珍貴瞬間,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博物館的介紹,更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的微型史詩。

評分

拿到《紙上博物館》係列中的《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我內心充滿瞭一種對未知探索的渴望。一直以來,我對於博物館都情有獨鍾,它們是凝固瞭曆史的場所,是承載著文明的容器。而“紙上博物館”這個概念,更是激發瞭我無限的遐想。想象一下,不必親身前往,隻需在方寸之間,就能暢遊一座宏偉的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身就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劉海波和郭麗兩位作者的名字,我並不十分熟悉,但看到他們主筆瞭這樣一本充滿探索意味的書,我便對他們的專業度和文字功底充滿瞭期待。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學術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娓娓道來。它或許會從通信技術的起源講起,比如那些古老的烽火、信鴿,然後逐步過渡到近代電報、電話的誕生,再到現代的移動通信、互聯網時代。我希望作者能夠用嚴謹的考證,清晰的邏輯,將那些復雜的技術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齣來,讓即使是初次接觸通信電信領域的讀者,也能豁然開朗。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夠穿插一些曆史照片、文物圖樣,讓文字的描述更加具象化,仿佛身臨其境。

評分

《紙上博物館: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在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傳遞給我一種沉甸甸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本關於博物館的書,更是因為“通信電信”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意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已經習慣瞭即時通訊、高速網絡,但很少有人去深究,這一切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劉海波和郭麗兩位作者,我想他們一定對這個領域有著深厚的積纍。我期待他們能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為我們講述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裏的故事。或許,他們會帶領我們“親手觸摸”那些古老的電話轉盤,去感受那個撥號時代的不易;或許,他們會讓我們“聆聽”那些滴滴答答的電報聲,去想象信息傳遞的艱辛;又或許,他們會展示那些曾經的“巨無霸”計算機,去對比今天我們手中的智能手機,從而感嘆科技發展的飛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們對通信曆史的敬畏,對技術進步的贊嘆,並且能讓我們思考,在未來,通信電信又將走嚮何方。我更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北京這座城市在通信電信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和故事,讓這座“紙上博物館”更具地域特色。

評分

我對《紙上博物館》係列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而《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更是讓我覺得觸及瞭一個特彆有意義的主題。通信和電信,這兩個詞語本身就承載著連接、溝通、傳遞的使命,是現代社會運轉不可或缺的基石。劉海波和郭麗這兩位作者,我想他們一定是懷揣著一顆熱愛曆史、熱愛科技的心,纔得以將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的精髓呈現於紙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視角來解讀這些展品。比如,每一件展品背後,是否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那位發明瞭某項技術的工程師,他經曆瞭怎樣的挑戰?又或是,某一個重要的通信事件,是如何改變瞭曆史的進程?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展品和技術說明,更能通過這些,講述人與技術、技術與社會之間的深刻聯係。我甚至希望,作者能用一些富有詩意的語言,或者充滿哲思的錶達,去描繪那些冰冷的機械和電路背後,所蘊含的人類智慧和探索精神。我想,一本好的博物館圖書,應該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思考,甚至讓他們産生一種想要走進真實博物館的衝動。

評分

《紙上博物館》係列,我一直在關注,而《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這本書,無疑是我等待已久的一部。劉海波和郭麗,這兩位作者的名字,我雖然初次接觸,但看到他們選擇的這個主題,就已經讓我充滿瞭興趣。通信和電信,看似是冰冷的科技,但它們卻承載著無數人的情感、信息和夢想。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現代”的敘事方式,來呈現這座“紙上博物館”。例如,書中是否會運用大量的圖片,配閤精美的排版設計,讓每一頁都像一張富有藝術感的展闆?我希望作者能夠巧妙地將曆史文物與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聯係起來,讓我們看到,如今我們所享受的便捷通信,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而來的。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北京這座城市在通信電信領域的重要發展節點,比如某個重要的通信樞紐的建立,或是某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突破。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對科技進步的贊嘆,以及對北京這座城市獨特魅力的發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