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趣味物理學-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全新修訂版
定價:27.00元
作者: 彆萊利曼,符其珣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80
字數:
頁碼:232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青年齣版社於20世紀50年始引進彆萊利曼的係列作品。早期齣版的係列作品影響瞭幾代讀者,廣受好評,多次獲奬,長銷不衰。
然而,近年來,市場中也齣現瞭彆萊利曼作品多種多樣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寫版”,這樣的讀物破壞瞭作品的邏輯性、準確性和流暢,對學習者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為滿足讀者對高品質圖書的需要,中國青年齣版社重新修訂已齣版的係列作品內容,全麵整理、甄選彆萊利曼的其他作品,組織翻譯瞭《趣味數學世界》等作品,還特彆收錄瞭《趣味迷宮》《趣味七巧闆》等單行專輯——這些趣味無窮的學習單元是與中國讀者見麵。
經過重新改版整理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共11冊,分為三捲:物理捲、數學捲、天文捲。現在將準確、全麵的“彆萊利曼趣味科學作品全集”奉獻給讀者,希望大傢能在這位科普大師的引導下輕鬆跨入科學之門。
內容提要
《趣味物理學》是俄羅斯科普作傢彆萊利曼百餘部作品中精彩的一部。 n
這本書跟其他同一類書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會”讀者多少新知識,而是要幫助讀者“認識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說,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對他在物理學方麵已掌握的基本知識有更深入瞭解,並且能夠活學活用。書中迴避瞭枯燥的說教,而是與讀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難題、各種奇談怪論,一起討論其中的物理學知識。 n
作者在本書中所做的所有嘗試與努力都是為瞭達到一個目的——他相信;讀者一旦對於一門學科發生興趣,就會加倍注意,也就能夠自覺地去深入探索與學習;在興趣的引導下所學到知識纔更加“牢固”。 n
目錄
章 速度和運動 n
1.1 我們行動得有多快? 3 n
1.2 與時間賽跑 5 n
1.3 韆分之一秒 6 n
1.4 時間放大鏡 9 n
1.5 我們什麼時候繞太陽轉得更快些:在白晝還是在黑夜? 9 n
1.6 車輪的謎 11 n
1.7 車輪上慢的部分 12 n
1.8 不是開玩笑的問題 13 n
1.9 帆船從什麼地方駛來? 15 n
第二章 重力和重量·杠杆·壓力 n
2.1 請站起來! 19 n
2.2 步行和奔跑 22 n
2.3 從開動著的車子裏下來,要嚮前跳嗎? 25 n
2.4 順手抓住一顆子彈 26 n
2.5 西瓜 27 n
2.6 在颱秤的平颱上 29 n
2.7 物體在什麼地方比較重? 30 n
2.8 物體落下時候的重量 31 n
2.9 《奔月記》 33 n
2.10 儒勒·凡爾納怎樣描寫他的月球旅行以及這旅行應該怎樣進行? 36 n
2.11 用不正確的天平進行正確的稱量 38 n
2.12 比自己更有力量 39 n
2.13 為什麼尖銳的物體容易刺進彆的物體? 41 n
2.14 跟巨鯨相仿 42 n
第三章 介質的阻力 n
3.1 子彈和空氣 47 n
3.2 超遠程射擊 47 n
3.3 紙鳶為什麼會飛起? 49 n
3.4 活的滑翔機 51 n
3.5 植物的沒有動力的飛行 52 n
3.6 遲緩跳傘 53 n
3.7 飛鏇標 54 n
第四章 鏇轉運動·“永動機” n
4.1 怎樣辨彆生蛋和熟蛋? 59 n
4.2 “魔盤” 60 n
4.3 墨水滴畫成的鏇風 61 n
4.4 受的植物 63 n
4.5 “永動機” 64 n
4.6 “發脾氣” 67 n
4.7 蓄能器 69 n
4.8 “見怪不怪” 69 n
4.9 仍然關於“永動機” 71 n
4.10 彼得一世時代的永動機 72 n
第五章 液體和氣體的性質 n
5.1 兩把咖啡壺的題目 79 n
5.2 古人不知道的事情 79 n
5.3 液體會嚮……上壓! 80 n
5.4 哪一邊比較重? 82 n
5.5 液體的天然形狀 83 n
5.6 為什麼鉛彈是圓形的? 85 n
5.7 “沒底”的酒杯 86 n
5.8 煤油的奇異特性 88 n
5.9 不沉的銅圓 89 n
5.10 篩子盛水 90 n
5.11 泡沫替技術服務 91 n
5.12 想象的“永動機” 92 n
5.13 肥皂泡 94 n
5.14 什麼東西細薄? 98 n
5.15 從水裏拿東西而不濕手 99 n
5.16 我們怎樣喝水? 101 n
5.17 漏鬥的改善 101 n
5.18 一噸木頭和一噸鐵 102 n
5.19 沒有重量的人 102 n
5.20 “永動”的時鍾 106 n
第六章 熱的現象 n
6.1 n
十月鐵路在什麼時候比較長——在夏季裏還是在鼕季裏? 111 n
6.2 不受處罰的盜竊 112 n
6.3 埃菲爾鐵塔的高度 113 n
6.4 從茶杯談到水錶管 113 n
6.5 關於洗完澡穿不進靴子的故事 115 n
6.6 “神仙顯聖”是怎樣造成的? 116 n
6.7 不需要發動的時鍾 118 n
6.8 值得研究的 120 n
6.9 在開水裏不融化的冰塊 121 n
6.10 放在冰上還是冰下? 121 n
6.11 為什麼緊閉瞭窗子還覺得有風? 122 n
6.12 神秘的紙片 123 n
6.13 皮襖會給你溫暖嗎? 124 n
6.14 我們腳下是什麼季節? 125 n
6.15 紙製的鍋子 126 n
6.16 為什麼冰是滑的? 128 n
6.17 冰柱的題目 129 n
第七章 光綫 n
7.1 捉影 135 n
7.2 雞蛋裏的雞雛 137 n
7.3 滑稽的照片 138 n
7.4 日齣的題目 140 n
第八章 光的反射和摺射 n
8.1 隔著牆壁看得見東西 143 n
8.2 傳說中“被斷的頭顱” 145 n
8.3 放在前麵還是後麵? 146 n
8.4 鏡子可以看得見嗎? 146 n
8.5 我們在鏡子裏看到瞭誰? 147 n
8.6 在鏡子前麵畫圖 148 n
8.7 捷徑 149 n
8.8 烏鴉的飛行路綫 151 n
8.9 關於萬花鏡的新舊材料 152 n
8.10 迷宮和幻宮 154 n
8.11 光為什麼和怎樣摺射? 156 n
8.12 什麼時候走長的路比短的路更快? 158 n
8.13 新魯濱孫 162 n
8.14 怎樣用冰來取火? 164 n
8.15 請太陽光來幫忙 167 n
8.16 幾種“海市蜃樓” 168 n
8.17 “綠光” 172 n
第九章 一隻眼睛和兩隻眼睛的視覺 n
9.1 在沒有照相術的時候 179 n
9.2 很多人還不知道應該怎樣看照片 180 n
9.3 看照片的藝術 181 n
9.4 應該把照片放在多遠的地方看? 182 n
9.5 放大鏡的驚人作用 183 n
9.6 照片的放大 184 n
9.7 電影院裏的好座位 185 n
9.8 給畫報讀者一個忠告 185 n
9.9 實體鏡是什麼? 187 n
9.10 我們的天然實體鏡 188 n
9.11 用一隻眼睛和兩隻眼睛 192 n
9.12 揭露假票據的簡單方法 193 n
9.13 巨人的視力 194 n
9.14 實體鏡裏的星空 196 n
9.15 三隻眼睛的視力 198 n
9.16 光輝是什麼? 199 n
9.17 在很快動作時候的視覺 200 n
9.18 通過顔鏡 201 n
9.19 “影子的奇跡” 202 n
9.20 顔色的意外變化 203 n
9.21 書的高度 205 n
9.22 鍾樓上時鍾的大小 205 n
9.23 白的和黑的 206 n
9.24 哪一個字母更黑些? 208 n
9.25 活的相片 209 n
9.26 插在紙上的針和視覺上的彆種錯覺 210 n
9.27 近視眼怎樣看見東西? 214 n
第十章 聲音和聽覺 n
10.1 怎樣尋找迴聲? 219 n
10.2 聲音代替量尺 221 n
10.3 聲音的鏡子 222 n
10.4 劇院大廳裏的聲音 224 n
10.5 從海底來的迴聲 226 n
10.6 昆蟲的嗡嗡聲 227 n
10.7 聽覺上的幻象 228 n
10.8 蟋蟀在哪裏叫? 228 n
10.9 聲音的怪事 230 n
10.10 關於“腹語”的奇聞 231 n
作者介紹
雅科夫·伊西達洛維奇·彆萊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個不能用“學者”本意來詮釋的學者。彆萊利曼既沒有過科學發現,也沒有什麼稱號,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瞭科學;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作傢,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讓任何一個成功的作傢艷羨不已。
彆萊利曼誕生於俄國格羅德諾省彆洛斯托剋市。他17歲開始在報刊上發錶作品,1909年畢業於聖彼得堡林學院,之後便全力從事教學與科學寫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學》,這為他後來創作的一係列趣味科學讀物奠定瞭基礎。1919~1923年,他創辦瞭蘇聯份科普雜誌《在大自然的工坊裏》,並任主編。1925~1932年,他擔任時代齣版社理事,組織齣版大量趣味科普圖書。1935年,彆萊利曼創辦並運營列寜格勒(聖彼得堡)“趣味科學之傢”博物館,開展瞭廣泛的少年科學活動。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彆萊利曼仍然堅持為蘇聯軍人舉辦軍事科普講座,但這也是他幾十年科普生涯的後奉獻。在德國侵略軍圍睏列寜格勒期間,這位對世界科普事業做齣非凡貢獻的趣味科學大師不幸於1942年3月16日辭世。
彆萊利曼一生寫瞭105本書,大部分是趣味科學讀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經再版幾十次,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至今依然在全球範圍再版發行,深受全世界讀者的喜愛。
凡是讀過彆萊利曼的趣味科學讀物的人,無不為他作品的優美、流暢、充實和趣味化而傾倒。他將文學語言與科學語言完全結閤,將生活實際與科學理論巧妙聯係:把一個問題、一個原理敘述得簡潔生動而又十分準確、妙趣橫生——使人忘記瞭自己是在讀書、學習,而倒像是在聽什麼新奇的故事。
1959年蘇聯發射的無人月球探測器“月球3號”傳迴瞭人類曆史上張月球背麵照片,人們將照片中的一個月球環形山命名為“彆萊利曼”環形山,以紀念這位的科普大師。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令人驚艷,硬殼封麵配以燙金的立體書名,甫一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質感和曆史的厚重感。紙張的選用也非常考究,厚實且帶有微微的米黃色調,觸感溫潤,翻閱時不會産生廉價的廉價感。章節之間的過渡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雖然是趣味科學作品,但整體的編排邏輯清晰,從宏觀概念到具體現象的層層遞進,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循序漸進地建立起對物理學的基本認知。作者的語言風格更是功不可沒,他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定律,轉化為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仿佛能看到那些科學巨匠們在實驗室裏忙碌的身影,或是腦海中靈光乍現的瞬間。比如,在解釋慣性定律時,作者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將靜止的物體比作固執的老人,一旦動起來就很難停下,而運動的物體則如同奔跑的孩子,需要外力纔能改變方嚮或速度。這樣的描述,瞬間就拉近瞭物理學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距離,讓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定理變得觸手可及。而且,這本書並非隻是簡單的科普,它更像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主動去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去思考背後的科學原理。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讓我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即使是那些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物理概念,在作者的妙筆之下,也變得不再那麼令人生畏,反而充滿瞭探索的魅力。整體而言,這本書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瞭匠心獨運,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從中汲取靈感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者,在夏夜的星空下,給我講述那些古老而又迷人的科學故事。他沒有刻意去使用深奧的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呢喃的口吻,將那些復雜的物理定律,用最簡單、最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能量守恒”的闡釋,他沒有直接給齣公式,而是用一個巨大的“能量銀行”來比喻,告訴我們能量隻是在不斷地轉換形態,但總量卻不會增減。這個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能量守恒的精髓,仿佛親眼看到瞭能量在各種形式之間流轉。而且,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很多關於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討論,比如為什麼熱水比冷水更容易結冰(姆潘巴效應),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為什麼會有彩虹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平時都司空見慣,但書中卻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釋,讓我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瞭好奇。讀這本書,我感覺不是在“學習”物理,而是在“玩味”物理。作者的語言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我在享受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哲學層麵的啓迪。他不僅僅是在介紹物理概念,更是在傳遞一種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真理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並非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滿生命力和智慧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雖然很高,但作者的講解卻做到瞭齣奇的清晰和易懂。他仿佛擁有一種點石成金的魔力,將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物理概念,轉化成瞭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我特彆欣賞他在講解“波粒二象性”時,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用“既是粒子又是波”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引導我們去思考,然後通過各種有趣的實驗描述,讓我們逐漸理解瞭這個概念的精妙之處。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但又不失幽默感。他會在講解關鍵概念時,用一些調侃的語氣來強調重點,或者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輔助理解,讓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瞭大量的知識。而且,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嚴密,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精心設計的拼圖,最終構成瞭一幅完整的物理學畫捲。我常常會在閱讀過程中,不自覺地將新學到的知識與之前的內容聯係起來,這種融會貫通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滿足。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本“思維訓練手冊”,它教會我如何去分析問題,如何去理解現象,如何去構建知識體係。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趣味性”真的做到瞭極緻。作者在講解物理知識時,簡直就像一個技藝精湛的魔術師,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變成瞭一場場精彩絕倫的錶演。他善於用各種齣人意料的類比和比喻,讓讀者在驚喜中學習。比如,在講解“相對論”的時候,他居然用一個“遲到的小孩”來比喻時間膨脹,讓我腦洞大開,原來時間並不是絕對的!這種打破常規的講解方式,讓我對物理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興趣。而且,書中的插圖也非常精美,雖然不是那種寫實的風格,但卻能恰如其分地輔助理解,讓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我最喜歡的一個插圖,是關於“黑洞”的,作者用一個被無限拉長的橡皮筋來比喻引力場,簡直太形象瞭!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會忘記時間,沉浸在作者構建的物理世界裏。他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拋齣一個有趣的問題,引發我的思考,然後在我不經意間,就給齣瞭令人拍案叫絕的答案。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物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樂趣的冒險。作者的語言風格幽默風趣,時不時還會冒齣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俏皮話,讓我感覺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樣。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科學的探索精神”的描繪。作者並沒有把科學傢描繪成神一般的存在,而是將他們還原成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他通過講述科學傢們在研究過程中的睏惑、掙紮、甚至犯錯,讓我看到瞭科學探索的真實麵貌。例如,在講到“量子力學”時,他詳細描述瞭早期科學傢們在麵對那些顛覆常識的現象時,是如何的迷茫和不安,但他們並沒有因此放棄,而是堅持不懈地去尋找答案。這種誠實的敘述,反而讓我對這些偉大的科學傢們更加敬佩。而且,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讓我瞭解到科學的進步是如何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相互影響的。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在穿越時空,親身經曆著科學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大氣,字裏行間透露著一種對科學的敬畏和熱愛。他沒有刻意去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溫和而有力的筆觸,將科學的魅力展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它能解釋世界,更在於它所蘊含的那種不斷追求真理、勇於探索的精神。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深的感受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常識”。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在作者的筆下,都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科學原理。比如,在講解“慣性”時,他用我們坐車時突然刹車會嚮前傾倒的例子,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物理定律的體現。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巧妙,他總是從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然後層層剝繭,揭示齣背後的科學真相。這種“由淺入深”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學習物理學就像在玩一場偵探遊戲,充滿瞭樂趣和發現的驚喜。而且,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字字珠璣,充滿瞭智慧。他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最真誠的態度,將科學的奧秘分享給我們。我尤其喜歡他講到“熵增定律”時,並沒有用復雜的理論去解釋,而是用房間越來越亂,以及熱咖啡會逐漸變涼的例子,讓我們直觀地理解瞭這個概念。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並非遙不可及,它就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幽默感實在是太棒瞭!我本來以為科學類的書籍,尤其是物理學,會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晦澀的理論,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簡直就是個段子手,他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來解釋最復雜的物理現象。例如,在講解“摩擦力”的時候,他居然把摩擦力比作“生活中的小摩擦”,有些人會讓你走得更穩,有些人則會讓你寸步難行,然後巧妙地引齣靜摩擦、滑動摩擦等等概念。我當時就笑齣瞭聲,這種接地氣的比喻,瞬間就讓我理解瞭那些抽象的概念。而且,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很多有趣的軼事和曆史典故,比如牛頓被蘋果砸到腦袋的“經典”故事,但他會用更具想象力的方式來解讀,甚至帶點惡搞的味道,讓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時,還能記住那些重要的科學發現。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停下來,拿起筆來做筆記,不是因為害怕遺忘,而是因為那些觀點太有啓發性瞭,我想要把它們記錄下來,日後慢慢迴味。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充滿瞭活力和感染力,讀起來絲毫不會覺得疲憊。他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將物理學的嚴謹性與文學的趣味性完美結閤,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掌握瞭大量的知識。而且,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段落清晰,配圖也很有趣,增加瞭閱讀的愉悅感。總而言之,如果你對物理學感到恐懼,或者覺得它離你太遙遠,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會讓你重新愛上物理,甚至愛上科學本身。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如何思考”的引導。作者並非直接灌輸知識,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帶領我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他總是鼓勵讀者去觀察身邊的現象,去提齣疑問,然後循序漸進地給齣解釋。比如,當我們在談論“速度”時,他不會立刻拋齣公式,而是先讓我們思考:我們是如何知道一輛車是快還是慢的?是什麼讓我們判斷一個人跑得比另一個人快?然後,再自然而然地引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和變速運動的區彆。這種“由錶及裏”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物理學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作者在解釋一些關鍵概念時,總是會引用一些曆史上的爭論和思考過程,讓我們瞭解到科學的發現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反復。這讓我對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尊重科學傢的探索精神。書中的許多例子都非常貼近生活,比如解釋“浮力”時,他會用船在水上漂浮,以及我們遊泳時的感受來類比,讓我瞬間就明白瞭背後的原理。這種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作者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物理學科普讀物,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和思考的書。它教會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分析,如何去建立邏輯聯係。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變得不一樣瞭,更加善於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從細節中洞察規律。
評分這本書的作者絕對是個天纔!他能夠把如此復雜的物理學概念,用如此簡單、有趣、甚至帶有哲學意味的方式呈現齣來,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之前一直覺得物理學是枯燥乏味的數學遊戲,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在講解“萬有引力”時,沒有直接拋齣平方反比定律,而是用瞭一個非常富有詩意的比喻,將宇宙比作一張巨大的網,而天體就是網上的彈珠,它們之間的引力就是網的凹陷。這個比喻瞬間就讓我感受到瞭宇宙的宏大和美妙。而且,作者在書中穿插瞭很多關於物理學史的有趣故事,比如牛頓與萊布尼茨關於微積分的爭論,以及愛因斯坦在提齣相對論時的種種思考,這些故事讓我覺得科學的發展充滿瞭人性的色彩。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富有感染力,他能夠用充滿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字,點燃讀者對科學的熱情。我常常會在讀到精彩之處,不自覺地跟著作者一起激動起來。這本書讓我不僅僅學到瞭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未知的好奇心,讓我渴望去探索更廣闊的科學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是我見過最用心的科普讀物之一。每一頁的文字都經過精心安排,留白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舒服。而且,書中穿插的插圖風格獨特,既有寫實的科學示意圖,也有富有藝術感的漫畫,這些插圖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例如,在講解“光學”時,作者用瞭一係列生動形象的插圖來展示光綫的摺射和反射,讓我瞬間就明白瞭光的傳播規律。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溫和而有力量,他沒有使用任何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物理原理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他在講解“熱力學”時,用“宇宙就像一個巨大的能量循環係統”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能量的流動和轉化。讀這本書,我感覺就像在與一位博學多纔的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耐心地解答我所有的疑問,並且總是能給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物理學並非難事,隻要找到對的方法,並且擁有一個充滿好奇的心,一切皆有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