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物理学-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全新修订版
定价:27.00元
作者: 别莱利曼,符其珣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15341880
字数:
页码:23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青年出版社于20世纪50年始引进别莱利曼的系列作品。早期出版的系列作品影响了几代读者,广受好评,多次获奖,长销不衰。
然而,近年来,市场中也出现了别莱利曼作品多种多样的“翻刻版”,甚至是“改写版”,这样的读物破坏了作品的逻辑性、准确性和流畅,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为满足读者对高品质图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重新修订已出版的系列作品内容,全面整理、甄选别莱利曼的其他作品,组织翻译了《趣味数学世界》等作品,还特别收录了《趣味迷宫》《趣味七巧板》等单行专辑——这些趣味无穷的学习单元是与中国读者见面。
经过重新改版整理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共11册,分为三卷:物理卷、数学卷、天文卷。现在将准确、全面的“别莱利曼趣味科学作品全集”奉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在这位科普大师的引导下轻松跨入科学之门。
内容提要
《趣味物理学》是俄罗斯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百余部作品中精彩的一部。 n
这本书跟其他同一类书籍有很大不同,作者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也就是说,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对他在物理学方面已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书中回避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难题、各种奇谈怪论,一起讨论其中的物理学知识。 n
作者在本书中所做的所有尝试与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他相信;读者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 n
目录
章 速度和运动 n
1.1 我们行动得有多快? 3 n
1.2 与时间赛跑 5 n
1.3 千分之一秒 6 n
1.4 时间放大镜 9 n
1.5 我们什么时候绕太阳转得更快些:在白昼还是在黑夜? 9 n
1.6 车轮的谜 11 n
1.7 车轮上慢的部分 12 n
1.8 不是开玩笑的问题 13 n
1.9 帆船从什么地方驶来? 15 n
第二章 重力和重量·杠杆·压力 n
2.1 请站起来! 19 n
2.2 步行和奔跑 22 n
2.3 从开动着的车子里下来,要向前跳吗? 25 n
2.4 顺手抓住一颗子弹 26 n
2.5 西瓜 27 n
2.6 在台秤的平台上 29 n
2.7 物体在什么地方比较重? 30 n
2.8 物体落下时候的重量 31 n
2.9 《奔月记》 33 n
2.10 儒勒·凡尔纳怎样描写他的月球旅行以及这旅行应该怎样进行? 36 n
2.11 用不正确的天平进行正确的称量 38 n
2.12 比自己更有力量 39 n
2.13 为什么尖锐的物体容易刺进别的物体? 41 n
2.14 跟巨鲸相仿 42 n
第三章 介质的阻力 n
3.1 子弹和空气 47 n
3.2 超远程射击 47 n
3.3 纸鸢为什么会飞起? 49 n
3.4 活的滑翔机 51 n
3.5 植物的没有动力的飞行 52 n
3.6 迟缓跳伞 53 n
3.7 飞旋标 54 n
第四章 旋转运动·“永动机” n
4.1 怎样辨别生蛋和熟蛋? 59 n
4.2 “魔盘” 60 n
4.3 墨水滴画成的旋风 61 n
4.4 受的植物 63 n
4.5 “永动机” 64 n
4.6 “发脾气” 67 n
4.7 蓄能器 69 n
4.8 “见怪不怪” 69 n
4.9 仍然关于“永动机” 71 n
4.10 彼得一世时代的永动机 72 n
第五章 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n
5.1 两把咖啡壶的题目 79 n
5.2 古人不知道的事情 79 n
5.3 液体会向……上压! 80 n
5.4 哪一边比较重? 82 n
5.5 液体的天然形状 83 n
5.6 为什么铅弹是圆形的? 85 n
5.7 “没底”的酒杯 86 n
5.8 煤油的奇异特性 88 n
5.9 不沉的铜圆 89 n
5.10 筛子盛水 90 n
5.11 泡沫替技术服务 91 n
5.12 想象的“永动机” 92 n
5.13 肥皂泡 94 n
5.14 什么东西细薄? 98 n
5.15 从水里拿东西而不湿手 99 n
5.16 我们怎样喝水? 101 n
5.17 漏斗的改善 101 n
5.18 一吨木头和一吨铁 102 n
5.19 没有重量的人 102 n
5.20 “永动”的时钟 106 n
第六章 热的现象 n
6.1 n
十月铁路在什么时候比较长——在夏季里还是在冬季里? 111 n
6.2 不受处罚的盗窃 112 n
6.3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113 n
6.4 从茶杯谈到水表管 113 n
6.5 关于洗完澡穿不进靴子的故事 115 n
6.6 “神仙显圣”是怎样造成的? 116 n
6.7 不需要发动的时钟 118 n
6.8 值得研究的 120 n
6.9 在开水里不融化的冰块 121 n
6.10 放在冰上还是冰下? 121 n
6.11 为什么紧闭了窗子还觉得有风? 122 n
6.12 神秘的纸片 123 n
6.13 皮袄会给你温暖吗? 124 n
6.14 我们脚下是什么季节? 125 n
6.15 纸制的锅子 126 n
6.16 为什么冰是滑的? 128 n
6.17 冰柱的题目 129 n
第七章 光线 n
7.1 捉影 135 n
7.2 鸡蛋里的鸡雏 137 n
7.3 滑稽的照片 138 n
7.4 日出的题目 140 n
第八章 光的反射和折射 n
8.1 隔着墙壁看得见东西 143 n
8.2 传说中“被断的头颅” 145 n
8.3 放在前面还是后面? 146 n
8.4 镜子可以看得见吗? 146 n
8.5 我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谁? 147 n
8.6 在镜子前面画图 148 n
8.7 捷径 149 n
8.8 乌鸦的飞行路线 151 n
8.9 关于万花镜的新旧材料 152 n
8.10 迷宫和幻宫 154 n
8.11 光为什么和怎样折射? 156 n
8.12 什么时候走长的路比短的路更快? 158 n
8.13 新鲁滨孙 162 n
8.14 怎样用冰来取火? 164 n
8.15 请太阳光来帮忙 167 n
8.16 几种“海市蜃楼” 168 n
8.17 “绿光” 172 n
第九章 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的视觉 n
9.1 在没有照相术的时候 179 n
9.2 很多人还不知道应该怎样看照片 180 n
9.3 看照片的艺术 181 n
9.4 应该把照片放在多远的地方看? 182 n
9.5 放大镜的惊人作用 183 n
9.6 照片的放大 184 n
9.7 电影院里的好座位 185 n
9.8 给画报读者一个忠告 185 n
9.9 实体镜是什么? 187 n
9.10 我们的天然实体镜 188 n
9.11 用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 192 n
9.12 揭露假票据的简单方法 193 n
9.13 巨人的视力 194 n
9.14 实体镜里的星空 196 n
9.15 三只眼睛的视力 198 n
9.16 光辉是什么? 199 n
9.17 在很快动作时候的视觉 200 n
9.18 通过颜镜 201 n
9.19 “影子的奇迹” 202 n
9.20 颜色的意外变化 203 n
9.21 书的高度 205 n
9.22 钟楼上时钟的大小 205 n
9.23 白的和黑的 206 n
9.24 哪一个字母更黑些? 208 n
9.25 活的相片 209 n
9.26 插在纸上的针和视觉上的别种错觉 210 n
9.27 近视眼怎样看见东西? 214 n
第十章 声音和听觉 n
10.1 怎样寻找回声? 219 n
10.2 声音代替量尺 221 n
10.3 声音的镜子 222 n
10.4 剧院大厅里的声音 224 n
10.5 从海底来的回声 226 n
10.6 昆虫的嗡嗡声 227 n
10.7 听觉上的幻象 228 n
10.8 蟋蟀在哪里叫? 228 n
10.9 声音的怪事 230 n
10.10 关于“腹语”的奇闻 231 n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Я. И. Перельман,1882~1942)是一个不能用“学者”本意来诠释的学者。别莱利曼既没有过科学发现,也没有什么称号,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但是他的作品的印刷量足以让任何一个成功的作家艳羡不已。
别莱利曼诞生于俄国格罗德诺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林学院,之后便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创作的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工坊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他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别莱利曼创办并运营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趣味科学之家”博物馆,开展了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别莱利曼仍然坚持为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但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做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辞世。
别莱利曼一生写了105本书,大部分是趣味科学读物。他的作品中很多部已经再版几十次,被翻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依然在全球范围再版发行,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凡是读过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读物的人,无不为他作品的优美、流畅、充实和趣味化而倾倒。他将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完全结合,将生活实际与科学理论巧妙联系:把一个问题、一个原理叙述得简洁生动而又十分准确、妙趣横生——使人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书、学习,而倒像是在听什么新奇的故事。
1959年苏联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月球3号”传回了人类历史上张月球背面照片,人们将照片中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在夏夜的星空下,给我讲述那些古老而又迷人的科学故事。他没有刻意去使用深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呢喃的口吻,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定律,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他对“能量守恒”的阐释,他没有直接给出公式,而是用一个巨大的“能量银行”来比喻,告诉我们能量只是在不断地转换形态,但总量却不会增减。这个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能量守恒的精髓,仿佛亲眼看到了能量在各种形式之间流转。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讨论,比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更容易结冰(姆潘巴效应),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会有彩虹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平时都司空见惯,但书中却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让我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读这本书,我感觉不是在“学习”物理,而是在“玩味”物理。作者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哲思,让我在享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哲学层面的启迪。他不仅仅是在介绍物理概念,更是在传递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智慧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是我见过最用心的科普读物之一。每一页的文字都经过精心安排,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服。而且,书中穿插的插图风格独特,既有写实的科学示意图,也有富有艺术感的漫画,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例如,在讲解“光学”时,作者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插图来展示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光的传播规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温和而有力量,他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物理原理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在讲解“热力学”时,用“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循环系统”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耐心地解答我所有的疑问,并且总是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物理学并非难事,只要找到对的方法,并且拥有一个充满好奇的心,一切皆有可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惊艳,硬壳封面配以烫金的立体书名,甫一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米黄色调,触感温润,翻阅时不会产生廉价的廉价感。章节之间的过渡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虽然是趣味科学作品,但整体的编排逻辑清晰,从宏观概念到具体现象的层层递进,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对物理学的基本认知。作者的语言风格更是功不可没,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定律,转化为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仿佛能看到那些科学巨匠们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或是脑海中灵光乍现的瞬间。比如,在解释惯性定律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将静止的物体比作固执的老人,一旦动起来就很难停下,而运动的物体则如同奔跑的孩子,需要外力才能改变方向或速度。这样的描述,瞬间就拉近了物理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让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变得触手可及。而且,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的科普,它更像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常常会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去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即使是那些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物理概念,在作者的妙笔之下,也变得不再那么令人生畏,反而充满了探索的魅力。整体而言,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匠心独运,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从中汲取灵感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绝对是个天才!他能够把如此复杂的物理学概念,用如此简单、有趣、甚至带有哲学意味的方式呈现出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之前一直觉得物理学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讲解“万有引力”时,没有直接抛出平方反比定律,而是用了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比喻,将宇宙比作一张巨大的网,而天体就是网上的弹珠,它们之间的引力就是网的凹陷。这个比喻瞬间就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宏大和美妙。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关于物理学史的有趣故事,比如牛顿与莱布尼茨关于微积分的争论,以及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时的种种思考,这些故事让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充满了人性的色彩。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感染力,他能够用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文字,点燃读者对科学的热情。我常常会在读到精彩之处,不自觉地跟着作者一起激动起来。这本书让我不仅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未知的好奇心,让我渴望去探索更广阔的科学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虽然很高,但作者的讲解却做到了出奇的清晰和易懂。他仿佛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将那些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物理概念,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他在讲解“波粒二象性”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用“既是粒子又是波”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引导我们去思考,然后通过各种有趣的实验描述,让我们逐渐理解了这个概念的精妙之处。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幽默感。他会在讲解关键概念时,用一些调侃的语气来强调重点,或者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理解,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拼图,最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物理学画卷。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之前的内容联系起来,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满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它教会我如何去分析问题,如何去理解现象,如何去构建知识体系。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常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惯性”时,他用我们坐车时突然刹车会向前倾倒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物理定律的体现。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巧妙,他总是从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背后的科学真相。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学习物理学就像在玩一场侦探游戏,充满了乐趣和发现的惊喜。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他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真诚的态度,将科学的奥秘分享给我们。我尤其喜欢他讲到“熵增定律”时,并没有用复杂的理论去解释,而是用房间越来越乱,以及热咖啡会逐渐变凉的例子,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了这个概念。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隐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幽默感实在是太棒了!我本来以为科学类的书籍,尤其是物理学,会是一堆枯燥的公式和晦涩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简直就是个段子手,他能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解释最复杂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他居然把摩擦力比作“生活中的小摩擦”,有些人会让你走得更稳,有些人则会让你寸步难行,然后巧妙地引出静摩擦、滑动摩擦等等概念。我当时就笑出了声,这种接地气的比喻,瞬间就让我理解了那些抽象的概念。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轶事和历史典故,比如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的“经典”故事,但他会用更具想象力的方式来解读,甚至带点恶搞的味道,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还能记住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拿起笔来做笔记,不是因为害怕遗忘,而是因为那些观点太有启发性了,我想要把它们记录下来,日后慢慢回味。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读起来丝毫不会觉得疲惫。他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物理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趣味性完美结合,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配图也很有趣,增加了阅读的愉悦感。总而言之,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到恐惧,或者觉得它离你太遥远,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会让你重新爱上物理,甚至爱上科学本身。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趣味性”真的做到了极致。作者在讲解物理知识时,简直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变成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他善于用各种出人意料的类比和比喻,让读者在惊喜中学习。比如,在讲解“相对论”的时候,他居然用一个“迟到的小孩”来比喻时间膨胀,让我脑洞大开,原来时间并不是绝对的!这种打破常规的讲解方式,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而且,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美,虽然不是那种写实的风格,但却能恰如其分地辅助理解,让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我最喜欢的一个插图,是关于“黑洞”的,作者用一个被无限拉长的橡皮筋来比喻引力场,简直太形象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会忘记时间,沉浸在作者构建的物理世界里。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我的思考,然后在我不经意间,就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物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冒险。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俏皮话,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一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如何思考”的引导。作者并非直接灌输知识,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我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他总是鼓励读者去观察身边的现象,去提出疑问,然后循序渐进地给出解释。比如,当我们在谈论“速度”时,他不会立刻抛出公式,而是先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如何知道一辆车是快还是慢的?是什么让我们判断一个人跑得比另一个人快?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引出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和变速运动的区别。这种“由表及里”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物理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总是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争论和思考过程,让我们了解到科学的发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这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尊重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书中的许多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比如解释“浮力”时,他会用船在水上漂浮,以及我们游泳时的感受来类比,让我瞬间就明白了背后的原理。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作者最令人称道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物理学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和思考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分析,如何去建立逻辑联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细节中洞察规律。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对“科学的探索精神”的描绘。作者并没有把科学家描绘成神一般的存在,而是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困惑、挣扎、甚至犯错,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的真实面貌。例如,在讲到“量子力学”时,他详细描述了早期科学家们在面对那些颠覆常识的现象时,是如何的迷茫和不安,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寻找答案。这种诚实的叙述,反而让我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更加敬佩。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让我了解到科学的进步是如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互影响的。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在穿越时空,亲身经历着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大气,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科学的敬畏和热爱。他没有刻意去卖弄学问,而是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笔触,将科学的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能解释世界,更在于它所蕴含的那种不断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