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徐丽香 9787505399754

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徐丽香 978750539975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丽香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整机原理
  • 数字视听设备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模拟电子技术
  • 数字电子技术
  • 通信原理
  • 音视频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5399754
商品编码:295141473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

定价:19.00元

作者:徐丽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05399754

字数:400000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讲述CD,VCD,DVD的原理和维修知识。本书对所有光盘机共用的结构——CD部分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对VCD机着重介绍它所采用的信号压缩处理技术——MPEG-1标准及该机采用的典型的解压缩芯片,并详细地分析了典型线路。对DVD机则着重介绍了它所采用激光头、MPEG-2压缩技术和杜比AC-3音频处理技术和伺服系统。系统地介绍了DVD播放机的结构,并进行了电路分析。还介绍了超级VCD,LD,MP3,光盘录像机,磁光盘机,EVD和蓝光DVD的知识。对家庭影院设备也进行了相应的介绍。
本书从影碟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处理电路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述,详细分析了DVD的工作原理,使读者了解电子技术的发展,掌握高级视听器材的原理和维修方法。
本书是学习数字视听设备的原理新颖而实用的教材,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和各类影碟机维修培训班的教材,亦可作为广大无线电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章 数字视听技术基础
1.1 激光光盘技术
1.2 数字技术基本知识
1.3 激光唱片的构造
1.4 EFM调制
1.5 CD-DA数据格式标准
1.6 光盘机的使用常识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1
第2章 CD唱机的工作原理
2.1 CD唱机的基本组成
2.2 激光头
2.3 RF放大和失落检测电路
2.4 伺服电路
2.5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2.6 数字滤波器和数/模转换器
2.7 系统控制与显示电路
2.8 电源电路
2.9 机芯工作原理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2
实验一 CD唱机的认识
第3章 CD唱机的电路分析和基本维修思路
3.1 CD唱机的电路分析方法
3.2 松下Technics SL-P210 CD唱机的电路分析
3.3 光盘机的基本维修思路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3
实验二 CD唱机识图和实际电路分析
实验三 CD唱机波形测试
实验四 CD唱机的基本维修技能
第4章 VCD信号的编码和译码
4.1 VCD的工作方式
4.2 图像数据的编码方式
4.3 图像的编码和解码
4.4 声音的编码和解码
4.5 图像与声音的同步
4.6 MPEG1解码器
学习要点和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4
实验五 多媒体演示图像的处理
第5章 VCD播放机的结构和原理
5.1 VCD播放机结构和信号分析
5.2 VCD播放机的播放功能
5.3 三星DVC-650S VCD机电路详解
学习要点与指导
习题与思考题5
实验六 VCD机的认识
实验七 VCD机的波形测试
第6章 DVD的基本知识
第7章 DVD播放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8章 超级VCD、LD、MP3、光盘录像机、磁光驱、EVD、“蓝光DVD”简介
第9章 家庭影院设备
附图
附图一 松下Technics SL-P210 电路图
附图二 三星DVC-650S CD电路原理图
附图三 三星DVC-650S 视频电路原理图
附图四 三星DVC-650S 前面板电路原理图
附图五 三星DVC-650S 电源电路原理图
附图六 松下 DVD-A300MU伺服电路图
附图七 松下 DVD-A300MU影像电路图
附图八 松下 DVD-A300MU音频电路图
附图九 松下 DVD-A300MU系统控制/ODC和CD DSP部分电路图
附图十 松下 DVD-A300MU 电源电路图)
附图十一 松下 DVD-A300MU操作、HP音量电路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视听设备原理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数字视听设备的核心原理与技术应用。从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出发,逐步过渡到复杂的视听系统架构,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紧密围绕“数字视听”这一主题,涵盖了影像采集、编码、存储、传输、解码、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并结合了当下主流的数字视听产品类型,如高清电视、蓝光播放器、数字广播接收器、流媒体设备、VR/AR设备等,进行原理阐述和实践分析。 第一部分:数字视听基础理论 本部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确保对后续章节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 数字信号基础: 介绍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数字信号的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详细阐述了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解释了为何需要以两倍于最高频率的速率进行采样。讨论了不同的编码方式,如脉冲编码调制(PCM)及其在音频领域的应用,以及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模拟调制技术在数字信号传输中的演变。分析了量化误差的来源及其对信号保真度的影响,介绍了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的概念,并以μ律和A律编码为例,说明非均匀量化如何适应人耳的听觉特性。 第二章 数字影像学基础: 深入解析数字图像的构成,包括像素、分辨率、色彩深度(位深)和色彩空间(如RGB、YCbCr、HSV)。详细解释了像素的意义,以及分辨率如何影响图像的清晰度。阐述了色彩深度对图像色彩表现力的重要性,例如8位、10位、12位以及16位的深度差异。重点讲解了RGB色彩模型在显示设备中的应用,以及YCbCr色彩模型在视频信号传输和压缩中的优势,说明了它如何通过分离亮度信息和色度信息来提高压缩效率。介绍常用的色彩空间转换原理和方法。 第三章 数字音频学基础: 探讨数字音频信号的特点,包括采样率、位深、声道数(单声道、立体声、多声道)。详细说明了采样率如何决定音频的频率响应范围,例如44.1kHz(CD音质)、48kHz(DVD/蓝光标准)以及更高采样率(96kHz、192kHz)的意义。阐述了位深对音频动态范围和信噪比的影响。全面介绍了各种环绕声技术,如Dolby Digital、DTS、Dolby Atmos等,分析了它们在声道布局和编码方式上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声场重构技术创造沉浸式听觉体验。 第四章 视听信号的压缩与编码: 详述了视听信号(尤其是视频)为何需要压缩,以及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的区别。重点讲解了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2、H.264(AVC)、H.265(HEVC)和AV1。详细分析了这些标准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如帧内预测(Intra-prediction)、帧间预测(Inter-prediction)、运动补偿(Motion Compensation)、离散余弦变换(DCT)、量化(Quantization)和熵编码(Entropy Coding,如CABAC、CAVLC)。深入剖析了运动补偿的作用,即通过识别并编码相邻帧之间的运动来减少冗余信息。解释了DCT如何将空间域的像素信息转换到频率域,便于量化和去除不重要的信息。 第二部分:数字视听设备核心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构成数字视听设备的具体技术和模块。 第五章 影像采集与处理技术: 介绍数字摄像机、图像传感器(CMOS、CCD)的工作原理。详细解析了图像传感器的结构,如像素阵列、滤色器(Bayer Filter)以及其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过程中的作用。探讨了曝光、白平衡、对焦等关键图像处理环节。分析了自动对焦(AF)系统的类型,如相位检测AF和对比度检测AF,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劣。讲解了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如降噪、锐化、色彩校正等,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图像质量。 第六章 数字音频采集与处理技术: 剖析了麦克风的工作原理,以及数字音频接口(如AES/EBU、S/PDIF)。详细介绍不同类型麦克风(电容式、动圈式)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讲解了数字音频信号在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分析了音频效果器(如均衡器、压缩器、混响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塑造音频的听感。 第七章 数字显示技术: 深入研究LCD、OLED、Micro-LED等主流显示技术的原理。详细阐述了LCD的背光模组、液晶面板、彩色滤光片的工作机制,以及TFT-LCD驱动电路。深入分析了OLED的自发光特性,有机材料的发光原理,以及其在色彩、对比度、响应速度上的优势。探讨了Micro-LED技术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潜力。介绍显示分辨率(如Full HD、4K UHD、8K UHD)、刷新率、响应时间、HDR(高动态范围)等关键显示参数及其对视觉体验的影响。 第八章 数字音频播放与解码技术: 详细介绍数字音频播放器的构成,以及各种音频解码格式(如MP3、AAC、FLAC、DSD)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音频解码器的硬件和软件实现。讲解了数字功放(Class D等)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提高效率和减小体积方面的优势。探讨了高保真音频(Hi-Fi)和超高解析度音频(Hi-Res Audio)的概念,以及它们对音质提升的要求。 第九章 数字视频播放与解码技术: 剖析了数字视频播放器的核心部件,以及视频解码芯片的作用。详细讲解了主流视频解码器(如H.264、H.265、VP9、AV1)的解码流程,包括逆量化、逆DCT、运动补偿和熵解码。分析了视频接口技术(如HDMI)及其不同版本的功能差异。介绍视频后处理技术,如色彩增强、细节修复、画面倍线等。 第三部分: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发展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数字视听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章 高清电视与智能电视: 详细解析高清电视的信号接收、解码、显示流程。深入探讨智能电视的硬件架构、操作系统(如Android TV、webOS)、应用程序接口(API)以及网络连接功能。分析智能电视如何通过集成互联网服务、语音控制、内容推荐等功能,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交互的转变。 第十一章 蓝光播放器与高清媒体播放器: 介绍蓝光光盘的存储原理和高清视频编码格式。详细解析蓝光播放器的核心技术,包括光驱、解码芯片、输出接口。探讨了高清媒体播放器(网络盒子)的功能,如本地文件播放、在线流媒体接入、应用商店等,以及它们如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影音娱乐需求。 第十二章 数字广播与流媒体技术: 讲解数字电视广播(DVB、ATSC)的传输体制和接收原理。深入分析互联网流媒体技术,包括编码、传输协议(如HTTP Live Streaming (HLS)、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 (DASH))、内容分发网络(CDN)以及直播和点播的实现。探讨了流媒体技术对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颠覆性影响。 第十三章 VR/AR与沉浸式视听体验: 介绍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技术,包括头戴显示器(HMD)、传感器、追踪系统。深入分析VR/AR设备如何通过高分辨率、宽视场角、低延迟的显示和精准的追踪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探讨了VR/AR在游戏、教育、医疗、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十四章 未来视听技术展望: 展望8K超高清、全息显示、空间音频、AI视听技术等前沿发展方向。分析AI在图像增强、智能推荐、内容生成等方面的潜力。探讨了下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和音频编码标准的发展趋势。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从事数字视听设备研发、设计、生产、测试、销售的技术人员,以及对数字视听技术感兴趣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将能够系统地掌握数字视听设备的原理,理解各类设备的运作机制,并为未来在该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特色: 理论系统全面: 从基础概念到核心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技术前沿深入: 涵盖了当前主流和未来的新兴视听技术。 原理阐述清晰: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原理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应用紧密结合: 结合实际产品案例,提升学习的实践性。 结构逻辑严谨: 各章节之间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便于读者消化吸收。 本书致力于成为数字视听领域的一本权威参考书,为读者开启通往数字视听世界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影音娱乐充满热情的发烧友,我对能够提升观影听音体验的各种设备都抱着极大的兴趣。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华丽的外表和震撼的效果,对于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却知之甚少。《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得以一窥这些设备背后的“科学”。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声学原理”和“信号处理”的章节。我一直对不同扬声器单元的工作方式、箱体设计对音质的影响以及各种音频处理技术(如均衡、压缩、混响等)如何塑造声音的表现力感到好奇。这本书用严谨的科学语言,结合图文并茂的解释,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我甚至开始理解,为什么在同一套音响系统中,不同的摆位和参数设置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声音差异。 在视频方面,书中对“图像传感器”、“显示技术”(如LCD、OLED)以及“色彩管理”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画面的质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像素的构成、刷新率的重要性以及色域覆盖率对画面真实度的影响。我甚至开始能够区分不同视频信号源在经过处理后所呈现出的细微差别。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作为发烧友的好奇心,更让我对如何在家中构建一个更接近专业水准的影音环境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次电子技术交流会上,一位前辈极力推荐,说其内容扎实,讲解透彻,尤其适合初学者入门。我一直对数字视听设备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又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阐述其原理的入门读物。市面上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位前辈提到的《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似乎正好填补了我的空白。 我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涵盖了数字视听设备从基础的数字信号处理,到具体的音视频编码解码,再到各类视听设备(如电视、音响、播放器等)的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甚至还涉及了接口技术和功耗优化等前沿话题。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尤其关注那些讲解数字信号处理的部分,因为我知道这是理解整个视听设备运作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清晰的图示,将复杂的概念一一剖析,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数字”二字是如何赋予视听设备强大的生命力的。 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解开我心中那些关于视听设备工作原理的疑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数字视听的奇妙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这类偏向原理的书籍,我一向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书籍过于偏重理论,脱离实际,读起来枯燥乏味,难以应用。然而,这本书在我手中,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 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技术术语,但他总是能通过恰当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将深奥的原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数字信号的采样和量化时,书中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类比,让我瞬间理解了这两个概念在信息失真控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书中穿插的大量实际案例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产品中的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数字视听设备(如智能电视、蓝光播放器)的拆解分析,这不仅让我了解了它们的内部构造,更让我深刻理解了各种原理模块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我曾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某个产品的具体故障,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相信我会更快地找到问题根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对工程师思维方式的培养。它引导我从整体到局部,从原理到实现,一步步深入剖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对于那些希望在数字视听领域有所建树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对数码产品的热情由来已久,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的设备。然而,每次看到那些令人惊叹的高清画面和震撼音效,我总会不禁思考,它们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技术魔法?《电子整机原理——数字视听设备(第2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我一直对音频和视频的编码解码技术非常感兴趣,因为我知道这是决定视听质量的关键。书中对各种主流编码格式(如H.264、H.265、AAC、Dolby Digital等)的原理、优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信息冗余”的利用和“感知编码”的解释,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保证观看和听觉效果的同时,能够大幅度压缩数据量。 此外,书中关于色彩空间、像素插值、动态范围扩展等图像处理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对画面的细腻度和真实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经尝试过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但总是不得其法。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更好地理解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技术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未来视听技术发展的无限遐想。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名字里带有“数字视听设备”这几个字,我正好有一个相关的项目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我对电子工程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更多的是对电路图的简单辨识。所以,我抱着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翻开了它,但令我意外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 书中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讲解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流程时,书中绘制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图,从信号的采集、编码、调制,到最终的接收、解码、显示,每一个环节都一目了然。我甚至可以对照着图表,在脑海中勾勒出信号在设备内部的“旅行”轨迹。 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接口技术”的讲解。在实际项目开发中,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往往是头疼的问题。这本书对USB、HDMI、SPDIF等常见接口的电气特性、协议规范以及在视听设备中的应用场景都进行了详细介绍,让我对如何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书中有些内容仍然比较专业,但我相信,通过反复阅读和琢磨,我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有用的知识,为我的项目提供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