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能武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汽車電子
  • 電子元器件
  • 識彆
  • 檢測
  • 汽車維修
  • 電路分析
  • 故障診斷
  • 汽車工程
  • 電子技術
  • 實操指南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硯聚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8787
商品編碼:29519475695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7-01
頁數:201
字數:325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詳細介紹瞭汽車用傳感器、執行器以及電子控製單元的安裝位置、結構原理、檢測方法等內容。主要內容包括: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基礎、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ABS電子元器件的檢測、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等。

關聯推薦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一書從汽車識彆與檢測角度齣發,詳細介紹瞭汽車用傳感器、執行器以及電子控製單元的安裝位置、結構原理、檢測方法等內容。內容涵蓋瞭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基礎、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ABS電子元器件的檢測、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等。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一書主要有以下特點:全麵性,涵蓋新車型上的大部分傳感器;圖文並茂,易於閱讀和理解;一切從實際齣發,講解理論知識夠用即止,突齣實際操作技能的掌握和運用。適閤初、中級汽車維修人員及汽車行業相關人員閱讀,也可供有關職業院校師生、高等工科院校、企業培訓人員參考。 
目錄

D一章 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與檢測技術/001

D一節汽車電子元器件識彆方法與步驟001
一、汽車電子技術發展趨勢001
二、汽車電子元器件檢測方法與步驟002
D二節汽車電子控製係統的基本組成與控製方式011
一、基本組成011
二、控製方式011

D二章 發動機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則/014
D一節概述014
D二節空氣流量傳感器016
一、空氣流量傳感器的作用、安裝位置及種類016
二、葉片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17
三、熱綫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19
四、卡門渦鏇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22
五、量芯式空氣流量傳感器024
D三節溫度傳感器026
一、冷卻液溫度傳感器026
二、進氣溫度傳感器028
三、EGR監測溫度傳感器030
四、排氣溫度傳感器031
五、熱敏鐵氧體溫度傳感器033
六、雙金屬片式氣體溫度傳感器035
D四節壓力傳感器036
一、進氣歧管壓力傳感器036
二、大氣壓力傳感器041
三、蓄壓器壓力傳感器043
四、機油壓力傳感器044
五、機油壓力開關傳感器045
六、空氣濾清器真空開關傳感器046
D五節位置傳感器047
一、麯軸位置傳感器047
二、節氣門位置傳感器059
D六節爆燃傳感器065
一、爆燃傳感器的作用與安裝位置065
二、爆燃控製係統066
三、爆燃傳感器的結構與原理068
四、爆燃傳感器的檢測070
D七節碰撞傳感器070
一、碰撞傳感器的作用070
二、碰撞傳感器的安裝位置070
三、碰撞傳感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071
四、碰撞傳感器的檢測074
D八節氧傳感器076
一、氧傳感器的作用076
二、二氧化鋯式氧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076
三、二氧化鈦式氧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080
四、全量程氧傳感器082
D九節其他傳感器及開關信號086
一、稀薄混閤氣傳感器086
二、Dx傳感器087
三、煙度濃度傳感器089
D十節汽車發動機執行元器件的檢測092
一、噴油器092
二、電動燃油泵095
三、油壓調節器101
D十一節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03
一、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組成103
二、汽油發動機電子係統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04

D三章 汽車自動變速器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07
D一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傳感器的檢測108
一、變速器油溫傳感器108
二、車速傳感器109
三、油壓傳感器115
四、節氣門位置傳感器115
五、模式開關117
六、擋位開關118
七、超速擋開關120
八、其他開關量傳感器121
D二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執行器的檢測122
一、自動變速器執行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22
二、自動變速器執行器的檢測123
D三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係統及其控製電路的檢測125
一、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單元的功能及控製內容125
二、自動變速器電子控製單元的檢測127

D四章 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電子地器件的檢測/128
D一節汽車防抱死控製係統概述128
一、ABS的作用與類型128
二、ABS的組成及其功能128
三、ABS在汽車上的安裝位置及工作電路原理129
D二節汽車ABS傳感器的檢測130
一、輪速傳感器130
二、橫嚮加速度傳感器136
三、減速度傳感器137
四、傳感器的檢測注意事項及要點141
D三節汽車ABS執行器的檢測141
一、製動壓力調節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41
二、製動壓力調節器的工作過程147
三、製動壓力調節器的檢測147
D四節汽車ABS ECU的檢測155
一、ABS ECU的基本組成與功能155
二、ABS CEU的基本電路的作用原理155
三、ABS ECU的檢修157

D五章 其他電子控製係統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65
D一節汽車底盤位置傳感器的檢測165
一、方位和方嚮傳感器165
二、光電式轉角和光電式車高傳感器168
三、溢流環位置傳感器171
四、加速踏闆位置傳感器172
五、製動行程傳感器175
六、超聲波距離傳感器176
七、製動蹄摩擦片磨損檢測傳感器178
D二節ESP傳感器的檢測179
一、轉嚮盤轉角傳感器179
二、側嚮加速度傳感器180
三、橫嚮偏擺率傳感器181
四、製動壓力傳感器182
五、ESP按鈕開關183
D三節EPS傳感器與執行器的檢測184
一、EPS傳感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184
二、EPS執行器的結構、原理與檢測185
D四節安全氣囊電子元器件的檢測187
一、安全氣囊係統的工作過程187
二、安全氣囊電子控製係統的組成與原理187
三、安全氣囊係統傳感器的結構與原理189
四、安全氣囊傳感器的檢測注意事項與檢測方法193
D五節電子控製懸架執行器的檢測196
一、電子控製懸架執行器的結構與工作原理196
二、電子控製懸架係統執行器的檢測200

參考文獻/201

顯示全部信息



《古今書畫鑒賞指南》 目錄 引言 第一章:史前與古代繪畫藝術的溯源 1.1 岩畫的神秘符號與早期人類的錶達 1.2 青銅器紋飾:寫意與寫實的融閤 1.3 戰國帛畫:靈魂的升華與色彩的探索 第二章:唐宋繪畫的輝煌時代 2.1 唐代人物畫:仕女風韻與宗教敘事 2.1.1 閻立本與吳道子:綫條的魅力與氣韻生動 2.1.2 佛教壁畫的時代印記 2.2 宋代山水畫:氣象萬韆與哲學意境 2.2.1 範寬、郭熙、李唐:北方山水的雄渾壯闊 2.2.2 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的溫潤秀美 2.2.3 馬遠、夏圭:殘山剩水的禪意與留白 2.3 宋代花鳥畫:形神兼備的寫意精神 2.3.1 黃筌、徐熙:工筆與寫意的分庭抗禮 2.3.2 趙佶的“瘦金體”與宮廷畫院 第三章:元明清繪畫的變革與傳承 3.1 元代文人畫的興起:逸筆草草與抒情達意 3.1.1 趙孟頫:復古與創新的融閤 3.1.2 “元四傢”的藝術風貌:黃公望、吳鎮、倪瓚、王濛 3.2 明代繪畫的多樣化發展:院體、文人、民間藝術的交融 3.2.1 浙派山水:蒼勁古拙的風格 3.2.2 吳門畫派:文雅秀逸的意境 3.2.3 晚明諸傢:奇崛與怪誕的探索 3.3 清代繪畫的承續與創新:正統與野逸並存 3.3.1 康乾盛世的宮廷繪畫與版畫 3.3.2 “揚州八怪”的奇絕與奔放 3.3.3 海派繪畫的崛起:吸收西學,兼容並蓄 第四章: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4.1 篆書:古樸典雅的時代印記 4.1.1 金文、石鼓文:上古的磅礴氣象 4.1.2 小篆:秦代的規範與統一 4.2 隸書:漢代的藝術革新與自由奔放 4.2.1 漢簡、碑刻:隸書發展的黃金時期 4.3 草書:情感的宣泄與筆墨的狂歡 4.3.1 章草、今草、狂草:不同時代的藝術錶達 4.4 行書:流暢自然與實用性的結閤 4.4.1 王羲之《蘭亭序》:行書的典範 4.5 楷書:方正嚴謹與法度的典範 4.5.1 “二王”之學與唐代楷書四大傢 第五章:中國陶瓷藝術的演變與鑒賞 5.1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實用與審美的萌芽 5.2 商周青銅器上的紋飾對陶瓷的影響 5.3 漢唐陶瓷:粗獷與精細的並存 5.3.1 漢代的灰陶與彩陶 5.3.2 唐代的唐三彩:釉色的瑰麗與造型的生動 5.4 宋代瓷器:雅緻、純粹、意境深遠 5.4.1 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各自的獨特風韻 5.4.2 景德鎮的青白瓷與影青 5.5 元明清瓷器:釉彩的豐富與裝飾的繁復 5.5.1 元青花:異域風情與雄渾氣勢 5.5.2 明代洪武、永樂、宣德的青花瓷 5.5.3 明代景德鎮的彩瓷發展 5.5.4 清代康雍乾時期琺琅彩、粉彩的精湛工藝 5.5.5 清代晚期瓷器的衰落與迴光返照 第六章:中國玉器藝術的韆年流轉 6.1 史前玉器:禮製與信仰的載體 6.1.1 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 6.2 商周玉器:等級森嚴與神權崇拜 6.2.1 龍紋、鳳紋、饕餮紋等常見紋飾 6.3 春鞦戰國玉器:器型與工藝的精進 6.3.1 “君子比德於玉”的文化內涵 6.4 漢代玉器:薄葬與寫實風格 6.4.1 玉璧、玉佩、玉衣 6.5 唐宋玉器:吉祥紋樣的流行與精細雕琢 6.6 明清玉器:世俗化與巧匠精神的融閤 6.6.1 器皿、擺件、生活用品的玉雕 第七章:中國漆器與金銀器工藝的精巧 7.1 漆器:從實用到藝術的升華 7.1.1 原始漆器與戰國漆器 7.1.2 漢唐的漆器工藝與藝術風格 7.1.3 宋明清漆器的發展與創新(剔漆、雕漆、金漆) 7.2 金銀器:尊貴與華美的象徵 7.2.1 商周的金銀銅器組閤 7.2.2 漢唐的金銀器鑄造與裝飾工藝 7.2.3 宋明清的金銀器生活化與工藝的精進 第八章: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與美學 8.1 宮殿建築:皇權與秩序的體現 8.2 宗教建築:佛寺、道觀的宗教意涵 8.3 園林建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8.4 民居建築:地域特色與生活智慧 8.5 建築材料與結構:榫卯、鬥拱的智慧 第九章:中國古代織綉與服飾的演變 9.1 早期服飾:麻、葛、絲的初步應用 9.2 漢唐服飾:開放包容與華美繁復 9.3 宋明服飾:雅緻、簡樸與等級製度 9.4 清代服飾:滿漢融閤與旗袍的雛形 9.5 織綉工藝:錦、綉、緙絲的精湛技藝 第十章: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魅力 10.1 佛教雕塑:石窟寺的宏偉與造像的虔誠 10.1.1 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 10.2 陵墓雕塑:生動寫實與守護意義 10.3 泥塑、木雕: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第十一章:書畫鑒賞的基礎知識與方法 11.1 筆墨的運用:綫條的質感與墨色的變化 11.2 構圖的原則:虛實相生與疏密有緻 11.3 設色的技巧:色彩的和諧與意境的烘托 11.4 題跋與印章:鑒賞的輔助信息 11.5 臨摹與創作: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11.6 辨僞的常識:瞭解藝術傢的風格與時代特徵 第十二章:明清書畫的收藏與投資 12.1 市場概況與重要拍賣行 12.2 藏品類型與品類選擇 12.3 鑒藏知識與風險控製 12.4 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趨勢 結論 --- 引言 中國,一個擁有五韆年燦爛文明的東方古國,孕育瞭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藝術瑰寶。從遠古先民的岩畫塗鴉,到曆代王朝的宮廷禦品,再到文人雅士的案頭清賞,無數藝術珍品凝聚瞭中華民族的智慧、情感與審美追求。本書《古今書畫鑒賞指南》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藝術的殿堂,以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索書畫、陶瓷、玉器、漆器、金銀器、建築、雕塑、織綉等多個藝術門類。我們不隻是描摹它們的形態,更試圖解讀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曆史信息、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 本書的編撰,並非僅僅是對藝術品的簡單羅列,而是力求勾勒齣中國藝術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中的發展脈絡與演變軌跡。我們關注大師們的筆墨丹青,也關注工匠們的精雕細琢;我們品味皇傢禦用的恢弘氣勢,也欣賞民間樸素的生命力。通過對這些藝術珍品細緻入微的觀察與品讀,我們希望能激發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其藝術鑒賞能力,並從中獲得美的熏陶與啓迪。 本書內容涵蓋瞭從史前時期的原始藝術,到唐宋的繪畫高峰,再到元明清繪畫的變革,以及書法、陶瓷、玉器等各類藝術的發展曆程。我們不僅會介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代錶性作品,還會探討其創作背景、藝術特色、技法錶現,以及在曆史文化中的地位。同時,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些藝術品,本書還特彆增設瞭書畫鑒賞的基礎知識與方法,以及明清書畫的收藏與投資的章節,力求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 我們相信,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段凝固的曆史,一麯無聲的詩篇。通過本書,願您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對美的追求,體會中華藝術的獨特魅力,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精神共鳴。 --- 第一章:史前與古代繪畫藝術的溯源 人類文明的曙光,最早在岩壁上留下瞭印記。史前岩畫,以其原始而質樸的綫條和色彩,展現瞭遠古先民對世界的認知、對生命的祈求以及對自然的敬畏。這些或狩獵、或祭祀、或描繪動物的圖像,是人類最早的視覺藝術錶達,也是我們探索藝術起源的重要窗口。 隨著青銅文明的興起,紋飾開始齣現在青銅器上,它們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圖案,而是開始具有symbolic(象徵性的)意義,或是記錄部落的神話傳說,或是象徵社會等級。這些紋飾,如饕餮紋、龍紋、鳳紋等,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審美情趣和宗教信仰。它們或寫意,或寫實,融閤瞭抽象與具象的錶現手法,為後世的藝術發展奠定瞭基礎。 到瞭春鞦戰國時期,繪畫藝術逐漸走嚮成熟。在墓葬中發現的帛畫,如《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以其精湛的綫條、豐富的色彩和深刻的象徵意義,展現瞭古人對宇宙、生命和來世的想象。這些作品不僅是珍貴的曆史文獻,更是中國繪畫藝術早期發展的傑齣代錶,其對於魂靈的描繪、色彩的運用,都為後來的繪畫藝術留下瞭寶貴的經驗。 --- 第二章:唐宋繪畫的輝煌時代 唐宋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黃金時期,湧現齣無數傳世名作,奠定瞭中國山水、人物、花鳥畫的格局。 2.1 唐代人物畫:仕女風韻與宗教敘事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社會開放,經濟繁榮,文化藝術也呈現齣輝煌的景象。唐代的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以其豐腴、典雅、健康的審美觀,描繪瞭貴族女性的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作品如《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等,不僅展現瞭人物的動態美,更傳達瞭濃鬱的時代氣息。同時,佛教在唐代的盛行也催生瞭大量的佛教壁畫,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其內容豐富,技法多樣,將敘事性、裝飾性與宗教性完美結閤,成為中國古代壁畫藝術的瑰寶。 閻立本和吳道子是唐代人物畫的兩位巨匠。閻立本以其精謹的綫條和嚴謹的構圖著稱,其代錶作《步輦圖》以簡潔的筆法勾勒齣人物的身份與神態。而吳道子則以“吳帶當風”的寫意筆法,將人物畫推嚮瞭新的高度,其綫條如行雲流水,充滿動感與生命力,被譽為“畫聖”。 2.2 宋代山水畫:氣象萬韆與哲學意境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的集大成時期,畫傢們將自然山水作為錶達人生理想、哲學思考的載體。山水畫的創作,從唐代的“大山大水”逐漸走嚮細膩、寫實,並融入瞭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 北方山水的代錶如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鬆風圖》,以其雄渾壯闊、氣勢磅礴的風格,展現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些作品中的山石皴法豐富,筆力雄健,充滿瞭力量感。 江南山水則以董源、巨然為代錶,他們筆下的山水溫潤秀美,雲煙縹緲,充滿瞭詩情畫意。其皴法細膩,墨色淡雅,營造齣寜靜緻遠的意境,如董源的《夏山雨行圖》、巨然的《層岩叢樹圖》。 馬遠、夏圭則開創瞭“馬夏”一派,他們善於用“殘山剩水”的手法,在畫麵中留齣大量空白,營造齣空靈、含蓄的意境,體現瞭禪宗“禪意”的美學思想。他們的構圖往往簡潔,但意境深遠,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夏圭的《溪山清遠圖》。 2.3 宋代花鳥畫:形神兼備的寫意精神 宋代花鳥畫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寫實與寫意相結閤,追求形神兼備。黃筌、徐熙是宋代花鳥畫的兩位代錶人物。黃筌以工筆設色見長,其作品色彩鮮艷,形象逼真,如《寫生珍禽圖》。徐熙則以寫意筆法,墨色淋灕,錶現齣花鳥的生動神韻,如《雪竹圖》。 宋徽宗趙佶作為一位傑齣的藝術傢,他的“瘦金體”書法獨具特色,而其繪畫作品,尤其是花鳥畫,更是將宮廷畫院的精湛技藝與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相結閤,對後世影響深遠。 --- 第三章:元明清繪畫的變革與傳承 元明清三代是中國繪畫藝術持續發展與變革的時期,文人畫的興起,院體畫的演變,以及地域性繪畫流派的齣現,共同構成瞭這一時期的藝術畫捲。 3.1 元代文人畫的興起:逸筆草草與抒情達意 元代,隨著濛古族統治的建立,部分漢族文人士大夫選擇退隱,以繪畫作為抒發情感、錶達內心的方式。文人畫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強調“逸筆草草”,注重筆墨情趣與個人性靈的錶達,反對院體畫的程式化。 趙孟頫是元代書畫的集大成者,他提齣的“書畫同源”理論,以及在山水、人物、花鳥等各方麵提齣的復古與創新,對元代及後世繪畫産生瞭深遠影響。 “元四傢”——黃公望、吳鎮、倪瓚、王濛,更是將文人畫推嚮瞭新的高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其溫潤的筆墨,錶現齣江南山水的秀美景色;吳鎮的《山水冊》筆墨蒼勁,意境深邃;倪瓚的《六君子圖》以其孤高冷逸的風格,成為瞭文人畫的典範;王濛的《青卞隱居圖》則以其繁復的山石結構,展現瞭深厚的筆墨功力。 3.2 明代繪畫的多樣化發展:院體、文人、民間藝術的交融 明代繪畫呈現齣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既有繼承宋元傳統、追求學院派風格的院體畫,也有延續文人畫精神的畫傢,同時民間藝術也開始受到關注。 浙派以戴進為代錶,其山水畫風格蒼勁古拙,筆勢雄健,體現瞭北方山水的豪放之氣。 吳門畫派以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錶,他們的繪畫風格典雅秀逸,注重筆墨情趣與文人雅韻,將山水、人物、花鳥畫都推嚮瞭新的境界。瀋周的渾厚、文徵明的秀雅、唐寅的俊逸、仇英的工緻,各具特色。 晚明時期,齣現瞭如徐渭、陳繼儒等一批風格奇崛、個性鮮明的畫傢,他們的作品打破瞭傳統的藩籬,大膽創新,體現瞭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 3.3 清代繪畫的承續與創新:正統與野逸並存 清代繪畫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康乾盛世時期,宮廷繪畫依然繁榮,同時版畫藝術也取得瞭顯著成就。 “揚州八怪”——如鄭燮、金農、羅聘等,以其奇絕、奔放、不落俗套的畫風,成為清代繪畫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他們不拘泥於傳統,大膽創新,將個人情感與生活體驗融入畫作,形成瞭獨特的藝術風格。 海派繪畫的興起,則標誌著中國畫開始吸收西學,兼容並蓄。任伯年、吳昌碩等畫傢,將中國傳統水墨與西方繪畫的寫實技巧相結閤,開創瞭中國畫的新局麵。 --- 第四章: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承載著文字的演變,也凝聚著書寫者的性情與精神。從甲骨文的樸拙,到隸書的變革,再到行草的飄逸,以及楷書的嚴謹,中國書法藝術曆經數韆年,形成瞭豐富多彩的風格流派。 4.1 篆書:古樸典雅的時代印記 篆書是中國文字最早的成熟形態,其綫條圓轉、結構對稱,充滿古樸典雅的美感。金文(銘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和石鼓文,是篆書的早期代錶,它們展現瞭上古時代雄渾磅礴的氣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統一文字,規範瞭小篆,使其結構更加規整,成為一種重要的書體。 4.2 隸書:漢代的藝術革新與自由奔放 隸書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它將篆書的圓轉綫條變為方摺,筆畫平直,結構扁平,打破瞭以往的書寫習慣,是中國文字嚮今文字過渡的重要標誌。漢代的隸書,尤其是碑刻隸書,如《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等,以其自然、灑脫、富有韻律感的特點,將隸書的美感推嚮瞭頂峰。 4.3 草書:情感的宣泄與筆墨的狂歡 草書,顧名思義,是一種寫意、快速的書體,它將字與字、筆畫與筆畫連接起來,形成流暢而奔放的綫條,是書寫者情感宣泄的直接體現。從早期的章草,到魏晉時期的今草,再到唐代的狂草,草書的發展體現瞭書寫者在筆墨上的自由探索與創新。王羲之、張旭、懷素等書法傢,以其精湛的草書技藝,為後世留下瞭無數寶貴的墨寶。 4.4 行書:流暢自然與實用性的結閤 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既有楷書的清晰易辨,又有草書的流暢灑脫,是日常書寫中最常用的書體。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筆勢委婉含蓄,遒勁有力,將行書的藝術美感發揮到瞭極緻。 4.5 楷書:方正嚴謹與法度的典範 楷書,又稱真書,其筆畫平直,結構方正,是規範、嚴謹的書體,也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魏晉時期,鍾繇被譽為“楷書之祖”,其楷書風格古樸渾厚。唐代的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等書法傢,在楷書創作上各具特色,將楷書的法度與藝術性推嚮瞭新的高度,成為後世學習楷書的典範。 --- 第五章:中國陶瓷藝術的演變與鑒賞 中國素有“瓷國”之稱,陶瓷藝術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是藝術的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與工藝智慧。 5.1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實用與審美的萌芽 中國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器以實用為主,造型古樸,紋飾簡單,如仰韶文化的彩陶,以鮮艷的色彩和幾何紋樣裝飾,展現瞭原始先民的樸素審美。 5.2 商周青銅器上的紋飾對陶瓷的影響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發達對陶瓷藝術産生瞭影響。青銅器上精美的紋飾,如饕餮紋、龍紋等,也逐漸齣現在陶器上,使得陶瓷的裝飾更加豐富。 5.3 漢唐陶瓷:粗獷與精細的並存 漢代的陶瓷,以灰陶和彩陶為主,造型敦厚,紋飾生動,如陶俑、明器等,展現瞭漢代社會的生活風貌。唐代的陶瓷藝術則邁上瞭新的颱階,尤其是唐三彩,以其釉色鮮艷、造型生動、裝飾華麗而聞名於世,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裏程碑。 5.4 宋代瓷器:雅緻、純粹、意境深遠 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巔峰時期,以其高超的製瓷技術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創造瞭舉世聞名的“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汝窯的素雅、官窯的尊貴、哥窯的開片、定窯的精細、鈞窯的窯變,各有特色,都體現瞭宋人對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景德鎮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嶄露頭角,其青白瓷和影青,以其溫潤的質地和淡雅的青色,深受人們喜愛。 5.5 元明清瓷器:釉彩的豐富與裝飾的繁復 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異軍突起,以其雄渾的畫風和鮮艷的藍色,成為中國瓷器對外交流的重要商品。明清時期,景德鎮的製瓷技術更加精湛,釉彩種類日益豐富,裝飾手法也愈加繁復。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以及成化、正德時期的彩瓷,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平。清代康雍乾時期,琺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工藝精湛,色彩艷麗,成為宮廷禦用瓷器的代錶。但到瞭清代晚期,隨著社會動蕩和西方瓷器的衝擊,中國瓷器藝術逐漸走嚮衰落。 --- 第六章:中國玉器藝術的韆年流轉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石之美者”。玉器藝術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承載著禮製、信仰、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 6.1 史前玉器:禮製與信仰的載體 中國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齣土的玉器,如玉龍、玉琮、玉璧等,造型神秘,工藝精湛,它們可能與當時的宗教祭祀和禮儀活動密切相關,是理解史前社會組織和信仰體係的重要綫索。 6.2 商周玉器:等級森嚴與神權崇拜 商周時期的玉器,製作更加精美,紋飾也更加豐富,如龍紋、鳳紋、饕餮紋等,這些紋飾往往與神權崇拜緊密相連,體現瞭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特點。玉器在這一時期被廣泛用於祭祀、宴饗、喪葬等場閤,是貴族身份的重要標誌。 6.3 春鞦戰國玉器:器型與工藝的精進 春鞦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瞭進一步的發展,器型更加多樣,如玉佩、玉環、玉帶鈎等,雕刻也更加精細。同時,“君子比德於玉”的儒傢思想也深入人心,玉被賦予瞭更多的道德象徵意義。 6.4 漢代玉器:薄葬與寫實風格 漢代,隨著厚葬之風的興起,玉器在喪葬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齣現瞭大量的玉衣、玉璧、玉琀等。漢代玉器的風格趨於寫實,造型更加生動,雕刻技藝也更為精湛。 6.5 唐宋玉器:吉祥紋樣的流行與精細雕琢 唐宋時期,玉器製作繼續發展,吉祥紋樣在玉器上廣泛流行,如龍、鳳、花卉等,寓意著吉祥如意。玉器雕琢更加精細,齣現瞭許多巧奪天工的作品。 6.6 明清玉器:世俗化與巧匠精神的融閤 明清時期,玉器逐漸走嚮世俗化,除瞭祭祀和禮儀用品外,生活用品如玉壺、玉碗、玉杯等也大量齣現。玉器雕刻更加注重工藝的精細和趣味性,展現瞭巧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創造力。 --- 第七章:中國漆器與金銀器工藝的精巧 漆器和金銀器,作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材質、精湛的工藝和華麗的外觀,展現瞭中華民族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審美。 7.1 漆器:從實用到藝術的升華 漆器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齣現。從最初的實用器具,到後來精美的藝術品,漆器經曆瞭漫長的發展過程。戰國時期的漆器,如楚式漆器,色彩鮮艷,紋飾精美,展現瞭高超的漆藝水平。漢唐時期的漆器,吸收瞭異域文化,風格更加多樣,如金銀平脫漆器,將金箔、銀箔與漆結閤,營造齣富麗堂皇的效果。宋明清時期,漆器的種類更加豐富,雕漆、剔漆、金漆等技法不斷發展,創造齣許多具有藝術價值的漆器作品。 7.2 金銀器:尊貴與華美的象徵 金銀器在中國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常用於宗教祭祀和皇傢禦用。商周時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工藝已經相當精湛。漢唐時期,金銀器的製作技術達到瞭新的高度,齣現瞭許多精美的金銀器皿、首飾等,其工藝包括鑄造、錘鍱、鏨刻等。唐代金銀器的風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更加華麗。宋明清時期,金銀器的製作更加精細,種類也更加豐富,如金碗、銀杯、金簪、銀釵等,這些器物不僅實用,更體現瞭當時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 第八章: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與美學 中國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結構體係、精巧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體現社會等級、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和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 8.1 宮殿建築:皇權與秩序的體現 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成就之一,如北京故宮,以其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色彩輝煌,充分體現瞭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等級製度的森嚴。其建築材料、色彩運用、裝飾手法,都充滿瞭象徵意義。 8.2 宗教建築:佛寺、道觀的宗教意涵 佛寺、道觀等宗教建築,是人們信仰的寄托,其建築設計往往融入瞭宗教的理念和象徵。如古老的寺廟、道觀,其布局、造型、雕塑、壁畫等,都傳達著深厚的宗教文化信息。 8.3 園林建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園林建築,以其師法自然、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的特點,將建築與自然景觀巧妙融閤,創造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如蘇州園林,以其精巧的設計、靈動的布局,成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典範。 8.4 民居建築:地域特色與生活智慧 中國的民居建築,因地域、氣候、文化習俗的不同,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風格。如北方的四閤院、南方的徽派建築、西南的吊腳樓等,都體現瞭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8.5 建築材料與結構:榫卯、鬥拱的智慧 中國古代建築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其獨特的結構體係。木質結構的運用,尤其是榫卯結構的精巧,使得建築能夠承受地震等自然災害。鬥拱是中國古代建築特有的構件,它不僅具有承重的功能,更具有重要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精華。 --- 第九章:中國古代織綉與服飾的演變 衣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的織綉與服飾,不僅是蔽體保暖的工具,更是文化、藝術、身份的象徵,隨著曆史的變遷,它們也展現齣豐富的演變過程。 9.1 早期服飾:麻、葛、絲的初步應用 中國古代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早期先民利用麻、葛等植物縴維製作衣物,隨著養蠶技術的齣現,絲綢開始成為重要的服飾材料。 9.2 漢唐服飾:開放包容與華美繁復 漢代服飾,承襲秦代的基本形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麯裾、直裾等款式開始流行。唐代服飾則以其開放包容、華美繁復的風格,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個高峰。鬍服的傳入,也為唐代服飾增添瞭異域風情。 9.3 宋明服飾:雅緻、簡樸與等級製度 宋代服飾,在唐代的基礎上,更加趨於雅緻、簡樸,體現瞭文人化的審美傾嚮。明代服飾,則在繼承宋代的基礎上,更加強調等級製度,袍、衫、裙等款式成為主流。 9.4 清代服飾:滿漢融閤與旗袍的雛形 清代服飾,在滿漢文化融閤的背景下,呈現齣獨特的風格。滿族服飾如旗裝、馬褂等,逐漸成為主流,漢族服飾也受到一定影響。而後來發展成為東方女性代錶的旗袍,其雛形也在這時期開始顯現。 9.5 織綉工藝:錦、綉、緙絲的精湛技藝 中國古代的織綉工藝,堪稱一絕。錦、綉、緙絲等技法,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平。錦,是以多種彩色絲綫織成的紋樣織物,色彩斑斕,圖案精美。綉,是以絲綫在織物上綉齣各種圖案,針法多樣,栩栩如生。緙絲,則是一種平織地組織、以“通經斷緯”織法構圖的織物,其質地精美,圖案如同雕刻一般。這些精湛的織綉技藝,為古代服飾增添瞭無盡的華彩。 --- 第十章: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魅力 雕塑,是以立體造型的手法,錶現人物、動物、植物等形象的藝術。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在宗教、陵墓、建築、園林等領域都留下瞭眾多傑齣的作品。 10.1 佛教雕塑:石窟寺的宏偉與造像的虔誠 佛教傳入中國後,雕塑藝術得到瞭空前的發展。石窟寺,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等,是中國古代佛教雕塑的寶庫,其中保存著數量巨大的石窟造像,形象逼真,神態各異,展現瞭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佛教造像,無論是石雕、木雕還是泥塑,都充滿瞭虔誠的宗教情感和精湛的藝術技藝。 10.2 陵墓雕塑:生動寫實與守護意義 中國古代陵墓中,也常常齣現大量的雕塑作品,如漢代的石獸、唐代的石人石馬等。這些雕塑一方麵是為瞭鎮墓闢邪,另一方麵也是為瞭生動地再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體現瞭古人對生死的認知和對來世的想象。 10.3 泥塑、木雕: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除瞭宏偉的石窟造像和陵墓雕塑,泥塑、木雕等民間雕塑藝術,也以其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的方式,展現瞭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生命力。這些作品常用於寺廟裝飾、民俗活動、玩具製作等,充滿瞭濃鬱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 第十一章:書畫鑒賞的基礎知識與方法 欣賞一幅書畫作品,如同品讀一首無聲的詩,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和鑒賞方法。掌握這些基本原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 11.1 筆墨的運用:綫條的質感與墨色的變化 筆墨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錶現語言。綫條的粗細、剛柔、麯直,以及墨色的濃淡、乾濕、枯潤,都直接影響著畫麵的質感和意境。一個優秀的畫傢,能夠通過對筆墨的巧妙運用,錶現齣物體的質感、形態和生命力。 11.2 構圖的原則:虛實相生與疏密有緻 構圖,是指畫麵元素的安排與布局。中國畫講究“虛實相生”,即畫麵上的空白(虛)與實物(實)相互襯托,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同時,“疏密有緻”也是重要的原則,即畫麵上的景物或元素要疏密得當,避免過於擁擠或空曠。 11.3 設色的技巧:色彩的和諧與意境的烘托 色彩在中國畫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色彩的運用,不僅要追求色彩的和諧統一,更要能夠烘托齣畫麵的意境和情感。淡雅的色彩能夠營造寜靜緻遠的氛圍,而濃烈的色彩則可以錶現熱烈奔放的情感。 11.4 題跋與印章:鑒賞的輔助信息 題跋,即作者在作品上的題寫,包括款識、詩文等,它們能夠提供作者、創作時間、創作背景等信息,是鑒賞作品的重要依據。印章,則是作者的身份象徵,其位置、大小、字體等,也可能蘊含著一定的意義。 11.5 臨摹與創作: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在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臨摹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臨摹前人的優秀作品,可以學習其筆墨技巧、構圖章法、用色之道。創作則是將所學融會貫通,錶達個人情感和思想的過程。繼承與發展,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 11.6 辨僞的常識:瞭解藝術傢的風格與時代特徵 辨彆一幅書畫作品的真僞,需要對藝術傢的個人風格、所處時代的時代特徵、以及不同時期作品的特點有深入的瞭解。僞作往往在筆墨、色彩、構圖、用印等方麵存在破綻。 --- 第十二章:明清書畫的收藏與投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也日益受到關注。明清書畫作為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價值和投資潛力也備受矚目。 12.1 市場概況與重要拍賣行 中國書畫市場,特彆是明清書畫市場,近年來發展迅速。國內外各大拍賣行,如佳士得、蘇富比、中國嘉德、保利等,每年都會推齣大量高品質的明清書畫拍品。瞭解這些拍賣行的運作模式和拍品行情,是進入收藏市場的第一步。 12.2 藏品類型與品類選擇 明清書畫的品類繁多,包括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等。在收藏過程中,需要根據自身的興趣、經濟實力以及市場行情,選擇適閤自己的藏品類型。例如,一些名傢大師的代錶作品,往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增值潛力。 12.3 鑒藏知識與風險控製 收藏明清書畫,需要具備一定的鑒藏知識,包括對作品的真僞、品相、來源等方麵的判斷。同時,也要認識到藝術品投資的風險,避免盲目跟風,保持理性。 12.4 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趨勢 中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書畫市場,正處於一個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階段。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國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瞭解市場的發展趨勢,對於製定閤理的收藏策略至關重要。 --- 結論 《古今書畫鑒賞指南》曆經數月編撰,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而深入的中國古代藝術品概覽。我們從史前岩畫的起源,一路梳理至明清書畫的市場前景,觸及瞭繪畫、書法、陶瓷、玉器、建築、雕塑等多個重要藝術門類。本書的每一章節,都力求在展現藝術品本身的美學價值的同時,揭示其背後的曆史文化淵源、社會生活背景以及創作者的獨特心路曆程。 中國古代藝術,猶如一部厚重的史書,一部無聲的詩篇。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情感、信仰和審美,是我們瞭解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通過對這些藝術瑰寶的鑒賞,我們不僅能夠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更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感受其源遠流長的文化魅力。 藝術的鑒賞,是一場與古人對話的旅程,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碰撞。本書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夠點燃您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熱情,激發您探索未知領域的好奇心。願本書能夠成為您認識和欣賞中國古代藝術的良師益友,引領您在美的世界裏,發現更廣闊的天地。 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永無止境。願本書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人對中國古代藝術的關注與研究,共同守護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和印刷質量相當不錯,紙張厚實,封麵設計也很有科技感,一看就是一本認真製作的圖書。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我個人對於汽車的機械結構一直很感興趣,但對於汽車的“大腦”——那些電子元器件,瞭解得就比較少瞭。我一直想找一本能讓我對這些小小的芯片、傳感器、執行器有個初步認識的書,瞭解它們在汽車裏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大概的工作原理。我特彆希望能夠瞭解一些基礎的電路知識,知道這些電子元件是如何連接在一起,形成復雜的控製係統的。這本書的封麵和標題給我一種這樣的期待,所以我果斷入手瞭。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看瞭一下目錄,裏麵涉及的電子元件種類繁多,看起來非常全麵。我尤其對那些關於“識彆”和“檢測”的部分很感興趣,覺得這能幫助我理解汽車維修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甚至在日常用車中,如果遇到一些小故障,也能自己有個大概的判斷。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瞭解汽車電子世界的入口,讓我對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充滿瞭好奇。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方麵,給人的感覺中規中矩,沒有特彆齣彩的地方。書中確實包含瞭一些元器件的圖片和電路圖,這對於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有幫助的。但整體而言,這些圖示的清晰度和精細度,以及它們與文字的配閤度,還可以有提升的空間。我有時候會覺得,如果能有更多高質量的、具有代錶性的實際應用場景的圖片,或者更直觀的動畫演示(雖然我知道這在紙質書中很難實現),可能會更容易幫助讀者理解。另外,對於一些關鍵的概念,如果能有一些更加形象化的比喻或者類比,也許能讓非專業讀者更容易接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偏嚮於技術手冊,嚴謹但不夠生動。如果能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性的內容,或者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一些復雜的原理,對於拓寬讀者的閱讀群體會更有幫助。總的來說,它是一本內容紮實的工具書,但閱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方麵,還有一些提升的空間。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總的來說,是比較嚴謹和專業的。它詳細地介紹瞭各種汽車電子元器件的名稱、型號、功能以及它們在汽車不同係統中的應用場景。例如,書中對於傳感器部分的闡述就相當細緻,從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到位置傳感器,都給齣瞭較為詳細的解釋,包括它們的測量原理和工作特性。我也看到瞭關於執行器部分的介紹,比如電磁閥、繼電器等,它們是如何被 ECU 控製並執行特定動作的。對於“檢測”的部分,書中有提到一些常用的檢測方法和儀器,但可能不是我期望的那種“傻瓜式”操作指南,而是更偏嚮於原理性的介紹。總的來說,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已經具備一定電子技術基礎,並且想要深入研究汽車電子元器件細節的讀者。它提供瞭紮實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參數,對於工程師或者高級維修技師來說,應該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恕我直言,似乎偏離瞭我原本的期待。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深入瞭解汽車的整體電氣係統是如何運作的,比如發動機控製單元(ECU)是如何接收來自各種傳感器的數據,然後如何控製噴油、點火等關鍵環節的。我還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CAN總綫、LIN總綫等汽車通信協議的介紹,瞭解它們是如何實現車內各個模塊之間的高效通信的。我設想這本書能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結閤實際的電路圖,來講解這些復雜的概念,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有所領悟。然而,當我翻閱這本書時,我發現它更多地聚焦於對一個個獨立的電子元器件進行詳細的規格介紹和物理特性的描述,例如封裝形式、引腳定義、主要參數的含義等等。雖然這些信息對於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說可能非常重要,但對於我這樣一個想要瞭解“全局”的讀者來說,似乎有些過於細緻,甚至有些枯燥。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係統性的講解,而不是對單個零部件的“拆解”。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並沒有完全滿足我對於“汽車電子”的想象。我一直認為,汽車電子不僅僅是各種元器件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形成一個智能化的整體。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汽車智能化發展趨勢的探討,比如自動駕駛中的感知係統、決策係統和執行係統是如何集成的,或者車聯網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齣行體驗。我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案例分析,展示在實際的汽車研發或維修過程中,是如何解決與電子係統相關的復雜問題的。這本書雖然羅列瞭大量的電子元器件信息,但對於這些元器件在復雜係統中的“聯係”和“協同”的描述,似乎相對較少。我更希望能夠從書中看到更多關於係統集成、軟件與硬件交互、以及麵嚮未來的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宏觀視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單個元器件的微觀認知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