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空间多维协同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
定价:98.0元
作者:白琳,梁仙灵,肖振宇,金荣洪,于全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5383587
字数:441千字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小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理论基础和创新技术成果的综合体;
2.科研工作的理想参考书;
3.**科研项目的技术成果;
4.本书作者所在的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宽带无线通信方面的相关研究,已承担过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具有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相关基础。
5.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
内容提要
本书从空间多维信号传输以及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出发,分别介绍了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协同传输系统中如何大程度利用空间维度资源提升系统性能以及频谱效率。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适应天线系统、MIMO多天线系统中的空间多维信号发送、接收,多天线设计以及迭代信号处理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以上理论与技术,本书还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空间多维协同传输在地基、空基以及天基通信系统中的特点及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书籍,可作为移动互联网络通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亦适合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白琳,1982年生,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以作者著有英文专著一部:《Low Complexity MIMO Detection》,由美国Springer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2012年销售145本;作者中文专著一部《空间信号组合理论与关键技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抽象的几何图形,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高深的科学理论。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种厚重感和专业感所震撼。虽然书名听起来非常硬核,对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花一番功夫去啃,但我对这种前沿科技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空间多维协同传输”概念阐释清楚。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影响我们未来生活和技术发展的。比如,它们会不会让信息的传递速度发生质的飞跃?会不会在能源传输或者星际探索方面带来革命性的突破?这本书的作者团队看起来也是群英荟萃,想必他们的研究成果一定非常扎实可靠。我希望作者们不仅能展示出理论的深度,还能描绘出未来应用场景的广度,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的热情,让技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未来图景。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感很好,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技术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最近几年,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关于“下一代通信”的预测,但大多都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这本书的标题里包含了“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字样,这让我看到了深入本质的希望。我最期待的,是它能系统性地梳理现有传输理论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具有完备自洽性的多维协同传输逻辑体系。具体来说,我想知道在“协同”过程中,如何精确地量化和优化不同维度之间的信息权重分配?是否存在一个最优化的“协同度”指标来衡量传输效率和稳定性?对于通信领域的从业者而言,一本好的理论著作不仅要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指明“怎么办”。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明确的优化方向和设计原则,为我们现有的工程实践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未来美好图景的描绘上。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对现有主流标准(比如6G的一些探索性方案)的批判性分析和超越,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走的是一种低调的、偏学术研究的风格,这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报告,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市场的畅销书。我猜测这本书的读者群体会相对集中在高校的特定专业和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我个人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创新性”——它提出的理论是否真的能够突破香农定律在特定场景下的理论限制,或者说,它是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尚未被充分探索的传输维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团队的构成,多位学者的合作通常意味着研究角度的全面性和视角的互补性。我希望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这种跨界融合带来的思想火花。如果作者能够在阐述核心理论时,穿插一些他们团队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时所积累的“一手经验”和“踩坑教训”,那就太棒了。这些实战经验往往是纯理论推导中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落地性”和“鲁棒性”。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是一本能让人读完后产生“豁然开朗”之感的里程碑式著作。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又是一本可能只在小圈子里流传的学术巨著”。我通常更喜欢那些能将复杂概念用类比和生动案例串联起来的书籍,这样哪怕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要点。因此,我对本书在“普及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平衡把握非常好奇。如果它能像顶尖的科普作家那样,用科幻般的想象力去引导读者进入多维空间的奇妙世界,同时又不失其应有的学术严谨性,那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大半。我非常看重作者们如何处理理论的“黑箱”问题——即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过程,能不能被清晰地拆解和理解。如果只是堆砌了大量的复杂公式而缺乏直观的解释,那么对于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来说,上手难度会非常高。我希望作者们能用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探讨这项前沿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或社会影响,让读者感受到这不是冷冰冰的数学游戏,而是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评分作为一名对信息传输技术持续关注的研究者,这本书无疑是近期出版物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我特别关注的是“协同”这个关键词,它暗示的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信号叠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多维度耦合的全新传输范式。我深切期待书中能对这种“协同”机制提供详尽的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尤其是在处理异构数据流或跨越不同物理介质的传输时,传统方法往往会遇到瓶颈,如果这本书能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瓶颈的理论框架,那其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此外,技术细节的阐述深度也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清晰的算法流程图和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只有严谨的论证和可复现的实验基础,才能真正推动这项技术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我打算先仔细研读其中关于“关键技术”的部分,看看到底有哪些是目前亟待攻克的难点,以及作者们给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势必会引发相关领域学者之间新一轮的深入探讨和辩论,我很期待能成为这场思想碰撞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