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全新正版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室内覆盖
  • 工程建设
  • 管理手册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5G
  • 4G
  • 网络优化
  • 信号覆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2697
商品编码:2952258162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全新正版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手册

定价:99.00元

作者:吴鹏 臧晨阳 葛浩宇 姜琦 王海元 王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426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室内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顺序实施开展为视角,描述工程建设由始至终的全过程要求,可以让通信行业相关专业的人员熟悉和了解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内容,使相关人员能够从工程项目全局把控建设,减少项目建设的脱节现象,显著提高工程建设效率。本书以某前沿发达省份室内覆盖工程实际工作内容为样板,描述已经历多年的成熟的合理建设和管理要求经验,编制内容完全贴近实际工程建设情况,适用性高。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和分析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全流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建设要求以及工程管理办法。全书包括“室分工程建设全流程阶段要求指导”和“室分工程建设管理指导”两部分内容,专门针对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提出行之有效的实施和管理指导,涉及工程建设所有阶段流程的环节说明,可以有效提高行业人员对整体项目的熟悉程度、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建设效率。

目录


章 室分工程启动阶段1
1.1 需求分析 1
1.2 可研 1
1.3 立项批复 2
1.3.1 立项批复流程 2
1.3.2 立项批复要求 2
第二章 室分工程规划设计阶段 3
2.1 项目规划 3
2.2.1 规划流程 3
2.2.2 规划原则方法 3
2.2.3 规划项目案例 9
2.2 站点勘察 18
2.3.1 勘察流程 18
2.3.2 勘察要求 19
2.3 系统方案设计 22
2.4.1 设计流程 23
2.4.2 设计要求 23
2.4 信源设计 27
2.5.1 设计流程 27
2.5.2 设计要求 27
2.5 传输设计 30
2.6.1 设计流程 30
2.6.2 设计要求 30
2.6 设计审核 34
2.7.1 方案审核流程 34
2.7.2 方案审核要求 35
2.7 设计评审及批复 47
第三章 室分工程实施阶段 49
3.1 工程项目招标 49
3.1.1 项目招标流程 49
3.1.2 项目招标要求 50
3.2 合同准备 50
3.2.1 合同签订流程 51
3.2.2 合同签订要求 51
3.2.3 合同模板 52
3.3 质量监督申报 86
3.4 配套物资请购 87
3.4.1 配套物资流程 87
3.4.2 配套物资要求 88
3.5 工程项目施工 89
3.5.1 安全施工管理 89
3.5.2 施工安装环境检查 96
3.5.3 施工安装前器件及材料环境检查 96
3.5.4 分布系统施工规范要求 96
3.5.5 机房、信源及配套施工规范要求 99
3.5.6 传输施工规范要求 100
3.5.7 开通调测流程要求 101
第四章 室分工程验收阶段 102
4.1 工程验收流程 102
4.2 施工安装工艺验收 103
4.2.1 信源设备安装验收 103
4.2.2 有源设备安装验收 104
4.2.3 无源器件安装验收 104
4.2.4 线缆布放验收 105
4.2.5 天线安装验收 110
4.2.6 标签 111
4.2.7 加电检查 113
4.3 工程初验 113
4.3.1 初验条件 113
4.3.2 信号源设备验收 154
4.4 工艺指标验收 154
4.4.1 驻波比测试 154
4.4.2 无源器件指标抽检 155
4.4.3 天线口输入功率测试 157
4.4.4 双通道功率平衡性测试 158
4.4.5 上行干扰测试 158
4.4.6 上行接收电平测试 159
4.5.1 测试环境要求 160
4.5.2 性能验收项目 160
4.5.3 公共信道 参考信号覆盖测试 160
4.5.4 业务信道性能测试 165
4.5.5 切换成功率测试 173
4.5.6 初验问题整改 176
4.5 工程试运行 176
4.7.1 试运行要求 176
4.7.2 试运行观察指标 176
4.7.3 试运行问题整改 177
4.6 工程终验 177
4.8.1 终验条件 177
4.8.2 终验内容和要求 177
第五章 室分优化阶段 178
5.1 室分网络优化流程 178
5.1.1 覆盖提升优化流程 178
5.1.2 质量提升优化流程 181
5.1.3 干扰整治优化流程 183
5.1.4 外泄处理优化流程 191
5.1.5 业务量优化流程 193
5.1.6 切换优化流程 197
5.2 室分网络优化测试方法 199
5.2.1 仪表介绍及其使用 199
5.2.2 任务配置 203
5.2.3 测试要求 222
5.2.4 室内外切换测试方法 224
5.2.5 网优建设项目2络网络验收测试规范 224
5.2.6 网优建设项目3络网络验收测试规范 228
5.2.7 网优建设项目WLAN验收测试要求和规范 235
5.2.8 网优建设项目4络验收测试要求和规范 242
5.3 网络优化参数配置 246
5.3.1 2络优化参数设置 246
5.3.2 3络优化参数设置 263
5.3.3 4络优化参数设置 289
5.3.4 WLAN网络优化参数设置 302
5.3.5 网络互操作参数设置 308
第六章 室分维护阶段 340
6.1 工程网络维护流程(作业计划) 340
6.1.1 巡检维护计划制定与审核流程 340
6.1.2 巡检工作流程 341
6.1.3 随工流程图 341
6.1.4 交维验收流程图 342
6.1.5 故障处理流程 343
6.1.6 投诉处理流程 343
6.1.7 应急通信保障流程 344
6.1.8 数据修改流程 344
6.1.9 专项工作任务流程 345
6.2 工程网络维护要求 345
6.2.1 无线设备维护要求(含机房巡检维护要求) 345
6.2.1.1 2络基站设备维护 346
6.2.1.2 3络基站设备维护 363
6.2.1.3 4络 基站设备维护 388
6.2.1.4 WLAN设备维护 412
6.2.2 配套设备维护要求 442
6.2.2.1 高压交流供电系统运行与维护操作 442
6.2.2.2 变压器运行与维护操作 447
6.2.2.3 低压交流供电系统运行与维护操作 450
6.2.2.4 发电机组设备运行与维护操作 454
6.2.2.5 直流电源设备运行与维护操作 459
6.2.2.6 UPS 的运行与维护操作 466
6.2.2.7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操作 471
6.2.3 配套线路维护要求 474
6.2.3.1 线路维护人员技能要求 474
6.2.3.2光缆线路维护的主要方法 476
6.2.3.3 光缆线路障碍点的定位 477
6.2.3.4光缆线路障碍点的处理 481
6.2.3.5 线路维护中的安全生产要求 481
6.2.3.6 光缆线路维护日常整治 483
6.2.4 分布系统维护要求 484
6.2.4.1室内分布系统故障处理 484
6.2.4.2 常见故障现象分析及相应解决方法简述 486
6.2.4.3 预防性维护的周期及维护内容 488
第七章 4G室分系统改造及多系统合路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 4G室分系统改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 4G室分系统改造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1改造工程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2改造场景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3室分改造点汇总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4G室分系统改造具体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1、合路器更换(增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2、增加天线点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3、移位天线点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4、无源器件更换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5、馈线增加(更换)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6、电源、传输及信源增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7、4G新增链路(MIMO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 室分技术展望 490
8.1光纤分布系统产品 490
8.1.1新型室分工程建设技术及设备分析比较 491
8.1.2建议适用场景 497
8.1.3 MDAS产品工程建设要点提示 497
8.1.4MDAS类产品透传WLAN覆盖方案 498
8.2 Small Cell覆盖产品 500
8.2.1 Femto的功能特点 500
8.2.2 Femto的关键技术参数 501
8.2.3 3络企业级Femto产品与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选择 504
8.2.4 3络企业级Femto产品与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案例 512
8.3 信号满格宝 516
8.3.1 信号满格宝的功能特点 516
8.3.2 信号满格宝的关键技术参数 517
8.3.3 信号满格宝电典型应用场景 518
8.4 深度覆盖小基站设备 525
8.4.1 灯杆站Easymacro AAU3240 525
8.4.2 ATOM 526
8.4.3室分用深度覆盖设备类型汇总 528
8.5 新型室内覆盖思路 528
8.5.1 场景分类及特点 529
8.5.2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分类 530
附录一 室分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534
1. 管理建设总体原则 534
2. 管理职责 534
3. 合作单位区域划分 535
4. 项目立项管理 535
5. 项目分配管理 536
6. 项目设计与审批管理 536
7. 设备采购供应管理 536
8. 项目施工管理 536
9. 项目监理管理 537
10. 项目验收管理 537
附录二 工程建设合作单位考核办法 538
1. 集成商考核办法 538
2. 设计、监理考核办法 539
3. 设备供应商考核办法 540
专用术语注释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543

作者介绍


吴鹏,移动通信行业从业者、专家型领导,现任职位为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江苏省移动通信局、江苏移动工程建设部工作,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主导制定了多个移动通信工程建设规范和管理办法。历任淮安、南通、扬州分公司和江苏省公司工程建设分管领导,有丰富的通信工程建设实践管理经验。在其工作期间,洞悉通信行业发展趋势,多次提出室分创新建设思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立体网建设的新型室分覆盖方法,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发布于通信类核心期刊。

文摘


序言



《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指南》 第一章 概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室内覆盖已成为保障用户 seamless 连接、提升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从最初的2G到如今的5G,以及未来更先进的技术演进,室内通信的需求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特别是在高密度区域,如大型商场、写字楼、机场、体育场馆、地下空间、高层住宅等,传统的室外基站信号难以有效穿透,室内覆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书旨在为移动通信室内覆盖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指导。它不仅涵盖了室内覆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更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和管理要点,力求帮助读者构建出高效、稳定、经济且易于维护的室内通信网络。本书适用于通信运营商、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经理、质量监督人员等。 1.1 室内覆盖的意义与挑战 意义: 提升用户体验: 解决室内信号弱、掉线、速率慢等问题,保障用户在室内场景下的通信畅通和高速上网需求。 拓展通信业务: 为室内物联网(IoT)、高清视频、VR/AR等新兴业务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撑。 满足行业应用: 满足智慧楼宇、智慧医疗、智慧仓储等特定行业对室内精准定位、高可靠通信的需求。 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在满足容量需求的同时,优化频谱资源在室内场景下的分配和利用。 挑战: 复杂的传播环境: 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金属、玻璃等)的信号衰减,多径效应,信号屏蔽等。 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使用功能、用户密度对覆盖方案提出差异化要求。 空间受限与美观要求: 设备安装空间有限,需兼顾室内装修美观,对设备小型化、隐蔽性提出较高要求。 功耗与散热: 大量室内设备的功耗管理和散热是关键问题,尤其在密闭空间。 干扰控制: 室内外同频干扰、室内设备间干扰是影响网络性能的重要因素。 施工难度与成本: 室内布线、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等环节需要精细化管理,以控制成本和保证质量。 安全与环保: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材料的环保性需严格遵守相关规范。 新技术快速迭代: 5G、Wi-Fi 6E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对室内覆盖的规划、设计、部署提出新的挑战。 1.2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概览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循序渐进地阐述了室内覆盖工程从前期规划、设计、施工到后期运维的全过程管理。 第一章 概述: 介绍室内覆盖的意义、挑战以及本书的结构和目标读者。 第二章 室内覆盖技术原理: 深入剖析各种室内覆盖技术(DAS、Small Cell、Wi-Fi Offload等)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为技术选型奠定基础。 第三章 工程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 详述如何进行室内覆盖需求的调研、评估,包括用户密度、业务类型、覆盖范围、容量需求等,并介绍室内传播环境的勘测方法。 第四章 室内覆盖方案设计: 详细介绍根据需求和勘测结果,制定最优室内覆盖方案的原则和方法,包括选址、设备选型、网络拓扑设计、天线布局、线缆路由规划等。 第五章 关键设备选型与配置: 针对各种室内覆盖设备(如微基站、分布式天线系统(DAS)组件、光纤、同轴电缆、连接器、馈电网络等),提供详细的选型依据、技术参数要求及配置建议。 第六章 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阐述室内覆盖工程施工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施工流程、工艺要求、安全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 第七章 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详细介绍室内覆盖工程的质量检验标准、验收流程、测试方法(如场强测试、容量测试、切换测试等)及相关文档记录。 第八章 室内覆盖网络优化与性能评估: 针对已建成的室内覆盖网络,提供性能评估方法、常见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以持续提升网络质量。 第九章 室内覆盖的运维与故障排除: 讲解室内覆盖系统的日常维护、巡检、故障诊断及排除方法,确保网络的长期稳定运行。 第十章 室内覆盖项目管理: 聚焦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项目启动、计划制定、成本控制、进度管理、风险管理、合同管理、团队协作等,提供实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 第十一章 前沿技术与未来发展: 探讨5G NR室内覆盖、Wi-Fi 6/6E融合、室内定位技术、智能化运维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指导。 1.3 室内覆盖技术选型考量 在实际工程中,针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室内覆盖技术。 分布式天线系统 (DAS): 原理: 通过将室外基站的信号引入室内,经过功分、合路、放大等处理后,通过分布在各个区域的天线将信号覆盖到室内。 优点: 覆盖范围广,可支持多运营商、多制式;技术成熟,可靠性高;信号质量稳定。 缺点: 部署成本较高,尤其是在复杂建筑中;线缆铺设工程量大,对装修有一定影响;升级改造相对困难。 适用场景: 大型场馆、机场、地下停车场、高层写字楼等对覆盖要求高且面积大的场所。 小基站 (Small Cell): 原理: 部署一系列独立的、低功率的基站(如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来提供室内覆盖。 优点: 部署灵活,成本相对较低;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按需部署;支持新技术快速演进;易于升级。 缺点: 覆盖范围相对较小,需要大量部署;设备间的干扰需要精细管理;对回传网络要求较高。 适用场景: 中小型商业空间、办公楼、医院、酒店、住宅小区等。 Wi-Fi Offload: 原理: 利用现有的Wi-Fi网络来承载部分移动通信数据流量,减轻蜂窝网络的压力,提升用户体验。 优点: 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部署成本低;用户体验好,速率高。 缺点: 仅适用于数据业务,语音业务仍需蜂窝网络;Wi-Fi网络的稳定性和容量受限;安全性相对较低。 适用场景: 室内Wi-Fi普及率高、数据流量需求大的场所,作为蜂窝网络的补充。 其他技术: 如室内信源(POI)、室内增强系统(IBS)、无源DAS、有源DAS等,在本书后续章节中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辨析。 第二章 室内覆盖技术原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目前主流的室内覆盖技术,解析其基本原理、关键组件、工作模式、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为读者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进行技术选型和方案设计。 2.1 分布式天线系统 (DAS) 的原理与构成 DAS系统是一种将室外基站信号进行室内覆盖的有效方式,尤其适用于大面积、高楼层的建筑。其核心在于将一个或多个室外基站的信号进行“分配”和“扩散”,使其能够覆盖到室内各个角落。 2.1.1 DAS系统基本原理 DAS系统的核心是将运营商的基站信号引入建筑内部,通过一系列的无源或有源组件,将信号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传输,最终通过安装在各个区域的天线将信号辐射出去。其基本流程如下: 1. 信号引入: 将电信运营商的基站信号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引入建筑的指定接入点(Point of Entry, POE)。 2. 信号处理: 引入的信号经过信号源(如基站)、隔离器、滤波器等处理,确保信号的纯净度。 3. 信号分配: 无源DAS: 使用功分器(Splitter)将输入的信号按照预设的比例分成多路,然后通过线缆传输到不同的区域。 有源DAS: 使用有源设备,如放大器(Amplifier)、主干分配单元(Main Distribution Unit, MDU)、分支分配单元(Remote Distribution Unit, RDU)等,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重新分配,以补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并实现更灵活的信号调度。 4. 信号传输: 分配后的信号通过同轴电缆或光纤网络传输到室内各个覆盖区域。 5. 信号辐射: 在各个覆盖区域,通过安装不同类型的天线(如壁挂天线、吸顶天线、定向天线等)将信号辐射出去,形成覆盖区域。 2.1.2 DAS系统的构成组件 一个完整的DAS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关键组件: 信号源 (Signal Source): 即运营商的室外基站或专门为室内覆盖配置的分布式基站(如RRU/AAU)。 接入单元 (Point of Entry, POE): 信号引入建筑物的接口,通常包含滤波器、耦合器等。 馈电网络 (Feed Network): 传输信号的线缆系统。 同轴电缆 (Coaxial Cable): 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尤其适用于短距离传输和无源DAS。需要根据传输距离、频率和损耗要求选择合适的规格(如7/8"、1/2"等)。 光纤 (Fiber Optic Cable): 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大容量传输,是构建有源DAS主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源组件 (Passive Components): 功分器 (Splitter): 将一路输入信号分成多路输出信号,常用于无源DAS。 合路器 (Combiner): 将多路输入信号合并为一路输出信号,常用于多运营商、多制式共用一套馈电网络的场景。 耦合器 (Coupler): 从主线上抽取部分信号,用于驱动天线或进行测试。 跳线 (Jumpers): 连接设备与馈电网络之间的短连接线。 终端负载 (Terminator): 吸收末端信号,防止反射。 有源组件 (Active Components): 放大器 (Amplifier): 补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信号强度。 分配单元 (Distribution Unit): 如主干分配单元(MDU)、远程分配单元(RDU),负责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分配和信号调度。 光电转换单元 (Optical Transceiver): 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天线 (Antenna): 将射频信号辐射到室内空间的末端设备。 吸顶天线 (Ceiling Mount Antenna): 最常见的室内天线,安装在天花板上,覆盖范围广。 壁挂天线 (Wall Mount Antenna): 安装在墙壁上,适用于走廊、房间角落等区域。 定向天线 (Directional Antenna): 信号方向性强,适用于需要重点覆盖特定区域或避免干扰的场景。 全向天线 (Omni-directional Antenna): 辐射方向均匀,覆盖范围更广。 电源与监控系统: 为有源设备提供电源,并对整个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2.1.3 DAS系统的类型 根据信号处理和传输方式的不同,DAS系统可分为: 无源DAS (Passive DAS): 仅使用无源组件(如功分器、耦合器)将室外信号分配到室内。其特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信号衰减较大,覆盖能力有限,不适合大面积或复杂环境。 有源DAS (Active DAS): 使用有源组件(如放大器、光纤传输)来补偿信号损耗,实现信号的放大和远距离传输。其特点是覆盖能力强,信号质量好,可支持多运营商、多制式,但系统复杂,成本较高。 混合DAS (Hybrid DAS): 结合了有源和无源DAS的优点,主干部分采用光纤传输的有源方案,分支部分采用同轴电缆的无源方案。 2.1.4 DAS系统的工作模式 直放式 (Bypass Mode): 将室外基站信号直接复制并放大到室内。 重放式 (Repeater Mode): 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字处理(如解调、编码),然后重新发射。这种模式可用于信号质量较差的区域,但系统复杂度和成本较高。 模拟式 (Analog Mode): 将基站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和分配,而不改变其数字信息。 2.2 小基站 (Small Cell) 技术原理 小基站,顾名思义,是指相比传统的宏基站,功率较低、覆盖范围较小、体积也较小的基站设备。它们是解决室内覆盖挑战的另一重要技术手段,尤其在5G时代,小基站的应用将愈发广泛。 2.2.1 小基站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定义,小基站的覆盖半径通常小于100米,功率小于20dBm。小基站的类型多样,可按功能、部署位置、技术标准等进行分类: 按功能: 皮基站 (Picocell): 覆盖半径约10-50米,功率约100mW - 1W。 微基站 (Microcell): 覆盖半径约50-200米,功率约1W - 5W。 飞基站 (Femtocell): 主要面向家庭用户,覆盖半径通常小于10米,功率极低。 室内分布式基站 (Indoor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 如RRU(远程射频单元)和AAU(有源天线单元),是5G时代实现室内分布式的关键。 按部署位置: 室内小基站 (Indoor Small Cell): 部署在建筑物内部。 室外小基站 (Outdoor Small Cell): 部署在路灯杆、信号塔等室外位置,用于补充覆盖或提升容量。 按技术标准: 2G/3G/4G 小基站: 支持现有的通信标准。 5G 小基站: 支持5G NR标准,提供更高的速率和更低的延迟。 Wi-Fi 小基站: 实际上是指Wi-Fi AP,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蜂窝小基站,但在室内覆盖中起着重要作用,常与蜂窝网络协同工作。 2.2.2 小基站的工作原理 小基站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宏基站类似,但其功率、覆盖范围和部署密度有所不同。 1. 信号收发: 小基站内置天线,能够接收和发送移动设备发出的信号。 2. 基带处理: 小基站具备一定的基带处理能力,能够处理上行和下行数据。 3. 回传网络 (Backhaul): 小基站需要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回传网络连接到核心网。回传方式多样,包括: 光纤回传: 最稳定、带宽最高的方式,通过光纤连接到最近的汇聚点或核心网。 铜缆回传: 如DSL,适用于现有铜缆基础设施。 无线回传: 如微波、Wi-Fi回传,适用于不便敷设线缆的场景。 PoE (Power over Ethernet): 部分小基站可以通过网线同时提供电力和数据传输。 2.2.3 小基站与DAS的比较 | 特性 | 分布式天线系统 (DAS) | 小基站 (Small Cell) | | :----------- | :---------------------------------------------------- | :-------------------------------------------------------- | | 覆盖方式 | 将室外基站信号通过馈电网络分配到室内天线进行覆盖 | 独立的低功率基站,自行产生覆盖 | | 部署灵活性 | 相对较低,需要规划和敷设大量线缆 | 较高,可根据需求灵活部署,易于快速安装 | | 成本 | 初期投资较大,尤其是复杂建筑;长期运维成本相对可控 | 初期投资较低,但大规模部署成本可能增加;运维成本需综合评估 | | 可扩展性 | 扩展性相对受限,需要重新设计馈电网络 | 易于扩展,可根据需求增加或减少小基站数量 | | 技术支持 | 可支持多运营商、多制式,但需运营商协同 | 单个小基站通常支持特定运营商和制式,但可通过多小区聚合实现 | | 信号质量 | 信号源于宏基站,信号质量受宏基站影响;可进行精确优化 | 信号质量受小基站性能和回传网络影响;相对独立可进行优化 | | 应用场景 | 大型场馆、机场、地下空间、高层写字楼等大面积覆盖 | 中小型商业空间、办公楼、酒店、医院、家庭等 | | 5G支持 | 主要通过光纤接入RRU/AAU,实现分布式部署 | 5G NR小基站是重点发展方向,提供高容量、低延迟覆盖 | 2.3 Wi-Fi Offload 技术 Wi-Fi Offload是指利用Wi-Fi网络来分担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流量,从而提高用户的数据访问速率、降低运营商的网络压力,并提升用户体验。 2.3.1 Wi-Fi Offload 的原理 Wi-Fi Offload 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移动设备主动选择: 用户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可以选择连接到可用的Wi-Fi网络,从而将数据流量从蜂窝网络切换到Wi-Fi网络。 运营商策略控制: 运营商可以通过策略,将特定区域或特定用户的数据流量引导至Wi-Fi网络。这通常需要移动设备支持eSIM(嵌入式SIM卡)或USIM(通用SIM卡)以及相关的Wi-Fi卸载技术,如Wi-Fi Calling(Wi-Fi语音通话)。 2.3.2 Wi-Fi Offload 的优势 提高用户速率: Wi-Fi网络通常比蜂窝网络提供更高的吞吐量,尤其在密集部署的Wi-Fi环境下。 降低运营商网络负荷: 将大量数据流量转移到Wi-Fi,可以缓解蜂窝基站的压力,减少对核心网的带宽需求。 降低用户通信成本: 部分Wi-Fi网络是免费的,或者通信费用较低。 改善室内覆盖: 在蜂窝信号较弱的室内区域,Wi-Fi提供了可靠的连接。 2.3.3 Wi-Fi Offload 的局限性 仅支持数据业务: Wi-Fi Offload 主要适用于数据业务,对于对时延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语音业务,仍需要蜂窝网络。不过,Wi-Fi Calling 技术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Wi-Fi 网络质量: Wi-Fi网络的性能受限于AP的性能、信道干扰、用户密度等因素,并非所有Wi-Fi网络都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安全性: 公共Wi-Fi网络的安全性相对较低,存在被监听或窃取的风险。 用户体验一致性: 用户在蜂窝网络和Wi-Fi网络之间的切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的连接中断或速率下降。 2.3.4 Wi-Fi Offload 与室内蜂窝覆盖的关系 Wi-Fi Offload 并非室内蜂窝覆盖的替代品,而是重要的补充。在很多场景下,两者是协同工作的: 互为补充: 在蜂窝信号覆盖较好的区域,Wi-Fi Offload 可以作为数据流量的补充;在蜂窝信号覆盖薄弱的区域,Wi-Fi提供可用的连接。 协同管理: 运营商可以利用Wi-Fi数据分析来指导蜂窝网络的优化部署,例如,识别数据流量热点区域,为这些区域规划更密集的小基站。 Wi-Fi Calling: 5G时代,Wi-Fi Calling 技术使得语音通话也能在Wi-Fi网络中进行,进一步提升了Wi-Fi在室内通信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工程前期规划与需求分析 成功的室内覆盖工程离不开周密的前期规划和准确的需求分析。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工程启动阶段,全面了解项目背景,深入分析用户需求,并对目标建筑物的传播环境进行细致勘测,为后续的方案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项目背景与目标明确 在着手任何室内覆盖项目之前,首要任务是清晰地理解项目的背景、目标和预期成果。这包括: 3.1.1 项目的委托方与合作方: 了解委托方(通常是运营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方)的具体需求、预算限制、时间节点等。 明确工程涉及到的各方,如总包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供应商、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并了解各方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3.1.2 室内覆盖项目的类型: 新建项目: 针对新建的建筑物,可以在设计阶段就将室内覆盖纳入整体规划,实现最优的融合。 存量改造项目: 针对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改造,需要更精细的勘测和设计,以适应现有建筑结构和装修。 特定区域覆盖: 如针对体育场馆、展馆等大型场所进行重点区域的覆盖。 3.1.3 明确覆盖的目标: 覆盖标准: 确定所需的覆盖信号强度(如-70dBm,-80dBm),以及覆盖率(如95%的室内区域)。 容量需求: 预测不同区域的用户数量和数据流量需求,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业务支持: 明确需要支持的通信业务,如语音、数据(4G、5G)、VoLTE、IoT等。 性能指标: 如小区吞吐量、用户吞吐量、接通率、切换成功率、掉线率等。 3.1.4 现有网络评估: 评估建筑物外部的宏基站覆盖情况,了解其信号穿透能力。 了解建筑物内部现有的Wi-Fi覆盖情况,以及其对蜂窝网络数据分流的作用。 分析用户在使用现有网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3.2 用户需求调研与场景分析 用户需求是室内覆盖方案设计的核心驱动力。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用户行为和业务需求,能够确保建设出的网络真正满足用户所需。 3.2.1 用户密度分析: 人流密度: 评估不同区域(如大堂、走廊、会议室、包间、休息区)的常驻和瞬时人流密度。 用户分布: 分析用户在一天、一周、一年中的活动规律,识别高峰和低谷时段。 终端类型: 了解用户主要使用的终端类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其对网络的需求。 3.2.2 业务类型与流量预测: 主要业务: 识别用户最常使用的业务,如网页浏览、社交媒体、视频观看、在线游戏、视频会议等。 数据流量需求: 根据业务类型和用户密度,预测不同区域的数据流量需求,尤其是在5G时代,对高清视频、AR/VR等高带宽业务的需求会显著增加。 语音业务需求: 即使在数据流量爆炸增长的时代,语音通话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然至关重要,尤其是VoLTE(Voice over LTE)的普及。 3.2.3 特定场景分析: 办公区域: 用户可能需要进行视频会议、文件传输,对稳定性要求高。 商业区域 (商场、超市): 用户流量大,对高速数据访问需求高,可能需要支持营销推广等业务。 公共交通枢纽 (机场、火车站): 用户流动性大,信号覆盖要求广,且通常对上网速度要求较高。 酒店、医院: 用户对隐私和稳定性要求较高,可能需要专门的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住宅区域: 用户对信号穿透性和稳定性要求高,且网络使用时间长。 地下空间: 信号穿透困难,对覆盖的可靠性要求极高。 3.3 建筑环境传播特性勘测 建筑物的物理结构和材料对无线信号的传播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细致的勘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影响,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3.1 建筑结构与材料分析: 建筑平面图: 获取详细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了解建筑的整体结构、楼层布局、房间划分、承重墙、天花板、地板等。 材料特性: 了解建筑中使用的主要材料及其对无线信号的衰减特性。例如: 钢筋混凝土: 强信号衰减,尤其是在低频段。 金属: 强反射和遮挡,如金属门、窗框、钢结构。 玻璃: 穿透性相对较好,但镀膜玻璃会引入衰减。 隔断材料: 如石膏板、木材、玻璃隔断,对信号衰减程度不同。 存在电磁干扰源: 识别建筑物内部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源,如微波炉、大功率电器、其他无线设备等。 3.3.2 现场勘测方法与工具: 室内场强测试 (Drive Test): 使用专业的场强测试仪或测试终端,在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测量不同频段和运营商的信号强度(RSRP, RSSI, SINR等)。 工具: Handheld Spectrum Analyzers, Site Survey Tools (如TEMS, NEMO), 智能手机测试App(仅供参考)。 测试路径: 按照预设的路径(如沿走廊、进入房间、跨越楼层)进行测试,确保覆盖全面的区域。 信号传播测量: 路径损耗测量: 测量信号在不同材料和距离下的衰减量。 多径效应测量: 分析信号的延迟扩展(Delay Spread)和角度扩展(Angle Spread),评估信号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 干扰源勘测: 使用频谱分析仪探测潜在的干扰信号,分析其频率、功率和类型。 环境因素记录: 记录现场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情况等,尤其是在对设备部署有影响的情况下。 可视化工具: 利用专业的勘测软件,将测试数据可视化,生成场强分布图(Heatmap),直观展示覆盖效果和盲点区域。 3.3.3 勘测结果分析与报告: 识别盲点和弱覆盖区域: 根据测试结果,准确识别信号强度不足或无法覆盖的区域。 评估干扰情况: 分析干扰源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程度。 量化传播损耗: 评估不同材料和区域的路径损耗,为后续的功率预算计算提供依据。 生成勘测报告: 撰写详细的勘测报告,包括勘测目的、方法、测试结果、发现的问题、以及初步的建议,为方案设计提供关键输入。 3.4 室内覆盖类型与方案选择初步评估 基于前期的需求分析和勘测结果,可以对可能采用的室内覆盖技术进行初步的评估和选择。 3.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DAS vs. Small Cell: 评估哪种技术更适合当前建筑物的规模、复杂度和成本要求。 有源DAS vs. 无源DAS: 根据覆盖范围和信号要求,选择合适的DAS类型。 Wi-Fi Offload 的作用: 考虑Wi-Fi在数据分流方面能起到多大作用,以及是否需要部署Wi-Fi Calling。 3.4.2 经济性与投资回报分析: 初期建设成本: 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设备购置、线缆敷设、安装调试等费用。 长期运维成本: 考虑设备能耗、维护、升级等费用。 投资回报期: 评估不同方案为运营商带来的业务增长和成本节约。 3.4.3 运营商策略与网络融合: 运营商偏好: 了解各运营商在室内覆盖方面的策略和技术偏好。 网络融合需求: 考虑是否需要支持多运营商、多制式共建共享,以及与现有网络的融合程度。 未来技术演进: 评估方案是否能够支持未来技术(如5G Advanced)的演进。 通过以上三个章节的系统介绍,读者应该能够对室内覆盖工程的整体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理解了项目前期规划、需求分析和环境勘测的重要性。接下来的章节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方案设计、设备选型、施工管理等更具体的操作层面。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来看,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代表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像一本快速入门的速查手册,更像是一部可以长期伴随的工具书和案头参考资料。我注意到书的某些部分似乎引用了最新的行业标准或最新的设备接口定义,这对于快速迭代的移动通信领域至关重要,确保了信息的新鲜度和实用性。这种对时效性的把控,是衡量一本技术手册价值的硬指标。我打算将它放在工作台最容易拿到的地方,期待它成为我日常工作流中不可或缺的参谋,帮助我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室内覆盖挑战,实现更稳定、更高效的网络部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吸引力,简洁的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专业和严谨的气质。我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心里就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解答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技术性,但整体装帧给人一种可靠、值得信赖的感觉,不像有些同类书籍那样只有冰冷的公式和图表,它似乎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书脊部分的处理,显示出装订质量的上乘,想必内部的排版和纸张质量也不会让人失望。对于一个需要经常查阅工程规范和操作指南的人来说,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和耐用性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这本初印象非常好,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深挖其内容。

评分

拿到一本新书,我总会习惯性地翻到扉页或后记部分,看看作者团队的背景和写作初衷。这次的组合看来颇具跨界合作的意味,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汇集一堂,应该能带来更广阔的视角。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工程细节的执着和对规范的敬畏感,让人深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应付了事的教材,更像是一份对行业责任的体现。我期待它能在“故障排查与快速定位”这一部分提供一些独到的、非标准化的经验之谈,毕竟,在真实的工程现场,最考验人的往往是那些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疑难杂症”处理技巧,希望这本书能在这一块带来惊喜。

评分

初翻阅目录时,我发现章节划分非常合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施步骤,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那种将复杂的室内覆盖原理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模块的做法,对于非科班出身但又需要接触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它似乎不仅仅罗列了技术参数,更像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思路框架,从前期的勘察选址,到中期的设备选型和部署,再到后期的测试和验收,每一步骤都有详尽的说明,这比我之前看的任何一本侧重单一技术的资料都要全面得多。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能效优化和未来技术趋势的章节预设,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前瞻性的见解,指导我们团队进行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储备和投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非常注重阅读体验。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穿插在文字描述中,极大地减轻了纯文本带来的枯燥感。我能想象作者们在整理这些复杂工程流程时,是如何花费心思去设计这些辅助材料的,它们绝非简单的插图,而是对核心概念的视觉化提炼。阅读过程中,我偶尔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手头正在进行的项目案例,去比对着书中的标准流程进行自我审视和纠偏。这种“对照学习”的方式,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效率要高出太多,它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最佳实践模板”,让人感觉手中握着一份经过时间洗礼的宝贵经验集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