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
定价:78.0元
售价:64.0元,便宜14.0元,折扣82
作者:郑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030442840
字数:263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适合从事航天器自主导航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内容提要
《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是作者及其团队结合外新进展在总结提炼近10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共9章,首先论述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研究进展,接着介绍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支撑理论X 射线脉冲星信号处理方法定位/守时/定姿方法,系统论证了系统误差的传播机理,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补偿方法,建立了以X射线脉冲星观测为主的多测量信息融合导航框架和基于X射线脉冲星观测的卫星星座定向参数测定技术,设计并构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仿真验证系统.《X射线脉冲星导航理论与应用》的特点在于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提升X射线脉冲星导航系统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的措施,包括系统地分析了导航系统误差的传播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方法;提出了以X射线脉冲星观测为主的多观测信息融合导航方法,弥补了X 射线脉冲星导航存在的观测周期过长难以适用于机动轨道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卫星间相对观测脉冲星,控制卫星星座整体旋转的方法,为实现自主抑制卫星星座整体旋转提供了崭新思路;设计并构建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地面仿真验证系统,为系统地验证该导航系统的性能提供了途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章 绪论
1.1 航天器自主导航概述
1.1.1 自主导航的定义及特点
航天器的导航系统通常分为自主和非自主两大类.航天器自主导航是指航天器不依赖外界支持,完全依靠自身搭载设备,与外界不发生光电联系的导航定位技术.美国学者Lemay提出用下列四个特点来表示航天器自主导航的概念:①自给或者独立;②实时操作;③无辐射;④不依靠地面设备.工程实践一般认为,不依赖地面支持,航天器能利用星上自带设备实时确定自己状态的方法,都称为航天器自主导航.
1.1.2 航天器对自主导航技术的需求分析
目前对航天器的导航定位大多借助地面测控系统实现.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在轨航天器数目日益增多,极大增加了地面测控系统的负担.此外,日益复杂的空间任务也对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提出了紧迫需求,而自主导航是航天器自主运行的核心,是提高航天器生存能力降低运营费用的关键技术.
1.1.2.1 提高近地航天器自主性的需要
近地航天器包括各种卫星飞船以及空间机动航天器跨大气层飞行器等新概念航天器.它们担负着数据传输侦察监视地面测绘天气预报等工作,已成为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发射的近地航天器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地面站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控和数据处理的负担也随之加重.我国航天器的运行主要由较少的测控站船支持,测控点数量有限,分布相对集中,实时监测航天器运行状态的时间弧段较短.这些有限的地面测控站也很容易遭到干扰而丧失其功能.
因此,为了降低地面支持成本,提高生存能力,航天器应具有自主导航能力.按轨道高度,可将近地航天器分为低轨航天器和中高轨航天器.借助卫星导航系统,低轨航天器已基本实现了自主导航,可完成如自主交会对接短期自主运行等任务.但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空间有限(仅支持轨道高度3000km 以下的航天器),中高轨航天器难以接收到导航卫星信号,从而无法实现自主导航.然而,同低轨航天器相比,高轨航天器由于其轨道高度优势,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如何实现中高轨航天器的自主导航,正日益成为近地航天器自主导航研究的热点.
1.1.2.2 提高深空探测器自主性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深空探测日渐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热点.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进行探测是人们认识自己了解太阳系和探索宇宙起源的重要途径.深空探测器航行距离远,任务周期长,对飞行任务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导航定位技术.
目前,国际上开展的深空探测计划大多采用地基无线电导航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以美国深空网为代表的全球深空探测网已初具规模.深空网采用无线电跟踪技术,测量深空探测器相对于地面测控站的距离和径向速度,结合地球等天体的星历信息来估计深空探测器的所有状态.该导航方法可靠性好,鲁棒性强,在深空探测任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该方法有以下几个无法弥补的缺陷:
(1)导航过程需要持续的人为操作和频繁的地面测控站与深空探测器的通信.由于深空探测器与地球距离遥远,深空探测器与地面测控站的通信延迟巨大,从火星到地球的通信时延大可达45min,探测木星土星等天体时的通信时延会更大.通信信号还可能被太阳及其他天体遮挡,这极大降低了地面测控站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尤其对于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更是十分危险.
(2)地面测控资源消耗大.随着深空探测器数目的增多,地面测控的负担日益加重.深空探测器的运行时间都比较长,从几年到几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完全依赖地面站测控实现深空探测器的导航,需要占用大量的地面测控资源.
(3)导航精度低实时性差.针对深空天体的接近飞越撞击等任务,要求深空探测器能够获得航天器相对目标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然而,深空探测的目标天体距离地球远,在地面建立的深空探测网,其测控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测量距离每增加一个天文单位,测距误差增大4km.仅依靠地面测控技术无论是导航精度还是实时性都难以满足这些特殊空间任务的需要.
另外,对于深空探测任务,足够大的测控覆盖率是保证任务取得成功的基础.然而,由于地理及政治因素,我国不可能像美国一样在全球布置测控站.因此,为了高效利用我国有限的测控资源,在推进深空探测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导航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自主导航技术,深空探测器即使在与地面通信联络完全中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完成轨道确定轨道保持等日常功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因此,自主导航是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
1.1.2.3 提高导航卫星星座自主性的需要
对于地面及空中目标,导航卫星是主要的高精度定位和守时手段.而导航卫星自身的星历误差和时钟误差是影响地面及空中目标导航精度的重要因素.目前,导航卫星自身的星历及时钟精度主要通过地面监控系统按时编算和注入导航电文来保证.若地面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整个卫星导航系统将陷入瘫痪.因此提高自主性是目前导航卫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星座,通过建立星间无线电链路,进行星间伪距观测和数据通信,是实现高精度自主定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先提出导航星座自主导航的概念,通过利用高精度星间测量和星历预报信息来进行星座轨道和时间的自主在线估计.但单纯采用星间距离观测进行星座自主定轨时存在秩亏问题,只能确定星座内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无法测量星座的整体旋转.
“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北斗”导航星座的自主导航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课题.
1.2 航天器自主导航系统分类及发展概况
1.2.1 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navigationsystem,INS,简称惯导系统)通过测量航天器的视加速度和体坐标系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利用积分运算,自行获得航天器的瞬时速度位置和姿态等信息.惯性导航系统具有不依赖外界信息不向外辐射能量不受干扰隐蔽性好的特点,且能连续地提供载体的导航参数,故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军事领域.
惯导系统通常由陀螺仪加速度计组成.其中,陀螺仪误差对惯导系统位置误差的影响随时间的三次方积累.而高精度的陀螺仪制造困难,成本昂贵,因此惯性技术界一直在寻求能够提高陀螺仪的精度且降低系统成本的有效方法.目前广泛使用的陀螺仪包括机械陀螺和光学陀螺.
机械陀螺是一种基于机械转子的定向性和进动性来敏感角速率或角位移的装置.1852年,法国物理学家博科初步提出了建立陀螺仪的设想.进入20世纪之后,机械陀螺仪技术在军事工业等需求的刺激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浮力陀螺和静电陀螺,其中浮力陀螺还包括液浮陀螺气浮陀螺磁悬浮陀螺等.为了降低成本,又发展出了振动式陀螺.振动式陀螺包括半球谐振陀螺仪石英音叉振动式陀螺仪和微机电陀螺等.
光学陀螺主要有三大类:激光陀螺光纤陀螺和集成光学陀螺.其中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集成光学陀螺目前正处在研究开发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机械陀螺和光学陀螺,随着激光冷却等原子光学技术的进步,利用冷原子作为波源的冷原子干涉陀螺仪正在快速发展,有望成为惯性导航领域颇具发展潜力的新型陀螺技术.
按照惯性测量值的获取方式不同,可将惯导系统分为平台式惯导系统(gimGballedinertialnavigationsystem,GINS)和捷联式惯导系统(strapdowninertialnaviGgationsystem,SINS).为了提高惯导系统的精度,除了从硬件制造水平上和算法改进上继续努力外,还需对惯导系统测量误差模型有深刻的认识,并对测量信息进行高精度补偿.随着使用环境的变化,惯导误差模型的参数会发生改变,导致实验室条件下的标定参数可靠性下降.对此可采用弹载试验火箭橇试验和车载试验等方法对惯导误差模型进行系统性检验.
1.2.2 天文导航系统
天文导航系统是通过测量自然天体方位等信息来确定航天器位置和姿态的一种导航方式.天文导航系统自主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可同时获得位置和姿态信息,且具有导航误差不随时间积累的优点.
天文导航系统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导航方式,早应用于航海.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天文导航系统在航天器导航领域的应用.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和前苏联的空间站均使用了天文导航系统.
单纯利用恒星方位测量信息只能获得卫星的姿态信息,为了确定卫星的位置,还必须获得卫星相对于近天体的位置信息.对于人造卫星,该近天体一般为地球,有时也选择月球.
根据近天体测量信息获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敏感地平导航方法和间接敏感地平导航方法.
直接敏感地平导航方法采用地平敏感器与星敏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提供卫星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空军启动了项卫星自主导航计划———283计划.该计划设计的导航系统包括姿态基准系统(三个捷联陀螺和一个框架式星敏感器)地平敏感器星上计算机和时钟.研究表明,该系统的导航精度主要受到地平敏感器误差的限制,预期的轨道确定精度为2km.该计划完成了一些元器件试验,但整个计划停滞在实验室阶段.
1973年,美国空军启动了空间六分仪自主导航和姿态基准系统(space tentGautonomous navigation and attitude reference system,SS/ANARS).该系统由安装在一个三自由度转动平台上的两台光学望远镜构成,其中一台望远镜用于跟踪月球明亮的边缘,另一台望远镜用于跟踪一颗已知的恒星,由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构成基本观测量进行导航计算.相应的系统性能指标为:姿态确定精度0.6″,定位精度224m.空间六分仪的正式工程样机在1982年于航天飞机上进行了部分轨道飞行试验.
基于星光折射的间接敏感地平导航方法利用高精度的星敏感器和大气对星光折射的数学模型及误差补偿方法实现航天器的定位.1979年,美国开始研制一种低成本捷联式模块化的姿态基准导航系统——多任务姿确定与自主导航系统(mulitmissionattitudedeterminationandautonomousnavigation,MADAN).该系统利用三台星敏感器,能提供实时连续的惯性姿态和轨道信息,且具有全自主长寿命等特征.该系统的目标定位精度为0.9km(低轨)和9km(高轨).1984年,系统的全套样机进行了实验室试验.
除了敏感地平的方法,美国Microcosm 公司于1989年研制了一种利用星载专用自主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和太阳进行测量,实时确定航天器轨道和姿态的系统———麦式自主导航系统(microcosmautonomousnavigationsystem,MANS).该系统基于一个导航敏感器的测量值即可以完成自主导航和三轴姿态确定的任务,可以应用于中低轨道卫星,其导航敏感器由通常的圆锥扫描式红外地球敏感器经过改进而成,具有质量小功耗低成本低廉等优势.1994年3月,该系统搭载在“空间试验平台-零号”航天器上的TAOS(technologyforautonomousoperationalsurvivGability)进行了可行性及关键技术试验验证.遗憾的是,由于星载计算机出现故障,MANS的空间测量数据只能下传到地面分析,估计定位精度为200~500m.
进入21世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深空探测热潮.随着光学测量设备星敏感器等导航敏感元器件的工艺水平日益提高,基于天文观测的深空探测自主导航系统逐渐在深空探测任务中成为辅助地面测控系统的一个重要备份导航系统.美国的“深度撞击”(deepimpact)任务和日本的“隼鸟”(MUSES C)探测器均使用了天文导航系统来提高深空探测器的自主生存能力.
1.2.3
……
序言
拿到这本厚重的专业书籍,我立刻感受到了它在学术严谨性上的分量。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凝聚了作者多年来在这一尖端领域的心血与智慧。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类型脉冲星(如毫秒脉冲星、正常周期脉冲星)在导航系统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绝非泛泛之谈,而是建立在大量观测数据和理论建模基础之上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关于时钟漂移补偿和地面站依赖性降低的章节,展现了作者在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时的独到匠心。虽然我个人的研究方向略有偏离,但书中对于信号处理链路的描述,其模块化和冗余设计的思想,对于任何涉及高精度时间同步和位置确定的领域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这是什么”,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让它工作得更好”。那种将理论模型与工程实现紧密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实用主义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去验证书中的每一个推导步骤。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文献引用和理论溯源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每一个关键概念的引入,似乎都能在书中的注释或参考文献部分找到其精确的出处,这对于需要深入挖掘某一特定技术细节的研究人员来说,是无价的宝藏。不同于市面上一些只罗列概念而缺乏论证的科普读物,这部专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论证链条的完整性。从基础的相对论效应在脉冲星计时中的体现,到如何利用多颗脉冲星进行三维定位的几何学基础,每一个环节都逻辑严密,步步为营。这种层层递进的写作节奏,迫使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但最终的回报是,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思考体系。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验证,而不是盲目接受。
评分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纯理论物理与实际航天工程的坚固桥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应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现实约束的清醒认识。例如,书中并没有过度美化脉冲星导航在地球环境下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大气层、电离层对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校正模型。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纯粹的理论探讨,它更像是一份为未来深空任务设计的技术蓝图的草稿。阅读时,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从遥远的伽马射线源头,追溯到最终在飞行器上实现的导航解算。这种全局观的构建,对于指导科研方向和评估技术成熟度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对现有技术瓶颈的直面和突破,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构想。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出版社对这类专业书籍的尊重。清晰的图表、准确的数学符号排版,保证了阅读体验不会因为格式错误而中断。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似乎特意在行文中穿插了一些个人对该领域未来发展的“预判”或“期许”,这为原本略显冰冷的专业内容增添了一丝人文色彩和前瞻性。这些段落不长,但往往能引发读者对技术伦理、资源分配乃至人类探索边界的思考。这本书无疑是该细分领域内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梳理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为未来的研究者们指明了清晰的、充满挑战的航向。任何想在这个领域做出突破的人,恐怕都绕不开对这本书的深入研读和反复咀嚼。
评分这部关于脉冲星导航的著作,从我这个对外行人士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虽然我对其中的复杂公式和深奥物理原理理解得不尽透彻,但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和阐述应用前景时的那种清晰度和逻辑性,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它仿佛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高精度定位世界。书中对脉冲星作为“宇宙灯塔”的特性挖掘得非常深入,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从这些遥远天体发出的规律性信号中提取出可用于导航的精确信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这项技术的萌芽、发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这种由浅入深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接触前沿科技的门槛。它让我对未来深空探测的自主导航能力充满了信心,那些关于误差修正和信号处理的章节,虽然技术性很强,但那种对“绝对精度”的不懈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虽然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每一次“豁然开朗”的感觉,都证明了这本书在科普与专业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