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弘大话TD-SCDMA9787115236890左飞

正版弘大话TD-SCDMA9787115236890左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左飞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移动通信
  • TD-SCDMA
  • 无线通信
  • 左飞
  • 通信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网络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玄岩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36890
商品编码:2952319454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包含(二手旧书、新书)均为正版,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为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二手书籍,8成新左右,不缺页,不影响阅读和使用,发货前会再次检查。

二手书籍,没有光盘、学习卡等附带产品。

二手书籍,或多或少都有笔记和重点勾画,比较挑剔和习惯用新书的买家请谨慎购买。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大话TD-SCDMA

定价:38.00元

作者:左飞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115236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关于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全书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谈起,介绍了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及通话实现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地介绍了由我国主导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内容包括TD-SCDMA的演进历程、产业格局、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包括功率控制、智能天线、动态信道分配、联合检测等)及应用等。本书以简明通俗的方式向读者诠释了以TD-SCDMA为代表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并从多个方面论述了TD-SCDMA标准对于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历史意义。
  本书用轻松的行文风格,生动、形象地向通信爱好者展示了TD-SCDMA的巨大魅力,向读者揭示了移动通信的奥秘,并为初学者打开了一扇深入学习3G知识的大门。
  本书以通信行业的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可供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对TD-SCDMA感兴趣的初学者和自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初入通信行业或者打算进入通信领域的非通信专业人员学习3G知识的入门书。

目录


章 天涯若比邻
1.1 为信息插上翅膀
1.2 初识无线通信
1.3 移动通信的前世今生
1.4 蜂窝通信的出现
第2章 也谈谈网络
2.1 从GSM的网络结构谈起
2.2 有关覆盖范围的几个概念
2.3 3络的无线网部分
2.4 3络的核心网演进
2.5 几个重要的号码
2.6 一个手机的通话流程
第3章 中国标准,世界看齐
3.1 技术壁垒与纠葛
3.2 从无到有的中国创造
3.3 主流标准的演进发展
3.4 各怀绝技,谁能问剑江湖
3.5 走向商用的TD-SCDMA
3.6 多彩终端,尽在掌握
第4章 实现双向通信
4.1 单工与双工
4.1.1 听广播好似单行道
4.1.2 打电话是双向畅通
4.1.3 对讲机与分时放行
4.2 时分与频分
4.2.1 不分你我——时分双工
4.2.2 泾渭分明——频分双工
4.3 时分双工的特点
4.3.1 频谱利用——多快好省
4.3.2 应变——适合非对称业务
4.3.3 与时俱进——支持新技术
4.3.4 四两拨千斤——更低廉的成本
4.4 时分双工的不足及应对
4.5 时分双工的未来
第5章 区分不同的用户
5.1 多址技术
5.1.1 各行其道——频分多址
5.1.2 轮流发言——时分多址
5.1.3 充耳不闻——码分多址
5.2 码分多址的实现
5.2.1 扩频——码分多址的基础
5.2.2 正交编码——怪异的编码
5.3 谁的辐射更小
5.4 强大的安保系统
5.5 TD-SCDMA的多址方式
第6章 交流的逻辑
6.1 帧的结构——更微观的交互
6.2 用放大镜去看时隙
6.3 信道——传输的通路
6.3.1 逻辑信道——分门别类
6.3.2 传输信道——接口定义
6.3.3 物理信道——实际载体
6.3.4 信道映射——万法归宗
第7章 与基站取得联系
7.1 小区搜索——如何找到组织
7.2 同步——对于“S”的解析
7.2.1 上行同步——对CDMA的支持
7.2.2 基站同步——出于TDD的考虑
7.2.3 北斗与GPS的对决
7.3 接入——向上级要资源
7.4 切换——重新找到组织
7.4.1 移动性的支持
7.4.2 切换方式——条条大道通罗马
7.4.3 接力切换的实现过程
第8章 有组织有纪律
8.1 从多人谈话情景说起
8.2 从显微镜谈功控方式
8.2.1 开环功控——粗调的过程
8.2.2 闭环功控——细调的过程
第9章 聪明的天线
9.1 TD-SCDMA的一大法宝
9.2 很好,很强大
9.3 捕捉电波的影踪
9.4 基站好似瘟神乎
9.5 智能天线的实现
9.6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0章 提供更多可用信道
10.1 再从逛商场谈起
10.2 快慢有道,异曲同工
10.2.1 一刀切的智慧
10.2.2 有慢还得有快
10.2.3 让耕者有其田
10.3 时空码频,急急如律令
10.3.1 时域DCA——时隙的乾坤大挪移
10.3.2 频域DCA——频率资源的调配
10.3.3 码域DCA——做一名园艺工人
10.3.4 空域DCA——巧用智能天线
10.4 得此利器,犹如神助
1章 提高通话质量
11.1 干扰无处不在
11.2 有效的信号分离
11.3 猪八戒的九齿钉耙
11.4 联合检测的实现
11.5 TD-SCDMA的“紫青双剑”
2章 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12.1 大浪淘尽,谁主沉浮
12.2 换个角度说TD
12.3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12.4 TD-SCDMA动了谁的奶酪
12.5 TD-SCDMA的分布迷局
12.6 中国的,世界的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探寻数字通信的脉络:从3G到未来的演进》 前言 数字通信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基石,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最初的模拟电话,到如今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沟通边界,重塑了社会结构,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革新浪潮中,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打破了2G时代语音通话的局限,开启了移动数据通信的崭新篇章,更为后续4G、5G乃至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本具体图书的详尽介绍,而是旨在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数字通信技术,特别是3G时代的关键技术——TD-SCDMA,以及其所代表的时代意义,并展望其对未来通信发展的影响。我们将循着数字通信发展的历史脉络,追溯从萌芽到成熟的艰难历程,解析3G技术的核心原理,理解TD-SCDMA在中国通信产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并思考其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启示。 第一章:数字通信的黎明:从2G到3G的跨越 在探讨3G技术之前,有必要回顾前两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一代移动通信(1G)主要依赖模拟信号,通话质量差,且安全性低。第二代移动通信(2G)引入了数字信号,带来了GSM和CDMA等标准,显著提升了通话质量和网络容量,并催生了短信(SMS)等新的业务。然而,2G时代的数据传输速率依然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网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式增长,人们对移动数据通信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视频通话、移动办公、在线娱乐等富媒体应用,对网络带宽和传输速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应运而生。3G的目标是提供更高的用户速率(约2Mbps),支持更丰富的数据业务,并实现全球漫游。与2G相比,3G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移动通信从语音时代迈向了真正的数据时代。 3G标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种竞争的技术标准,例如欧洲主导的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美国主导的cdma2000,以及中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些标准在技术原理、频谱利用效率、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各有优劣,共同推动了3G技术的演进。 第二章:TD-SCDMA:中国通信的自主之路 TD-SCDMA技术是中国自主研发并推广的第一代3G移动通信技术,它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通信产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关键一步。TD-SCDMA的核心技术特点在于其采用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的混合多址方式,这与WCDMA和cdma2000等主要采用宽带码分多址(WCDMA)或码分多址(CDMA)的技术标准有所不同。 2.1 TD-SCDMA的技术原理 TD-SCDMA之所以被设计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其出发点是为了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并实现上下行链路的灵活分配。 时分多址(TDMA): 在TDMA中,每个用户被分配一个特定的时隙(time slot)来传输数据。在同一个载波上,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通信,从而避免了信号的碰撞。 码分多址(CDMA): 在CDMA中,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同时通信,但通过给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扩频码(spreading code)来区分用户信号。接收端通过匹配相应的扩频码来提取目标用户的信号。 同步(Synchronous): TD-SCDMA强调“同步”,这意味着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需要精确的时钟同步。这种同步性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资源调度和更低的功耗。 混合多址: TD-SCDMA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混合”的特性。它同时运用了时分和码分技术。在一个通信帧(frame)内,可以分配不同的时隙给不同的用户(TDMA),并且在每个时隙内,用户之间可以使用不同的码分扩频序列(CDMA)。更重要的是,TD-SCDMA允许上下行链路在同一个载波上采用不同的时隙分配比例,这使得它能够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灵活地调整上行和下行的数据传输能力。例如,对于以下载为主的业务,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隙给下行链路;而对于以上传为主的业务,则可以增加上行链路的时隙。这种灵活性是TD-SCDMA相较于其他3G标准的一个显著优势。 2.2 TD-SCDMA的优势与挑战 TD-SCDMA的出现,为中国通信产业提供了自主发展的机遇。其主要优势包括: 自主知识产权: TD-SCDMA是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降低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频谱利用效率高: 通过灵活的上下行链路配置和混合多址技术,TD-SCDMA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可扩展性强: TD-SCDMA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未来更高的数据速率需求。 然而,TD-SCDMA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产业链成熟度: 相较于WCDMA和cdma2000,TD-SCDMA的终端芯片、设备制造等产业链相对不成熟,初期成本较高,用户体验受到一定影响。 网络覆盖: 初期TD-SCDMA网络覆盖范围相对较小,用户在一些区域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服务。 国际化推广: TD-SCDMA在国际市场的推广相对困难,其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政府和运营商在TD-SCDMA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成功地建成了全球最大的TD-SCDMA网络,并积累了宝贵的3G网络建设和运营经验。 第三章:3G时代的变革:重塑移动生活 3G技术的到来,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对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移动互联网的爆发: 3G技术的高速率和低时延,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真正得以普及。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观看视频、使用社交媒体。 智能手机的崛起: 3G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是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智能手机成为集通信、娱乐、工作、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终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 新兴业务的涌现: 移动视频通话、在线音乐、移动支付、位置服务、电子商务等一大批新兴业务在3G时代得以蓬勃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鸿沟的缩小: 移动通信的普及,特别是3G网络的覆盖,为偏远地区的用户提供了接触互联网和丰富信息的机会,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 第四章:TD-SCDMA的遗产与启示 TD-SCDMA作为中国通信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和深刻的启示。 自主创新能力: TD-SCDMA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为后续4G(TD-LTE)和5G(NR)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生态建设: 推动TD-SCDMA发展,带动了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芯片设计公司、终端厂商等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通信产业中的地位。 政策引导作用: 中国政府对TD-SCDMA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体现了国家政策在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演进规律: TD-SCDMA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任何一项通信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个从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到用户普及的长期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五章:展望未来:通信技术的无限可能 从3G的曙光,到4G的普及,再到5G的加速部署,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歇。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带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更广的连接。未来,通信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的方向发展。 5G的深度应用: 5G将不仅仅是移动通信的升级,更是赋能千行百业的关键基础设施,如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 6G的探索: 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展望6G,它将进一步提升通信速率,引入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甚至实现全息通信等颠覆性技术。 万物互联的实现: 未来的通信网络将连接海量的设备,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城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便捷的社会。 结语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中充满了技术创新的智慧、产业协作的艰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TD-SCDMA,作为这场史诗中的一个重要篇章,承载着中国通信产业的自主梦想,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理解3G及其代表性的技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数字通信发展的脉络,洞察技术演进的规律,并对即将到来的更精彩的通信未来,充满期待。这部探讨数字通信演进的书籍,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深入了解通信世界的大门,感受技术进步的力量,以及它如何持续地塑造我们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弘大话TD-SCDMA的书,虽然我还没能完全啃完,但从我已经涉猎的部分来看,作者在技术深度上的挖掘绝对是下了苦功的。他对于TD-SCDMA这个曾经在国内电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制式,其底层原理、协议栈的构建以及实际部署中遇到的种种工程难题,都有着非常细致入微的描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Rake接收机在多径环境下的优化策略那几章,那种从理论推导到实际算法实现的流畅过渡,对于一个想深入理解2G/3G过渡期移动通信技术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实战手册。书中对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部分的讲解,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瘪罗列,而是结合了早期TD-SCDMA网络商用时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魅力。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面对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通过形象的比喻或工程背景的解释,降低读者的理解门槛。这本书无疑是技术人员梳理TD-SCDMA知识体系,或者新一代工程师回顾历史性通信技术的宝贵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用户体验”这个概念有着非常执着的关注点,即便是在讨论非常底层的物理层技术时,他总能巧妙地将技术细节与实际的呼叫接通率、数据传输速率波动等终端用户能直接感知到的指标挂钩。比如,在讲解半永久调度机制如何优化资源分配时,他没有停留在算法描述,而是通过一组对比数据说明,某项优化策略如何直接减少了视频流缓冲的次数。这种从宏观应用到微观实现,再拉回到宏观体验的叙事闭环,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打破了传统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让原本枯燥的通信协议变得生动且具有现实意义。我感觉作者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专家,更像是一位资深的产品经理,他的文字充满了对如何让技术“好用”的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封面那种略带年代感的排版吸引住了,似乎能嗅到一丝2010年前后那种蓬勃发展的3G时代气息。坦白说,我初衷是想找本关于通信史的书,对具体的TD-SCDMA标准细节兴趣并非最浓,但我读下来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技术规格的堆砌,更像是作者对那段“中国特色”移动通信发展历程的深情回顾和专业解读。其中有一章节专门对比了WCDMA、CDMA2000和TD-SCDMA在频谱效率和组网成本上的权衡,那种带着强烈历史反思的笔调,让我对技术选择背后的商业决策和国家战略有了更深的体会。文字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像是在跟你这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分享他作为业内人士的独到见解。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技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行业对话,让人对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之奋斗过的工程师们肃然起敬。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在当前这个4G、5G全面普及的时代,看起来有些“过时”了。我翻阅它,主要目的是为了准备一个关于旧有频谱利用效率的课题汇报,想看看当年TD-SCDMA是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挣扎求存的。作者在资源调度和波束赋形(早期概念)上的讨论,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其严谨的数学推导和对系统容量的保守估计,却有着很强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语气非常学术化,充满了严谨的论证和大量的参考文献标注,几乎每一句话都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特定时间点上行业共识的结晶,而非永恒的真理。它更像是一份技术考古报告,用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我们保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技术演进侧影。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灾难级别的,字体和行距设置得非常不友好,尤其是涉及到大量英文缩写和符号的时候,经常需要反复对照,眼睛非常容易疲劳。不过,硬着头皮读下去,发现内容本身还是有些硬货的。特别是关于基站物理层性能指标的章节,作者似乎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某些指标在实际网络优化中难以达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发射功率和干扰抑制算法来改善用户体验。我个人最不满的是,书中对于后期的TD-LTE演进路径的介绍显得非常仓促和草率,仿佛作者在讨论完TD-SCDMA的巅峰后,就急于收尾了。这种结构上的不平衡,让这本书的完整性打了不少折扣。对于那些仅仅想了解TD-SCDMA技术本身的人来说,它或许合格,但如果期望它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技术迭代图景,恐怕会有些失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