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音乐美学十讲
:30.00元
作者:叶纯之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40474324
字数:100000
页码:0
版次: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重量:
正文语种:
商品标识:23920211
编辑
本书是我国已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叶纯之先生的遗作,它的前身为叶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期间完成的油印版课堂讲义。鉴于本书在中国音乐美学与教育领域珍贵的学术地位与学术价值,由我国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小钢任主编,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旭东博士任副主编,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校勘、考据与注释工作,秉着完全尊重和体现原著精神与内容的精神将其再版,令这本经典学术著作焕发了全新的光彩。
开此卷必受益,编者诚意向全国音乐教师、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此书。
内容提要
《音乐美学十讲》是我国已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叶纯之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期间,给在校本科生以及函授学员教授“音乐美学课”的讲义。原文件为油印版,一直由叶先生之子叶小钢(作曲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保管。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教学的教科书,《音乐美学十讲》深入探讨了括声音与生理反应、音乐审美心理、音乐的形式、音乐逻辑与音乐体裁、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创造与再创造、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欣赏与音乐批评、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等音乐美学领域的十个重大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检验,本书以内容翔实、科学全面、结构合理,且因其承载着叶先生“白话行文”“以文载道”的编写理念竟然不胫而走,成为一册大众文化读本,使除上音本科生之外的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也得以通过轻松阅读该书受益。
    为将这本在中国音乐美学与教育领域具有崇高学术地位与珍贵学术价值的经典著作发扬光大,本书的两位“重量级”主编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校勘、考据与注释工作,令其更加严谨、更富于时代感,同时也更易于阅读。新版本的出版,必将惠及当代众多的音乐美学学者和音乐爱好者。
目录
讲 引论/001 
第二讲 声音与生理反应/022 
第三讲 音乐审美心理/046 
第四讲 音乐的形式/067 
第五讲音乐逻辑与音乐体裁/090 
第六讲 音乐的内容/111 
第七讲 音乐的创造与再创造/133 
第八讲 音乐的风格与流派/157 
第九讲 音乐欣赏与音乐批评/180 
第十讲 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202
作者介绍
他有着传奇般的经历,他是我国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美学学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香港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他不仅精通作曲、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史、指挥,还在数学、哲学、文史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他掌握四门外语,在业余时间翻译了大量外国音乐文献,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很大反响;他对音乐美学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人才培养与研究机构设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就是叶纯之。
叶纯之先生生于1926年1月17日,籍贯广东省南雄县。他毕业于“中华音乐院”理论作曲,1947年前往香港,在各大电影公司任职多年,曾为一百多部电影作曲和配乐,成为了上世纪50年代香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1954年,叶纯之返回上海。由于历史原因,他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不仅没能发挥专长,还遭受了无数心灵的摧残和个体尊严的野蛮剥夺。但这些遭遇却反过来成就了他的学问。从1979年开始到1997年去世,十八年间,他留下的作品、著作、译著,从质量到数量都是惊人的:他曾为《彼岸》《灰姑娘》《勿忘我》《贵人迷》等十余部话剧作曲;他创作了括舞剧、协奏曲等几乎所有体裁的音乐作品,并为李翰祥执导的影片《》配乐;他参与创建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美学教研室,并编写了国内部音乐美学专著《音乐美学导论》;他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大量外国音乐文献,如《二十世纪和声》《二十世纪对位》《音乐的结构听觉》等,弥补了音乐创作及技术理论类书籍翻译不够精准的问题,使热爱音乐的青年学子和音乐爱好者们共同受益。其人其事都堪称一代音乐学人的传奇。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将“理论的严谨性”与“感性的直觉”编织在了一起。很多理论书籍读起来就像是在啃冷硬的科学公式,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却能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去阐述最复杂的结构。比如,在分析某段慢板乐章时,他描述的不是简单的力度变化或调性转换,而是那种时间仿佛被拉长、空间被无限延展的感觉。这种将听觉体验转化为多感官体验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读完之后,我重新去听那些我自以为熟悉的古典名曲,感觉耳朵仿佛被“重新校准”了一样,过去听到的“热闹”或“优美”,现在变成了清晰的“逻辑”、“张力”与“情感的呼吸”。这是一种对艺术的全新启蒙,让我对未来探索音乐的旅程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带着点怀疑态度去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市面上关于音乐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方式。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些非常具体的音乐片段或者历史情境,巧妙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不同时期音乐风格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历史纵深感,他总能精准地指出某个流派或某个大师的独特贡献,以及这种贡献是如何回应了时代的需求。这种叙事手法,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起来,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读着读着,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去搜索书中提到的那些作品,亲自去聆听,然后对照着书中的文字,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简直令人着迷。它不仅仅是教你“听懂”音乐,更是教你如何“感受”音乐背后的精神脉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音乐美学的书籍,往往过于偏向某一个特定的乐派或者时代,导致整体视野受限。但这本书的格局明显要大得多,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体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节奏复杂性和听众接受度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提出的观点非常犀利,直指现代音乐在追求形式创新时可能面临的困境。这种不回避矛盾、敢于批判性审视的勇气,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一味地赞美,而是带着一种审慎的学者的态度去解构和重构。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音乐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能提供更高维度的思考跳板。我甚至将它推荐给了几位正在从事音乐教育的朋友,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参考资料,因为它在理论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虽然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很好,内页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设计得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引用的一些乐谱示例或图示,都处理得非常清晰,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对位法或者配器技巧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读过一本外文原版译本的音乐理论书,里面排版混乱,很多图表都模糊不清,阅读体验极差。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真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反映了出版者对知识本身的敬畏之心,也间接提升了我们作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专注度和愉悦感。一本好书,不仅内容要好,载体也应该配得上其灵魂。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音乐世界全新的认识,那种从心底涌出的震撼,是文字难以完全表达的。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古典音乐或现代音乐有些了解,但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的认知是多么的肤浅。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洞察力和激情。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的音符、复杂的和声结构,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画面和情感。特别是涉及到对旋律线条的分析时,那种细腻入微的剖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作曲家的工作室,亲眼目睹一个伟大乐章是如何从无到有的构建起来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美学”这个概念的探讨,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触及到了艺术与人生的哲学关联。每次捧读,都会有新的领悟,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学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收获满满。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一本音乐欣赏指南,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次精神世界的通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