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带着点“被动”的。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总觉得“陪伴”这件事,能做到“在场”就已经尽力了。但这本书,像一股清流,让我重新审视了“在场”和“高质量陪伴”之间的巨大鸿沟。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虽然陪在孩子身边,但我的心却在别处,被手机、被工作、被琐事占据。书中的“专注式陪伴”理念,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它不是要求我们时刻放下一切,而是强调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全心投入。我开始尝试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放下手机,全身心地和孩子玩游戏,听他讲学校里的趣事,或者仅仅是安静地读一本书。哪怕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那种质的飞跃,让我和孩子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变得更愿意和我分享,也更懂得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光。书里讲到的“积极倾听”,我更是下足了功夫去练习。以前我总是急于给建议,现在我努力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情感,去回应他的感受。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陪而不伴”的家长,逐渐向一个“用心陪伴”的家长转变,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进步。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有条理,而且充满了人情味,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一章节。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普通,没有特别突出的天赋,所以也比较焦虑。但这本书引导我去观察孩子那些不那么起眼的小优点,比如他的善良,他的坚持,他对小动物的喜爱,他画画时的专注。通过这些细节,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书中还举了很多小例子,说明了家长一句鼓励的话,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记得我以前总是习惯性地挑孩子的毛病,比如“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乱了”,而不是“你看你把积木搭得真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并给予及时的肯定。我发现,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肯定时,他会变得更自信,也更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陪伴孩子,更是教我如何看见并爱上我的孩子,如何在他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最忠实的啦啦队长。
评分如果说之前我读过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怎么做”,那么这本书,则更侧重于“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背后的心态”。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放手”的阐述所打动。我一直以为,父母的责任就是为孩子铺平道路,替他扫清障碍。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爱,有时候意味着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去跌倒,去站起来。书中引用了很多心理学理论,但用词非常通俗易懂,让我这个理工科出身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明白,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必要。我开始尝试改变我的育儿模式,不再过度保护,而是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当他犯错时,我不再急于批评,而是引导他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我记得有一次,他为了完成一个手工,不小心把胶水弄得到处都是,我第一反应是有点生气,但想起书中的内容,我深吸一口气,平静地对他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清理干净,下次再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更小心一些。” 看着他认真地清理,脸上没有一丝抱怨,我才真正感受到,放手,有时比紧抓不放更能成就孩子。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退一步”的家长,而这“退一步”,却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向前走”。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单纯的“技巧指南”,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高质量”陪伴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界限感”的论述,这一点在我之前的育儿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我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对孩子过于放任,觉得“爱他就应该满足他”,结果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要么就过于严厉,生怕他吃亏,结果压抑了他的天性。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让我明白,真正的高质量陪伴,恰恰需要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它教我如何用坚定而温和的方式设定界限,如何让孩子理解规矩的重要性,同时又不损害亲子之间的信任。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独立解决问题”的例子,讲的是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如何引导而不是包办。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常常“帮倒忙”的行为。现在,当孩子遇到一些小挑战时,我会尝试放手,用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虽然过程可能比我直接帮他要慢一些,但看着他眼睛里闪烁着找到解决方法的智慧光芒,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引路人,而不是一个代劳者。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有多少老生常谈”的心态。我自己的孩子嘛,也算是从小带到大,自认为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经验算是挺丰富的。但翻开第一页,我就知道,这想法真是太naive了。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让你不自觉地跟着她的节奏去思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情绪共振”的那一部分,以前总觉得孩子哭闹就是不听话,要立刻制止,但书中却引导我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去尝试理解那种“同频”,而不是简单地压制。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一个玩具被抢而崩溃大哭,我当时脑子里闪过无数种“正确”的应对方式,想说教,想道理,但书中教的“先接纳,后引导”的模式,让我鬼使神差地蹲下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轻柔地说:“我知道你很难过,那个玩具对你很重要。” 奇迹发生了,他的哭声慢慢平息,然后他开始咿咿呀呀地跟我说发生了什么。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陪伴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存在,更是心灵上的连接。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之前盲人摸象的育儿之路,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我对自己的育儿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