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力:互联网历史与数字化未来 (英)Johnny Ryan(乔尼·赖安) 电子工业出版

离心力:互联网历史与数字化未来 (英)Johnny Ryan(乔尼·赖安) 电子工业出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Johnny Ryan乔尼·赖安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历史
  • 数字化未来
  • 离心力
  • 科技史
  • 数字经济
  • 隐私
  • 数据安全
  • 互联网监管
  • 社会影响
  • 技术伦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24864
商品编码:2954515669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离心力:互联网历史与数字化未来

定价:68.00元

售价:42.8元,便宜25.2元,折扣62

作者:(英)Johnny Ryan(乔尼·赖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132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互联网是一股离心力,它的是用户驱动的、开放的。一场巨大的转折正在发生,新的全球公地正在形成,它将是一套不断变化的政治和媒介系统,也是创新竞争的未来。想要适应这个全球新常态,就要理解它的含义和起源。
与所有的史书一样,本书便是通过认识过去,提出针对未来的互联时代洞见。

内容提要


虽然互联网从诞生至今,不过是五六十年,但我们已然有必要整理其丰富的历史。未来的数字世界不仅取决于我们的设想,也取决于它的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先驱们的理想和信念。 本书作者乔尼赖安不但以详实的资料、亲历者的叙述,还原了互联网诞生时的历史时空,在'冷战”的氛围和'家酿俱乐部”成员的热情中,与读者一道追溯了互联网发明和发展的来龙去脉,还深入地探究互联网所倚赖的思想基石,从人类历史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广泛地探讨了万维网的革命性,并从互联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浪潮切入,漫谈至近年来因社交网络而变化的社会面貌,讨论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政治、商业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怀旧的旅程,带我们回忆*次感受到地理界限消失时的惊奇,重温BBS、电子邮件,还有吵杂的拨号声带来的喜悦,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勇敢探索,从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历史中,窥探未来世界的曙光与忧患。

目录


前言 大转折 ix

阶段 分布式网络,离心式思想
1 核战阴影下诞生的概念 003
2 军事实验 019
3 互联网的本质 033
4 更便宜、更快速、更普及的计算机 053

第二阶段 扩张
5 大众的连接 081
6 因兴趣而非距离形成的社区 095
7 从军用网络到全球互联网 117
8 Web! 139
9 贸易平台和网络泡沫的陷阱 163

第三阶段 新兴的环境
10 Web 2.0与口述传统的回归 187
11 新受众、第四面墙与可塑媒体 207
12 双向的政治 227
13 希望与危机 247

作者介绍


作者乔尼赖安(Johnny Ryan)出生于1980年,长于爱尔兰都柏林,分别在都柏林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期间曾是莫德林学院的奥莱利基金学者。他现在是UCD创新学院的执行主管,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的成员。此前是《爱尔兰时报》的首席创意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
段铁铮,毕业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哲学系、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系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电脑爱好者

文摘


序言



《数字鸿沟:技术、权力与社会重塑》 内容梗概: 《数字鸿沟》并非简单罗列互联网发展的时间线,亦非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盲目乐观或悲观预测。它是一次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技术进步背后的驱动力、演化轨迹及其对人类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乃至个体生存状态产生的深远且往往是矛盾的影响。本书从一个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出发,将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视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一种塑造我们当下、定义我们未来的“鸿沟”,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技术进步如何在赋予人类前所未有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不平等、重塑了权力格局,并带来了全新的伦理挑战。 第一章:看不见的双手——算法、平台与权力集中 本章将跳出对“内容”的浅层关注,而是深入探讨构成互联网骨架的“机制”。我们将首先审视算法是如何从最初的技术工具,演变为今天影响我们信息获取、消费习惯乃至思想形成的“隐形巨擘”。从搜索引擎的排序机制,到社交媒体的内容推荐,再到电商平台的个性化广告,算法的设计并非中立,而是深深植根于商业利益和权力逻辑。我们将剖析这些算法如何通过“过滤气泡”和“回音室效应”,无形中固化了用户的观点,限制了信息的多样性,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群体间的隔阂加深。 紧接着,本章将聚焦于日益强大的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从社交网络到内容分发平台,从搜索引擎到电商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对数据的绝对掌控,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数字领主”。我们将分析这些平台是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建立起难以逾越的壁垒,并利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对内容创作者、广告商乃至其他新兴技术公司施加影响。这种权力集中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信息的流动、舆论的形成以及公共领域的讨论。我们将探讨,当少数科技巨头掌握了如此巨大的数字权力时,社会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以及如何制衡这种权力。 第二章:信息的洪流与知识的稀释——真假难辨的时代 本书将不会详述具体的“互联网历史事件”或“数字技术发展”,而是侧重于分析这些事件和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生态的根本性变化。当信息传播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海量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信息的数量爆炸与知识的有效获取之间的张力。本章将探讨,在这样一个“信息洪流”的时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从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而非仅仅成为信息的“消费者”。 我们将深入分析“后真相时代”的成因,探讨虚假信息、谣言和误导性内容是如何在算法的助推下迅速传播,对社会信任、公共卫生乃至民主进程构成威胁。本书不会列举具体的“假新闻案例”,而是会分析传播虚假信息的技术机制和心理诱因。我们将考察信息茧房如何加剧了人们对不同观点的不信任,以及这种不信任如何进一步撕裂社会。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知识稀释”的现象。当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成为主流,深度阅读和系统性学习的价值是否正在被边缘化?互联网为知识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浅层化和娱乐化倾向。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技术赋能的时代,重新找回深度思考的能力,以及如何构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体系。 第三章:数字化的枷锁与自由的边界——隐私、监控与匿名性的消亡 本书将超越对“未来数字化”的展望,而是聚焦于当下已经显现的数字化带来的挑战。本章将深刻探讨隐私权在数字时代的生存困境。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持续记录、分析和交易的时代。从我们每一次的网络搜索,到每一次的地理位置定位,再到我们每一次的社交互动,我们的数字足迹都在被追踪、收集和分析。我们将探讨,这种无处不在的监控是如何侵蚀我们的隐私,以及这种侵蚀对个人自由、社会信任乃至政治参与可能产生的寒蝉效应。 我们将分析,为什么所谓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往往形同虚设,以及用户在信息提供和数据使用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本书不会具体列举“数据泄露事件”,而是会分析数据被收集、分析和利用的底层逻辑,以及这些数据如何被用于精准营销、信用评估,甚至更深层次的社会控制。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匿名性的消亡及其对言论自由和社会批判可能产生的影响。当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日益紧密,当网络的痕迹难以抹去,人们是否会因为担忧被追踪和惩罚而变得沉默?我们将分析,在缺乏匿名性保障的情况下,社会是否还能维持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辩论空间,以及如何在一个高度互联的社会中,重新审视和维护个人自由的边界。 第四章: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数字身份、社会关系与存在意义的重塑 本章将不再关注“互联网历史”的陈述,而是聚焦于技术如何深刻地重塑我们的社会存在方式。本书将审视数字身份的构建与真实身份之间的关系。在社交媒体、虚拟社区和在线游戏中,我们构建了一个个或真实、或虚构的数字形象。这些数字身份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方式?我们将探讨,当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界限日益模糊时,我们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如何在这种融合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我们将分析,在线社交的便捷性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以及这种转变对社会亲密感和社群凝聚力可能产生的影响。本书不会列举“社交媒体改变生活”的个例,而是会探讨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以及这种改变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结构带来的长远影响。 更进一步,本书将探讨数字化浪潮如何挑战我们对“存在意义”的传统理解。当大量的活动和体验都可以被数字化,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日益成熟,我们如何界定“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当虚拟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现实世界的体验是否会因此被贬低?我们将思考,在这样一个被技术深度渗透的世界里,人类如何寻找和确立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保持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追求。 结论:在数字浪潮中寻找平衡——责任、选择与未来 《数字鸿沟》的结论并非预言式的判断,而是提出一种审慎的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呼唤。本书将总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双重性,即它既是解放的工具,也是潜在的枷锁。我们将强调,技术的未来并非注定,而是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本书不会提供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而是倡导一种更具批判性、更负责任的技术观。我们将呼吁个人在数字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警惕信息的陷阱,保护自己的隐私,并积极参与公共讨论,影响技术发展的方向。 同时,本书也将强调技术开发者、平台公司和政策制定者的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的设计和应用并非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更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防止权力滥用,并最大程度地实现技术对人类福祉的积极贡献。 《数字鸿沟》最终旨在引发读者对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鼓励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忘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挑战,从而在数字浪潮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平衡点,并以更积极、更负责任的态度,塑造一个更加公正、自由和有意义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讲故事者,他并没有用枯燥的技术术语来轰炸读者,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早期创业者,到如今庞大的科技帝国,作者将“离心力”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始终,用它来解释互联网如何不断地将人们、信息和商业模式推向新的领域,同时又在不断的碰撞和重组中形成新的秩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细致刻画,他能够深入分析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让我对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当初某个选择不同,今天的互联网会是怎样的景象?这种“如果”的思考,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本关于选择、创新和未来可能性的思考指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数字化未来的理解,与我们对它历史的认识密不可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金属质感的冷色调,加上“离心力”这个词,让人瞬间联想到科技、速度和一种被推向未知的力量。当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所吸引。他并没有仅仅罗列互联网发展的枯燥事实,而是将这段历史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天才的奇思妙想,也交织着人性的复杂与商业的较量。从早期的ARPANET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作者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决定性的时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生活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决策。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那些看似晦涩的技术概念,并将其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联系起来,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阴影,比如隐私的侵蚀、信息的垄断,以及算法对我们认知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数字时代的深度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脉络延续到对未来的展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将互联网的发展史描绘成一场壮丽的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探索。他并没有局限于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世界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思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互联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对信息传播、知识共享和连接方式不断追求的必然结果。作者用一种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了那些伟大的先驱者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步步将模糊的设想转化为现实。我尤其欣赏他对“离心力”这个概念的运用,它巧妙地捕捉了互联网不断扩张、重塑边界的本质。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越往上游,越能看到它最初的纯净和澎湃的活力,同时也更能理解它为何最终会汇入如今的汪洋大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你怀揣着对过去浪漫的想象,也能让你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更深刻的审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冷静而又犀利的分析。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将互联网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并不回避其中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细,剖析了那些塑造了互联网格局的关键力量。从早期开放的社区文化,到如今巨头公司的垄断地位,作者展现了这种“离心力”如何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既推动了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阐述,他指出技术本身并非中立,而是深深烙印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痕迹。因此,理解互联网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在理解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的变迁。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引用的数据和案例也十分扎实,让人信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与我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是否吻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数字未来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数字技术的过去。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事角度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想记录互联网的“进化史”,而是将其比作一种“离心力”,一种不断将我们推离旧有模式、拉向全新可能性的强大力量。这种比喻非常贴切,也为理解互联网的颠覆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观察着各种想法、技术和商业模式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演变。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的同时,也在不断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驱动了这场数字革命?我们又将走向何方?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述大量史料、采访记录以及对关键事件的分析,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判断。尤其是在探讨早期互联网的理想主义如何逐渐被商业逻辑所侵蚀时,那种失落感和对现状的警醒,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并非是必然的,而是无数个选择和力量作用的结果。它不只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类的欲望、智慧、贪婪和进步的混合体。我已经被这本书所构建的思考框架深深吸引,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数字化未来的可能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