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离心力:互联网历史与数字化未来
定价:68.00元
售价:42.8元,便宜25.2元,折扣62
作者:(英)Johnny Ryan(乔尼·赖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13248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互联网是一股离心力,它的是用户驱动的、开放的。一场巨大的转折正在发生,新的全球公地正在形成,它将是一套不断变化的政治和媒介系统,也是创新竞争的未来。想要适应这个全球新常态,就要理解它的含义和起源。
与所有的史书一样,本书便是通过认识过去,提出针对未来的互联时代洞见。
内容提要
虽然互联网从诞生至今,不过是五六十年,但我们已然有必要整理其丰富的历史。未来的数字世界不仅取决于我们的设想,也取决于它的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先驱们的理想和信念。 本书作者乔尼赖安不但以详实的资料、亲历者的叙述,还原了互联网诞生时的历史时空,在'冷战”的氛围和'家酿俱乐部”成员的热情中,与读者一道追溯了互联网发明和发展的来龙去脉,还深入地探究互联网所倚赖的思想基石,从人类历史和信息传播的角度广泛地探讨了万维网的革命性,并从互联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浪潮切入,漫谈至近年来因社交网络而变化的社会面貌,讨论互联网对人类社会、政治、商业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是一次怀旧的旅程,带我们回忆*次感受到地理界限消失时的惊奇,重温BBS、电子邮件,还有吵杂的拨号声带来的喜悦,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次勇敢探索,从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历史中,窥探未来世界的曙光与忧患。
目录
前言 大转折 ix
阶段 分布式网络,离心式思想
1 核战阴影下诞生的概念 003
2 军事实验 019
3 互联网的本质 033
4 更便宜、更快速、更普及的计算机 053
第二阶段 扩张
5 大众的连接 081
6 因兴趣而非距离形成的社区 095
7 从军用网络到全球互联网 117
8 Web! 139
9 贸易平台和网络泡沫的陷阱 163
第三阶段 新兴的环境
10 Web 2.0与口述传统的回归 187
11 新受众、第四面墙与可塑媒体 207
12 双向的政治 227
13 希望与危机 247
作者介绍
作者乔尼赖安(Johnny Ryan)出生于1980年,长于爱尔兰都柏林,分别在都柏林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和剑桥大学接受教育,期间曾是莫德林学院的奥莱利基金学者。他现在是UCD创新学院的执行主管,剑桥大学贾吉商学院的成员。此前是《爱尔兰时报》的首席创意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
段铁铮,毕业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哲学系、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系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电脑爱好者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讲故事者,他并没有用枯燥的技术术语来轰炸读者,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从那些充满理想主义的早期创业者,到如今庞大的科技帝国,作者将“离心力”这一核心概念贯穿始终,用它来解释互联网如何不断地将人们、信息和商业模式推向新的领域,同时又在不断的碰撞和重组中形成新的秩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细致刻画,他能够深入分析每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和影响,让我对互联网发展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当初某个选择不同,今天的互联网会是怎样的景象?这种“如果”的思考,恰恰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本关于选择、创新和未来可能性的思考指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数字化未来的理解,与我们对它历史的认识密不可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金属质感的冷色调,加上“离心力”这个词,让人瞬间联想到科技、速度和一种被推向未知的力量。当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作者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叙述所吸引。他并没有仅仅罗列互联网发展的枯燥事实,而是将这段历史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天才的奇思妙想,也交织着人性的复杂与商业的较量。从早期的ARPANET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作者仿佛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决定性的时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生活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决策。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那些看似晦涩的技术概念,并将其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变迁联系起来,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阴影,比如隐私的侵蚀、信息的垄断,以及算法对我们认知的影响。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刻,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对我们所处数字时代的深度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脉络延续到对未来的展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所吸引。作者将互联网的发展史描绘成一场壮丽的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探索。他并没有局限于技术细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数字世界的哲学、经济和社会思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互联网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对信息传播、知识共享和连接方式不断追求的必然结果。作者用一种充满活力的笔触,描绘了那些伟大的先驱者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步步将模糊的设想转化为现实。我尤其欣赏他对“离心力”这个概念的运用,它巧妙地捕捉了互联网不断扩张、重塑边界的本质。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追溯一条河流的源头,越往上游,越能看到它最初的纯净和澎湃的活力,同时也更能理解它为何最终会汇入如今的汪洋大海。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能让你怀揣着对过去浪漫的想象,也能让你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更深刻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冷静而又犀利的分析。作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将互联网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进行审视。他并不回避其中的争议和复杂性,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细,剖析了那些塑造了互联网格局的关键力量。从早期开放的社区文化,到如今巨头公司的垄断地位,作者展现了这种“离心力”如何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既推动了创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阐述,他指出技术本身并非中立,而是深深烙印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痕迹。因此,理解互联网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在理解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的变迁。作者的论证逻辑严谨,引用的数据和案例也十分扎实,让人信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与我自身的经历和观察是否吻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数字未来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数字技术的过去。
评分初读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事角度所吸引。作者似乎并非仅仅想记录互联网的“进化史”,而是将其比作一种“离心力”,一种不断将我们推离旧有模式、拉向全新可能性的强大力量。这种比喻非常贴切,也为理解互联网的颠覆性力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观察着各种想法、技术和商业模式如何相互碰撞、融合、演变。作者在梳理历史线索的同时,也在不断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驱动了这场数字革命?我们又将走向何方?他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引述大量史料、采访记录以及对关键事件的分析,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判断。尤其是在探讨早期互联网的理想主义如何逐渐被商业逻辑所侵蚀时,那种失落感和对现状的警醒,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数字生活,并非是必然的,而是无数个选择和力量作用的结果。它不只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人类的欲望、智慧、贪婪和进步的混合体。我已经被这本书所构建的思考框架深深吸引,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更多关于数字化未来的可能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