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離心力:互聯網曆史與數字化未來
定價:68.00元
售價:42.8元,便宜25.2元,摺扣62
作者:(英)Johnny Ryan(喬尼·賴安)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13248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互聯網是一股離心力,它的是用戶驅動的、開放的。一場巨大的轉摺正在發生,新的全球公地正在形成,它將是一套不斷變化的政治和媒介係統,也是創新競爭的未來。想要適應這個全球新常態,就要理解它的含義和起源。
與所有的史書一樣,本書便是通過認識過去,提齣針對未來的互聯時代洞見。
內容提要
雖然互聯網從誕生至今,不過是五六十年,但我們已然有必要整理其豐富的曆史。未來的數字世界不僅取決於我們的設想,也取決於它的發展曆程,以及互聯網先驅們的理想和信念。 本書作者喬尼賴安不但以詳實的資料、親曆者的敘述,還原瞭互聯網誕生時的曆史時空,在'冷戰”的氛圍和'傢釀俱樂部”成員的熱情中,與讀者一道追溯瞭互聯網發明和發展的來龍去脈,還深入地探究互聯網所倚賴的思想基石,從人類曆史和信息傳播的角度廣泛地探討瞭萬維網的革命性,並從互聯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掀起的浪潮切入,漫談至近年來因社交網絡而變化的社會麵貌,討論互聯網對人類社會、政治、商業的影響。 這本書不僅是一次懷舊的旅程,帶我們迴憶*次感受到地理界限消失時的驚奇,重溫BBS、電子郵件,還有吵雜的撥號聲帶來的喜悅,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次勇敢探索,從波瀾壯闊的互聯網曆史中,窺探未來世界的曙光與憂患。
目錄
前言 大轉摺 ix
階段 分布式網絡,離心式思想
1 核戰陰影下誕生的概念 003
2 軍事實驗 019
3 互聯網的本質 033
4 更便宜、更快速、更普及的計算機 053
第二階段 擴張
5 大眾的連接 081
6 因興趣而非距離形成的社區 095
7 從軍用網絡到全球互聯網 117
8 Web! 139
9 貿易平颱和網絡泡沫的陷阱 163
第三階段 新興的環境
10 Web 2.0與口述傳統的迴歸 187
11 新受眾、第四麵牆與可塑媒體 207
12 雙嚮的政治 227
13 希望與危機 247
作者介紹
作者喬尼賴安(Johnny Ryan)齣生於1980年,長於愛爾蘭都柏林,分彆在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和劍橋大學接受教育,期間曾是莫德林學院的奧萊利基金學者。他現在是UCD創新學院的執行主管,劍橋大學賈吉商學院的成員。此前是《愛爾蘭時報》的首席創意官(Chief Innovation Office)。
段鐵錚,畢業於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哲學係、倫敦經濟學院哲學係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電腦愛好者
文摘
序言
初讀這本書,就被其獨特的敘事角度所吸引。作者似乎並非僅僅想記錄互聯網的“進化史”,而是將其比作一種“離心力”,一種不斷將我們推離舊有模式、拉嚮全新可能性的強大力量。這種比喻非常貼切,也為理解互聯網的顛覆性力量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觀察著各種想法、技術和商業模式如何相互碰撞、融閤、演變。作者在梳理曆史綫索的同時,也在不斷拋齣引人深思的問題:是什麼驅動瞭這場數字革命?我們又將走嚮何方?他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引述大量史料、采訪記錄以及對關鍵事件的分析,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和判斷。尤其是在探討早期互聯網的理想主義如何逐漸被商業邏輯所侵蝕時,那種失落感和對現狀的警醒,都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數字生活,並非是必然的,而是無數個選擇和力量作用的結果。它不隻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人類的欲望、智慧、貪婪和進步的混閤體。我已經被這本書所構建的思考框架深深吸引,期待它能為我揭示更多關於數字化未來的可能圖景。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互聯網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講故事者,他並沒有用枯燥的技術術語來轟炸讀者,而是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細節,描繪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從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的早期創業者,到如今龐大的科技帝國,作者將“離心力”這一核心概念貫穿始終,用它來解釋互聯網如何不斷地將人們、信息和商業模式推嚮新的領域,同時又在不斷的碰撞和重組中形成新的秩序。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關鍵轉摺點的細緻刻畫,他能夠深入分析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動機和影響,讓我對互聯網發展的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讀這本書,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思考,如果當初某個選擇不同,今天的互聯網會是怎樣的景象?這種“如果”的思考,恰恰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它不僅是一部曆史記錄,更是一本關於選擇、創新和未來可能性的思考指南。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數字化未來的理解,與我們對它曆史的認識密不可分。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那種金屬質感的冷色調,加上“離心力”這個詞,讓人瞬間聯想到科技、速度和一種被推嚮未知的力量。當翻開第一頁,我立刻被作者流暢且富有洞察力的敘述所吸引。他並沒有僅僅羅列互聯網發展的枯燥事實,而是將這段曆史描繪成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充滿瞭天纔的奇思妙想,也交織著人性的復雜與商業的較量。從早期的ARPANET到如今無處不在的社交媒體,作者仿佛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決定性的時刻,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數字生活的關鍵人物和關鍵決策。他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那些看似晦澀的技術概念,並將其與更宏大的社會、文化變遷聯係起來,讓我這個非技術背景的讀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互聯網發展過程中那些不那麼光彩的陰影,比如隱私的侵蝕、信息的壟斷,以及算法對我們認知的影響。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讓整本書顯得更加真實和深刻,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迴顧,更是一次對我們所處數字時代的深度反思。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深入閱讀,看看作者是如何將曆史的脈絡延續到對未來的展望。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冷靜而又犀利的分析。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分析師,將互聯網的發展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下進行審視。他並不迴避其中的爭議和復雜性,而是用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細,剖析瞭那些塑造瞭互聯網格局的關鍵力量。從早期開放的社區文化,到如今巨頭公司的壟斷地位,作者展現瞭這種“離心力”如何作用於不同的層麵,既推動瞭創新,也帶來瞭新的挑戰。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技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闡述,他指齣技術本身並非中立,而是深深烙印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和社會環境的痕跡。因此,理解互聯網的曆史,實際上也是在理解我們自身社會結構的變遷。作者的論證邏輯嚴謹,引用的數據和案例也十分紮實,讓人信服。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與我自身的經曆和觀察是否吻閤。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發。我開始意識到,我們對數字未來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數字技術的過去。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那種宏大的曆史敘事所吸引。作者將互聯網的發展史描繪成一場壯麗的冒險,充滿瞭未知與探索。他並沒有局限於技術細節,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深層次的驅動力,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數字世界的哲學、經濟和社會思潮。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互聯網的齣現,並非偶然,而是人類對信息傳播、知識共享和連接方式不斷追求的必然結果。作者用一種充滿活力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偉大的先驅者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一步步將模糊的設想轉化為現實。我尤其欣賞他對“離心力”這個概念的運用,它巧妙地捕捉瞭互聯網不斷擴張、重塑邊界的本質。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追溯一條河流的源頭,越往上遊,越能看到它最初的純淨和澎湃的活力,同時也更能理解它為何最終會匯入如今的汪洋大海。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既能讓你懷揣著對過去浪漫的想象,也能讓你對當下和未來産生更深刻的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