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
定价:38.00元
作者:刘京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501198504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新闻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为明线,以新闻活动为暗线来构建。全书共分三编。上编:导论;中编: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动力,下编:新闻传受者的心理要素,共十章。分别阐释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新闻传受者的动机、新闻传受者的态度、新闻传受者的互动、新闻传受者的认知、新闻传受者的情绪情感、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新闻传受者的人格,以及我国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倦怠等内容。这是一本适合新闻从业者、新闻爱好者及高校新闻系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用书。
目录
版前言
第2版前言
上编 导论
章 新闻心理学概述
节 学习、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二、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领域
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方法
节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量(量化)研究
二、新闻心理学质的(质化)研究
三、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中编 新闻传受者的心理动力
第三章 新闻传受者的动机
节 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内涵和基本结构
二、新闻传受者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类别及特点
一、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类别
二、新闻传受者动机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传受者的动机和行为
一、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二、新闻传受者的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三、新闻传播者的成就动机和新闻工作效率
第四章 新闻传受者的态度
节 新闻传受者态度的基本概念
一、新闻传受者态度的内涵、关系及其特征
二、新闻传受者的态度是新闻活动重要的动力因素
三、新闻传受者的态度影响新闻重构
第二节 新闻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新闻信息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二、新闻传者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三、传播方式对受众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影响
四、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与防止的策略
第五章 新闻传受者的互动
节 新闻传受者与环境的互动
一、环境与媒介环境
下编 新闻传受者的心理要素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心理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自选集》。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传播·媒介与心理》、《新闻心理学原理》、《新闻心理学》.参与编写:《现代管理心理学》《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大学生心理咨询》等。
文摘
序言
《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点亮了我对新闻背后运作机制的理解。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被动的接收者,新闻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的大脑在接收新闻时,并不是一个空白的接收器,而是会主动地去加工、解读,并且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最让我惊艳的是关于“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稀缺”的章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而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却是有限的。这本书深入分析了新闻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以及这种竞争对我们认知能力的影响。它不仅是关于新闻的心理学,更是关于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生存和思考的哲学。这本书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信息摄入,并且更加警惕那些试图过度消耗我注意力的内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相对理性的人,能够分辨真假,但《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让我意识到,我们接收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被动。书中关于“情绪传染”、“社会认同”等章节,让我对新闻如何影响群体情绪和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尤其被关于“叙事心理学”的讨论所吸引。它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有故事性、有人物冲突的新闻往往更能抓住我们的注意力,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新闻产生强烈的共情。这本书让我明白,新闻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而我们作为受众,在享受这些故事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被故事所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洞察,成为一个更主动、更清醒的信息消费者。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了。《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被世界所影响的书。作者用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新闻传播、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关于新闻影响力的全景图。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探讨。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现象变得尤为突出,一本新闻或一个观点,很容易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而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声音则被淹没。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多么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不被群体的情绪和舆论所裹挟。它给我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来辨别和抵制那些试图操控我们想法的“信息噪音”。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真的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认知。在阅读之前,我对新闻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信息的传递层面,觉得记者就是把事实摆出来,读者看了就明白。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这种想法。它从心理学的角度,非常细致地剖析了新闻内容如何被我们大脑接收、理解、加工,以及最终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尤其是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我印象太深刻了。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等,讲解了这些心理学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是如何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在客观地看待一则新闻,但实际上,我们的阅读习惯、过往经验,甚至是我们当天的心情,都在不知不觉中过滤着信息。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当我看到一则引起我强烈情绪的新闻时,我是否真的在独立思考,还是已经被某种心理机制牵引着?它教会了我更审慎地去分析新闻背后的意图,以及如何识别那些看似中立实则暗藏玄机的表述方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新闻心理学原理(修订版)》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心理学和新闻结合,会不会有些枯燥或者过于理论化。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案例丰富,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我以前看新闻,就是看个热闹,了解个大概,从来没想过这背后有什么心理学原理。 比如,书中讲到“框架效应”的时候,作者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词语来描述,给人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同一条新闻,不同媒体报道出来的感觉差别那么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记者在选择报道角度、使用词语的时候,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心理学技巧,来影响读者的判断。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的实用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