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土壤肥料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
定价:56.00元
作者:姜华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7023517
字数:
页码:33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土壤肥料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把土壤、肥料及施用技术等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土壤肥料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土壤的固相组成,封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分析,土壤的胶体、吸收性与酸碱性分析,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探析,化学肥料的作用机理及施用,有机肥料的作用机理及施用,复合、生物、新型肥料及施肥新技术,土壤的污染与修复等。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土壤与肥料的核心概念
三、土壤肥料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章 土壤的固相组成
节 土壤矿物质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第三节 土壤生物和土壤酶
第二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分析
节 土壤的孔性
第二节 土壤的结构性
第三节 土壤的耕性
第三章 土壤的胶体、吸收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分析
节 土壤的胶体
第二节 土壤的吸收性
第三节 土壤的酸碱性
第四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第四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探析
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第四节 植物营养特性分析
第五节 科学施肥的基本原理探析
第五章 化学肥料的作用机理及施用
节 氮肥及施用
第二节 磷肥及施用
第三节 钾肥及施用
第四节 钙、镁、硫、硅肥及施用
第五节 微量元素肥料及施用
第六章 有机肥料的作用机理及施用
节 有机肥料的定义、作用与特点
第二节 粪尿肥及其施用
第三节 秸秆肥及其施用
第四节 绿肥及其施用
第五节 其他类有机肥料及其施用简述
第七章 复合、生物、新型肥料及施肥新技术
节 复合肥料
第二节 生物肥料
第三节 新型肥料
第四节 施肥新技术
第八章 土壤的污染与修复
节 土壤污染概述
第二节 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物
第三节 土壤环境污染监测与评价
第四节 如何控制和治理污染土壤
第五节 污染土壤的修复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土壤,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奥的科学。它不再是简单的泥土,而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组成的复杂而动态的生态系统。书中关于土壤形成的地质学和化学原理的阐述,让我对土地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土壤就是“长”出来的,没想到它的形成过程如此漫长且复杂,受到岩石风化、生物活动、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关于土壤肥力的概念,书中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养分含量,更涉及到养分的有效性、土壤的物理性状,如结构、持水保肥能力,以及土壤的生物活性等多个维度。特别是关于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性,书中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是养分的来源,更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微生物活动的关键。读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常说“养地就是养根”,原来有机质才是土壤健康的“灵魂”。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农民”的视角,升华到了一个“土壤科学家”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也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封面,封面上“土壤肥料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几个字,采用了一种非常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烫金工艺,在深邃的墨绿色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高贵典雅。触摸纸张,能感受到一种温润而富有质感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有细微纹理的哑光纸,翻阅时不会有刺眼的反光,非常护眼。书脊处的装订也十分牢固,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平整且易于翻阅,即使是厚重的书籍,也能轻松摊开,阅读时也不会有合拢的阻力。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字体清晰锐利,排版疏朗得当,行间距和字号的设置都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使得大段的学术内容也能在视觉上显得轻松易读。更值得一提的是,内页的插图和图表,色彩饱满,线条流畅,无论是复杂的科学示意图还是实际的土壤剖面照片,都呈现出极高的清晰度和还原度,让人能够直观地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整体而言,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传递出一种严谨、专业且不容置疑的品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吸引力,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快节奏的出版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仿佛每一处都凝聚了出版方对知识传播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关怀。
评分这本书对于土壤结构与改良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治本”的重要性。我过去总是在想如何“治标”,比如作物长得不好,就拼命地施肥,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土壤的“骨架”——土壤结构,才是决定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能力、通气透水性的根本。书中详细解释了土壤胶体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那些关于“熟化土壤”、“耕层深度”的讨论,让我对如何让土壤“活起来”、“松起来”有了科学的认识。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土壤改良的技术,比如如何利用绿肥,如何进行耕作制度的调整,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特别是书中关于“板结土壤”的成因分析和改良方法,让我找到了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的土壤问题的思路。我之前总觉得,只要养分够,作物就能长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良好的土壤结构,才是作物健康生长、高产稳产的“基石”。没有好的“房子”,再多的“家具”也摆放不好。
评分我一直对农业的根基——土壤,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作为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看着父辈们辛勤耕耘,却常常为土壤肥力不足、作物产量不高而发愁,这种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总觉得,如果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土壤,去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那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的书名,直击我的痛点和兴趣点。“科学理论”四个字,预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农技手册,更会深入到土壤形成的奥秘、养分转化的规律,甚至可能涉及到微生物的作用、土壤生态的平衡等等。而“技术研究”则表明,这本书会提供切实可行、能够指导实际生产的方案和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什么有些地块产量高,有些地块产量低?同样是施肥,为什么效果会天差地别?如何才能科学地“喂养”土壤,让它持续地为我们提供丰厚的收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同时又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地改善土壤健康,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我儿时的记忆与对科学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跨过这座桥梁,去发现更多的知识宝藏。
评分读完《土壤肥料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研究》,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土壤和肥料的专业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土地对话”的智慧之书。它让我从一个对土地的“陌生人”,变成了一个能够“倾听”土地声音的“朋友”。书中关于土壤养分循环的描述,让我看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奥秘;关于土壤健康与作物生长的关系,让我理解了“万物土中生”的深刻含义;关于科学施肥技术的指导,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高产高效农业的大门。这本书让我明白,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耕作,更是一门需要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和生态智慧的综合性学科。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用的技术指导相结合的风格,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农业生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深入思考。我相信,这本书将成为我未来农业实践的宝贵参考,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这本书中的知识,共同为建设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而努力。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土壤无机肥料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部分,简直就像一本“化肥使用指南”。我以前对化肥的认识,停留在“缺啥补啥”的简单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系统地介绍了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迁移转化规律,以及作物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化肥的利用率”的讨论,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施了大量的化肥,作物却不一定能充分吸收,比如氮肥的淋失,磷肥的固定等等。这让我意识到,盲目增施化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提供了关于缓释肥、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应用技术,以及如何根据作物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甚至是如何通过叶面喷施等方式,提高养分的吸收效率。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比如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石膏改良盐碱土等,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化肥的使用,从“粗放式”的经验主义,迈向了“精细化”的科学管理。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土壤有机肥方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有机肥就是简单的堆肥、农家肥,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机肥的科学性远不止于此。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有机肥的来源、成分、分解过程以及对土壤的影响。例如,对于畜禽粪便,它不仅仅是提供氮磷钾,更重要的是其中富含的微生物群落,能够极大地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不同有机肥的“脾气”不同,有的易分解,有的慢释放,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我还学到了关于“商品有机肥”和“自制有机肥”的科学性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发酵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提高肥效。特别是书中对堆肥发酵的温度、湿度、通气等关键环节的精细化指导,让我觉得即使是家庭制作的堆肥,也能达到专业级的水平。我一直觉得施有机肥就是“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施用有机肥,才能真正地“事半功倍”,既能改善土壤,又能提高产量,还能减少环境污染。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书本的标价。
评分读完关于土壤水分管理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读懂土地”的能力。之前我只知道“浇水”,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水分对于土壤而言,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更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的重要调控因子。书中详细讲解了土壤水的各种形态,如吸着水、胶体水、重力水,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和迁移方式。我还学到了什么是土壤持水量、凋萎点、田间持水量等关键概念,这让我能更科学地判断土壤何时需要灌溉,何时可以停止。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抗旱保水技术”的介绍,比如覆盖保墒、起垄栽培、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宝贵经验。我一直觉得,水是生命之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地“管理”这生命之源,让它在土壤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同时又避免浪费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问。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干旱地区,更好地利用每一滴水,让土地焕发生机。
评分本书在土壤病虫害防治策略方面的论述,让我看到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科学理念。我之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打药”,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仅仅是“治标”之法,而真正的“治本”之道,在于构建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书中详细阐述了土壤中存在的拮抗微生物,以及它们在抑制病原菌、减少病虫害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了解到,健康的土壤本身就是一道“防火墙”,能够有效地抵御大部分病虫害的侵袭。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非化学防治的方法,比如轮作、套种、间作等耕作栽培措施,这些看似简单的做法,却能有效地打破病虫害的循环,降低其发生基数。此外,书中对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理念的介绍,让我看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与其被动地“灭火”,不如主动地“防火”,让土壤本身拥有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健康的部分,给我带来了颠覆性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土壤就是一个“死”的介质,主要的“主角”是植物和肥料,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微观世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土壤中各种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种类、功能及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了解到,这些微小的生物,不仅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更是土壤结构形成、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抵抗病虫害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关于“微生物肥料”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利用这些“益生菌”来改善土壤健康的潜力。书中还分析了哪些因素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比如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等,这让我更加警惕在农业生产中要注重生态平衡。我一直觉得“土壤肥沃”就是养分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健康的土壤,一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微生物群落,它们才是土壤生命力的“守护者”。这让我对“生态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