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
定价:188.00元
作者:郭建平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2950231
字数: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是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力和作物布局的影响评估”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基准气候时段(196-1990年)和未来(A2和IB2)气候情景下20ll-2050年我国主要农业气候资源(日平均气温I>0。C、I>3。C、≥5。C、≥10。C和≥15。C的初、终日、间隔天数以及期间的积温、降水量、辐射、可能蒸散量,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等)的演变趋势,可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3.2.6.1 初霜冻日
每年入秋后次出现的霜冻称为初霜冻。基准气候时段下,平均初霜冻日的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图316):平均初霜冻日早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较高,部分地区终年积雪,也就没有初、终霜冻日之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初霜冻日出现在7月下旬(第201日)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内。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平均初霜冻日的出现日期向东、北、南三个方向逐渐推后。其中内蒙古东北部和新疆北部部分山区的平均初霜冻日出现在8月中旬到8月底;黑龙江大部、吉林东部以及内蒙古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出现在8月底至9月下旬前后;东三省的西部、内蒙古的中部以及山西、陕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平均初霜冻日出现在9月底至10月初;从辽东半岛的南端向西南延伸,途经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一直到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平均初霜冻日早出现在10月中旬以后;以上述东北一西南线为起点,向东南方向扩展,平均初霜冻日出现的日期逐渐推后,华北的南部和华东大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大致出现在11月上旬前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出现在12月初;重庆市、两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出现在12月中下旬以后,甚至终年没有霜冻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覆盖类型,其平均初霜冻日出现日期较周边要晚1个多月,大概在每年的10月初才开始出现霜冻。
未来A2气候情景下,2011-2020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曰较基准时段推迟(图317),其中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华北东部、华东地区以及华南的北部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推迟1~4d。中北部的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地推迟5~20d,部分地区可推迟21~25d。但也有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日较基准时段提前,主要位于西藏北部和长江中游的部分地区,可提前1~6d,局部地区可提前7~29d;2021一2030年平均初霜冻目的出现时间推迟1~4d(图318);内蒙古的大部、新疆北部、以及宁夏、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可推迟5~10d,局部地区推迟11~20d;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和广西中部的平均初霜冻日提前1~6d,局部地区提前7d以上;2031-2040年平均初霜冻日平均推迟5~50d(图319),显示出气候变暖的趋势在加速;只有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平均初霜冻目的出现时间早于基准时段,大概提前l~6d;2041-2050年平均初霜冻目的出现时间都较基准时段推迟(图320),但推迟的天数较2031-2040年的平均值要少,大部分地区为5~20d,气候变暖的趋势有所减弱;值得一提的是,两广南部以及海南省,平均初霜冻日的出现时间还出现了提前现象,较基准时段的平均水平提前1~6d。
序言
前言
章 农业气候资源
1.1 农业气候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2 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数量指标
第2章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2.1 光能充足,雨热同季,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大
2.2 地形复杂,农业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
2.3 季风气候显著,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区域性明显
2.4 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发展受阻
第3章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3.1 数据与方法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3.3 小结
参考文献
彩图目录
图1 196-199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图2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 A2情景下2021-2030年曰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4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5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6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C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0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平均日期(日序)
图11 A2情景下2000-202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2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3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4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C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5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6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7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8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C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9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d)
图20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1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2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3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4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5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6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7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28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d)
图29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0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1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2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3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4 B2情景下2021-2030年目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5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6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37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inm)
图38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inm)
图39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0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into)
图41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2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3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4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5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46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问总辐射量(MJ/m。)
图47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48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49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50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51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52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53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54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55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mm)
图56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57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58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rI】111)
图59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IIlIll)
图60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61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ⅡⅡn)
图62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衄)
图63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0℃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64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图65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66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67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68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69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0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1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2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3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平均日期(日序)
图74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5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6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7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8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79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0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l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终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2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d)
图83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4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5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6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7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8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89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0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持续日数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1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d)
图92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1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3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4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5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oC·d)
图96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oC·d)
图97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98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oC·d)
图99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f3℃积温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00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降水量(mill)
图i01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INn)
图102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J3oC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3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4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问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5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J>3oC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6 B2情景下2021-2030年目平均气温≥3℃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7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8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问降水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09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总辐射量(MJ/m。)
图110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J3~C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111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C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112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113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C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114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115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J3℃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116 B2情景下2031-2040年曰平均气温≥3℃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J/m。)
图117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J3℃期间总辐射量与1961-1990年比较(MUm。)
图118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潜在蒸散量(mm)
图119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J3~C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0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1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问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into)
图122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3~C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3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3℃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4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3~C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5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3~C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6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气温>13℃期间潜在蒸散量与1961-1990年比较(mm)
图127 1961-1990年日平均气温≥5℃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图128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气温>15℃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29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气温≥5℃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图130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气温>15℃初日与1961-1990年比较(d)
……
“演变趋势”这个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的时间旅行。它会不会带我们回顾中国气候历史的长河,探寻那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变化?然后,它会将目光投向当下,剖析气候变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改变着中国农业的气候基础。我好奇书中会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来揭示这些趋势,是基于长期的气象观测数据,还是利用复杂的模型进行模拟?我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呈现“是什么”,更能探讨“为什么”,解析气候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在中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本书会不会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并指出哪些地区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严峻挑战,哪些地区则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渴望从书中获得一种对未来农业发展的清晰洞察,理解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给我一种探究的冲动。我猜想,这本书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出发,剖析全球气候变化如何作用于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并具体体现在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上。我会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例如,中国不同区域的气温、降雨量、日照时长等关键要素在过去几十年的变化轨迹,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它会不会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预测,并评估这些预测可能对中国粮食产量、作物种类选择、耕作方式带来的冲击?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因为气候变化而不得不调整种植结构,或者引入新的抗逆品种。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土壤等其他农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对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并理解我们应如何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评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农民,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本书会不会生动地描绘出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具体影响?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例如,北方地区因降水减少而面临的干旱威胁,或者南方地区因气温升高而加速的病虫害传播。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预测,描绘出未来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可能呈现的趋势,比如作物适宜种植区域的转移,或者对现有农业生产模式的挑战?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关注到气候变化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和耕作方式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农民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坚守和创新?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既有科学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深远意义。
评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这个标题让我想到了气候变化背后隐藏的巨大复杂性。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导致这些演变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性的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好奇它会如何解析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比如高原、平原、沿海地区,在气候变化面前会有哪些独特的表现?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农业气候资源”这一概念的详细界定和阐释,它究竟包含了哪些要素?是单纯的气温和降水,还是更加丰富,比如光照时数、风速、土壤湿度、甚至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观测数据,用以支撑其关于演变趋势的论述。比如,是否会引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进行分析?我渴望从书中获得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等深远影响的科学认知,并为我们理解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我看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这个标题时,我的脑海里immediately涌现出无数关于中国农业的画面,从北方的麦田到南方的稻海。我猜测,这本书一定会深入剖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在气候变化影响下,这些特征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它会不会详细阐述气温、降水、日照等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量化这些“演变趋势”,是采用哪些科学的统计方法或模型?我期待看到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了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比如小麦、水稻、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环节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农业未来图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评分仅仅从书名就可以感受到这本书所承载的重量,它直击中国农业的核心议题。我猜测,书中很可能在开篇就会为我们梳理出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产生的广泛影响,然后聚焦到中国这一独特的农业大国。我期待看到书中详细分析中国过去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数据,并将其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进行对比。会不会有关于不同气候带(如干旱半干旱、湿润地区)的案例研究,揭示它们在气候变化下的不同演变轨迹?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处理“资源”这个词的,它不仅仅是气候条件,更可能涉及到水资源、土壤资源等与气候息息相关的要素。这本书会不会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中国农业资源进行预测,并评估这些预测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我希望它能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从业者以及关心中国未来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瞬间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中国广袤的土地和悠久的农业历史充满敬意,而气候变化这个当下最紧迫的全球性挑战,又如何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粮食生产,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想象一下,书中会不会详细描述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不同地区,从北方的旱地到南方的水田,气温、降水、日照等关键气候要素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会不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省份的作物生长季是如何被拉长或缩短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量化这些变化,是采用精密的统计模型,还是更直观地通过图表和数据来呈现?作为一名对农业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将宏观的气候数据与微观的农业实践联系起来,比如,这些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的产量、品质,甚至种植区域的适宜性,会带来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基于科学研究的预测,告诉我们未来几十年,中国农业在气候变化面前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可能有哪些新的机遇?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阅读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读到这本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枯燥的数据报表,而是生动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人,向我们娓娓道来中国农业气候的“故事”。它会不会从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入手,比如更频繁的干旱、洪水、热浪,以及这些极端事件如何考验着中国农民的韧性?我设想,书中或许会穿插一些感人的个体经历,讲述在气候变化的挑战下,中国农民是如何适应、创新,甚至传承古老的耕作智慧的。它可能还会描绘出一幅幅不同区域的农业画卷:北方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沙尘暴的威胁,南方则可能要应对高温高湿和病虫害的蔓延。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示中国农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他们是如何通过育种、水利工程、精准农业等技术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这本书会不会不仅仅停留在问题的呈现,更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我希望它能为我们描绘一个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触及了中国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农业。我猜想,它会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展现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气候变化是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着农业的版图。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蒸发量等,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并描绘出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稳定性的潜在威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式的分析,比如某个曾经适宜种植某种作物的地区,由于气候变化而变得不再适宜,或者反之。它会不会也关注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揭示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重大挑战时,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为我们理解未来农业发展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演变趋势”——光是这个标题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现实的紧迫感。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具体影响,比如温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这些变化,是采用哪些科学模型和数据来揭示这些“演变趋势”?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能提供一些基于科学研究的预测,描绘出未来中国不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可能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它会不会分析哪些地区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面临粮食减产的风险,哪些地区又可能迎来新的种植机会?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份权威、科学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深远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