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用菌生产
定价:26.00元
作者:崔颂英,马兰,骆玉岐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655018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农业大学高职高专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教材内容共分为制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鲜与加工技术、营销技术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5个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19个学习情境,书中首先结合地区生产实际提出生产任务;然后收集相关资讯,针对提出的生产任务制定生产计划、确定工艺流程;在栽培管理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对生产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后通过在真实的校内外实验实训环境中,开展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训解决生产任务。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也是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优质核心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教材内容共划分制种技术、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鲜与加工技术、营销技术5个典型工作任务,以及与5个典型工作任务相对应的19个学习情境。教材按照生产季节和生产工艺,采取“提出生产任务→分析生产任务→解决生产任务”的思路展开编写。制种技术、栽培技术两个典型工作任务着墨较多,是学习的重点。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农林类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以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教师和广大食用菌生产经营者及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典型工作任务一制种技术
学习情境一母种生产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母种培养基制作技术
子情境四母种扩繁与培养技术
实验实训1—1—1:100支平菇母种培养基制作
实验实训1—1—2:100支平菇母种扩繁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二原种、栽培种生产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原种、栽培种培养基制作技术
子情境四原种、栽培种扩繁与培养技术
实验实训1—2—1:小麦原种培养基制作
生产实训1—2—1:500瓶平菇原种8月10日用于栽培种生产使用
生产实训1—2—2:1.8万瓶平菇栽培种9月1日投入栽培生产使用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二栽培技术
学习情境一平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1—1:100延米日光温室发酵料生产平菇,
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二香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2—1:100延长米日光温室生产香菇,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三双孢蘑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3—1:5000 m2床架(三层床架)生产双孢蘑菇,鲜品9月上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四滑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4—1:1.0万块滑菇压块栽培,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五黑木耳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5—1:1.0万袋黑木耳露地摆放生产,6月中旬鲜品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六金针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6—1:1.0万袋金针菇全熟料生产,鲜品9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七鸡腿菇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7—1:667 m2露地棚架葡萄套种鸡腿菇,
鲜品5月中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八猴头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8—1:1.0万袋猴头全熟料袋栽生产,鲜品9月下旬上市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九灵芝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9—1:1.0万袋灵芝代用料室外畦床栽培,6月下旬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学习情境十蛹虫草栽培
子情境一相关资讯收集
子情境二生产计划制定
子情境三栽培管理技术
生产实训2—10—1:1.O万瓶蛹虫草生产,10月上旬鲜品采收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情境检测
典型工作任务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学习情境一菌丝体阶段病害识别与防治
子情境一菌丝体阶段侵染性病害
子情境二菌丝体阶段生理性病害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子实体阶段病虫害识别与防治
子情境一子实体阶段常见侵染性病害
子情境二子实体阶段常见虫害
子情境三子实体阶段常见生理性病害
实验实训3—2—1: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技术图解
拓展链接
典型工作任务四保鲜与加工技术
学习情境一保鲜与初加工技术
子情境一保鲜技术
子情境二干制技术
子情境三盐渍技术
子情境四速冻技术
实验实训4—1—1:滑菇盐渍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食用菌深加工技术
子情境一多糖提取技术
子情境二深层发酵技术
实验实训4—2—1:香菇多糖提取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三食用菌综合开发技术
子情境一饲料加工
子情境二肥料加工
拓展链接
典型工作任务五营销技术
学习情境一营销策略
子情境一品牌策略
子情境二销售策略
拓展链接
学习情境二对外贸易
子情境一贸易流程
子情境二贸易谈判
拓展链接
附录
附录一食用菌生产基本条件
附录二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
附录三食用菌标准汇编
附录四食用菌术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习以为常的世界。我曾经以为我所了解的某些事物是多么的简单和固定,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在那些我们不曾关注的角落,隐藏着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变化。它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批判和探索的态度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而是渴望去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规律。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让我觉得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也更加敏锐了。我开始注意到一些以前被我忽略的细节,也开始对一些曾经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疑问。这种“不确定性”的启示,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它让我不再害怕未知,反而更加期待去探索和学习。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停止进步,并非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思维的局限。这本书,恰恰就是打破这种局限的一剂良药。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接下来它还会为我揭示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
评分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充满惊喜的迷宫。它没有预设一条明确的道路,而是鼓励我自行探索,去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我喜欢这种不被强迫的阅读方式,它让我在每一次翻页时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概念而驻足思考,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惊喜不已。书中对一些概念的阐述,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思维的另一扇门。我开始主动去寻找那些联系,去构建我自己的理解框架。这种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去。我发现,很多时候,最深刻的理解并非来自于明确的指示,而是来自于自己冥思苦想之后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能够体验这种智力上的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它的逻辑结构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种网状的、多维度的特征,这让我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仿佛每次都在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艺术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是封面上那幅精致的插画,就足以让我对内容充满期待。那是一种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的风格,色彩柔和却又不失生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菌类的清香。我特别喜欢画作中光影的运用,那是一种含蓄而又充满力量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静静地孕育。我猜想,书中一定蕴含着作者对于自然界微妙之处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或许,书中会穿插一些关于食材的故事,那些关于土地、阳光、雨露如何孕育出美味的可能性,那些隐藏在平凡食物背后的不凡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不同季节的种植方式感兴趣,因为我总觉得,食物的生长周期与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而这其中一定蕴含着古老而智慧的经验。这本书的尺寸和纸张质感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让人觉得内容一定是充实而有分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让我看到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细节,也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生活的美学和智慧。
评分坦白说,我被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深深吸引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作者的文字,时而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感悟;时而又像一位热情洋溢的青年,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幽默感,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至于感到疲惫,反而能够放松心情,更愉快地接受信息。那些精妙的比喻,总能精准地击中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让我产生共鸣,仿佛作者早就洞察了我内心的想法。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品味某一句话,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佳酿,回味无穷。这种语言的魅力,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我感觉自己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无形的连接,仿佛他就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分享他的所思所想。这种亲切感,是很多书都无法给予我的。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它能够巧妙地将信息植入故事之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它不像那种直白的陈述,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情节,层层递进地展现出作者想要传达的理念。我很容易就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所吸引,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在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信息,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地去“教导”我,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和对话,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往往比直接灌输更能深入人心。我发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得到了知识,也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甚至在某些情节中,我还会为角色的命运而担忧或喜悦。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段旅程,一段让我受益匪浅的心灵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