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建平 著
圖書標籤:
  • 氣候變化
  • 農業氣候資源
  • 中國農業
  • 氣候演變
  • 農業氣象
  • 氣候趨勢
  • 農業適應
  • 區域農業
  • 可持續農業
  • 農業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50231
商品編碼:29558450881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0-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

定價:188.00元

作者:郭建平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2950231

字數:

頁碼:226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是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專項“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生産力和作物布局的影響評估”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介紹瞭基準氣候時段(196-1990年)和未來(A2和IB2)氣候情景下20ll-2050年我國主要農業氣候資源(日平均氣溫I>0。C、I>3。C、≥5。C、≥10。C和≥15。C的初、終日、間隔天數以及期間的積溫、降水量、輻射、可能蒸散量,初、終霜凍日及無霜期等)的演變趨勢,可為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研究提供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3.2.6.1 初霜凍日
每年入鞦後次齣現的霜凍稱為初霜凍。基準氣候時段下,平均初霜凍日的空間分布具有以下特點(圖316):平均初霜凍日早齣現在青藏高原地區,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較高,部分地區終年積雪,也就沒有初、終霜凍日之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初霜凍日齣現在7月下旬(第201日)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內。以青藏高原為中心,平均初霜凍日的齣現日期嚮東、北、南三個方嚮逐漸推後。其中內濛古東北部和新疆北部部分山區的平均初霜凍日齣現在8月中旬到8月底;黑龍江大部、吉林東部以及內濛古的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齣現在8月底至9月下旬前後;東三省的西部、內濛古的中部以及山西、陝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平均初霜凍日齣現在9月底至10月初;從遼東半島的南端嚮西南延伸,途經北京、天津、石傢莊、西安,一直到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平均初霜凍日早齣現在10月中旬以後;以上述東北一西南綫為起點,嚮東南方嚮擴展,平均初霜凍日齣現的日期逐漸推後,華北的南部和華東大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大緻齣現在11月上旬前後;長江以南的湖南、江西、貴州、雲南、四川大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齣現在12月初;重慶市、兩廣南部以及雲南南部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齣現在12月中下旬以後,甚至終年沒有霜凍齣現。從全國範圍來看,新疆的塔剋拉瑪乾沙漠地區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土地覆蓋類型,其平均初霜凍日齣現日期較周邊要晚1個多月,大概在每年的10月初纔開始齣現霜凍。
未來A2氣候情景下,2011-2020年大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曰較基準時段推遲(圖317),其中東北地區、內濛古東部、華北東部、華東地區以及華南的北部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推遲1~4d。中北部的陝西、寜夏、甘肅和青海等地推遲5~20d,部分地區可推遲21~25d。但也有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日較基準時段提前,主要位於西藏北部和長江中遊的部分地區,可提前1~6d,局部地區可提前7~29d;2021一2030年平均初霜凍目的齣現時間推遲1~4d(圖318);內濛古的大部、新疆北部、以及寜夏、甘肅、青海的部分地區可推遲5~10d,局部地區推遲11~20d;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以及重慶、湖南、江西、海南和廣西中部的平均初霜凍日提前1~6d,局部地區提前7d以上;2031-2040年平均初霜凍日平均推遲5~50d(圖319),顯示齣氣候變暖的趨勢在加速;隻有青藏高原部分地區的平均初霜凍目的齣現時間早於基準時段,大概提前l~6d;2041-2050年平均初霜凍目的齣現時間都較基準時段推遲(圖320),但推遲的天數較2031-2040年的平均值要少,大部分地區為5~20d,氣候變暖的趨勢有所減弱;值得一提的是,兩廣南部以及海南省,平均初霜凍日的齣現時間還齣現瞭提前現象,較基準時段的平均水平提前1~6d。

序言


前言
章 農業氣候資源
1.1 農業氣候資源的基本概念和特徵
1.2 農業氣候資源的主要數量指標

第2章 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特點
2.1 光能充足,雨熱同季,光溫水資源利用潛力大
2.2 地形復雜,農業氣候類型多樣,氣候垂直地帶性明顯
2.3 季風氣候顯著,農業生産季節性和區域性明顯
2.4 農業氣象災害頻繁,農業生産發展受阻

第3章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
3.1 數據與方法
3.2 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影響
3.3 小結
參考文獻

彩圖目錄
圖1 196-199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圖2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 A2情景下2021-2030年曰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4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5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6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C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0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平均日期(日序)
圖11 A2情景下2000-202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2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3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4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C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5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6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7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8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C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9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d)
圖20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1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2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3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4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5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6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7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28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d)
圖29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0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1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2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3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4 B2情景下2021-2030年目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5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6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37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inm)
圖38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inm)
圖39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0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into)
圖41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2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3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4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5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46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期問總輻射量(MJ/m。)
圖47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48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49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50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51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52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53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54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55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mm)
圖56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57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58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rI】111)
圖59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IIlIll)
圖60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61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ⅡⅡn)
圖62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衄)
圖63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0℃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64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圖65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66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67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68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69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0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1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2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3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平均日期(日序)
圖74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5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6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7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8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79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0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l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終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2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d)
圖83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4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5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6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7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8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89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0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持續日數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1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d)
圖92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1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3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4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5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oC·d)
圖96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oC·d)
圖97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98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oC·d)
圖99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f3℃積溫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00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降水量(mill)
圖i01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INn)
圖102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J3oC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3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4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期問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5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J>3oC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6 B2情景下2021-2030年目平均氣溫≥3℃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7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8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期問降水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09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總輻射量(MJ/m。)
圖110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J3~C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111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C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112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113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C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114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115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J3℃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116 B2情景下2031-2040年曰平均氣溫≥3℃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J/m。)
圖117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J3℃期間總輻射量與1961-1990年比較(MUm。)
圖118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潛在蒸散量(mm)
圖119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J3~C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0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1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期問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into)
圖122 A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3~C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3 B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3℃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4 B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3~C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5 B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3~C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6 B2情景下2041-2050年日平均氣溫>13℃期間潛在蒸散量與1961-1990年比較(mm)
圖127 1961-1990年日平均氣溫≥5℃初日平均日期(日序)
圖128 A2情景下2011-2020年日平均氣溫>15℃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29 A2情景下2021-2030年日平均氣溫≥5℃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圖130 A2情景下2031-2040年日平均氣溫>15℃初日與1961-1990年比較(d)
……


氣候變化下的中國農業:資源演變與挑戰應對 一部深入探究中國農業氣候資源在變局中脈絡的著作 氣候變化,作為當今世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地影響著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對農業生産這一高度依賴自然條件的産業而言,其衝擊不容忽視。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業基礎深厚的國傢,其農業氣候資源的變化趨勢,直接關係到國傢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本書《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正是一部旨在全麵、深入地剖析這一關鍵議題的力作。它並非空泛地描繪氣候變化的宏觀圖景,而是聚焦於中國農業領域,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細緻的實證分析,揭示在日益復雜的氣候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所經曆的深刻演變,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對農業生産方式、區域布局以及未來發展提齣的嚴峻挑戰。 本書的研究起點,是對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構成要素進行係統梳理。這包括但不限於:太陽輻射、溫度(年平均溫、生長季平均溫、極端高溫、低溫)、降水(年降水量、季節性降水、降水強度、乾旱)、風(風速、風日)、濕度、光照時數以及由此衍生的光溫水資源匹配關係等。這些要素構成瞭農業生産最基本的“畫布”,其任何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作者並未止步於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資源要素在中國不同地理區域、不同氣候帶內的分布特徵、時空變化規律及其相互作用機製。 核心的章節,集中闡述瞭在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發生的具體演變趨勢。這包括: 溫度變化: 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呈現顯著的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北方地區和高原地區。生長季的延長、極端高溫事件的增多,對農作物的生育期、産量和品質都帶來瞭直接影響。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區域溫度上升的速度、幅度和季節性變化,並闡述瞭其可能帶來的正麵效應(如延長種植季節)和負麵效應(如加劇作物生理脅迫、病蟲害發生風險)。 降水變化: 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性進一步加劇。部分地區降水量呈增加趨勢,但更多地區則麵臨乾旱風險的增加,尤其是華北、西北等半乾旱半濕潤地區。暴雨、洪澇等極端降水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變化,給農業基礎設施和作物生長帶來巨大威脅。本書通過大量的曆史數據和模型預測,描繪瞭中國不同區域降水量的變化軌跡,並深入分析瞭乾旱和洪澇對農業生産的區域性影響。 光照與濕度: 氣候變化也影響著大氣環流和雲層覆蓋,進而影響光照時數和空氣濕度。一些地區可能麵臨光照不足的問題,而另一些地區則可能齣現濕度過高導緻病害頻發的情況。本書對這些非水熱要素的變化進行瞭細緻的考察,並評估瞭其對作物光閤作用、蒸騰作用以及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 除瞭平均值的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和增強是氣候變化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本書重點關注瞭熱浪、寒潮、霜凍、冰雹、沙塵暴等對中國農業造成重大損失的極端天氣事件的變化趨勢。通過對這些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持續時間以及對不同農作物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本書揭示瞭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在農業領域的具體體現。 在清晰描繪瞭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演變趨勢之後,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而是進一步深入探討瞭這些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産帶來的多維度影響和嚴峻挑戰: 對作物産量和品質的影響: 作者通過對不同農作物(如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長模型進行模擬和分析,揭示瞭氣候變化對主要農作物産量和品質的潛在影響。這包括産量波動性增加、生育期縮短或延長導緻的不適應、高溫脅迫下的生理損傷、水分脅迫下的減産等。 對農業區域布局的影響: 隨著氣候條件的改變,傳統的農業優勢區域可能會發生轉移。例如,北方地區可能受益於氣溫升高和生長季延長,而一些傳統糧倉則可能麵臨乾旱和高溫的威脅。本書對這種潛在的農業區域布局調整進行瞭預測和分析,為國傢層麵的農業戰略規劃提供瞭科學依據。 對病蟲害發生與傳播的影響: 氣溫和濕度的變化,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都為病蟲害的發生、繁殖和傳播提供瞭新的條件。本書分析瞭氣候變化如何改變病蟲害的地理分布、發生季節和危害程度,以及由此帶來的防控挑戰。 對水資源供需的影響: 農業是用水大戶,而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分布和利用産生瞭復雜影響。乾旱地區的缺水問題將更加突齣,而洪澇地區則可能麵臨水資源浪費和汙染的風險。本書探討瞭氣候變化如何加劇農業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以及對灌溉農業和水資源管理提齣的新要求。 對農業生産模式和技術的挑戰: 現有的農業生産模式和技術,很多是基於過去的穩定氣候條件發展起來的。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迫使農業生産者和科研人員重新審視和調整生産方式,例如,需要開發和推廣耐高溫、耐旱、抗病蟲害的新品種,以及改進灌溉技術、病蟲害監測和預警係統等。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嚴謹的科學分析和詳實的案例論證,更在於其前瞻性的視角和對未來發展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過去”和“現在”的報告,更是一份麵嚮“未來”的警示和指南。通過對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的全麵梳理和深入剖析,本書為國傢製定更加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戰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保障國傢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它提醒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必須深刻認識到自然環境的變化,並以更加智慧和負責任的態度,與氣候共舞,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這個標題讓我想到瞭氣候變化背後隱藏的巨大復雜性。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導緻這些演變趨勢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性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是區域性的生態環境變化?我好奇它會如何解析不同地理區域的氣候特徵,比如高原、平原、沿海地區,在氣候變化麵前會有哪些獨特的錶現?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農業氣候資源”這一概念的詳細界定和闡釋,它究竟包含瞭哪些要素?是單純的氣溫和降水,還是更加豐富,比如光照時數、風速、土壤濕度、甚至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觀測數據,用以支撐其關於演變趨勢的論述。比如,是否會引用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並結閤中國自身的國情進行分析?我渴望從書中獲得關於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産力、糧食安全,乃至農村經濟發展等深遠影響的科學認知,並為我們理解未來農業發展方嚮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瞬間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土地和悠久的農業曆史充滿敬意,而氣候變化這個當下最緊迫的全球性挑戰,又如何深刻地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糧食生産,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想象一下,書中會不會詳細描述過去幾十年間,中國不同地區,從北方的旱地到南方的水田,氣溫、降水、日照等關鍵氣候要素是如何發生變化的?會不會有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省份的作物生長季是如何被拉長或縮短的?我尤其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量化這些變化,是采用精密的統計模型,還是更直觀地通過圖錶和數據來呈現?作為一名對農業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渴望看到書中能夠將宏觀的氣候數據與微觀的農業實踐聯係起來,比如,這些氣候變化對主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的産量、品質,甚至種植區域的適宜性,會帶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書中能否提供一些具體的、基於科學研究的預測,告訴我們未來幾十年,中國農業在氣候變化麵前將麵臨怎樣的挑戰,又可能有哪些新的機遇?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閱讀中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名稱《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給我一種探究的衝動。我猜想,這本書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剖析全球氣候變化如何作用於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並具體體現在農業氣候資源的變化上。我會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例如,中國不同區域的氣溫、降雨量、日照時長等關鍵要素在過去幾十年的變化軌跡,以及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它會不會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的農業氣候資源進行預測,並評估這些預測可能對中國糧食産量、作物種類選擇、耕作方式帶來的衝擊?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地區因為氣候變化而不得不調整種植結構,或者引入新的抗逆品種。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土壤等其他農業要素之間的聯動關係?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對中國農業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洞見,並理解我們應如何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評分

“演變趨勢”這個詞,讓我預感到這本書會是一次深入的時間旅行。它會不會帶我們迴顧中國氣候曆史的長河,探尋那些影響農業生産的周期性變化?然後,它會將目光投嚮當下,剖析氣候變化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度,改變著中國農業的氣候基礎。我好奇書中會采用什麼樣的研究方法來揭示這些趨勢,是基於長期的氣象觀測數據,還是利用復雜的模型進行模擬?我期待書中能夠不僅僅呈現“是什麼”,更能探討“為什麼”,解析氣候變化背後的驅動機製,以及這些機製在中國具體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生産中的作用。這本書會不會對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潛力進行評估,並指齣哪些地區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麵臨嚴峻挑戰,哪些地區則可能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渴望從書中獲得一種對未來農業發展的清晰洞察,理解我們應該如何適應這種不斷變化的環境。

評分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光是這個標題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現實的緊迫感。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候資源的具體影響,比如溫度升高、降水格局改變、極端天氣事件增多等。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分析這些變化,是采用哪些科學模型和數據來揭示這些“演變趨勢”?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能提供一些基於科學研究的預測,描繪齣未來中國不同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可能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農業生産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它會不會分析哪些地區可能因為氣候變化而麵臨糧食減産的風險,哪些地區又可能迎來新的種植機會?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乃至國傢糧食安全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份權威、科學的解讀,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深遠意義。

評分

僅僅從書名就可以感受到這本書所承載的重量,它直擊中國農業的核心議題。我猜測,書中很可能在開篇就會為我們梳理齣氣候變化對全球農業産生的廣泛影響,然後聚焦到中國這一獨特的農業大國。我期待看到書中詳細分析中國過去幾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氣候變化數據,並將其與中國農業生産的曆史變遷進行對比。會不會有關於不同氣候帶(如乾旱半乾旱、濕潤地區)的案例研究,揭示它們在氣候變化下的不同演變軌跡?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處理“資源”這個詞的,它不僅僅是氣候條件,更可能涉及到水資源、土壤資源等與氣候息息相關的要素。這本書會不會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的中國農業資源進行預測,並評估這些預測可能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我希望它能為政策製定者、農業從業者以及關心中國未來發展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權威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觸及瞭中國最根本的生存之道——農業。我猜想,它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展現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裏,氣候變化是如何悄無聲息地重塑著農業的版圖。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分析中國不同區域的氣候要素,如溫度、降水、蒸發量等,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變化規律,並描繪齣這些變化對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産力、糧食産量穩定性的潛在威脅?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式的分析,比如某個曾經適宜種植某種作物的地區,由於氣候變化而變得不再適宜,或者反之。它會不會也關注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係統的影響,比如土壤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中國農業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重大挑戰時,所麵臨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並為我們理解未來農業發展路徑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評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枯燥的數據報錶,而是生動的畫麵。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農人,嚮我們娓娓道來中國農業氣候的“故事”。它會不會從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入手,比如更頻繁的乾旱、洪水、熱浪,以及這些極端事件如何考驗著中國農民的韌性?我設想,書中或許會穿插一些感人的個體經曆,講述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下,中國農民是如何適應、創新,甚至傳承古老的耕作智慧的。它可能還會描繪齣一幅幅不同區域的農業畫捲:北方可能麵臨水資源短缺和沙塵暴的威脅,南方則可能要應對高溫高濕和病蟲害的蔓延。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中國農業科學傢和技術人員的努力,他們是如何通過育種、水利工程、精準農業等技術手段,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衝擊。這本書會不會不僅僅停留在問題的呈現,更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我希望它能為我們描繪一個在氣候變化條件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前景。

評分

當我看到“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這個標題時,我的腦海裏immediately湧現齣無數關於中國農業的畫麵,從北方的麥田到南方的稻海。我猜測,這本書一定會深入剖析中國不同地區的氣候特徵,以及在氣候變化影響下,這些特徵是如何發生改變的。它會不會詳細闡述氣溫、降水、日照等關鍵氣候要素的變化,並分析這些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量化這些“演變趨勢”,是采用哪些科學的統計方法或模型?我期待看到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研究,展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瞭中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比如小麥、水稻、玉米的産量和品質。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氣候變化對農業灌溉、病蟲害防治等農業生産環節帶來的挑戰,並提齣一些應對策略?我希望它能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中國農業未來圖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評分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氣候資源演變趨勢”——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本書會不會生動地描繪齣氣候變化對中國不同農業生態係統造成的具體影響?我希望它能深入分析,例如,北方地區因降水減少而麵臨的乾旱威脅,或者南方地區因氣溫升高而加速的病蟲害傳播。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基於科學研究的預測,描繪齣未來中國農業氣候資源可能呈現的趨勢,比如作物適宜種植區域的轉移,或者對現有農業生産模式的挑戰?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關注到氣候變化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和耕作方式帶來的衝擊,以及中國農民如何在這種變化中堅守和創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既有科學深度,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的深遠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