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下卷)
定价:98元
作者:罗国杰 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300084886
字数:1254000
页码:全2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本书以历史发展为经,在时限上上溯自先秦,下迄新中国成立前期。内容涵盖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封建伦理思想的奠基与形成、系统化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封建伦理思想的演变、深化和成熟,封建伦理思想的衰落以及早期启蒙主义伦理思想的兴起,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本书以重要著作、重要思想家和重要的理论观点为纬,全面呈现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风貌。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历史影响,把思想家的伦理思想置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以把握。力求在尽量全面掌握手资料的基础上,作准确深人的分析,把资料的运用同观点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作者介绍
罗国杰,男,1928年1月生,河南省内乡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伦理学会会长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更新中................
目录
绪论
编 中国伦理思想的发端
章 甲骨文等史料中所反映的殷周伦理思想的萌芽
第二章 以周公“敬德保民”为核心的西周伦理思想——《尚书》、《易经》、《诗经》中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 《国语》、《左传》中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二编 封建伦理思想的奠基与形成
章 儒家创始人孑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第二章 墨家的兼爱和义利并重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 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附告子人性论思想)
第四章 道家的“自然无为”和“超脱义利”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法家“重利贱义”的伦理思想
第六章 先秦伦理思想集大成者苟子的伦理思想
第三编 封建伦理思想的系统化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
章 儒家伦理思想的系统化
第二章 董仲舒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学论证
第三章 儒家伦理规范体系的完善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王充等对神学伦理思想的批判
第四编 封建伦理思想的演变(魏晋一隋唐)
章 魏晋之际“才性之辨”的伦理意义
第二章 玄学伦理思想
第三章 早期道教伦理思想
第四章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第五章 儒、道、佛伦理思想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渗透
第五编 封建伦理思想的深化和成熟(北宋一明中叶)
章 道学先驱者的伦理思想
第二章 以“存天理、灭人欲”和“居敬穷理”为特点的
第三章 以“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为特点的心学伦理思想
第四章 南利学派的伦理思想
第六编 封建专制主义伦理思想的衰落早期启蒙主义伦理思想的兴起
章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伦理思想发展的新动向
第二章 早期启蒙思想的先驱者李贽的伦理思想
第三章 具有早期民主意识的思想家黄宗羲的伦理思想
第四章 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家顾炎武的伦理思想
第五章 宋明道学的总结批判者王夫之的伦理思想
第六章 封建专制主义的猛烈抨击者唐甄的伦理思想
第七章 颜元、李垛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第八章 反对“以理杀人”的思想家戴震的伦理思想
第七编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章 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准备时期
第二章 农民革命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太平天国时期的伦理思想斗争
第三章 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发展——辛亥革命时期的伦理思想
第八编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章 五四时期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第二章 马克思主爻蓓妄意基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地主资产阶级伦理思想
第四章 毛泽东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后记
厚重巨著,开启思维的盛宴 手捧这套《中国伦理思想史》,一股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即便我还未深入翻阅,单是这装帧的质感,就已传递出内容的分量。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充满了好奇,而伦理思想无疑是其中最核心、也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部分。想象一下,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再到孟子的性善论,以及后世儒释道在伦理观念上的交融与演变,这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该是如何的博大精深?我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系统地梳理出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们是如何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伦理困境。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灵魂深处的旅程,一次与古人对话,重塑自我价值的契机。
评分繁复细致的梳理,解构中国伦理的内在逻辑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伦理思想复杂体系的著作,而《中国伦理思想史》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读物。我预感,这本书并非流于表面地介绍各位思想家及其观点,而是会进行一种更加系统、更加内在的梳理,解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机制。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是如何形成中国伦理思想的独特格局。例如,儒家的“仁”、“礼”、“孝”是如何与其他哲学流派如道家、法家、佛教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思想是如何被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所塑造,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社会发展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有说服力的中国伦理思想发展图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知识的追求。
评分历史长河中的思想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 翻阅《中国伦理思想史》,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而书中所载的每一位思想家、每一个学派,都是河水中闪耀的璀璨星辰。从早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唐盛世的儒家独尊,再到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乃至近代以降的变革与反思,这部巨著将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演进,如同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徐徐展开。我尤其期待能深入了解那些被历史湮没但同样闪耀的思想火花,以及那些思想在不同朝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呈现出的鲜活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梳理与解读,它将帮助我理解这些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重温和理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就像是找到了一个锚点,一个精神的原点,能够帮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浮躁中获得宁静,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要到哪里去。
评分洞察人性,重塑现代价值观的基石 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颇感兴趣的读者,《中国伦理思想史》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探索人性深邃奥秘的钥匙。我深信,千百年来人类在伦理道德上的探索,并非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根植于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和情感之中。我期待在这部著作中,看到不同学派对“善”与“恶”、“义”与“利”、“忠”与“孝”等基本伦理范畴的深刻剖析,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定义、被辩驳、被传承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来审视和反思我们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伦理挑战。例如,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个人主义思潮涌动的今天,古代强调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那些关于仁爱、诚信、节制、担当等美德,在当下又该如何被理解和践行?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跨越时空的参照系,帮助我们构建更加稳固、更加符合人性需求的现代价值观体系。
评分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连接古今的精神脉络 对于我而言,阅读《中国伦理思想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慧对话。我渴望在这部巨著中,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想象一下,在春风化雨般的孔子讲学中,感受“仁者爱人”的温度;在激昂慷慨的墨子辩论中,体会“兼爱非攻”的决心;在深邃玄妙的老子哲学中,领悟“道法自然”的智慧。这本书将我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加纯粹、更加深刻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能够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思想家们是如何面对社会变革,如何回应人们的困惑,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又如何在传承中不断演变。更吸引我的是,这部书能够帮助我梳理出中国伦理思想的独特脉络,理解它与其他文明的伦理体系有何异同,以及它对中华民族性格、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是一种对民族精神根源的追溯,也是一次对自我文化身份的再确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