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面向未来(附光盘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5辑)
定价:39.20元
作者:路甬祥,郑必坚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040268836
字数:200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p>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演讲12篇,具体包括《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第五辑,共收入“论坛”2007年演讲12篇。“论坛”演讲者分别为外学者、专家和高层领导,内容涉及政治、科技、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等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既展示了宽广的科学前沿,又透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旨在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
目录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我所见证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2007年4月3日)英德拉·努伊美国百事集团CEO 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2007年4月3日)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管治(2007年4月16日)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文化与人才的较量(2007年4月16曰)德尔·罗斯福美国罗斯福(中国)基金会主席 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6月8日)陈宜瑜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2007年7月10臼)理查德·R.施罗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温和条件下双氮的催化还原(2007年9月12日)库尔特·兰贝克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 海平面的过去和现在:气候、冰盖、海洋和固体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2007年9月12日)朱棣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未来之路:向可持续性能源迈进(2007年10月11日)卓以和美国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室主任,美国电机工程学家 分子束外延的发明和造福于人类(2007年10月1 1日)凯瑟琳·布希涅克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主席 欧盟与法国的科技创新政策(2007年11月27日)常嘉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教授,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长常书鸿之子 传承——常书鸿与敦煌(2007年12月5日)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其中“附光盘”的配置让我有些犹豫,因为在如今流媒体普及的时代,实体光盘的实用性似乎大打折扣。然而,当我看到它是“第5辑”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可能代表着一种传承和记录的责任。这些演讲录可能收录了那些在网络上不易获取的、具有高度时效性和现场感染力的内容。光盘不仅是内容的载体,更是一种历史的存留,记录了彼时彼刻的思想状态和讨论氛围。我希望通过光盘,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演讲者在现场陈述时的语气、节奏和神态,这对于理解其论点的细微之处至关重要。这种沉浸式的补充材料,对于追求完整体验的读者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价值补充,它将静态的文字阅读,提升为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信息获取过程。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宏观趋势的观察者,我深知当下社会对“未来感”的渴望与焦虑并存。我们既希望科技能解决一切难题,又隐隐担忧技术失控带来的伦理困境。因此,我非常好奇,路甬祥和郑必坚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究竟是如何驾驭这种复杂的情绪光谱,并将他们的观点系统地呈现出来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既脚踏实地、立足于中国国情,又能够放眼全球视野的战略性思考。评价一本书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或者至少是几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关键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理解下一个十年乃至更远期中国社会转型、科技创新与全球角色定位的权威参考,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层面。那种直面挑战、提出建设性对策的勇气和深度,才是衡量其分量的黄金标准。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跨越学科壁垒,进行深度思考和前瞻性探讨的著作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本书光是看到“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演讲录”这个副标题,我的兴趣就被牢牢抓住了。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将硬核的科学发展轨迹与深植于我们文化土壤中的人文精神进行碰撞和融合的平台。我期待它能揭示出未来社会进步的真正驱动力,是否仅仅是技术的迭代,还是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伦理框架的构建。阅读这类汇编作品,最妙之处在于能品尝到不同领域顶尖智慧的“思想火花”,就像置身于一场高级别的思想辩论会现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论据和洞察力,共同勾勒出我们前进的方向。这种多元化的叙事结构,远比单一作者的线性论述更具启发性和思辨性,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接纳和消化那些看似矛盾却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图景。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的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它仿佛提供了一套“高级的对话工具”。在日常的讨论中,我们常常受限于专业术语或碎片化的信息,难以进行真正有深度的交流。然而,像这样汇集了多场顶级论坛精粹的文本,它无疑是将这些高阶概念进行了提炼和整合。我设想,如果我能从中汲取到一两个可以恰当运用到我自己的工作汇报或者与同行交流中的核心观点,那么这次阅读的投资回报率就已经非常高了。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是衡量一本学术性读物实用价值的关键指标。我更注重的是那些可以被拆解、被消化、最终内化为自身思维框架的“知识颗粒”。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精密的瑞士军刀,让我能够轻松应对各种复杂的议题,从容不迫地给出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文字,立刻就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科技感的印象。拿到手里,那种厚实的纸张质感,触摸起来非常舒服,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我特别喜欢这种将学术的严谨性与艺术的美感完美结合的出版方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高度重视和尊重。翻到光盘部分,那个小小的封套设计也别具一格,既保护了光盘,又保持了整体的协调性。整体而言,从感官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阅读一般学术著作的预期,它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仪式感,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知识充满了期待和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