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定价:28.00元
作者:(日)山中伸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012456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是根据日本京都大学精心策划的一堂公开课的内容整理而成的。主讲人是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位是被称为“再生医学之父”的医学家山中伸弥,一位是因预言“夸克”的存在而解开宇宙奥秘的物理学家益川敏英。他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谈了在科学大探险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研究方法、为人处世的原则、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动地体现了两位科学家的真性情,是一部既能增长见识,又能对当代大学生理性选择人生之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读物。
内容提要
目录
失败的学生山中伸弥获得诺贝尔奖 桥本隆则
专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益川敏英:愈老弥坚 冯丽妃
第—章 重大发现从“哥伦布的鸡蛋”中破壳而出
掀起医疗革命的梦幻细胞
名称很重要,还参考了iPod
让细胞返老还童的时间机器
把细胞时钟的指针拨回去
60亿个细胞都具有3页相同的设计图纸
涂了墨水的DNA图纸
制作多功能干细胞,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先从10之中筛选100个
学生时代在父亲的工厂管理库存的经验发挥了作用
终于发现了“山中因子”
“小林-益川理论”也是一枚哥伦布的鸡蛋
多亏了“破缺”,宇宙才得以存在
“放弃”是重要的工作
“六夸克模型”被认为是胡说八道
马上要发表论文了,却出了一件大事
在世界范围内打一场激烈的信息战
与难题搏斗时兴奋
人类多功能干细胞诞生的瞬间
用几毫的皮肤制作多功能干细胞
第二章 “徒劳无益”成就了我们
从来不做家庭作业的小学生
两个家庭都是个体经营,父母无暇关照孩子
母语水平是一切的基础
父亲的影响
十次以上的骨折
让我立志成为整形外科医生
如今名古屋也在创造科学
计算速度的快慢与是否适合学数学无关
高三的假期还在参加社团活动
犹豫不决又“花心”
勇敢尝试是成就梦想的前提
“吹牛”抓住良机
研究室很不起眼,靠的就是出奇制胜
直线型人生和螺旋型人生
看似徒劳无益的东西,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启示
第三章 思考,就是感动
不出错的方法:益川式记忆法
抽象化和具体化,两种不同的路线
“吃惊”是重要的素质
狗的实验让我异常兴奋
没有“吃惊”就没有多功能干细胞
从癌基因研究到多功能干细胞
假说的成功率不到20%
比起人的思考,大自然更为深奥幽玄
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在睡梦中还能做研究?
废寝忘食地想了三天
第四章 不争怎么行?历时30年的证明
实验物理更适合稻作民族的日本人?
顶夸克“分之存在”
两种类型的
思考的搅拌作用
普通人如何做出好成绩?
汤川先生的原始论文有错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美国是一个靠大量人力、财力进行规模化竞争的国家
拼的是思想和创意
表达和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在美国的大学里训练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改变人生
准确表述的重要意义
日本的科学家幸福吗?
“科学立国”的尴尬现实
当然应该争
第五章 抑郁症和天才
做实习医生时的挫折和失意
不知挫折为何物
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经
伺候老鼠的悲哀
深陷“留美后遗症”的日子
“抑郁症”是我的老朋友
人当志存高远,但行动必须脚踏实地
老板教给我的“VW”
塞翁失马,焉知福
天才就是懂得精雕细琢的人
天才论与到分钟的日程表
把织田信长当成“人物甲”就行了
跑步
终章 有没有上帝
搞真正的科学,别玩科学游戏
应该简化大学入学考试
伪科学的蔓延——信奉超能力的科学家
“积极不信教”
宗教让人相信不存在的东西
所谓科学,就是“为了肯定而进行否定”的工作
大自然远比人类更具独创性
人类的后一曲浪漫
多功能干细胞与人类的未来
早日把新送到病人手中
科学家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的“哥伦布的鸡蛋”
大师在我身边
作者介绍
益川敏英(1940~),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京都产业大学物理学部教授。1973年提出“小林-益川模型”,用来解释弱相互作用对称性破缺。1979年,获仁科纪念奖;1985年,获美国物理学会J.J.樱井奖、日本学院奖;1995年,获朝日奖、中日文化奖;2007年,获欧州物理学会高能基本粒子物理学奖。山中伸弥(1962~),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入选《时代》杂志“世界大影响力人物”。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日金山心血管疾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7年发现诱导人体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活动特征的方法,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这一研究成果使他获得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2008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09年)。2011年获国际高学术大奖沃尔夫医学奖;2012年获芬兰“年技术奖”、日本文化勋章。
文摘
序言
“大发现”的思考法,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超越书本的持久影响。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洞见,为我描绘了一幅探索未知世界的壮丽图景。我从中领悟到,科学发现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光辉:对真理的热爱,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人类进步的责任感。书中对“直觉”与“理性”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对自己的决策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并非简单地二选一,而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开始尝试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观点,去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任何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一种对世界永不熄灭的好奇心。它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去发现,去创造,去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的介绍,但事实却远远不止于此。它是一次对“思考”本身的深度剖析,一场关于如何点燃智慧火花的思想启蒙。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并非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与读者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思考心得。我被书中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发现”不仅仅是头脑的智慧,更是内心的力量。书中提出的“类比思维”和“模型构建”等方法,让我看到了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理解,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分析信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拥有了一套更强大的思维工具,能够更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并且更加渴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去发现属于自己的“大发现”。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科学思考过程,提炼成了一套可学习、可借鉴的方法论。两位大师如同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科学的迷雾,去领略那些改变人类历史的伟大发现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我惊讶地发现,许多看似截然不同的科学领域,在思考的底层逻辑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那种从微小的观察入手,逐步构建理论框架,再通过实验验证、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决策和问题解决。书中反复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和“跨领域联想”,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如何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如何将看似无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发现,更是关于如何“思考”的艺术,是一种培养深刻洞察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指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和深刻,仿佛拥有一种“化繁为简”的神奇能力。
评分“大发现”的思考法,正如其名,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如何发现”的深入探究。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智慧结晶,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从中领略到,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之上,并且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书中对“好奇心”的定义和培养方式,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种表面的“为什么”,而是深入到“为什么会这样”的本质追问,并鼓励我们去主动寻求答案。这种驱动力,是开启一切探索之旅的钥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失败”的解读,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两位大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每一次看似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伟大的发现。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对探索过程的尊重,为我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认知标杆。
评分“大发现”的思考法: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公开课 读后感 这本书就像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深深沉醉其中。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那深邃而又通俗易懂的讲解所吸引。他们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科学原理,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思想,如同涓涓细流般注入我的脑海。我仿佛置身于他们当时的课堂,沐浴着智慧的光辉,感受着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每一次思考的火花,每一次逻辑的碰撞,都让我对“发现”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偶然的灵光一闪,而是一种经过严谨训练、不断试错、并对世界抱有无限好奇心的结果。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思维模式,那些习以为常的定式是否阻碍了我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思维的盲点,也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认知空间的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那种鼓励质疑、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这与我们现今社会普遍追求的“标准答案”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探索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