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能源的宝藏---海洋能
定价:30.0元
作者:李丹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63943258
字数:19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洋能是蕴藏于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在人类所探索的新能源宝藏中,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能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改善环境和稳固发展道路,人类将目光投向了这里。李丹编著的这本《能源的宝藏(海洋能)》主要介绍浩瀚的海洋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海洋能。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系统了解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能,具有巨大开发潜能,是寸土不能让的蓝色国土。同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还能深入了解海洋能的特点及开发海洋能的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虽然对于人类的生命长度海洋是永恒的,然而,根据科学家的推算,海洋也有其形成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科学文化知识,只能通过想象和神话去寻求海洋成因问题的答案。后来,经过进一步分析和推理,人类才逐步提出一些有依据的假说。
在所有的自然之谜中,“海洋的形成之谜”可算是令人痴迷的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为解开此谜而全身投入、苦心探索,提出了许多新奇的见解和假说,主要有“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学说”等几种。
其中有趣的是“月球分出说”,它是由世界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于1879年提出的,曾在“海洋起源”假说思想时期轰动一时,给人类探索海洋的起源增添了无限的遐想。
“月球分出说”的核心思想是:地球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是太阳的“女儿”。这个“女儿”刚开始独立在宇宙中闯荡时,还是一个布满岩浆的大火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孤独地运行。太阳的引力和地球的自转相互产生的作用,使得地球甩出了一大部分的岩浆。这块岩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终形成了月球,它是太阳的“孙女”。
但是,月球被地球甩出去的时候,在地球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坑洞,这就是古老而巨大的太平洋的雏形。同时,地球自身由于巨大的作用力,也产生了极其强烈的震动,这使得地球表面产生了很大的裂缝,裂缝慢慢扩大,于是又形成了古老的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雏形。
那么,海水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弗朗西斯·达尔文认为:地球刚诞生时,四周被一层极热的大气包围着,随着时间的延长,地球不断地冷却,大气中的水汽便凝成水滴,水滴越积越多。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凝集的水滴便降落到了地面上。这些雨滴不停不息地降落了几千年,使得那原本干涸的巨大坑洞和裂缝盈满了水,终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海。
这种有些荒诞的假说提出后,立即遭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反对。有人曾计算过,若想使地球上的物体飞离出去,其自转速度必须达到目前地球自转速度的17倍,也就是说,一昼夜不得长于1小时25分,这显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还有的人认为,若月球是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那么月球的运行轨道应该处于地球赤道的上空,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随后,法国学者狄摩切尔提出了新的太平洋成因假说——“陨星说”。狄摩切尔认为,太平洋是由另一颗地球卫星(其直径比月球大两倍)坠落地面所造成的。这颗卫星的巨大撞击,使得地球表面产生了巨大的陨石谷。这颗卫星还有可能冲击了地球内核,引起了地球的强烈膨胀与收缩,其结果是不仅产生了太平洋,而且由于巨大的冲击力又使更多的地壳随之破裂塌陷,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大洋。
对于狄摩切尔的“陨星说”,人们难以接受偶然的碰撞产生了占地球表面积1/3的太平洋的观点。因为,人们在地球和月球上,还从来没有发现类似太平洋那般规模的陨石坑来验证狄摩切尔的假说。
P4-5
……
序言
当我翻开《能源的宝藏——海洋能》这本书时,立刻被其中宏大的视角和深入的探讨所吸引。作者李丹以一种非常前瞻性的眼光,将海洋能置于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深刻分析了当前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紧迫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海洋能的技术细节,更是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书中对不同海洋能形式的优劣势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例如,潮汐能的稳定性和预测性,波浪能的能量密度和技术挑战,海洋温差能的巨大潜力以及洋流能的广阔前景,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海洋能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讨论海洋能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时,所持有的审慎和负责任的态度。书中详细阐述了海洋生态系统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并强调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评估和保护措施,以实现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安心,也对海洋能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人类与海洋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的馈赠,同时又不破坏海洋的生态平衡。《能源的宝藏——海洋能》让我深刻认识到,海洋不仅仅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摇篮,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宝库。作者并没有回避海洋能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进行了探讨,这让我对这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敬畏和审慎。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海洋能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让我看到了全球合作在推动海洋能发展中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海洋多了一份敬畏,也多了一份责任。我更加坚信,发展海洋能是实现能源独立、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给我带来了知识的启迪,更点燃了我对海洋能源未来的希望。
评分《能源的宝藏——海洋能》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李丹老师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论文式写法,而是巧妙地将严谨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海洋能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最初的设想到早期的技术探索,再到如今的规模化应用,作者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创新突破的故事,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在海边辛勤工作的工程师们,在面对恶劣天气和复杂海洋环境时的坚持与智慧。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海洋能的科普小知识,例如,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潮汐落差特别大,或者为什么有些海域的波浪能量特别丰富,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轻松有趣。作者在语言上也相当有功力,既准确地传达了专业信息,又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任何海洋能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被海洋能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所打动。
评分这本《能源的宝藏——海洋能》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选取了一片深邃的蓝色,仿佛将读者带入了浩瀚无垠的海洋,波涛翻涌的纹理中隐约可见能量的脉动,让人对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书中穿插的插图和图表更是点睛之笔,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各种海洋能的发电原理和技术应用,比如潮汐能的发电场模型、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剖面图,以及海洋热能转换的示意图等等。这些图示的生动形象,极大地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理解了复杂的科学概念。我仿佛能通过这些图画“看到”海洋能量如何被捕获、转化,并最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且,作者在案例分析部分也做得非常出色,列举了世界各地一些成功的海洋能项目,从其建设背景、技术特点到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海洋能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而是已经具备了落地和推广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科普的趣味性,对于想要了解海洋能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对海洋能技术的未来展望部分。李丹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海洋能发展蓝图。书中详细探讨了当前海洋能技术发展所面临的关键瓶颈,例如成本效益、材料科学、设备可靠性以及并网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海洋能”的概念印象深刻,它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海洋能发电相结合,预测波浪和潮汐的规律,优化发电效率,甚至能够实现远程监测和维护,这让我看到了科技赋能新能源的无限可能。同时,作者还对海洋能与储能技术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识到储能是解决海洋能间歇性问题的关键,并展望了各种先进储能技术在海洋能领域的应用前景。此外,书中还触及了海洋能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比如与海上风电的互补,与海洋牧场的结合,甚至与海上交通和旅游业的联动,这些多维度的思考,让海洋能的应用场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对未来的“蓝色经济”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