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探索与发现 神奇的生灵: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
定价:26.80元
作者:姜庆和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807242857
字数:
页码:2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诡秘的星球。面对浩瀚的奇观,只有百余万年历史的年轻人类,或惊诧,或敬畏,或高歌,或搏击,或求索……,艰难执著地走上了无穷无尽的生存、发展、探寻之路,力图打开那宇宙之谜,地球之谜,生物之谜,自然之谜,万象之谜。《探索与发现·神奇的生灵: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是《万象新知大课堂系列丛书》之一,精选了一些具有几十亿年的生物奇观,用科学严谨、生动活泼的画面向人们展现了新的“万象新知”。神奇的生灵,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
内容提要
大千世界,万种风情,莫过于生物的悠久性、多样性、复杂性、奇特性。《探索与发现·神奇的生灵: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在浩瀚的生物种类中,选择了逾百例兽、鸟、鱼、虫、树、花、草等生物神奇的本领,怪异的相貌,独特的生存,诡秘的现象,迥异的习惯…… 让人了解,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以外的无数生物,有着无数的奇谜,等待人们去探索、解读。
目录
一、草木奇观:探寻植物世界中的“奇闻轶事”
神奇的“跳舞草”
植物也有行为
解开“吃人树”谜团
有灵性的树木
神秘的粘膏树
古树会“说话”吗
物种之——毒的树
向日葵未必向日
“香草之后”——薰衣草
神奇的“指南”植物
植物中的老寿星和短命鬼
生物神奇的自卫本领
神秘的无影森林
植物也能发热
不怕火烧的树
植物也“打盹儿”
奇妙的植物“水库”
神奇的致幻植物
二、奇地异物:解读神奇生物之谜
神农架出现诸多白色动物是咋回事
塞舌尔群岛上的奇特生命
白石海子变红之谜
亚马孙河“魔太”与
亚马孙河的诡异生物
西双版纳的奇特植物
三、婚配大观:解读动物世界的“婚恋趣闻”
杨桃龟雌雄比例失调之谜
动物的“奇特性爱”
鸟类的婚恋奇趣
探秘动物间“同性恋”行为
解读鸟儿“婚外恋”
动物也懂“计划生育”
鱼类的奇婚异恋
千奇百怪的动物生育
动物奇异婚配大观
形形的动物“情人”
爱家绅士的企鹅
“黑寡妇”喜欢“小丈夫”
四、陆生万象:走进神奇的陆生动物
动物的生死友谊
走进诡秘“蛇岛”
企鹅为何蹒跚走路
地神“太岁”露真相
千奇百态动物“酒鬼”
奇特怪异的“食骨虫”
五花八门的动物葬礼
它们为何寻“短见”
探寻狼蛛的奇异世界
北极旅鼠的“死亡大迁徙”
动物与月亮的“奇缘”
响尾蛇的神奇世界
马脑袋内有“空调”
蚯蚓中的“巨无霸”
排队“卧轨”的毛毛虫
神奇的“生物”
解读动物眼中的色彩
奇形怪状的动物牙齿
臭名昭著的动物
奇特的“厨房”
擅长“闪电战”的蜗牛
戴“太阳镜”的海蛇尾
动物“杀婴”之谜
探析动物“美德”
丛林中的奇异“巨猫”
蚂蚁为何识途
昆虫与花的合作
动物的“长征路”
动物也害怕孤独
雨林的华丽生灵——箭毒蛙
动物世界的“奶爸”
世界上高的动物
遍布地球的小东西
动物的自相残食
五、奇技异能:探究五花八门的动物特技
昆虫裁缝——缝叶蚁
奇特的“火蛇”
岩石中的蟾蜍
大象的灵性
会隐形的动物
会飞的天堂树蛇
为自己看病的动物
动物的惊人奇技
为人类治病的动物医生
动物“建筑”的杰作
动物世界的“环保卫士”
动物尾巴的“神功”
怪蛇面面观
滑翔谋生的动物
动物避暑的怪招
六、水中探秘:与水下生物亲密接触
鱼类之谜
智利百年“深海巨怪”为何物?
海底寄生“鱼”
海蜘蛛的神秘起源
奇特海洋生物——四眼鱼
探析章鱼的聪明狡
鱼类怪异一族
有“雷达系统”的象鼻鱼
怪鱼奇闻轶事
夏眠时间长的鱼
鱼类等的洄游之谜
“鱼光”探奇
奇妙鱼类的语言
七、飞行拾取:探访神奇的空中精灵
“被了的”寒号鸟
聪明的切叶蜂
鸟儿直立睡觉之谜揭秘
鸟类为何天生就有方向感
草原怪客——秘书鸟
身背“七弦琴”的鸟
探秘鸟类的“母系”社会
乌鸦的“高智商”从何而来
“恶作剧者”——伯劳
走进蝴蝶的世界
精致的小鸟
作者介绍
文摘
解开“吃人树”谜团 十九世纪后半叶,一些探险家登上了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中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德国人在那次探险归来后说:“在岛上,我亲眼见到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神树,结果树上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这是关于食人树的早记录。
近些年来,一些报刊杂志上又不断刊登有关吃人树的报告: 亚洲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生长一种叫“吃人柳”的树,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枝条,长长地拖到地上,当人不小心碰到了它,它的枝条就像蛇一样很快地把人缠住。同时,很快分泌出一种很黏的树胶,牢牢地把人粘住,并慢慢地将人消化掉。等到吸收完养料后,它的枝条又重新展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香港出版的《科技世界》也有类似的报道:在东非海岸地区,有一种吃人树,叫做“尼亚品脱”。它的枝条上满布锐利的尖刺,同时,叶子也非常粗厚,也是有刺的。如果人或兽不小心踩着了它,那些枝叶便要把人缠裹起来,越挣扎,越缠得紧。
让人不寒而栗的报道是一则关于吃人樟树的报道:内尔科克斯塔莫妮斯克丛林中有两棵巨大的樟树。它们的躯干庞大,直径足有6米多。据专家分析,它们已经有4000多年的寿命。其中一棵根部已经腐烂,露出一个3米宽、5米高的大树洞来。倘若你一不留神靠近树洞,就会立即被它吞吃掉。
目前,已经有许多无辜者落入洞穴不得生还…… 这些传闻性的报道,使一些人相信地球上确实存在这种恐怖的食人植物。但是植物学家们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科、哪一属的植物,也没有提供照片作为有力的证据。学术界也尚未发现有关吃人植物的正式记载和报道,就连的植物学巨著—— 德国的恩格勒主编的《植物自然学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与蕨类植物辞典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吃人树的描写。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种种疑惑,科学家们踏上了探寻吃人树之路。1971年底,一支由南美洲科学家组成的大型探险队,专程赴马达加斯加岛考察。他们在传闻有吃人树的地区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仔细搜索,结果并没有发现卡尔·里奇所描述的吃人树。不过,科学家们倒是在那儿见到了一些能够捕食昆虫的猪笼草,以及一些带刺的麻科植物。这种麻科植物会像刺毛虫那样刺痛人的皮肤,但离吃人还差十万八千里呢。看来100多年前德国探险家里奇的说法,只能被当成是有趣的神话故事,而不能作为严肃的科学依据。植物学家们通过这次考察,更增添了几分对吃人植物真实性的怀疑。
历史上,寻找“吃人植物”的行动远远不只上述的这些。人们非常辛苦地寻找“吃人植物”,却始终没有见到它的踪影,这更让人怀疑“吃人植物 ”存在的可能。那么关于吃人树的报道又应该怎么解释呢难道都是捕风捉影一些科学家经过仔细分析以后认为,吃人树的说法或许是人们根据食肉植物捕捉昆虫的特性,经过想像和夸张而产生的;要么就是根据某些未经核实的传说以讹传讹。
其实地球上确确实实存在着一类行为独特的食肉植物(亦称食虫植物)。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共有600多种,其中包括瓶子草、猪笼草、茅膏菜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这些植物的叶子很奇特,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有的叶子上甚至长满腺毛,能分泌出各种酶来消化虫体。
植物由根部吸收水分及矿物质,由叶片吸收二氧化碳,再经由阳光所推动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水及矿物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及其他的有机物,植物因而得以成长。然而这些食肉植物大多生长在经常被雨水冲洗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这些地区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养料。因此植物的根部吸收作用不大,以致逐渐退化。为了获得氮素营养,满足生存的需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演变出能吃动物的特性。
不过在迄今所知的食肉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植物像前面报道中描述的那样能用枝条将人牢牢粘住。吃肉植物均具有形形的捕捉小动物( 尤其是昆虫和蜘蛛)的装置,它们用特殊腺体分泌的“消化液”来消化猎获的食物,目的在于吸收营养,用动物的氮素来补充它们从土壤里吸收氮素的不足。
……
序言
我一直认为,最引人入胜的书籍,是那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全新世界的作品。而《探索与发现 神奇的生灵: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理论,它只是用一种纯粹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生物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塑造这些生物时的细节处理,比如“深海发光鱼”的捕食技巧,是如何利用自身发出的光芒来迷惑猎物;又比如“岩石苔藓蜥蜴”是如何将自己伪装成一块普通的石头,从而躲避天敌的追击。这些生动而具体的描述,让每一个生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奇观”的层面,它还隐含着对生命适应性、生存策略的思考。这些生物的每一个特征,都似乎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它们所处的独特环境而生。这种将想象力与逻辑性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拓展视野的优秀作品,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拿到这本《探索与发现》,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标题中“神奇的生灵”和“奇趣”这两个词,这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还有太多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掘,而那些隐藏在各个角落、各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无疑是最具魅力的探险目标。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并没有拘泥于我们已知的生物分类,而是大胆地将想象力融入其中,构建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充满惊喜的生物乐园。书中对各种生物的描绘,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种介绍,更多的是对它们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甚至演化过程的猜想和演绎。例如,书中关于“晶体蠕虫”的描述,它们能够从岩石中汲取能量,并在体内形成美丽的晶体结构,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生存方式,却被作者描绘得有条有理,仿佛真实存在一般。这不禁让我思考,在宇宙的某个角落,是否真的存在着这样奇特的生命形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能激发我们对现实生物的好奇,又能引导我们跳出思维定势,去想象生命可能存在的无限可能。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世界的门票,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隐藏在想象边界的奇妙生灵。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它对于生物描绘的独特性上。我曾经读过不少关于自然界生物的书籍,但大多数都停留在我们已知物种的介绍和分类上。而这本书,则更像是一本“假想生物图鉴”,它并没有局限于现实,而是以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构建了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合兽”的设定,这种生物能够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拥有动物的行动能力,这完全颠覆了我对生物界限的认知。书中的描述也相当详尽,从它们的外形特征到生活习性,再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虽然这些生物可能并不真实存在,但它们的设计逻辑却非常严谨,充满了科学幻想的色彩。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与这些神奇的生灵一同冒险,一同探索。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未知生物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生命演化和适应性研究的兴趣,让我思考,如果生命在不同的星球上以不同的方式演化,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启蒙。我一直对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感到惊叹,但往往被现实的局限所束缚,认为生命的形态是有固定模式的。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它所描绘的生物,很多都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和形态,例如能够改变自身形态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影行者”,或是依靠声音进行导航和交流的“回声鸟”。这些生物的设定,让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是否太过狭隘?是否存在着我们尚未发现、甚至无法想象的生命形式?作者在描述这些生物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充满诗意的语言,将它们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我能感受到“流沙巨兽”在沙漠中潜行的沉重步伐,也能听到“风之精灵”在空中划过的轻盈呼啸。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生命本身产生了更加敬畏和好奇的情感。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想象,去思考生命存在的更多可能性,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神秘感,淡蓝色的背景上,几只形态各异的生物若隐若现,仿佛隐藏在未知的领域。我本身就对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鲜为人知、充满想象力的生物特别感兴趣。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被它描绘的奇妙世界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生物图景。书中提到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生存方式。有的生活在深邃的海底,拥有发光的器官,能够在黑暗中寻觅食物;有的栖息在高耸的山脉,能够适应极端的气候,甚至拥有可以抵御严寒的特殊皮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羽翼飞龙”的描述,它不是那种我们熟知的西方神话里的凶猛巨兽,而是体型娇小,能够与植物共生的奇特生物,它们能够感知植物的生长周期,并为植物传播花粉,这种和谐的共生关系,让我对生命的奥秘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的插图也恰到好处,没有过于写实,而是保留了一份朦胧和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可以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奇幻生物图鉴。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见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生命形态,这种探索未知的乐趣,真是难以言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