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防灾减灾教育指南
定价:28.00元
作者:张英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2846831
字数: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防灾减灾教育指南》讲述灾害教育旨在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其重要性已逐渐被认同,但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加之理论研究滞后,因此,开展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现阶段,灾害教育大多为呼吁式研究、介绍式研究,应引入实证研究、加火理论研究,从理论向实践不断深入。学校是适合开展灾害教育的地方,因为学校教育比较系统和正规,学生是易受灾人群,学生能把所学向社会扩散,从而提高全民的防灾素养。
目录
上篇 理论篇
1 灾害教育研究缘起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视角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灾害教育研究的缘起
1.6 灾害教育的基本概念
2 灾害教育概述
2.1 国际灾害教育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2.2 我国台湾地区灾害教育概况
2.3 灾害教育相关基本概念
2.4 灾害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2.5 灾害教育的目的、价值和理想形态功能
2.6 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实施途径和策略
2.7 灾害教育的长效机制、框架体系
2.8 灾害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及培训研究
2.9 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不足
2.10 总结与展望
3 防灾素养调查及其启示
3.1 我国部分省市中学教师防灾素养凋查
3.2 我国部分省市高中生防灾素养调查
3.3 我国部分省市初中生防灾素养调查
3.4 结论分析
4 调查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创新点、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下篇 实践篇
5 学校灾害教育教学、评价及师资培训
5.1 灾害教育教学策略提出背景
5.2 如何给学生进行灾害教育?
5.3 灾害教育评价标准
5.4 灾害教育师资培训
6 校园灾害管理实务
6.1 排查校园灾害隐患
6.2 组织灾害应急演练
6.3 绘制校园防灾地图
7 公众灾害教育开展模式
7.1 公众灾害教育文献综述
7.2 公众灾害教育开展模式
附录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
参考文献
后序
作者介绍
张英,男,博士,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科普委员会委员,美国灾害教育协会(EDEN)专家。曾赴日本京都大学防灾所访问研究,关注防灾减灾事、Ik,致力通过教育减轻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参编教材、图书1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
文摘
《防灾减灾教育指南》:
灾害经历:初高中结沦可知灾害经历主要影响防灾技能,也影响初中防灾态度,这不难理解;但对防灾知识影响较小,这可以理解为教育的缺失或者说“忌讳谈灾、井绳效应”。教师调查主要为影响防灾知识维度,教师已有生活经历与相关技能,灾害经历主要提高了其防灾知识。
防灾演练参与次数:主要对防灾态度提升有作用。按道理也应对其防灾技能有提升,可能是因为现阶段防灾演练不科学,效果难以保证;或者现阶段的防灾演练过于简单。
防灾素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经验,二是教育。对无灾害经历的公民而言,无法通过身体感官接受灾害信息获得经验,但可经由媒体传播、教育等渠道获取灾害相关知识,改善防灾价值观,提高防灾素养。
综合来看,在初中阶段开展灾害教育为合适,这是因为:防灾素养素养结论显示初中生防灾素养较低;初中生课业负担较轻,时间有保障;初中生年龄特点,容易学习提高;高中阶段已有选修课程(但修习学生较少,建议文理科都修习)。同时,国外研究文献也指出灾害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在初中阶段深入。初中阶段对防灾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
假设知识、态度与技能三个维度同等重要,课堂教学主要影响防灾知识;防灾演练影响防灾态度;灾害经历(体验式谋外活动)主要影响防灾技能。这三个维度要适度补充,如课堂教学也要注重体验式、提升技能,情感共鸣、提高态度;防灾演练之后要进行总结、提升知识,不能儿戏、提高态度;体验式课外活动要注意提高知识与态度。
现阶段,防灾演练在中学已逐渐普及,灾害教育得到较高重视,如何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灾害教育课程、如何进行教学与评价还值得深入研究。同时,防灾知识、防灾技能与防灾态度三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差异对学生防灾素养形成及灾害教育效果影响;灾害经历对防灾知识、技能、态度的影Ⅱ向等问题这都值得深入研究。4.1.2灾害教育教学
灾害教育实施现状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现阶段灾害教育课程比较缺乏,一些教材编撰大多没有基于研究,缺乏科学依据。关于课程目标构建,可通过国际比较、案例研究、相关文件、教师调查获取;关于课程内容选择,要求源于生活,重视灾害记忆的传承,分析学科发展、社会要求、及学生需求;关于课程编制方法,按照课程编制模式、原则、流程构建开放的灾害教育课程体系;关于课程评价标准,针对现阶段教材质量参差不一的情况,灾害教育课程评价亟待深入研究,必须重视课程评价,使其不断完善发展。
……
序言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大门!我一直觉得“防灾减灾”听起来像是专业人士的事情,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有点远。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关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更是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更聪明、更安全地生活。它从最基础的家庭防灾准备讲起,比如如何在家里设置一个紧急物资包,里面应该放些什么,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以及如何定期检查和更新。然后,它又深入到社区层面的防灾意识,比如了解我们所居住区域可能面临的风险,如何与邻居建立联系,形成互助网络。书里提到的那些小细节,比如如何在家中加固家具,如何识别房屋的潜在危险等等,都让我感觉非常实用,而且一点都不复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案例,有成功的防灾故事,也有令人唏嘘的教训。这些故事让我更能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而是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心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概念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恰恰是这样的典范。它关于“防灾减灾”这个宏大的主题,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化场景和比喻,将一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风险,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明白了其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它用“就像给房屋买保险一样”来解释为何要提前准备应急物资,用“防患于未然”来阐述日常的检查维护的重要性。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信息的重要性,如何在灾难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以及如何辨别谣言。这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搭建简易的避难场所,如何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基本的急救。这些知识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很可能就能挽救生命。它让我明白,防灾减灾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准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耐心地引导我认识和理解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并没有给我灌输太多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叙事方式,让我逐渐体会到防灾减灾的“温度”。它在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时,并没有渲染恐慌,而是着重强调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应对的重要性。书中还触及到了心理防灾的议题,例如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帮助他人缓解心理创伤,这些内容让我觉得非常贴心和人性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韧性社区”的阐述,它让我看到了个体力量的渺小,但集体的力量却是无穷的。通过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社区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险,恢复生机。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它不只是关于应对灾难,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更有韧性的社会。
评分我通常很少阅读这类“实用指南”类的书籍,总觉得它们会比较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没有像其他同类书籍那样,上来就罗列大量的条条框框,而是以一种非常轻松愉快的笔调,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书中对于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事件的回顾,并不是为了制造恐惧,而是为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让我们引以为戒。作者在描述各种灾害的成因和影响时,也运用了很多生动的类比,比如将地壳的运动比作“大地的呼吸”,将洪水的形成比作“大自然的愤怒”。这些生动的描述,让原本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比如预警系统、智能监测设备等等。这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守护我们安全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本书让我感觉,防灾减灾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的抗争,更是智慧与科技的结合,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学习与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防灾知识,而是更侧重于“教育”本身。作者强调,防灾减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塑造。它探讨了如何将防灾减灾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如何培养孩子防灾意识的部分,里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建议,比如组织一次家庭“逃生演习”,或者让孩子们参与到制作防灾海报中。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还能让他们从小建立起“居安思危”的意识。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防灾教育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防灾教育方案。我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防灾减灾的内容,如何让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出应对风险的智慧和勇气。这种从教育本质出发的思考,让这本书显得格外有深度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