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孤独的幸存者2:纯如白雪
定价:28.00元
作者:(芬兰)萨拉斯姆卡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143374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成长不在别处,在于内心的强大! 即便遭遇校园霸凌,仍旧可以成长为令自己满意的人啊! 芬兰版出版一个月内2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出版发行! 和美国、日本、英国……全世界的青少年一起,阅读*COOL的疗愈成长故事吧!
内容提要
她,一个17岁女孩。
她是那个对每件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发表意见的人。
她是那个不管是物理还是哲学都能得满分的人。
她是那个因为演了《哈姆雷特》里的欧菲利亚触怒了两位老师,可其他人都被感动得流泪的人。
她是那个从来都不参加学校的任何集体活动的人。
她喜欢有氧格斗、冰泳、跑步和逛美术馆。
她是那个从来都是一个人吃饭,却从来都不显得孤独的人。
她是另外一副拼图游戏中的一块,在这副拼图中没有属于她的位置,可是她似乎又好像可以被放进任何位置。
她一点都不像其他人,可是她又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当众人眼中神秘而酷极了的她,不小心卷入一连串危险事件,她该怎么面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疼痛?……
本系列共3本,《红如鲜血》、《纯如白雪》和《暗如黑檀》。
目录
6月16日,星期四
6月17日,星期五凌晨一二点
6月17日,星期五
6月18日,星期六凌晨一二点
6月19日,星期日凌晨
6月19日,星期日
6月20日,星期一
6月23日,星期四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芬兰)萨拉斯姆卡(Salla Simukka),翻译、青少年小说作家。2013年芬兰托佩里乌斯文学奖获得者。已创作了多部小说和1部散文集,翻译了多部小说、童书和戏剧,同时是书评人,也是青少年文学刊物Lukufiilis的副主编。
翻译:余志远,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芬兰语教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曾赴芬兰在赫尔辛基大学学习芬兰语言与文化。长期从事芬兰文学翻译。2014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颂发的翻译家荣誉证书。
文摘
序言
我必须赞扬一下作者在世界观构建上的恢弘气魄。这个故事发生的世界,其复杂程度远超我的初始预估,它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板,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呼吸着的有机体。从宏大的政治结构到细微的社会阶层差异,再到那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信仰体系,每一个元素都被搭建得井井有条,逻辑自洽。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遗迹和失落科技的描写,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作者似乎对这些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那些虚构的情节也带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描述的那个庞大建筑群或者那个神秘仪式的细节,那种铺陈的厚重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个故事,而是在翻阅一部跨越了数个世纪的史诗文献。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整个叙事拥有了无可撼动的说服力。
评分与其他同类型作品相比,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和内敛,反而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没有滥用那些煽情的桥段,而是通过人物在极端压力下做出的微小选择,来揭示人性的复杂与坚韧。我特别欣赏作者塑造的那些灰色地带的角色,他们身上既有光辉的品质,也沾染着难以洗刷的污点,这种矛盾性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立体和真实。当某些关键性的情感爆发点来临时,作者往往选择用环境的突变或者一个沉默的对视来代替冗长的独白,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放大了情感的冲击力。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震撼往往不在于声嘶力竭的呐喊,而在于内心深处那无法言喻的、如同暗流涌动的痛苦与爱意。阅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是在凝视一面被打磨得极其光滑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最真实、最难以面对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冷峻的白色纹理交织在一起,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冰封千里的寂静。我是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它被夹在一堆厚重的历史著作中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装帧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对内页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个抽象的符号,它似乎暗示着某种古老的、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一个棱角都像是被极度的严寒雕刻而成。翻开扉页,前言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选择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这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高雅而略带神秘的基调。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正文,仅仅是凭着这精心的外在包装,我就确信作者在内容上也必然下了不少功夫,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往往是优秀作品的标志。它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不容忽视的艺术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带它回家,沉浸到它所构建的世界里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其最独特、最令人着迷的特质之一。它的文笔是那种带着某种仪式感的、高度凝练的散文体,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特定的重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展现了极高的天赋,他能用非常古典且精准的词汇来描绘现代的困境,从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时空错位美感。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比喻或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转折。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学享受,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敬意。这种对语言美学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的文学价值远超其题材本身,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首用文字谱写的、关于生存与意义的交响乐,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感处理得相当老道,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场景,那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几乎是屏住呼吸读完了第一章。作者非常擅长利用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巨大动荡,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完全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像解剖刀一样精准地切入角色的灵魂深处。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对话时,会非常自然地融入时代背景的俚语和特有的交流方式,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沉浸度。举个例子,有一个角色在面对绝境时,他那几句简短却充满力量的自白,让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感受着字里行间蕴含的巨大悲怆。此外,作者对冲突的设置也十分高明,它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更多的是基于复杂的立场和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人在阅读时总是不自觉地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权衡利弊,这无疑提升了作品的哲学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