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颠覆的围棋观--江湖视野之李家庆点评人机大战
定价:48.00元
作者:李家庆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475130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李家庆与其围棋团队的研究成果,视角独特,别具一格,是他们智慧与心血之结晶。对业余棋手拓宽思路,放开手脚,尤有助益。
内容提要
近一年围棋界发生了堪称超级地震的三件大事,主角都是谷歌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2016年3月,这只“狗”横空出世,以4比1的压倒性比分战胜曾经的一代天骄李世石,令世界一片哗然。2016年末到2017年1月跨年的一周内,化名为大师 (Master) 的阿尔法狗升级版,现身在弈城和野狐两个围棋网站上,以60比0的总成绩横扫中日韩三国职业强手。2017年5月,这位“狗大师”与代表目前人类围棋*水平的中国棋手柯洁九段在浙江乌镇展开三番棋对决,又以3比0获胜。阿尔法狗的招法如天外飞仙,变幻莫测,对职业棋士震撼之强烈,非棋道中人很难理解和体会。本书以人类棋手与阿尔法狗的对局为素材,寻幽探秘,从中精挑细选了十三局,撷取里面的高光时刻,尽力向读者解析这些着手的令人叫绝或费解之处。围棋之神的圣殿前云遮雾罩,阿尔法狗的出现,虽不能说已全然揭示了围棋真理,却至少拨开了一道缝隙,使我们可以依稀窥得一丝面目,从而认识一重不一样的新境界。
目录
局出场棋士: 古力(执黑)1第二局出场棋士: 孟泰龄(执黑)14
作者介绍
李家庆,围棋业余7段,1954年生。民国时期的围棋国手郭同甫先生的关门弟子,沪上业余围棋天王。1990年获第三届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大赛冠军,同年以2比1战胜日本业余本因坊菊池康郎。对围棋布局、中盘、死活、手筋俱有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围棋古谱谙熟于心,见解独到,颇有心得。
文摘
序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那一定是“冲击力”。它不像那些温文尔雅的棋理书,读完后感觉平静安宁,而是像一记重拳击在胸口,让人心跳加速,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于传统定式和流行的“AI走法”的批判,尤为犀利。他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强调“人性博弈”的维度去审视这些既定结论。他不断追问:在人类的棋局中,那些虽然计算上最优,但却极度反直觉、反人性的着法,是否真的具有普适价值?这种对“最优解”的质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围棋可能性的理解。它鼓励读者跳出舒适区,去拥抱那些看起来不那么“正确”但却充满创造力的下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于棋盘的理解,从二维的平面推进,转变成了一种立体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处理,也体现出一种刻意的“反主流”倾向。通常的围棋书籍会用清晰、标准化的符号和箭头来标记变化路线,力求一目了然。然而,这本书中的某些局部图,却故意使用了一些看似杂乱的标记,这并非印刷错误,而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迷雾感”。他似乎在暗示:真正的实战,哪里会有如此清晰的指引?读者必须自己去拨开这些“迷雾”,才能找到那条通往胜利的荆棘之路。这种对“直观性”的挑战,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再搏弈。而且,作者在注释中使用的那些口语化的评语,比如“此手毒辣”、“简直是绝妙的自杀式攻击”,让原本冰冷的黑白子充满了情绪和张力,这使得那些技术性的分析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戏剧冲突。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下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压力下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尤其值得称道。它没有落入俗套地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而是用一种近乎于自省的口吻,总结了作者本人在这套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挣扎与突破。他坦诚地回顾了自己早年如何被主流理论所束缚,又是如何在某次关键的失利后,彻底“放开手脚”,转而从更宏观、更具哲学意味的角度去审视棋局。这种真诚的自我剖析,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说教,而更像是一场经验的传承,一场关于如何建立独立思考体系的座谈会。对于那些在棋艺上遇到瓶颈,感觉思维被定式和AI结论所固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把“钥匙”,它指导你如何去开启下一扇属于自己的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棋盘前,用这套全新的、充满“江湖烟火气”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颇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那种带着浓厚古典气息的字体,与现代感十足的排版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我记得当初是在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那个略显“江湖气”的书名吸引住了。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出乎意料地扎实,并非那种轻飘飘的廉价印刷品。翻开扉页,序言部分就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角度,它似乎在试图打破读者对于传统棋谱解读的刻板印象。作者的遣词造句中,时不时会跳出一些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俚语或比喻,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读一本严肃的学术论著,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茶馆里娓娓道来他的独到见解。这种“非学院派”的风格,恰恰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承诺了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实战搏杀的视角,而不是单纯的公式推演。我尤其欣赏它在开篇部分对于“围棋精神”的重新定义,那种强调变通、强调“人”在局势中的主观能动性的论述,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将这种“江湖视野”融入到对顶尖棋局的分析之中。
评分阅读接下来的章节,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叙事逻辑上的跳跃性和大胆性。他似乎并不遵循传统棋书那种按部就班、从开局到官子的线性结构。相反,他更倾向于捕捉某个关键瞬间,然后围绕这个瞬间展开多维度的思辨。比如,在分析某几手变化时,他会突然插入一段关于古代兵法或者哲学思想的对照,这种跨学科的引申,虽然有时会让初学者感到有些迷惘,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棋友来说,却是醍醐灌顶。他的文字里充满了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自信,仿佛他已经站在了棋局之外,能够洞察到双方棋手最深层的心理活动。我特别喜欢他那种近乎于“预言家”式的判断,他很少使用“可能”、“或许”这类模糊的词汇,而是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来断定某个方向的优劣。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紧张感,让人在跟随他的思路推演时,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场世纪对决的漩涡之中,感受着每一个选择背后沉重的代价与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