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上海政法研究(2008)
定价:45.00元
作者:林化宾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8074554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政法综治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要做到应有预案、对有良策,这需要我们继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成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政法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光荣使命。
目录
序言 林化宾
篇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履行政法职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坚持“三个至上”确保政治方向 坚持“三者统一”实现司法公正
检察机关加强自身法律监督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 为上海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政法工作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法院工作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服务大局中实现检察工作的新发展
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营造良好金融司法环境服务浦东金融集聚战略
拓展海事审判工作全力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第二篇 着力建设平安上海
公安工作视野下的安全感探析
深入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思考
从增强驾驭治安复杂局势能力人手提高群众安全感
动态社会环境下街面治安防控与应急处置研究
聚焦改善民生解决突出问题 不断深化具有静安特色的平安建设工程
加强预防犯罪体系建设维护浦东新区社会稳定
推进上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社会治安管理视角下的社会自组织研究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鼓励非组织参与禁毒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社区服刑人员访谈情况与思考
关于监狱按警戒等级分类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健全场所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探索
简论司法建议工作——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
第三篇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覆行检察职能维护公平正义
在刑罚执行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险察机关办理案件情况的专题调研
撤诉案件实现“案结事了”的若干制度构想
论被害人救助检察职能化的制度设计
和谐语境下农村耕地租赁纠纷的司法应对
完善缓刑执行程序的若干思考
执行的制度建设思考
执行程序:人民陪审员制度价值实现的新空间
关于协助执行网络和工作机制的完善
律师法修订实施后的情况调研
第四篇 加快构建大调解格局
强化社会矛盾联动调处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
浅析构建大调解格局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
妥善化解城市建设中矛盾的对策
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引人心理学方法
关于劳动争议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的思考
行政诉讼和解机制的探索与构建
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和解的制度设计与司法践行
法律援助维稳功能的体现及其实现
第五篇 积极防范应对群体性矛盾
简析涉诉信访的理念转变和机制改进
对改进当前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几点思考
当前群体性案件的特点、成因和对策研究
试论突发群体件应对处置的制度设计
浅议群体纠纷处理机制的示范诉讼功能
法律援助参与化解群体纠纷工作的思考
第六篇 加强队伍建设及其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张力。2008年,对于上海乃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充满变革和不确定性的年份。法律制度的建设往往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本书就像是那个时代法律人集体智慧的一次集中投射,试图去规范和引导那些狂飙突进的社会力量。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死”的文献,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讨论的许多议题,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监管、如何保障公民的实体权利与程序正义,直到今天依然是治理领域的核心难题。读完后,我更能体会到我们今天所享有的某些制度便利,背后是当时研究者付出的巨大心力。它提醒我们,任何法律文本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社会博弈和制度完善的起点。
评分那本《上海政法研究(2008)》的书,我入手其实是冲着我对那个时期上海的社会治理和法制建设方面的好奇心去的。我本职是做城市规划的,总觉得城市的进步离不开背后精密的法律和政策框架支撑。拿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种严谨的学术风格,字体排版非常专业,看得出是下了真功夫的。虽然我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但那些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基层民主实践的分析,读起来还是很有启发性的。特别是其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个区域的土地使用权纠纷解决机制,虽然细节有些晦涩,但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地方政府在探索如何将宏观的法治精神落地到微观社会治理中的那种探索和挣扎。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时间胶囊,锁住了2008年上海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冲击时,法学界和实务界正在思考的核心议题。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读完就立刻掌握某个技能的实用手册,而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对照着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细细品味的资料集,对我们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骨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非常有价值。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与收获并存的。它不是那种休闲读物,拿起一本就想一口气读完。很多章节,尤其是涉及到具体法律条文的对比分析和法理学概念的阐释时,我需要频繁地查阅其他资料来辅助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但正是这种“需要啃硬骨头”的过程,反而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我记得有一篇关于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的论述,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比较案例,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这种深度的探讨,让我对“稳定”这个词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表面的平静,更是建立在公正可信的法律机制之上的长期平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现象的“法律透镜”,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权力运行逻辑和规则制定过程。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政策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它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早期论述。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的概念还在酝酿发酵的关键时期,这本书里已经有学者开始从法律和行政协调的角度去预判未来可能出现的壁垒和解决方案。这比单纯的经济数据分析要深刻得多,因为它触及了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权责边界和利益分配问题。我当时在做跨区域合作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时,这本书中的某些章节简直像一份未雨绸缪的“风险提示函”。它展示了当时决策层对未来挑战的预见性,以及法学界试图用更具约束力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努力。虽然具体的一些建议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但其思考的深度和前瞻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浓缩了特定年份法律学人对社会脉搏的敏感捕捉。我记得我当时是想找一些关于公共决策透明化方面的理论支持,毕竟现在很多项目推进受阻,往往卡在信息不对称上。这本书里探讨的行政许可、信息公开的初期实践,虽然现在看来可能有些理论化,但放在2008年那个节点,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前列的探索。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回避矛盾的笔法,没有把一切描绘得过于完美,而是坦诚地指出了新体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水土不服”现象,比如条块分割带来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对于我这种关注城市治理效率的人来说,这种基于本土经验的批判性反思,远比空洞的口号来得实在。它让我意识到,任何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修正和雕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