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雇佣劳动与资本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3-01 |
| 作者:马克思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18.0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01018993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如恩格斯所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全新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卷德文**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第三段评价: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解释全球化背景下跨国供应链结构与权力制衡的著作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这本新书绝对没有让我失望。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将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学和地缘政治议题,拆解得条理分明,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嵌套系统”的概念,解释了从初级原材料的开采地到最终消费市场的漫长链条中,不同层级参与者所拥有的议价能力是如何被系统性地设计和固化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着自己日常接触的商品,忽然意识到每一个标签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和劳动力剥削的影子。这本书的行文非常直接,数据图表的使用恰到好处,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其论证的力度和广度,足以让人对当今的经济秩序产生根本性的怀疑和审视。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聚焦于后现代社会中“异化”体验的哲学随笔集,是我近期读到过最让人“烧脑”的作品之一。作者采用了一种散点透视的写作手法,不断地在个体心理体验与宏大社会结构之间进行跳跃式的阐述。他探讨了在信息爆炸和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与自身劳动成果、与他人、甚至与“自我”身份认同之间的疏离感是如何加剧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晦涩的德法哲学家的观点,但作者的解读又极富个人色彩,充满了尖锐的讽刺和对日常荒诞现象的捕捉。比如,他分析了社交媒体上“完美人设”的构建过程,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愿参与的自我商品化。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需要读者极高的专注力和对理论背景的基础认知,但每一次读懂一个复杂的段落,都会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智力快感。
评分第五段评价: 这是一本关于二战后北美福利国家的兴衰与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作者的研究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关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更深入考察了工会运动、企业游说团体以及选民心态是如何共同塑造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起伏。书中对比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结构性失业和人口老龄化时的政策差异,并精妙地指出了福利国家在维持“社会契约”方面的内在张力——即如何平衡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政策失败时,避免了“一概而论”的倾向,而是细致区分了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环境下,特定政策的局限性。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稳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梳理复杂的因果关系,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社会安全网的坚实理论框架,对于关心公共政策走向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深度读物。
评分第一段评价: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社会阶层固化与代际流转的著作,这本书的分析角度极其锐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资源分配不均是如何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不同出身的人牢牢困在各自的轨道上。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空泛的道德批判,而是用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和案例研究,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系统性模型。比如,书中对于“教育资本”的积累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解构,说明了即便是看似公平的考试制度,其背后也潜藏着家庭背景带来的巨大“隐形优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种“努力就能成功”的简单信念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学术,充满了严谨的论证,但其结论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会长时间地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励志读物那样提供廉价的希望,反而提供了一种深刻的、甚至有些沉重的清醒。
评分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宏伟但迷宫般的历史档案馆。它聚焦于工业革命早期城市化进程中普通工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作者没有采用传统叙事中对英雄或伟人的赞颂,而是将笔墨大量倾注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工厂女工、童工、以及那些在贫民窟中挣扎求生的家庭。书中对当时生活环境的描写达到了令人身临其境的地步:空气中弥漫的煤烟味、拥挤不堪的居住条件、以及日复一日重复而枯燥的劳动节奏,这些细节的堆砌,使得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日期和事件,而成了有血有肉的痛苦记忆。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作者探讨了在极端物质匮乏下,工人们如何通过非正式的互助网络、社区文化甚至是新兴的工人阶级认同来维持尊严和希望,这展现了人类精神在逆境中的韧性,非常感人,也发人深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