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趣味物理学
定价:25.00元
作者:(苏)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戴光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0555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趣味物理学》是全世界青少年超喜爱的物理学读物!
本书是世界科普作家、趣味科学奠基人——别莱利曼很经典的作品之一。
内容提要
本书中,雅科夫、伊利达洛维奇、别莱利曼不仅力求向读者讲述物理学的新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他已经知道的东西,还希望加深读者对物理学重要理论的认知并对这些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读者学会如何在各个方面对已掌握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书中推出了物理学领域中的大量谜题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问题,当然还有各种奇思妙想以及让人意想不到的比对,而这些内容大都来源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件,也有的取材于的科学幻想作品中虚构的故事。
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轻松松爱上物理学,还能激活无穷的科学想象力,掌握按照物理学方式去思考的技巧,同时,对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各种现象与物理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产生深刻的印象。总之,本书是一本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又让人流连忘返、受益无穷的物理学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生于前苏联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和科学写作,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共完成了105本著作,这些著作大部分都是科普读物,其中《趣味物理学》到1986年已再版22次。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其趣味科学系列被译为十几种语言,超过2000万册,是世界公认的科普名著。1936年别莱利曼在列宁格勒去世,1959年,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座月球上的环形山,以此来纪念这位人类的科普大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趣味”的层面,而是真正地在传递知识,而且传递的方式极其巧妙。我一开始以为会充斥着各种“哇塞”的物理现象,然后一笔带过原理,但实际读下来,它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深度。比如,在解释“电”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说电线会导电,而是从电子的流动讲起,然后引申到电路、电压、电流的概念,并且用了很多生活中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为什么电器需要插头,为什么插座有不同的形状。我之前总觉得电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本书让我对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谈论一些比较前沿的物理概念时,比如“量子纠缠”或者“黑洞”,并没有直接给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定义,而是通过一些有趣的类比和思想实验,来帮助读者建立初步的理解。虽然我不能说完全掌握了这些概念,但至少让我对它们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逻辑,不会让人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层层推进,让知识的吸收过程显得非常自然。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我的物理基础不算太好,学生时代也对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总觉得它枯燥乏味,充满了公式和定理。所以,当我看到“趣味物理学”这几个字时,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用来“哄骗”大众,让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的读物,内容大概率会比较浅显,甚至可能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然而,当我翻开书,看到它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为什么会有静电、打火机为什么能点燃、为什么磁铁会互相吸引,我就开始慢慢地改变了看法。它不是那种硬塞知识的书,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运动”那一章的写法,用了很多运动会和体育比赛中的例子来解释惯性、加速度等概念,比如运动员起跑时为什么会身体前倾,跳远时为什么需要助跑。这些例子都非常生动形象,让我这个对物理公式头疼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奥妙。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幽默,偶尔还会蹦出一些我意想不到的比喻,让我读的时候忍不住会心一笑。它让我意识到,原来物理学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细节里,等待我们去发掘。
评分哇,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带着点儿忐忑的,毕竟“趣味物理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好像要么是给小朋友看的,要么就是那种故弄玄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书。但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涉及的那些我平时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还有一些关于惯性、摩擦力的例子,我就觉得这书可能有点意思。我迫不及待地挑了几个最感兴趣的章节来看,比如关于“热”的那部分,它讲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还举了桥梁设计里为什么要在接缝处留空隙的例子,之前我一直以为那只是为了好看,没想到里面藏着这么深的物理学知识。还有讲到“力”的那章,把牛顿定律用日常生活的场景来解释,比如开车时突然刹车,身体会往前倾,这个例子真是太形象了!我以前学物理的时候,总觉得那些公式和定律离我生活很远,这本书让我感觉物理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点都不枯燥。而且,它在解释原理的时候,并没有用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有时候还会加入一些小故事,读起来就像听朋友聊天一样,不知不觉就吸收了很多知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物理学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学习物理原来可以这么轻松愉快!
评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主动去读科普读物的人,因为感觉很多科普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为了“趣味”而牺牲了内容的严谨性,读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但这本书,我得说,它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并没有回避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比如能量守恒、相对论的一些初步概念,但它解释这些概念的方式却非常独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光”的那一章,它没有直接上来就讲光速是多少,而是通过讲解透镜的原理,以及我们眼睛如何成像,来一步步引出光的折射和反射。我之前一直以为照相机和我们眼睛的原理差不多,但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它们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而且还用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佐证,比如我们戴眼镜为什么能看清楚东西。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探讨了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空间和时间是否是绝对的,虽然这部分内容稍微有点烧脑,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很巧妙,没有让人觉得压力山大,反而激起了我的思考。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接地气,它不卖弄概念,而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物理现象。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教”物理,更是在“启发”读者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科学探险。我本来以为“趣味物理学”可能会是那种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的书,但这本书却非常扎实,从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切入,比如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冬天容易感冒,然后一步步揭示了其中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我之前总觉得感冒是“着凉”了,但这本书解释了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让我对“着凉”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它还谈到了很多关于“力”的应用,比如我们骑自行车时,为什么需要蹬踏板,脚蹬子是怎么把力传递给车轮的,以及为什么自行车需要刹车。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详细而有趣的解答。让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比如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或者一些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觉得这些科学巨匠离我不再遥远。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它用最朴素的语言,把最深刻的科学道理讲得明明白白,让我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朋友聊天,不知不觉就收获了满满的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