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
定價:80.00元
作者:宋慧欣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16229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介紹新中國建立以來北京地區玉米種植技術的發展與演變。全書共分五章,內容包括:北京玉米生産概況,重點論述玉米産業在首都農業生産中的地位和六十五年來京郊玉米生産規模、分布、産量及經濟效益的變化情況;北京玉米種植製度的演變及其在玉米增産中的重要作用;京郊玉米品種、雜交種和種子加工技術的發展情況及生産上主要推廣應用的品種簡介;京郊玉米種植單項關鍵耕作栽培技術的發展及創新和北京市玉米生産綜閤配套栽培技術體係的創新與發展。本書附錄部分收錄瞭由北京市推廣、科研和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單位聯閤製定的相關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範等。
目錄
作者介紹
宋慧欣,女,1960年5月齣生,1982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原北京農業大學)農學係,推廣研究員,主要從事玉米栽培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工作。現兼任北京榖物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品種審定委員會玉米評審組委員、北京市12316農業服務熱綫玉米栽培首席專傢、北京市評標專傢等。先後主持國傢、部、市級農業科技項目40餘項,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奬4項、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奬6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奬2項、其它成果奬3項、國傢發明1項,在核心期刊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著作和培訓教材12部,培訓與指導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15萬餘人次。曾獲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北京市“農業科技入戶科技專傢”等榮譽,2007年獲得頒發的特殊津貼。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園藝愛好者,尤其喜歡研究各種植物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習性。雖然我並非專業的農業從業者,但我一直對“技術創新”這個詞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充滿好奇。這本書《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正好觸及瞭我感興趣的這個點。我想,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關於如何種玉米,更深層次地,它可能是在講述一種“智慧”的傳承和發展。65年,這足以涵蓋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技術演變,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北京的玉米種植者們是如何從傳統的耕作方式,逐步過渡到現代化、科學化的栽培模式的。例如,是否引入瞭基因改良技術?土壤管理方麵有哪些革新?灌溉和施肥的方式是如何優化的?病蟲害防治的策略又經曆瞭怎樣的升級?這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技術細節,對於我這樣想要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傢庭園藝的愛好者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即使是如此常見的農作物,在不斷的科技推動下,也能展現齣驚人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也讓我對“技術改變生活”這句話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評分偶然在書店的角落裏看到這本書,書名“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立刻吸引瞭我。我本身就是北京人,對這座城市的一切都帶著一份天然的親切感。而“玉米栽培”又是如此貼近生活,我常常能在街頭巷尾看到賣烤玉米的攤位,但卻從未想過,這看似尋常的農作物,背後竟然承載著如此悠久的技術發展史。65年的跨度,這足夠讓人想象其中經曆的滄桑巨變。我好奇,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裏,北京的土地上,玉米的種植方式經曆瞭哪些令人驚嘆的改變?這本書是否會描繪齣那些默默耕耘在田野裏的農民們,他們是如何通過智慧和汗水,在科研人員的幫助下,不斷剋服自然條件的限製,提高産量,改善品質?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有一些關於“創新”的具體案例,比如那些突破性的育種技術、高效的栽培模式,甚至是自動化、智能化農具的應用。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作物栽培的書,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北京農業發展史,讓我有機會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去感受這座城市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奮鬥與進步,也讓我對“科技賦能農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評分我是一名在北京生活的“新農人”,一直緻力於探索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尋找相關資料的過程中,我無意中看到瞭這本《北京玉米栽培 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一直在尋找的一個重要知識空白。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地區的農業發展曆史,是理解其現代農業體係的基礎。北京作為首都,其農業發展無疑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和挑戰。65年的時間跨度,意味著這本書很可能記錄瞭從計劃經濟時期到市場經濟改革,再到如今追求高質量、綠色化發展等不同階段的演變。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如何探討技術創新對玉米産量、抗病性、耐旱性等關鍵指標的影響,以及這些技術是如何在實踐中落地生根,並最終惠及廣大農民的。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提及一些具體的科研成果、推廣模式,甚至是那些在技術革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物故事。這本書的價值,我想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為我們當下以及未來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啓示,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資源約束等現實問題,推動農業嚮更高層次邁進。
評分一本偶然翻閱到的書,封麵上“北京玉米栽培”幾個字就吸引瞭我。我一直覺得,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農作物,其實蘊藏著不少學問。尤其是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周邊,農業的發展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努力和智慧。這本書的副標題“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更是讓我好奇,短短的65年,能讓一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發生多大的變化?我想,這一定不僅僅是簡單的經驗總結,更可能是一部反映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我特彆期待能從中瞭解到,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北京的玉米種植者們是如何剋服各種自然條件和市場挑戰,通過引入新技術、改良品種,一步步提高産量和品質的。這本書或許能讓我看到,那些曾經樸實無華的田間地頭,是如何在科技的驅動下煥發齣勃勃生機的。對於我這樣對農業知之甚少但又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扇瞭解現代化農業的大門,也讓我對北京這座城市的韌性和發展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農業曆史和技術演變感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認為,農作物的發展史往往摺射齣社會發展的軌跡。北京的玉米栽培,雖然聽起來有些地域化,但考慮到北京的特殊地位,其背後一定有著豐富的內涵。這本書的“65年技術創新與發展”這個主題,立刻吸引瞭我。我想,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枯燥的技術羅列,更可能是一部關於耕耘者與土地、科技與現實之間互動關係的史詩。我猜測,書中或許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北京地區所麵臨的玉米種植難題,例如土壤退化、病蟲害頻發、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等等,以及科研人員和農民是如何通過不懈的努力,引入新品種、改良栽培方法、應用先進的農機設備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圖文並茂的展示,比如不同時期玉米品種的形態對比,不同技術應用下的玉米生長示意圖,甚至是一些珍貴的曆史照片,能夠直觀地展現技術進步帶來的改變。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打開瞭古代農書的現代版本,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農業,特彆是北京地區玉米栽培,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自我革新,走嚮繁榮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