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子組裝技術與材料
定價:82.00元
作者:郭福等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030314857
字數:
頁碼:
版次:3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郭福等編譯的《電子組裝技術與材料》的主要內容包括:電子産品製造概述,矽晶片的製造,集成電路的製造,芯片的製造,錶麵組裝技術,電子封裝用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印製電路闆,電子封裝材料的分析,印刷與貼片技術,焊接原理與工藝技術,檢測及返修技術,電子組裝的可製造性設計,電子組裝中可靠性設計及分析。作為學生雙語教學的教材,特彆是閱讀材料,使教學既有重點內容的體現,又有深度、廣度的擴展。同時,本書也可作為電子組裝工程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資料。
內容提要
郭福等編譯的《電子組裝技術與材料》選取瞭國外知名原版教材中與電子封裝及組裝技術和材料相關的英文章節,並配以中文譯文編寫而成。主要內容包括:電子産品製造簡介,矽晶片的製造,集成電路組裝技術,芯片製造,錶麵組裝技術,電子封裝用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印製電路闆,材料性能錶徵與測試,焊膏印刷及元器件貼裝,釺焊原理與工藝,檢驗與返修,電子封裝的可製造性設計,可靠性設計與分析。
《電子組裝技術與材料》可作為學生雙語教學的教材,特彆是閱讀材料,使教學既有重點內容的體現,又有深度、廣度的擴展。同時,也可作為電子組裝工程領域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內容組織上來看,該書對“材料”的覆蓋麵確實很廣,從傳統的金屬焊料到新興的導電聚閤物都有涉獵,體現瞭作者試圖構建一個全麵知識體係的努力。但是,這種廣度也帶來瞭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深度分散。例如,在介紹PCB基闆材料時,它簡要提到瞭FR-4、聚酰亞胺(PI)以及新興的陶瓷基闆,但每一種材料的介紹都停留在宏觀的性能參數對比,如介電常數和耐熱性。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高速信號傳輸應用中,不同材料的信號完整性(SI)損耗差異的量化模型,或者針對特定高頻環境,如何根據成本和可靠性進行最優選型決策的量化方法論,這些關鍵的工程判斷依據在書中並未得到充分展開。這就使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材料速查手冊”,而不是一本“材料工程選型指南”。讀者讀完後,可能知道有哪些材料可選,但依然需要去查閱其他更專業的文獻來確定“為什麼選這個,不選那個”背後的深入機理和商業考量。個人感覺,如果能將其中一到兩類核心材料(比如引綫鍵閤材料或新型粘閤劑)深入挖掘到材料科學的微觀層麵,並結閤實際的失效案例進行剖析,那麼這本書的價值會更加突齣,而不是現在這種“麵麵俱到”的平衡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麵色彩搭配沉穩又不失現代感,那種略帶磨砂的質感拿在手裏挺舒服的。我一開始是被這個書名吸引的——“電子組裝技術與材料”,聽起來就充滿瞭實操性和前沿性。不過,當我翻開目錄準備深入瞭解內容時,卻發現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並沒有完全落在我期待的那種“手把手教你如何焊接、如何選擇特定的導電膠”的實戰指南上。它更多地像是對整個電子製造領域的一個宏觀梳理和基礎理論的鋪陳。比如,第一章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半導體物理的演變史,這對於一個已經有一定電子基礎、更關注工藝流程優化的工程師來說,信息密度略顯稀釋。我原以為會看到關於最新的SMT貼片技術參數對比,或者某種新型封裝材料的力學性能分析,結果看到的更多是材料科學的基礎知識框架。這有點像你走進一傢高級餐廳,點瞭一份招牌菜,結果端上來的是對食材産地的詳細地理介紹,而非精湛的烹飪技法展示。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是至關重要的,但對於有經驗的從業者而言,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去篩選和提煉真正有價值的實操信息,它更像是一本“導論”而非“應用手冊”。整體而言,作為入門參考書,它很有體係;但作為進階工具書,深度上還有提升空間。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是比較傳統的,注釋和參考文獻的標注非常規範,看得齣是正規齣版社齣版的學術著作。但說實話,在數字化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這本書的數字化版本(如果存在的話)的體驗可能會比較差,因為其中包含的大量錶格和流程圖如果不能很好地適配不同尺寸的屏幕,閱讀體驗會大打摺扣。我比較在意的是圖錶的質量。雖然文字內容是紮實的,但一些插圖,特彆是那些展示電子元件內部結構的剖視圖,清晰度一般,細節層次感不夠鮮明。在涉及微米級彆的組裝精度時,模糊的插圖是緻命的。我特彆想知道關於無鉛焊料在迴流焊過程中形成的金屬間化閤物(IMC)的顯微結構照片,因為這是影響長期可靠性的關鍵因素。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更高清的SEM或TEM圖片來直觀展示這些微觀形貌,對於理解焊接過程的質量控製將是巨大的幫助。現有的圖示更像是示意性的,而非分析性的,這使得讀者很難通過視覺信息來建立對實際工藝的直觀感受。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為電子組裝技術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全麵的知識框架,尤其適閤作為大學高年級或研究生階段的教材,用於建立對電子製造生態係統的整體認知。它成功地將“組裝工藝”這一實踐性極強的領域,提升到瞭理論和材料科學的高度進行探討。然而,對於那些已經身處一綫、每天都在處理良率波動和工藝窗口優化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的那種“即插即用”式的解決方案或前沿技術的深度解析相對較少。我閱讀時一直在尋找書中是否有關於“工業4.0”背景下,柔性電子製造(Flexible Electronics Assembly)的最新進展和挑戰的討論,比如異形元件的精密貼裝技術或者新型柔性基闆的可靠性評估方法,但這類與未來趨勢緊密相關的章節著墨不多。它更像是一本奠基石,告訴我們“電子組裝是如何從材料基礎發展而來的”,而不是“明天電子組裝會走嚮何方”。它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參考書,但若想從中找到解決明天生産綫上突發難題的快速答案,或許還需要結閤更多專注於特定工藝環節的專業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我個人感覺是偏學術化和嚴謹的,用詞非常規範,幾乎找不到任何口語化的錶達或者生動的比喻。這在傳達精確的科學概念時是優勢,比如對特定化學反應機製的描述,邏輯鏈條非常清晰,公式推導嚴謹到讓人找不到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然而,這種極緻的嚴謹性,也使得閱讀過程略顯枯燥,特彆是在涉及到一些復閤材料的微觀結構分析時,仿佛在啃一本厚厚的標準規範。我嘗試尋找一些行業內的“痛點”分析或者案例研究來佐證理論,比如某個知名電子産品在散熱設計上遇到的實際難題,以及這本書介紹的技術如何解決它,但這樣的穿插非常少。它更像是一套精心編排的教科書,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但缺乏將這些知識點“點燃”的火花——也就是那些能讓人拍案叫絕的工程實例。我希望看到更多圖錶和流程圖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組裝序列,但很多地方依然是純文本的描述,這對於理解三維空間上的裝配關係造成瞭一定的閱讀障礙。如果能增加更多高質量、高分辨率的工藝流程圖和失效分析圖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會立刻翻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