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 9787030314857

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 978703031485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福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组装
  • SMT
  • 焊接技术
  • 电子材料
  • PCB
  • 电子制造
  • 工艺流程
  • 质量控制
  • 电子工程
  • 实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314857
商品编码:2962443643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

定价:82.00元

作者:郭福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030314857

字数:

页码: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郭福等编译的《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概述,硅晶片的制造,集成电路的制造,芯片的制造,表面组装技术,电子封装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印制电路板,电子封装材料的分析,印刷与贴片技术,焊接原理与工艺技术,检测及返修技术,电子组装的可制造性设计,电子组装中可靠性设计及分析。作为学生双语教学的教材,特别是阅读材料,使教学既有重点内容的体现,又有深度、广度的扩展。同时,本书也可作为电子组装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郭福等编译的《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选取了国外知名原版教材中与电子封装及组装技术和材料相关的英文章节,并配以中文译文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简介,硅晶片的制造,集成电路组装技术,芯片制造,表面组装技术,电子封装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印制电路板,材料性能表征与测试,焊膏印刷及元器件贴装,钎焊原理与工艺,检验与返修,电子封装的可制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可作为学生双语教学的教材,特别是阅读材料,使教学既有重点内容的体现,又有深度、广度的扩展。同时,也可作为电子组装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 第一章 电子组装技术概述 电子组装是现代电子产品制造的核心环节,它将分散的电子元器件、电路板以及其他组件按照设计要求精确地连接起来,形成功能完整的电子产品。这项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尺寸、功耗乃至制造成本。随着电子产品朝着微型化、高性能化、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电子组装技术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1.1 电子组装的定义与范畴 电子组装,顾名思义,是指将电子元器件(如电阻、电容、集成电路、传感器等)通过各种连接技术(如焊接、压接、导电胶粘合等)固定在印刷电路板(PCB)或其他基板上,并与其他组件(如外壳、显示屏、电源等)集成,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电子产品。其范畴涵盖了从元器件的表面贴装(SMT)、通孔插件(THT)到先进的封装技术、三维堆叠、异质集成,以及最终的产品整体组装和测试。 1.2 电子组装技术的重要性 实现电子产品的功能: 电子组装是电子产品实现其设计功能的基础。没有可靠的组装,再先进的元器件也无法构成一个工作的系统。 决定产品的性能与可靠性: 组装的精度、连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号传输的完整性、功耗的控制以及产品在高低温、湿度、振动等环境下的稳定性。不良的组装可能导致虚焊、短路、信号衰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性能和寿命。 影响产品的尺寸与外观: 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趋势,组装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型化元器件的引入和高密度组装工艺的应用,使得电子产品能够做得更薄、更小、更轻,满足了便携性和美观性的需求。 控制制造成本: 高效、自动化的组装技术可以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优化的组装流程和材料选择也能有效控制材料损耗和返工率,从而降低整体制造成本。 推动技术创新: 电子组装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新的焊接材料、粘合技术、高密度互连(HDI)工艺、先进封装等,反过来又促进了元器件小型化、集成度提升以及新功能芯片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 1.3 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工业的演进紧密相连,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早期阶段(20世纪初-中期): 这一时期主要以导线连接、焊接等手工组装为主,元器件体积较大,产品功能相对简单,如收音机、电视机等。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时代(20世纪中后期): 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IC)的发明,电子元器件体积急剧缩小,组装技术开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波峰焊、回流焊等焊接技术得到推广,通孔插件(THT)是主要的连接方式。 表面贴装技术(SMT)革命(20世纪80年代至今): SMT的出现是电子组装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它使得元器件无需穿过PCB,直接贴装在PCB表面,极大地提高了组装密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提升了产品性能。自动化贴片机(Pick-and-Place Machine)的普及,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高密度互连(HDI)与微型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电子产品对集成度的要求不断提高,HDI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实现更细的线宽、线距、更小的过孔等,使得PCB的布线密度大幅提升,为更小型、更复杂的功能集成提供了基础。微型化元器件(如0402、0201甚至更小封装)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组装技术的精细化。 先进封装与三维集成(21世纪初至今): 为了突破平面PCB的限制,实现更高的集成度和性能,先进封装技术,如BGA(球栅阵列)、CSP(芯片尺寸封装)、FC(倒装芯片)、WLP(晶圆级封装)等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近年来,三维集成(3D IC)技术,如堆叠DRAM、多芯片模组(MCM)、片上系统(SoC)等,通过垂直方向的集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性能和功能密度。异质集成(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旨在将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芯片集成在一起,以达到单一工艺难以实现的最优性能。 智能化与自动化(当前及未来): 工业4.0的浪潮推动了电子组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机器人、机器视觉、人工智能(AI)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组装线上的检测、搬运、焊接等环节,以提高效率、降低错误率、实现柔性生产。 1.4 电子组装技术的核心内容 电子组装技术涵盖了广泛的学科和工艺,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元器件选择与处理: 选择符合设计要求、可靠性高的电子元器件,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烘烤、去湿等。 基板(PCB)技术: PCB是电子元器件的载体,其设计、制造工艺(如多层板、HDI板、柔性板等)直接影响组装的可靠性和性能。 焊接技术: 焊接是目前最主要的连接方式,包括回流焊、波峰焊、手工焊、激光焊、超声波焊等。掌握不同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表面贴装技术(SMT): 包括贴片机的使用、锡膏印刷、回流焊等全套自动化流程。 通孔插件(THT)技术: 适用于较大元器件或需要更高机械强度的连接。 先进封装技术: 如BGA、CSP、FC、WLP等,这些技术要求更高的精度和特定的设备。 粘合与封装技术: 除了焊接,导电胶、结构胶、灌封胶等粘合剂在某些场合也有重要应用。封装技术则用于保护元器件免受环境影响,并提供电气连接。 清洗技术: 焊接后去除助焊剂残留,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检测与测试技术: 包括目检、X-ray检测、ICT(在线测试)、功能测试等,用于确保组装质量。 返修技术: 对不良组装品进行修复,降低报废率。 材料科学: 了解焊料、助焊剂、粘合剂、PCB基板材料、封装材料等性能,是优化组装工艺的基础。 设备与自动化: 掌握各类组装设备的原理、操作和维护,以及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策略。 1.5 电子组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微型化与高密度化: 元器件封装继续向更小的尺寸发展,组装密度不断提升,以满足日益缩小的产品需求。 先进封装与异质集成: 推动多芯片集成、三维堆叠,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 柔性电子与可穿戴设备: 针对柔性基板的组装技术,如柔性PCB的焊接、粘合等,以及生物兼容性材料的应用。 智能化与工业4.0: 引入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组装过程的预测性维护、自适应优化和全流程追溯。 绿色环保工艺: 研发和推广无铅焊料、环保型清洗剂、低能耗工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高速信号组装: 针对高频、高速信号传输的需求,优化PCB设计和组装工艺,减少信号损耗和串扰。 第二章 电子组装中的关键材料 在电子组装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性能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性能以及制造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组装材料种类繁多,覆盖了从元器件本身到连接、固定、保护等各个环节。 2.1 焊料与焊剂 焊料是电子组装中最主要的连接材料,通过熔化、润湿、扩散和凝固形成永久性连接。 焊料的种类: 有铅焊料: 传统上使用锡铅合金,其中最常用的是Sn63Pb37(63%锡,37%铅)共晶焊料。它熔点低(183°C),流动性好,成本低,易于焊接,但因铅的毒性,目前在大多数消费电子领域已被淘汰。 无铅焊料: 为响应环保法规(如RoHS指令),无铅焊料已成为主流。最常见的无铅焊料是Sn-Ag-Cu(SAC)合金,如SAC305(96.5%锡,3%银,0.5%铜)。SAC合金的熔点比SnPb焊料略高(约217-221°C),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和高温性能,但可能存在回流焊窗口窄、焊点脆性增加等问题。此外,还有Sn-Zn、Sn-Bi、Sn-In等其他合金体系。 其他焊料: 针对特殊应用,还有低熔点焊料(如铟基合金)和高熔点焊料(如金基合金)。 焊料的性能要求: 熔点: 影响焊接温度和可操作性。 流动性(润湿性): 焊料能否在焊盘上良好铺展,形成饱满的焊点。 机械强度: 焊点在振动、冲击下不易断裂。 导电导热性: 保证信号传输和散热。 抗氧化性: 焊接过程中不易氧化,保证焊接质量。 可靠性: 在各种环境下(温度、湿度、化学腐蚀)保持性能稳定。 焊剂的作用: 焊剂是焊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化学品,其主要作用是: 清除氧化物: 在焊接前和焊接过程中,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使焊料能够充分润湿金属表面。 阻止氧化: 在高温焊接过程中,形成保护层,防止金属表面再次氧化。 改善热传导: 帮助热量均匀传递到焊接区域。 助焊剂的种类: 松香基焊剂(Rosin-based Flux): 是最常用的焊剂类型,主要成分是天然松香。根据活性程度可分为R(不活泼)、RMA(弱活泼)、RA(活泼)等。 免清洗焊剂(No-Clean Flux): 焊接后残留物绝缘性好,无需清洗,但可能对高频信号有一定影响。 水溶性焊剂(Water-soluble Flux): 活性强,易于去除氧化物,但焊接后必须用水清洗干净,否则残留物会腐蚀电路。 金属有机酸(Organic Acid, OA)焊剂: 活性较强,适用于焊接难焊的金属。 焊剂的成分: 通常包含活性剂(清除氧化物)、溶剂(稀释活性剂,控制粘度)、增稠剂(控制粘度,防止沉降)、表面活性剂(帮助铺展)等。 2.2 印刷电路板(PCB)材料 PCB是电子组装的基础,其材料性能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覆铜板(Copper Clad Laminate, CCL): 是PCB的主要基材,由绝缘基材和铜箔层压而成。 基材种类: 纸基材料(如FR-1, FR-2): 成本低,但耐热性、机械强度、电性能较差,适用于低端产品。 复合材料(如CEM-1, CEM-3): 介于纸基和玻璃纤维基之间,成本适中,性能有所提升。 玻璃纤维布基材料(如FR-4): 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PCB基材,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热性、尺寸稳定性和电性能。 高频材料: 用于高频电路,如PTFE(聚四氟乙烯)、陶瓷等,具有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 陶瓷基板: 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耐高温性、耐化学腐蚀性,常用于功率器件和LED照明。 基材的性能要求: 介电常数(Dk)和介电损耗(Df): 影响信号传输速度和信号完整性,Dk越低,信号速度越快;Df越低,信号损耗越小。 耐热性(Tg, Td):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分解温度(Td)决定了PCB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加工温度上限。 吸湿性: 吸湿会影响PCB的介电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机械强度: 保证PCB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强度。 尺寸稳定性: 避免因温度、湿度变化导致PCB变形。 阻焊油墨(Solder Mask Ink): 覆盖在PCB表面,除焊盘和过孔外,用于保护线路,防止短路,并标示元器件位置。 类型: 光固化阻焊油墨(UV-curable)、热固化阻焊油墨。 性能要求: 良好的绝缘性、耐溶剂性、耐磨性、附着力。 字符油墨(Legend Ink): 用于印刷元器件标识、型号、极性等信息,方便组装和维修。 表面处理(Surface Finish): 焊盘上用于保证焊接性和长期储存的保护层。 OSP(有机保焊剂): 经济环保,易于焊接,但储存期有限,对储存环境要求较高。 HASL(热空气焊料整平): 成本低,耐储存性好,但表面不平整,不适合精细间距的SMT。 ENIG(沉金): 表面平整,可焊性好,适用于高密度互连和引线键合,但成本较高,且存在“黑垫”问题。 沉银(Immersion Silver): 表面平整,性能优于OSP,但易氧化。 沉锡(Immersion Tin): 表面平整,经济性好,但储存期有限,且易受腐蚀。 2.3 粘合剂与密封剂 在某些组装场景下,粘合剂和密封剂替代或辅助焊接,实现固定、绝缘、防护等功能。 粘合剂(Adhesives): 导电胶(Conductive Adhesives): 包含导电填料(如银、铜、碳),用于导电连接,常用于COB(Chip on Board)和倒装芯片封装,以及EMI屏蔽。 结构胶(Structural Adhesives): 提供高强度机械连接,如环氧树脂胶、氰基丙烯酸酯胶(瞬间胶)、聚氨酯胶等。 底部填充胶(Underfill): 用于填充倒装芯片封装底部空隙,增强焊点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提高可靠性。 热熔胶: 用于临时固定或低强度粘接。 密封剂(Sealants): 灌封胶(Potting Compounds): 用于保护电子组件免受潮湿、灰尘、化学品、振动和冲击的影响,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硅酮等。 三防漆(Conformal Coating): 薄层涂覆在PCB表面,提供防潮、防尘、防腐蚀的保护,如丙烯酸、聚氨酯、硅酮、环氧树脂等。 性能要求: 粘接强度、导电性(若需要)、绝缘性、耐温性、耐化学性、固化速度、收缩率、可靠性。 2.4 清洗剂 焊接后,助焊剂残留物可能导致腐蚀、漏电、可靠性降低等问题,因此需要清洗。 清洗剂的分类: 溶剂型清洗剂: 如IPA(异丙醇)、Pine Sol等,效率高,但可能存在环境和健康问题。 水基清洗剂: 环保,易于处理,但清洗难度可能增加,对设备要求更高。 半水基清洗剂: 结合了溶剂型和水基清洗剂的优点。 性能要求: 清洗能力强(能有效去除焊剂残留)、对电子元器件和PCB无害、干燥速度快、低毒性、环保。 2.5 其他辅助材料 散热材料: 如导热硅脂、导热垫片、石墨烯片等,用于将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导出,防止过热。 屏蔽材料: 如导电布、导电涂层、金属外壳等,用于抑制电磁干扰(EMI)。 防静电材料: 如防静电袋、包装盒、工作台垫等,用于保护敏感电子元器件免受静电放电(ESD)损坏。 连接器材料: 金属触点(如铜合金、磷青铜)、绝缘体(如LCP、PBT)等,确保信号和电源的可靠传输。 第三章 先进的电子组装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和性能需求的飞速增长,传统的组装技术已难以满足要求。先进的电子组装技术应运而生,旨在实现更高的密度、更好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强的可靠性。 3.1 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深化与演进 SMT是当前电子组装的主流技术,其不断深化和演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微细间距(Fine Pitch)SMT: 随着元器件封装尺寸的不断缩小,如QFN(四边扁平无引脚封装)、DFN(扁平无引脚封装)、BGA、CSP等,焊盘间距越来越小。这要求高精度的锡膏印刷、高精度的贴片设备以及优化的回流焊工艺。 锡膏印刷: 需要使用更精密的模板(如激光切割的薄壁模板)和先进的印刷机,以保证锡膏的精确印刷和良好的印刷性能(如形状、体积一致性)。 贴装精度: 贴片机需要更高的对准精度和更小的拾取/放置力,以应对微小元器件的精确对位。 回流焊: 需要更精确的温度控制,狭窄的回流焊窗口,以及优化的炉温曲线,以保证焊点的良好形成。 异形元器件的组装: 除了标准的IC和无源器件,越来越多的异形元器件(如连接器、大尺寸电感、电源模块、传感器等)也需要通过SMT工艺进行组装。这需要组装设备具备相应的柔性,能够处理不同尺寸、形状和高度的元器件。 在线监测与反馈控制: SMT生产线越来越注重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通过机器视觉、传感器等技术,对印刷、贴装、焊接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一次通过率。 3.2 高密度互连(HDI)技术 HDI技术是实现PCB高密度布线和组装的关键。 HDI PCB的特点: 更细的线宽/线距: 能够在一层PCB上容纳更多的线路,从而减少PCB层数。 更小的过孔/盲孔/埋孔: 传统的通孔(Drilled Through Holes)占据了大量PCB空间,HDI技术采用微孔(Microvias)、盲孔(Blind Vias)和埋孔(Buried Vias),将过孔埋藏在PCB内部,极大地提高了布线密度。 微过孔(Microvias): 孔径通常小于150微米,可以通过激光钻孔或光化学法制造。 堆叠微过孔(Stacked Microvias): 在同一位置垂直堆叠多个微过孔,进一步提高布线效率。 阵列化过孔(Via-in-Pad): 将过孔直接置于焊盘上,节约了PCB空间,但对焊接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HDI技术在组装中的应用: HDI PCB为SMT组装提供了更多的布线空间,使得更小的元器件、更密集的集成电路能够被放置在PCB上,从而实现产品的微型化和功能集成。 3.3 先进封装技术(Advanced Packaging) 先进封装技术是实现高性能、高集成度电子产品的重要途径,它将芯片的封装过程提升到新的高度。 BGA(球栅阵列)封装: 芯片下方布满焊球,通过焊球与PCB进行连接。BGA封装具有引脚数量多、寄生参数小、散热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CPU、GPU、内存等高性能芯片。 FC-BGA(倒装芯片BGA): 芯片通过倒装焊球直接连接到基板上,大大缩短了信号路径,提高了性能。 WLP(晶圆级封装): 在整个晶圆上完成封装过程,无需独立的封装基板,芯片尺寸几乎与裸片相同,适用于微型化产品。 CSP(芯片尺寸封装): 芯片尺寸与封装尺寸接近,是一种小型化封装技术。 倒装芯片(Flip Chip)技术: 芯片正面朝下,通过焊球或焊柱与基板直接连接。相比于引线键合,倒装芯片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寄生参数小: 信号路径短,有利于高频信号传输。 引脚数量多: 能够满足高性能芯片的I/O需求。 散热性能好: 芯片背面直接与基板接触,有利于散热。 适用于高密度互连: 能够实现更高密度的连接。 三维集成(3D IC)与多芯片模组(MCM): MCM: 将多个独立的芯片集成在一个基板上,通过短的互连线连接。 3D IC: 通过垂直堆叠的方式将多个芯片集成在一起,如堆叠DRAM(PoP, Package on Package)、TSV(硅通孔)技术等。3D IC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集成密度和性能,降低了功耗,是未来高性能计算、存储和AI芯片的发展方向。 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an-out Wafer Level Packaging, FOWLP): 在晶圆上通过重布线层(RDL)将芯片引脚扇出,然后进行模塑、切割,实现比WLP更高的I/O密度和更好的散热性能。 3.4 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 混合键合是一种无需焊料的直接键合技术,通过介质层之间的直接键合,实现微小的互连间距和极高的连接密度。 技术原理: 将两个芯片(或芯片与晶圆)的介质表面(如氧化硅)进行超净处理,然后通过范德华力或静电力直接键合,随后进行高温退火,形成电学连接。 优势: 极小的间距: 互连间距可达微米级别,远小于传统焊球间距。 高密度互连: 极大地提高了集成度。 低功耗: 互连电阻低,有利于降低功耗。 高可靠性: 无焊料,避免了焊料相关的可靠性问题。 应用: 主要应用于DRAM、NAND Flash等存储芯片的堆叠,以及先进的3D IC和图像传感器。 3.5 激光焊接技术 激光焊接以其高精度、高效率、非接触式等特点,在电子组装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原理: 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束照射到焊接区域,使材料局部熔化并结合。 优势: 高精度: 能够焊接微小元器件和细密线路。 非接触式: 避免了机械应力,减少了对元器件的损害。 高效率: 焊接速度快,易于实现自动化。 热影响区小: 减少了对周围元器件的热影响。 可焊接多种材料: 适用于金属、塑料等材料的焊接。 应用: 微电子封装: 如IC封装、MEMS封装的密封焊接。 异形元器件的焊接: 如连接器、屏蔽罩的焊接。 柔性PCB的焊接: 避免对柔性材料造成损伤。 微流控芯片的封装。 3.6 底部填充(Underfill)技术 底部填充主要应用于倒装芯片(Flip Chip)封装,用于增强芯片与基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原理: 在芯片倒装贴装完成后,通过毛细作用将底部填充胶注入芯片与基板之间的空隙,然后进行固化。 作用: 分散应力: 能够分散因热膨胀系数差异(CTE mismatch)产生的应力,保护焊点免受破坏。 提高抗冲击和抗振动能力: 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防止潮湿和腐蚀: 填充胶层形成一个保护屏障。 底部填充材料: 主要为环氧树脂体系,要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较低的收缩率、与芯片和基板良好的附着力,以及合适的CTE。 3.7 局部电镀与化学处理 为了实现更高密度的连接和更好的表面性能,局部电镀和化学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局部电镀: 仅在需要连接的区域进行电镀,如选择性电镀镍/金(ENIG)、选择性电镀铜等,以节省材料成本,并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化学处理: 如化学沉金(Immersion Gold)、化学沉银(Immersion Silver)、化学沉锡(Immersion Tin)等,它们能够形成平整、可焊性好的表面,并具备一定的防护功能。 第四章 电子组装中的质量控制与可靠性保障 电子组装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最终性能、使用寿命和用户满意度。因此,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可靠性保障措施至关重要。 4.1 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电子组装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贯穿于从元器件采购、PCB制造、生产过程到成品测试的每一个环节。 元器件的来料检验(Incoming Inspection): 外观检查: 检查元器件封装是否完好,是否有标记清晰、无损坏。 性能测试: 对关键元器件进行抽样测试,验证其电气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可靠性筛选: 对某些重要的元器件进行高温老化、高低温循环等筛选,剔除早期失效的元器件。 批次管理: 严格的批次管理,确保材料的可追溯性。 PCB制造过程的控制: 设计规则检查(DRC): 确保PCB设计符合制造能力,避免无法实现的工艺。 AOI(自动光学检测): 在PCB制造过程中,用于检测线路、焊盘、过孔等是否存在开路、短路、断线、脏污等缺陷。 电性能测试: 对PCB进行开短路测试,保证电气连接的正确性。 SMT生产过程控制: 锡膏印刷控制: 印刷量、印刷位置、印刷清晰度等都需要精确控制。通过锡膏检测仪(SPI)对印刷的锡膏进行检测。 贴装精度控制: 贴片机应定期校准,确保元器件的精确对位。 回流焊炉温曲线控制: 焊炉的温度曲线直接影响焊点的质量。应根据元器件和PCB的特点,设定并监控优化的温度曲线。 波峰焊工艺控制: 焊接温度、焊接时间、锡波高度等参数需严格控制。 点胶控制: 底部填充、灌封等工艺中,点胶的精度和量是关键。 在线视觉检测(AOI): 在SMT生产线上,AOI设备用于检测焊接后的焊点质量,如虚焊、漏焊、连锡、锡球、异形焊点等。 通孔插件(THT)过程控制: 元器件插件方向和位置: 确保插件的正确性。 焊接质量: 检查焊点饱满度、光泽度、无虚焊、无冷焊。 后段组装与测试: 整体外观检查: 检查产品外壳、连接器、标识等是否完好。 ICT(在线测试): 在组装完成后,对PCB上的电路进行通断、参数等电气性能测试。 功能测试(FCT): 模拟产品实际工作环境,对产品整体功能进行全面测试。 老化测试(Burn-in Test): 将产品置于高温、高湿或循环条件下运行一段时间,以加速潜在的早期失效,提高出厂合格率。 4.2 可靠性保障措施 可靠性是电子产品生命力的保证,电子组装的可靠性体现在元器件的长期稳定工作能力。 材料选择的可靠性: 选用高可靠性元器件: 选择知名品牌、有良好口碑的元器件供应商。 选用高性能PCB基板: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选择耐热、耐湿、尺寸稳定性好的PCB材料。 选用可靠的焊料和焊剂: 确保焊料合金成分稳定,焊剂活性适中,无腐蚀性。 选用可靠的粘合剂和密封剂: 确保其在长期使用中的粘接性能和防护能力。 工艺参数的优化与控制: 焊接工艺优化: 建立科学的焊炉温度曲线、焊接时间、焊接温度等工艺参数,并严格执行。 底部填充工艺优化: 确保底部填充胶的均匀填充和充分固化,有效分散应力。 清洗工艺: 严格按照规范清洗,去除有害的助焊剂残留。 ESD防护: 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严格的静电防护措施,避免敏感元器件受到静电损伤。 环境适应性测试: 高低温测试: 评估产品在极端温度下的工作能力。 湿热测试: 评估产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可靠性,检测腐蚀、漏电等问题。 振动和冲击测试: 模拟产品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机械应力,评估其结构和连接的可靠性。 盐雾试验: 评估产品在腐蚀性环境下的耐受能力。 可靠性设计: CTE匹配: 在设计中考虑芯片、基板、封装材料的CTE差异,并通过底部填充等技术进行补偿。 热应力分析: 通过仿真技术预测产品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热应力分布,并进行优化。 抗振动设计: 优化结构设计,增强元器件的固定,提高抗振动能力。 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 FA): 当产品发生失效时,通过系统的失效分析手段,找出失效的根本原因,并反馈到设计和制造环节进行改进,以避免同类失效的再次发生。失效分析手段包括X-ray检测、SEM(扫描电子显微镜)、EDS(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4.3 国际标准与认证 遵循国际通行的电子组装标准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依据。 IPC(国际电子工业连接协会)标准: IPC-A-610: 可接受的电子组件装配标准,提供了SMT和THT组装的通用可接受性标准。 IPC-7711/7721: 电子组件的返工、修复和清洁标准。 IPC-J-STD-001: 焊接的电子组件和部件的要求。 IPC-2221: 通用印刷电路板设计标准。 ISO/TS 16949(汽车行业): 如果产品应用于汽车行业,需要符合更为严格的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RoHS(有害物质限制指令)和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 确保产品使用的材料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特别是对铅、汞、镉等有害物质的限制。 通过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可以有效地提升电子组装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高性能、长寿命的电子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我个人感觉是偏学术化和严谨的,用词非常规范,几乎找不到任何口语化的表达或者生动的比喻。这在传达精确的科学概念时是优势,比如对特定化学反应机制的描述,逻辑链条非常清晰,公式推导严谨到让人找不到任何可以质疑的地方。然而,这种极致的严谨性,也使得阅读过程略显枯燥,特别是在涉及到一些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时,仿佛在啃一本厚厚的标准规范。我尝试寻找一些行业内的“痛点”分析或者案例研究来佐证理论,比如某个知名电子产品在散热设计上遇到的实际难题,以及这本书介绍的技术如何解决它,但这样的穿插非常少。它更像是一套精心编排的教科书,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但缺乏将这些知识点“点燃”的火花——也就是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工程实例。我希望看到更多图表和流程图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组装序列,但很多地方依然是纯文本的描述,这对于理解三维空间上的装配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如果能增加更多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工艺流程图和失效分析图片,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立刻翻倍。

评分

从内容组织上来看,该书对“材料”的覆盖面确实很广,从传统的金属焊料到新兴的导电聚合物都有涉猎,体现了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全面知识体系的努力。但是,这种广度也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深度分散。例如,在介绍PCB基板材料时,它简要提到了FR-4、聚酰亚胺(PI)以及新兴的陶瓷基板,但每一种材料的介绍都停留在宏观的性能参数对比,如介电常数和耐热性。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在高速信号传输应用中,不同材料的信号完整性(SI)损耗差异的量化模型,或者针对特定高频环境,如何根据成本和可靠性进行最优选型决策的量化方法论,这些关键的工程判断依据在书中并未得到充分展开。这就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材料速查手册”,而不是一本“材料工程选型指南”。读者读完后,可能知道有哪些材料可选,但依然需要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文献来确定“为什么选这个,不选那个”背后的深入机理和商业考量。个人感觉,如果能将其中一到两类核心材料(比如引线键合材料或新型粘合剂)深入挖掘到材料科学的微观层面,并结合实际的失效案例进行剖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会更加突出,而不是现在这种“面面俱到”的平衡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是比较传统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标注非常规范,看得出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但说实话,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这本书的数字化版本(如果存在的话)的体验可能会比较差,因为其中包含的大量表格和流程图如果不能很好地适配不同尺寸的屏幕,阅读体验会大打折扣。我比较在意的是图表的质量。虽然文字内容是扎实的,但一些插图,特别是那些展示电子元件内部结构的剖视图,清晰度一般,细节层次感不够鲜明。在涉及微米级别的组装精度时,模糊的插图是致命的。我特别想知道关于无铅焊料在回流焊过程中形成的金属间化合物(IMC)的显微结构照片,因为这是影响长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更高清的SEM或TEM图片来直观展示这些微观形貌,对于理解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将是巨大的帮助。现有的图示更像是示意性的,而非分析性的,这使得读者很难通过视觉信息来建立对实际工艺的直观感受。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电子组装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全面的知识框架,尤其适合作为大学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的教材,用于建立对电子制造生态系统的整体认知。它成功地将“组装工艺”这一实践性极强的领域,提升到了理论和材料科学的高度进行探讨。然而,对于那些已经身处一线、每天都在处理良率波动和工艺窗口优化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那种“即插即用”式的解决方案或前沿技术的深度解析相对较少。我阅读时一直在寻找书中是否有关于“工业4.0”背景下,柔性电子制造(Flexible Electronics Assembly)的最新进展和挑战的讨论,比如异形元件的精密贴装技术或者新型柔性基板的可靠性评估方法,但这类与未来趋势紧密相关的章节着墨不多。它更像是一本奠基石,告诉我们“电子组装是如何从材料基础发展而来的”,而不是“明天电子组装会走向何方”。它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参考书,但若想从中找到解决明天生产线上突发难题的快速答案,或许还需要结合更多专注于特定工艺环节的专业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拿在手里挺舒服的。我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电子组装技术与材料”,听起来就充满了实操性和前沿性。不过,当我翻开目录准备深入了解内容时,却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并没有完全落在我期待的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焊接、如何选择特定的导电胶”的实战指南上。它更多地像是对整个电子制造领域的一个宏观梳理和基础理论的铺陈。比如,第一章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半导体物理的演变史,这对于一个已经有一定电子基础、更关注工艺流程优化的工程师来说,信息密度略显稀释。我原以为会看到关于最新的SMT贴片技术参数对比,或者某种新型封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结果看到的更多是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框架。这有点像你走进一家高级餐厅,点了一份招牌菜,结果端上来的是对食材产地的详细地理介绍,而非精湛的烹饪技法展示。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有经验的从业者而言,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筛选和提炼真正有价值的实操信息,它更像是一本“导论”而非“应用手册”。整体而言,作为入门参考书,它很有体系;但作为进阶工具书,深度上还有提升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