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证券市场短期动力机制:基于计算实验金融学的研究 | 作者 | 刘兴华 |
| 定价 | 39.00元 | 出版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14169744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196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专著属于基础研究,研究的问题涉及证券市场底层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如智能体预期多样性和归纳推理的影响、市场微观结构对尖峰肥尾影响的机理、价格和交易量联动的微观机理等等,都属于基础研究。但是本专著的某些研究和实践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比如对泡沫的研究,提出了信念分歧的假设,一致性地解释了泡沫缓慢生成和快速破灭的内生因素,读者可以拿来比对一下目前中国股市泡沫破灭的过程(写序言的今天,上证综合指数下跌-5.77%。当然现实中泡沫的破灭还有外生因素,如中国股市的场外配资问题对泡沫的影响不可忽视,但这不是本专著的研究范畴);本专著对短期预测的逻辑也提出了明确的观点,这也能启发投资者自发地应用到投资分析中。 |
| 作者简介 | |
| 刘兴华,男,1969年2月生,现任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6~2008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2006年7月~12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1~1996年在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自动化部任工程师; 1999~2001年在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任高级工程师; 2004调入山东经济学院,2008年晋升正教授,山东经济学院关键岗位学科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山东经济学院学科建设先进个人。 |
| 目录 | |
| 第1章 绪论 1.1 主流金融学理论研究对短期分析的局限 1.2 复杂适应系统对证券市场短期动力机制的启发 1.3 跨学科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关注短期价格和交易量的行为 1.4 目前基于智能体的计算金融学对证券市场建模的局限 1.5 少数派博弈模型的重要启示 1.6 价格和交易量联动的微观机理 1.7 总结 第2章 证券市场动力机制分析 2.1 现代金融学的动力学机制 2.2 行为金融学的动力机制及局限 2.3 分形市场假说的动力机制及局限 2.4 复杂适应系统下的资本市场动力学机制 2.5 总结 第3章 短期动力机制的建模原则 3.1 基于智能体的底层建模 3.2 短期动力机制的建模思想 3.3 基于短期内部动力机制的建模原则 3.4 计算金融学模型中行为假设和结构假设 3.5 总结 第4章 经典智能体模型介绍 4.1 基于智能体的人工市场模型概要 4.2 圣塔菲人工市场模型 4.3 少数派博弈模型 4.4 总结 第5章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模型 5.1 引言 5.2 标准少数派博弈模型的价格波动特征 5.3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 5.4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模型下的市场收益率分布 5.5 加速进化的数值解释 5.6 总结 第6章 条件可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传统检验范式的困境及其出路 6.3 数位序列的条件可预测性 6.4 重新标度的数位序列的条件可预测性 6.5 条件可预测性的度量 6.6 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变迁趋势 6.7 总结 第7章 趋势交易的影响 7.1 引言 7.2 少数派博弈中趋势交易策略 7.3 趋势交易者的形成一一强适应博弈模型 7.4 趋势交易者的影响 7.5 实证检验 7.6 总结 第8章 行为和微结构的影响 8.1 引言 8.2 微结构对波动的影响 8.3 行为对波动的影响 8.4 总结 第9章 双相行为的研究 9.1 引言 9.2 仿真分析 9.3 总结 第10章 证券价格和交易量联动的微观机理研究 10.1 引言 10.2 交易量产生的机理分析及假设 10.3 模型 10.4 仿真实验及描述性统计特征 10.5 量价联动微观机理的检验和分析 10.6 总结 第11章 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内生机理研究 11.1 引言 11.2 信念分歧与泡沫破灭 11.3 基于分歧信念的泡沫模型 11.4 仿真实验参数及仿真结果 11.5 总结 第12章 预测及信念序变量研究 12.1 引言 12.2 序变量及预测的逻辑 12.3 基于信念序变量的神经元网络预测分析 12.4 总结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第1章 绪论 1.1 主流金融学理论研究对短期分析的局限 1.2 复杂适应系统对证券市场短期动力机制的启发 1.3 跨学科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关注短期价格和交易量的行为 1.4 目前基于智能体的计算金融学对证券市场建模的局限 1.5 少数派博弈模型的重要启示 1.6 价格和交易量联动的微观机理 1.7 总结 第2章 证券市场动力机制分析 2.1 现代金融学的动力学机制 2.2 行为金融学的动力机制及局限 2.3 分形市场假说的动力机制及局限 2.4 复杂适应系统下的资本市场动力学机制 2.5 总结 第3章 短期动力机制的建模原则 3.1 基于智能体的底层建模 3.2 短期动力机制的建模思想 3.3 基于短期内部动力机制的建模原则 3.4 计算金融学模型中行为假设和结构假设 3.5 总结 第4章 经典智能体模型介绍 4.1 基于智能体的人工市场模型概要 4.2 圣塔菲人工市场模型 4.3 少数派博弈模型 4.4 总结 第5章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模型 5.1 引言 5.2 标准少数派博弈模型的价格波动特征 5.3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 5.4 快速适应的少数派博弈模型下的市场收益率分布 5.5 加速进化的数值解释 5.6 总结 第6章 条件可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传统检验范式的困境及其出路 6.3 数位序列的条件可预测性 6.4 重新标度的数位序列的条件可预测性 6.5 条件可预测性的度量 6.6 中国股市有效性的变迁趋势 6.7 总结 第7章 趋势交易的影响 7.1 引言 7.2 少数派博弈中趋势交易策略 7.3 趋势交易者的形成一一强适应博弈模型 7.4 趋势交易者的影响 7.5 实证检验 7.6 总结 第8章 行为和微结构的影响 8.1 引言 8.2 微结构对波动的影响 8.3 行为对波动的影响 8.4 总结 第9章 双相行为的研究 9.1 引言 9.2 仿真分析 9.3 总结 第10章 证券价格和交易量联动的微观机理研究 10.1 引言 10.2 交易量产生的机理分析及假设 10.3 模型 10.4 仿真实验及描述性统计特征 10.5 量价联动微观机理的检验和分析 10.6 总结 第11章 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内生机理研究 11.1 引言 11.2 信念分歧与泡沫破灭 11.3 基于分歧信念的泡沫模型 11.4 仿真实验参数及仿真结果 11.5 总结 第12章 预测及信念序变量研究 12.1 引言 12.2 序变量及预测的逻辑 12.3 基于信念序变量的神经元网络预测分析 12.4 总结 参考文献 |
看到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经济科学出版社,而且作者的名字也颇具学术分量,这让我对它的内容严谨性和专业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一直在想,计算实验金融学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在国内的研究土壤和学术生态中,能够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这本书是否能够代表国内在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水平?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在进行计算实验时,是否考虑到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比如,国内市场的投资者结构、监管政策的变化,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这些因素是否被纳入到计算模型的考量中?如果这本书能够基于对中国市场的深入理解,利用计算实验的方法,揭示出一些与国际市场不同的短期动力机制,那将是极具本土价值的研究成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带有一种现代感和设计感。封面上“证券市场短期动力机制”这几个字,配上简洁而富有冲击力的背景,让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核心。我之前对计算实验金融学这个领域了解不多,总觉得它离现实市场有些距离,更像是实验室里的模型。但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短期动力机制”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市场的短期波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可以被量化的、甚至是可预测的规律。这本书是不是就是试图揭示这些隐藏的动力呢?尤其是“计算实验”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那些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系统,从而深入理解其运行规律的研究方法。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跳出传统理论的框架,用一种更具象、更直观的方式,来剖析证券市场的“内在逻辑”。
评分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短期波动深感困惑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能够解释市场“为什么”这样变化的理论和工具。这本书的标题“证券市场短期动力机制”和“计算实验金融学”的结合,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复杂的计算模型转化为直观的市场洞察的。比如,它是否会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不同交易策略在市场中的博弈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短期价格波动轨迹?我更关注的是,这些计算实验的结论,能否在现实市场的观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或者至少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市场出现的某些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如果这本书的计算实验结果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些在短期交易中规避风险、把握机会的思路,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拿到这本书,翻开目录,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细分的研究方向。比如,关于高频交易数据分析、Agent-based modeling在市场模拟中的应用,以及神经网络在预测短期价格变动方面的尝试。这些标题都非常具体,而且一看就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推演,而是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我个人对 Agent-based modeling 尤其感兴趣,因为我认为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是由无数个具有不同交易策略和行为模式的参与者构成的,这种“群体行为”的产生和演化,用个体的互动来模拟,似乎是更贴近市场本质的方式。这本书是否能够通过计算实验,清晰地展示不同交易者行为组合对市场短期波动产生的具体影响?比如,当某些类型的交易者占据主导地位时,市场会呈现出怎样的动力学特征?这对于理解“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制定应对策略,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读到关于“计算实验”这一部分,我感到非常兴奋。一直以来,金融市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回溯分析,但这往往难以完全捕捉到市场动态的复杂性和非线性。而计算实验,顾名思义,是通过构建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这就像是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下,反复测试和观察市场的反应。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在计算实验的设计上,是如何兼顾模型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它是否能够模拟出一些现实市场中存在的“泡沫”或“崩盘”的场景,并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模型中参数的设置,来观察不同程度的市场情绪或信息传播速度对短期价格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严谨的计算实验,为我们揭示出在特定条件下,市场短期动力机制会如何演变,那将是对我们理解市场风险、制定交易策略都非常有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