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證券市場短期動力機製:基於計算實驗金融學的研究 | 作者 | 劉興華 |
| 定價 | 39.00元 | 齣版社 | 經濟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14169744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196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專著屬於基礎研究,研究的問題涉及證券市場底層的微觀動力學機製,如智能體預期多樣性和歸納推理的影響、市場微觀結構對尖峰肥尾影響的機理、價格和交易量聯動的微觀機理等等,都屬於基礎研究。但是本專著的某些研究和實踐的聯係還是很密切的,比如對泡沫的研究,提齣瞭信念分歧的假設,一緻性地解釋瞭泡沫緩慢生成和快速破滅的內生因素,讀者可以拿來比對一下目前中國股市泡沫破滅的過程(寫序言的今天,上證綜閤指數下跌-5.77%。當然現實中泡沫的破滅還有外生因素,如中國股市的場外配資問題對泡沫的影響不可忽視,但這不是本專著的研究範疇);本專著對短期預測的邏輯也提齣瞭明確的觀點,這也能啓發投資者自發地應用到投資分析中。 |
| 作者簡介 | |
| 劉興華,男,1969年2月生,現任山東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生導師。1991年畢業於東南大學自動控製係,獲學士學位; 1999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獲碩士學位; 2004年畢業於東華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 2006~2008年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期間2006年7月~12月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訪問學者。 1991~1996年在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自動化部任工程師; 1999~2001年在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技術中心任高級工程師; 2004調入山東經濟學院,2008年晉升正教授,山東經濟學院關鍵崗位學科帶頭人,2009年被評為山東經濟學院學科建設先進個人。 |
| 目錄 | |
| 第1章 緒論 1.1 主流金融學理論研究對短期分析的局限 1.2 復雜適應係統對證券市場短期動力機製的啓發 1.3 跨學科的實證研究越來越關注短期價格和交易量的行為 1.4 目前基於智能體的計算金融學對證券市場建模的局限 1.5 少數派博弈模型的重要啓示 1.6 價格和交易量聯動的微觀機理 1.7 總結 第2章 證券市場動力機製分析 2.1 現代金融學的動力學機製 2.2 行為金融學的動力機製及局限 2.3 分形市場假說的動力機製及局限 2.4 復雜適應係統下的資本市場動力學機製 2.5 總結 第3章 短期動力機製的建模原則 3.1 基於智能體的底層建模 3.2 短期動力機製的建模思想 3.3 基於短期內部動力機製的建模原則 3.4 計算金融學模型中行為假設和結構假設 3.5 總結 第4章 經典智能體模型介紹 4.1 基於智能體的人工市場模型概要 4.2 聖塔菲人工市場模型 4.3 少數派博弈模型 4.4 總結 第5章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模型 5.1 引言 5.2 標準少數派博弈模型的價格波動特徵 5.3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 5.4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模型下的市場收益率分布 5.5 加速進化的數值解釋 5.6 總結 第6章 條件可預測性的實證研究 6.1 引言 6.2 傳統檢驗範式的睏境及其齣路 6.3 數位序列的條件可預測性 6.4 重新標度的數位序列的條件可預測性 6.5 條件可預測性的度量 6.6 中國股市有效性的變遷趨勢 6.7 總結 第7章 趨勢交易的影響 7.1 引言 7.2 少數派博弈中趨勢交易策略 7.3 趨勢交易者的形成一一強適應博弈模型 7.4 趨勢交易者的影響 7.5 實證檢驗 7.6 總結 第8章 行為和微結構的影響 8.1 引言 8.2 微結構對波動的影響 8.3 行為對波動的影響 8.4 總結 第9章 雙相行為的研究 9.1 引言 9.2 仿真分析 9.3 總結 第10章 證券價格和交易量聯動的微觀機理研究 10.1 引言 10.2 交易量産生的機理分析及假設 10.3 模型 10.4 仿真實驗及描述性統計特徵 10.5 量價聯動微觀機理的檢驗和分析 10.6 總結 第11章 泡沫産生和破滅的內生機理研究 11.1 引言 11.2 信念分歧與泡沫破滅 11.3 基於分歧信念的泡沫模型 11.4 仿真實驗參數及仿真結果 11.5 總結 第12章 預測及信念序變量研究 12.1 引言 12.2 序變量及預測的邏輯 12.3 基於信念序變量的神經元網絡預測分析 12.4 總結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第1章 緒論 1.1 主流金融學理論研究對短期分析的局限 1.2 復雜適應係統對證券市場短期動力機製的啓發 1.3 跨學科的實證研究越來越關注短期價格和交易量的行為 1.4 目前基於智能體的計算金融學對證券市場建模的局限 1.5 少數派博弈模型的重要啓示 1.6 價格和交易量聯動的微觀機理 1.7 總結 第2章 證券市場動力機製分析 2.1 現代金融學的動力學機製 2.2 行為金融學的動力機製及局限 2.3 分形市場假說的動力機製及局限 2.4 復雜適應係統下的資本市場動力學機製 2.5 總結 第3章 短期動力機製的建模原則 3.1 基於智能體的底層建模 3.2 短期動力機製的建模思想 3.3 基於短期內部動力機製的建模原則 3.4 計算金融學模型中行為假設和結構假設 3.5 總結 第4章 經典智能體模型介紹 4.1 基於智能體的人工市場模型概要 4.2 聖塔菲人工市場模型 4.3 少數派博弈模型 4.4 總結 第5章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模型 5.1 引言 5.2 標準少數派博弈模型的價格波動特徵 5.3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 5.4 快速適應的少數派博弈模型下的市場收益率分布 5.5 加速進化的數值解釋 5.6 總結 第6章 條件可預測性的實證研究 6.1 引言 6.2 傳統檢驗範式的睏境及其齣路 6.3 數位序列的條件可預測性 6.4 重新標度的數位序列的條件可預測性 6.5 條件可預測性的度量 6.6 中國股市有效性的變遷趨勢 6.7 總結 第7章 趨勢交易的影響 7.1 引言 7.2 少數派博弈中趨勢交易策略 7.3 趨勢交易者的形成一一強適應博弈模型 7.4 趨勢交易者的影響 7.5 實證檢驗 7.6 總結 第8章 行為和微結構的影響 8.1 引言 8.2 微結構對波動的影響 8.3 行為對波動的影響 8.4 總結 第9章 雙相行為的研究 9.1 引言 9.2 仿真分析 9.3 總結 第10章 證券價格和交易量聯動的微觀機理研究 10.1 引言 10.2 交易量産生的機理分析及假設 10.3 模型 10.4 仿真實驗及描述性統計特徵 10.5 量價聯動微觀機理的檢驗和分析 10.6 總結 第11章 泡沫産生和破滅的內生機理研究 11.1 引言 11.2 信念分歧與泡沫破滅 11.3 基於分歧信念的泡沫模型 11.4 仿真實驗參數及仿真結果 11.5 總結 第12章 預測及信念序變量研究 12.1 引言 12.2 序變量及預測的邏輯 12.3 基於信念序變量的神經元網絡預測分析 12.4 總結 參考文獻 |
看到這本書的齣版方是經濟科學齣版社,而且作者的名字也頗具學術分量,這讓我對它的內容嚴謹性和專業性有瞭很高的期待。我一直在想,計算實驗金融學作為一門相對新興的學科,在國內的研究土壤和學術生態中,能夠發展到怎樣的程度?這本書是否能夠代錶國內在這一前沿領域的研究水平?我尤其想知道,作者在進行計算實驗時,是否考慮到瞭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性?比如,國內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監管政策的變化,以及信息傳播的特點,這些因素是否被納入到計算模型的考量中?如果這本書能夠基於對中國市場的深入理解,利用計算實驗的方法,揭示齣一些與國際市場不同的短期動力機製,那將是極具本土價值的研究成果。
評分作為一名對金融市場短期波動深感睏惑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解釋市場“為什麼”這樣變化的理論和工具。這本書的標題“證券市場短期動力機製”和“計算實驗金融學”的結閤,讓我看到瞭新的希望。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復雜的計算模型轉化為直觀的市場洞察的。比如,它是否會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不同交易策略在市場中的博弈過程,以及由此産生的短期價格波動軌跡?我更關注的是,這些計算實驗的結論,能否在現實市場的觀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或者至少能夠為我們理解當下市場齣現的某些現象提供一種新的視角。畢竟,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實踐,如果這本書的計算實驗結果能夠為投資者提供一些在短期交易中規避風險、把握機會的思路,那就太有價值瞭。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著作,而是帶有一種現代感和設計感。封麵上“證券市場短期動力機製”這幾個字,配上簡潔而富有衝擊力的背景,讓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內容的核心。我之前對計算實驗金融學這個領域瞭解不多,總覺得它離現實市場有些距離,更像是實驗室裏的模型。但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短期動力機製”這幾個字,一下子就激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市場的短期波動,看似雜亂無章,實則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可以被量化的、甚至是可預測的規律。這本書是不是就是試圖揭示這些隱藏的動力呢?尤其是“計算實驗”這個關鍵詞,讓我聯想到那些用計算機模擬復雜係統,從而深入理解其運行規律的研究方法。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跳齣傳統理論的框架,用一種更具象、更直觀的方式,來剖析證券市場的“內在邏輯”。
評分拿到這本書,翻開目錄,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細分的研究方嚮。比如,關於高頻交易數據分析、Agent-based modeling在市場模擬中的應用,以及神經網絡在預測短期價格變動方麵的嘗試。這些標題都非常具體,而且一看就不是泛泛而談的理論推演,而是實實在在的研究課題。我個人對 Agent-based modeling 尤其感興趣,因為我認為金融市場很大程度上是由無數個具有不同交易策略和行為模式的參與者構成的,這種“群體行為”的産生和演化,用個體的互動來模擬,似乎是更貼近市場本質的方式。這本書是否能夠通過計算實驗,清晰地展示不同交易者行為組閤對市場短期波動産生的具體影響?比如,當某些類型的交易者占據主導地位時,市場會呈現齣怎樣的動力學特徵?這對於理解“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機製,以及如何在市場極端情況下製定應對策略,都具有重要的啓發意義。
評分讀到關於“計算實驗”這一部分,我感到非常興奮。一直以來,金融市場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曆史數據的迴溯分析,但這往往難以完全捕捉到市場動態的復雜性和非綫性。而計算實驗,顧名思義,是通過構建模型並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這就像是在一個受控的環境下,反復測試和觀察市場的反應。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在計算實驗的設計上,是如何兼顧模型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的?它是否能夠模擬齣一些現實市場中存在的“泡沫”或“崩盤”的場景,並深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例如,是否可以通過改變模型中參數的設置,來觀察不同程度的市場情緒或信息傳播速度對短期價格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計算實驗,為我們揭示齣在特定條件下,市場短期動力機製會如何演變,那將是對我們理解市場風險、製定交易策略都非常有價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