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 9787547215548

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 97875472155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潜,张克,崔博华 著
图书标签:
  • 石窟
  • 中国地理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佛教
  • 旅行
  • 敦煌
  • 考古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15548
商品编码:2962448989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

定价:26.00元

售价:19.0元,便宜7.0元,折扣73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548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敦煌英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这四个中国四大名窟。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一、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大足石刻

作者介绍


文摘


(一)龙水湖龙水湖,位于大足龙水镇东南,玉龙山西北麓,距大足县城20千米,湖区面积8000多亩,蓄水量15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环湖游览一周,达36。5千米,既有太湖的烟波浩渺、西湖的水平如镜,又有桂林的明媚风光,蓬莱的神奇仙境。
  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自然小岛108个,与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巧合,故有《水浒》英雄聚会之说,给龙水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岛上或松蔽天日,或桃李争芳;湖中鹤鸟野鸭嬉戏,舟子穿梭,相映成趣。漫步岛上,静怡脱俗;荡舟湖中,悠然自得,尽享天然野趣,饱尝回归自然之美。岛屿边沿,柳枝下垂,随风摆动,戏弄湖水,犹如仙女弯腰,渔翁垂钓。湖水清澈透明,掬一口湖心水,便能领略清泉神水甘甜的惬意。
  抬望西山,连天奇峰,列嶂耸翠,投影湖中,如水在山上,山在水中,山水相映,与长天一色,待落霞晚照,鹤鸭比翼,风姿绰约,令人心旷神怡。随着近年开发,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旅游环境日新月异,设施日臻完善。阳光普照的人造沙滩、惊险刺激的人造冲浪、高台滑水、高空速滑、水上摩托等游乐项目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在龙水湖畔有的龙水湖温泉,井口水温达62℃,日出水量达6000立方米。温泉富含多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矿物质,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是重庆西部地区理想的温泉,深受专家和游客的好评。
  (二)玉龙山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大足县境东南边陲,华蓥山支脉巴岳山背斜地带,系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3517。39公顷。公园属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6。8℃,高海拔934米。它与龙水湖紧相依偎,山水相映,山势险峻、山色奇特、竹海苍翠、松柏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2%。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山岭风光、奇峰异石、湖泊温泉、森林风光、珍稀植物、宗教文化遗址、摩崖石窟、地方特产等为一体,形成了品种多样、功能齐备的观光游览、康体疗养、娱乐休闲、科学考察、文化体育、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资源体系。
  园中生长着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珙桐、香樟、古楠、虬松、怪柏、奇石、青杠、梅竹、茶丛点缀其间;狐狸、刺猪、野猪、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活跃其间;云台寺、三清洞,人文气息浓郁,奇特而富有传奇色彩。
  园内人文景观众多,有道教景观三清洞、天主教堂,有佛教圣地白云古刹、禅乐寺、皇烟寺、御封寺,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让游客去领略佛教的虔诚,醒悟道家的玄机。有清末余蛮子反洋教起义遗址,剿匪烈士殉难处的真实故事,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在御封寺后石壁上手书“天下山”,以及改“天台寺”为“皇烟寺”等优美动人的传说,给游人增添了几分情趣。
  (三)石马天主教堂位于距大足县城15千米的石马镇。教堂i899年动土,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法籍罗兰神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渝西地区大的天主教堂。
  石马天主教堂系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8887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其垂直型框架结构给人以伟岸挺拔、高耸入云之感。教堂内水池、平房、木楼、地下室、来宾楼、楠木园齐备,庭院幽静,古树参天,是以传统北方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殿堂正中上方塑有圣母、天神、耶稣等巨型身像;两侧墙壁挂有多幅记述耶稣为拯救人类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而死的彩色图片;堂顶望板上印有精美的麦穗、葡萄、玫瑰图案,象征着圣母在圣人圣女及诸天神中可赞美。全堂装饰结构高雅,显得豪华、气派,十分壮观,步入其中不但能体验到古老的西方文化气息,更有一种森严、神圣之感。
  教堂经历过数次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其中尤以钟楼、正经堂、圣母亭为。教堂钟楼高36米,系天主教堂高的标志性建筑物;正经堂,层高18米,面积680平方米,堂内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系教友朝拜祈祷天主的主要场所;圣母亭是教友在此朝拜圣母,请祈圣母转求天主,赐给世人和睦平安之地。每年4月的复活节、5月的降临节、8月的圣母升天节、11月的追思节和12月25日的圣诞节都会有中外客人来参加活动和观光。
  ……

序言


一、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大足石刻


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 一、 穿越千年的凝视:石窟艺术的辉煌与传承 在中国广袤而多姿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瑰宝,其中,石窟艺术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们是古人以血肉之躯、以虔诚之心,在坚硬的山岩上雕凿出的佛教信仰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与艺术史上一部用岩石书写的恢弘史诗。本书《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深入探寻这些宏伟的石窟寺庙,领略其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精湛的艺术成就以及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独特交融。 本书并非简单的石窟名录,而是致力于揭示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地理文化语境下的生成与发展。我们将从地理环境的视角出发,审视不同地区石窟的选址、开凿方式以及因此形成的地域性特色。从北方黄土地上粗犷豪放的龙门、云冈,到南方蜀道险峻之处巧夺天工的大足,再到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圣地莫高窟、炳灵寺,每一个石窟都与当地的山川、河流、气候息息相关,地理条件的限制与便利,共同塑造了它们独特的外貌与神韵。 二、 选址的智慧:地理的馈赠与信仰的呼唤 石窟的选址绝非偶然,而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本书将深入探讨石窟选址背后的地理考量。例如,为何许多石窟寺选择依山傍水,既能利用天然岩壁作为基底,又能获得水源和便利的交通?为何有些石窟偏布于偏远的山区,是出于战略考量、宗教隐遁的需要,还是因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如石灰岩)便于开凿? 我们将解析不同地区地形地貌对石窟规模、布局、洞窟形制的影响。河谷地带的石窟,如龙门石窟,其沿河而建的特点,不仅便于信徒朝拜,也使得石窟的整体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而沙漠边缘的石窟,如莫高窟,则在严酷的环境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壁画艺术,以色彩和图案传递信仰的力量。 三、 雕凿的传奇:技艺的演进与地域的烙印 石窟艺术的形成,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辛勤劳作与智慧。本书将详细阐述中国石窟的开凿技艺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的。从早期粗犷的刀法,到中后期精细的雕琢,每一次技艺的突破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技术条件紧密相连。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地域石窟在雕凿技法上的差异。北方石窟,如云冈石窟,早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佛像造型宏伟、充满异域风情;而随着汉化进程的加深,龙门石窟则逐渐展现出汉族文化的主流审美,佛像更加内敛、写实。南方石窟,如大足石窟,则在佛教题材的基础上,融入了民间故事、世俗生活,雕刻手法更加细腻写实,人物表情生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地域性的差异,不仅是艺术风格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生动例证。 四、 塑像的灵魂:信仰的表达与文化的交融 石窟中的塑像,是佛教信仰的具象化,也是艺术家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塑像的艺术特征。我们将探讨佛像造型的演变,从早期犍陀罗风格的深刻影响,到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独特审美,再到隋唐时期丰腴圆润、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每一次风格的转变,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与文化审美的变迁。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塑像题材的丰富性。除了传统的佛教造像,许多石窟还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它们记录了佛教故事、供养人形象、世俗生活场景,甚至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服饰、音乐等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尤为值得探讨的是,石窟艺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国其他文化元素,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产生了深刻的互动。本书将追溯这些文化交融的痕迹,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如何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东方韵味。 五、 路线的探索:地理的脉络与文化的动脉 中国石窟分布广泛,形成了一条独特的地理文化脉络。本书将以地理区域为线索,勾勒出中国主要石窟群的分布图,并分析它们之间在历史、艺术、宗教上的联系与区别。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以敦煌莫高窟、榆林窟、安西锁阳城、哈密等地为代表,它们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些石窟的艺术风格如何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中扎根生长。 北方大地上的信仰印记: 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为代表,它们集中了中国古代北方王朝的佛教艺术精华。我们将考察这些石窟在开凿时间、艺术风格、政治背景上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古代北方艺术的主流。 西南山水间的佛教回响: 以大足石刻、安岳石窟、广元千佛崖等为代表,它们在南方险峻的山川之中,展现出与北方石窟不同的艺术特色。我们将探究南方石窟如何将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佛教艺术。 中原腹地的佛教圣地: 以巩县石窟、洛阳永宁寺遗址(虽然已毁,但其影响深远)、以及其他零散的石窟为代表,它们在中原地区传承和发展着佛教艺术,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石窟艺术。 通过梳理这些地理脉络,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整体格局,以及不同区域石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发展。 六、 发现的意义:保护的使命与传承的未来 本书不仅是对中国石窟艺术的梳理与解读,更是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呼唤。我们将简要探讨现代社会对石窟艺术的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让更多读者了解中国石窟的辉煌过往,感受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并激发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与保护传承的责任感。这些用岩石雕刻出的千年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也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去发现、去珍藏。 本书将以精美的图片、详实的史料,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带领读者开启一场关于中国石窟的深度探索之旅。在这里,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等待着你的聆听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敬畏”。这种敬畏感并非仅仅来源于石窟的宏大规模,而是源于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性的深刻理解。全书的结构设计精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而是通过“地理脉络”、“信仰流变”、“艺术高峰”等多个维度进行交织叙事。这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石窟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性”的强调,即便是同样的主题,在敦煌和在炳灵寺也会因为地域文化、部族习惯而产生显著差异,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敏锐度。这本书在文献梳理上的功力更是令人咋舌,大量的西域古籍、敦煌文书和地方志被巧妙地引用和解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深度,远超一般同类出版物所能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石窟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我原以为自己对佛教艺术和石窟寺庙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细节描绘和历史溯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似乎花费了数年时间,亲身走访了莫高窟、云冈、龙门等主要石窟群,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壁画和造像的表层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乃至哲学意涵。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石窟风格演变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中原本土文化交融的复杂过程,那种论证的严谨性,如同历史学家在田野考察后撰写的报告,每一个推断都有扎实的考古学和文献学支撑。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鲜为人知石窟的介绍,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中国石窟艺术的辽阔,远非敦煌一隅可以概括。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反复琢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震撼力,真不是一般旅游指南所能传达的。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史的绝佳入门或进阶之作,对每一个对丝绸之路文明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它的篇幅巨大,内容密度极高,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去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都会带来新的惊喜。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技术”层面的探讨。作者详细描述了早期石窟凿刻的工具和技术,以及颜料的来源和制作工艺,甚至对比了不同地区石灰岩的特性对手工技艺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联想到了现代的工程学和材料科学,感叹于古代人在缺乏现代科技支持下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在严谨的学术论述之间,穿插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比如某个佛龛的修复历史,或是某位高僧的生平片段,这些“插曲”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的疲劳感,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充满乐趣。

评分

我一直痴迷于那些沉默在历史角落里的宏伟建筑,尤其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斑驳陆离的宗教遗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发现之旅”的视角。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切缅怀。阅读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了漫漫黄沙,站在被风蚀的崖壁下,感受着那些千年前工匠的汗水与虔诚。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地理环境与石窟的选址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解析河西走廊的特殊气候如何影响了壁画的保存状态,以及山脉走向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佛教传播的路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变得生动立体起来。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值得称赞,许多高清的细节图,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获得,为理解造像的工笔细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石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信仰变迁与审美演进的史诗。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中国石窟”的读物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表面,无非是“哪个窟里有什么佛像”的清单式介绍。然而,这本厚重的著作,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它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对意识形态和地方权力结构的分析。作者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石窟开凿背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和宗教投资的经济基础。例如,北魏时期的“皇帝即如来”的造像模式,书中剖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权力的神圣化过程。这种批判性的历史视角,让原本可能被浪漫化的艺术遗产,还原成了复杂的人类活动产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石窟群之间相互竞争、互相借鉴的动态关系的描述,这让整个佛教艺术史的版图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一个相互影响、不断演进的网络。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普及”范畴,达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