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
定价:26.00元
售价:19.0元,便宜7.0元,折扣73
作者:徐潜,张克,崔博华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5548
字数:
页码:1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普及而策划的。《神秘的中华地理与发现:中国石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敦煌英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这四个中国四大名窟。介绍全面,语言通俗,雅俗共赏。让它可读、可赏、可藏、可赠。
目录
一、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大足石刻
作者介绍
文摘
(一)龙水湖龙水湖,位于大足龙水镇东南,玉龙山西北麓,距大足县城20千米,湖区面积8000多亩,蓄水量15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环湖游览一周,达36。5千米,既有太湖的烟波浩渺、西湖的水平如镜,又有桂林的明媚风光,蓬莱的神奇仙境。
  湖内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各异,自然小岛108个,与梁山泊好汉一百单八将巧合,故有《水浒》英雄聚会之说,给龙水湖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岛上或松蔽天日,或桃李争芳;湖中鹤鸟野鸭嬉戏,舟子穿梭,相映成趣。漫步岛上,静怡脱俗;荡舟湖中,悠然自得,尽享天然野趣,饱尝回归自然之美。岛屿边沿,柳枝下垂,随风摆动,戏弄湖水,犹如仙女弯腰,渔翁垂钓。湖水清澈透明,掬一口湖心水,便能领略清泉神水甘甜的惬意。
  抬望西山,连天奇峰,列嶂耸翠,投影湖中,如水在山上,山在水中,山水相映,与长天一色,待落霞晚照,鹤鸭比翼,风姿绰约,令人心旷神怡。随着近年开发,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旅游环境日新月异,设施日臻完善。阳光普照的人造沙滩、惊险刺激的人造冲浪、高台滑水、高空速滑、水上摩托等游乐项目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在龙水湖畔有的龙水湖温泉,井口水温达62℃,日出水量达6000立方米。温泉富含多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矿物质,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是重庆西部地区理想的温泉,深受专家和游客的好评。
  (二)玉龙山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大足县境东南边陲,华蓥山支脉巴岳山背斜地带,系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3517。39公顷。公园属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6。8℃,高海拔934米。它与龙水湖紧相依偎,山水相映,山势险峻、山色奇特、竹海苍翠、松柏参天,森林覆盖率达92%。
  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蕴藏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山岭风光、奇峰异石、湖泊温泉、森林风光、珍稀植物、宗教文化遗址、摩崖石窟、地方特产等为一体,形成了品种多样、功能齐备的观光游览、康体疗养、娱乐休闲、科学考察、文化体育、商务会议等系列旅游资源体系。
  园中生长着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珙桐、香樟、古楠、虬松、怪柏、奇石、青杠、梅竹、茶丛点缀其间;狐狸、刺猪、野猪、野兔、山鸡等野生动物活跃其间;云台寺、三清洞,人文气息浓郁,奇特而富有传奇色彩。
  园内人文景观众多,有道教景观三清洞、天主教堂,有佛教圣地白云古刹、禅乐寺、皇烟寺、御封寺,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让游客去领略佛教的虔诚,醒悟道家的玄机。有清末余蛮子反洋教起义遗址,剿匪烈士殉难处的真实故事,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在御封寺后石壁上手书“天下山”,以及改“天台寺”为“皇烟寺”等优美动人的传说,给游人增添了几分情趣。
  (三)石马天主教堂位于距大足县城15千米的石马镇。教堂i899年动土,建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法籍罗兰神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渝西地区大的天主教堂。
  石马天主教堂系法国哥特式教堂建筑,砖、木、石结构,占地面积8887平方米,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其垂直型框架结构给人以伟岸挺拔、高耸入云之感。教堂内水池、平房、木楼、地下室、来宾楼、楠木园齐备,庭院幽静,古树参天,是以传统北方四合院为主要建筑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殿堂正中上方塑有圣母、天神、耶稣等巨型身像;两侧墙壁挂有多幅记述耶稣为拯救人类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而死的彩色图片;堂顶望板上印有精美的麦穗、葡萄、玫瑰图案,象征着圣母在圣人圣女及诸天神中可赞美。全堂装饰结构高雅,显得豪华、气派,十分壮观,步入其中不但能体验到古老的西方文化气息,更有一种森严、神圣之感。
  教堂经历过数次修缮,至今保持完好,其中尤以钟楼、正经堂、圣母亭为。教堂钟楼高36米,系天主教堂高的标志性建筑物;正经堂,层高18米,面积680平方米,堂内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系教友朝拜祈祷天主的主要场所;圣母亭是教友在此朝拜圣母,请祈圣母转求天主,赐给世人和睦平安之地。每年4月的复活节、5月的降临节、8月的圣母升天节、11月的追思节和12月25日的圣诞节都会有中外客人来参加活动和观光。
  ……
序言
一、敦煌莫高窟
二、云冈石窟
三、龙门石窟
四、大足石刻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敬畏”。这种敬畏感并非仅仅来源于石窟的宏大规模,而是源于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中华文明数千年连续性的深刻理解。全书的结构设计精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而是通过“地理脉络”、“信仰流变”、“艺术高峰”等多个维度进行交织叙事。这使得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石窟艺术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方性”的强调,即便是同样的主题,在敦煌和在炳灵寺也会因为地域文化、部族习惯而产生显著差异,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敏锐度。这本书在文献梳理上的功力更是令人咋舌,大量的西域古籍、敦煌文书和地方志被巧妙地引用和解读,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提供的知识储备和思考深度,远超一般同类出版物所能企及的高度。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石窟的著作,其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我原以为自己对佛教艺术和石窟寺庙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细节描绘和历史溯源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似乎花费了数年时间,亲身走访了莫高窟、云冈、龙门等主要石窟群,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壁画和造像的表层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政治乃至哲学意涵。比如,书中对不同朝代石窟风格演变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中原本土文化交融的复杂过程,那种论证的严谨性,如同历史学家在田野考察后撰写的报告,每一个推断都有扎实的考古学和文献学支撑。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型、鲜为人知石窟的介绍,更是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中国石窟艺术的辽阔,远非敦煌一隅可以概括。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反复琢磨,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震撼力,真不是一般旅游指南所能传达的。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宗教艺术史的绝佳入门或进阶之作,对每一个对丝绸之路文明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个习惯了碎片化信息的人来说,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它的篇幅巨大,内容密度极高,需要耐心和专注力去消化。但每一次深入,都会带来新的惊喜。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对“技术”层面的探讨。作者详细描述了早期石窟凿刻的工具和技术,以及颜料的来源和制作工艺,甚至对比了不同地区石灰岩的特性对手工技艺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油然而生敬意。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联想到了现代的工程学和材料科学,感叹于古代人在缺乏现代科技支持下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很好,在严谨的学术论述之间,穿插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比如某个佛龛的修复历史,或是某位高僧的生平片段,这些“插曲”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的疲劳感,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充满乐趣。
评分我一直痴迷于那些沉默在历史角落里的宏伟建筑,尤其是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斑驳陆离的宗教遗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发现之旅”的视角。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深切缅怀。阅读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了漫漫黄沙,站在被风蚀的崖壁下,感受着那些千年前工匠的汗水与虔诚。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地理环境与石窟的选址紧密联系起来,比如解析河西走廊的特殊气候如何影响了壁画的保存状态,以及山脉走向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佛教传播的路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变得生动立体起来。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值得称赞,许多高清的细节图,即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获得,为理解造像的工笔细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石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信仰变迁与审美演进的史诗。
评分坦白说,市面上关于“中国石窟”的读物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表面,无非是“哪个窟里有什么佛像”的清单式介绍。然而,这本厚重的著作,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它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对意识形态和地方权力结构的分析。作者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石窟开凿背后统治者的政治需求和宗教投资的经济基础。例如,北魏时期的“皇帝即如来”的造像模式,书中剖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权力的神圣化过程。这种批判性的历史视角,让原本可能被浪漫化的艺术遗产,还原成了复杂的人类活动产物。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石窟群之间相互竞争、互相借鉴的动态关系的描述,这让整个佛教艺术史的版图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是一个相互影响、不断演进的网络。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普及”范畴,达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