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
:86.00元
售价:62.8元,便宜23.2元,折扣73
作者:中国科普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0081976
字数:
页码:66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544kg
2012年9月14-15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分为大会报告,国际论坛,地方科协主席论坛及科普资源的实践与研究,科学场馆与科学教育研究,科普创作、产业与人才相关研究,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更广泛地传播本次大会的成果,本次研讨会主办方出版本《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共收录研讨会学术委员会推荐、作者同意发表的109篇论文,主要涉及科普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科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普场馆与科学教育、科普创作、科普人才以及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大会报告
地方科协主席论坛
国际论坛
科普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普场馆与科学教育研究
科普创作、产业与人才相关研究
基层科普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科普研究所,于1980年由中国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提议,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它是直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是中国从事科技传播和科普理论研究的机构,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中国科普研究生在“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科普效果评估”“科普资源调查及相关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制定科普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科协和社会的科普实践提供了理论服务。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科学的魅力和普及科学的意义深感着迷。在众多的科普读物中,我更偏爱那些能触及科学传播背后深刻思想和实践经验的书籍。《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样的阅读需求。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科普知识介绍,而是对科普事业本身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反思。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当前中国科普理论的发展现状,了解科学家、传播学者们在构建科学传播体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实践探索”部分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在实际的科普活动中,有哪些创新性的方法和策略被提出和验证,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前沿的科学技术时,如何才能将其有效地传递给公众。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科学和科学传播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优质读物。《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潜力的著作。它似乎汇聚了在科普理论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们的智慧,同时也包含了大量在一线进行科普实践的专家们的经验分享。我希望能够从中深入理解当前中国科普理论的核心议题,例如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传播的伦理问题、以及新兴技术对科普传播的影响等。同时,书中关于“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讨论,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让我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科技传播的差异和共性,这对于我未来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知科学普及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吸引我的不仅是其“中国科普”的本土化视角,更有“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国际化视野。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科普在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能够借鉴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在科技传播上的经验和教训。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让科学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让公众理解并参与到科学活动中,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理解当前科普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评分作为一名科技媒体的从业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科学信息更准确、更生动地触达大众。《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学习行业前沿思想的绝佳机会。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探讨了在当前社交媒体泛滥、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进行有效的科技传播。比如,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性与内容的趣味性,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和伪科学的挑战,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如短视频、播客)来创新科普形式。这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不仅能了解到抽象的科学传播原则,还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习同行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而“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国际化的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在科技传播领域的独特之处,这对于我们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非常有借鉴意义。
评分我最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了《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第一眼就被这个厚重的书名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科学传播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深入理解科普背后的理论支撑,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这本书正是我期待的那种能够提供系统性、前瞻性思考的学术著作。从书名来看,它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这意味着读者不仅能接触到前沿的科普理论研究成果,还能了解到许多在实际科普工作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的加入,让我对这本书的国际化视野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科技传播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来推动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目录的浏览,就足以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信它会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学普及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正与科普传播相关。《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汇聚了国内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还包含了国际交流的视角,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全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特别关注该书在“科普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希望能从中找到支撑我研究的理论框架,比如认知心理学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或者科学传播的社会学视角。而在“实践探索”部分,我则期待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不同媒介(线上线下)的科普形式的效果评估,或者针对特定受众(如青少年、老年人)的科普策略。此外,“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议题,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区域性的科普挑战和合作模式,这将极大地丰富我的研究内容和深度。
评分我是一位来自基层科普场馆的普通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座连接理论研究与一线实践的桥梁。我迫切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最新的科普理论,比如关于认知科学如何指导科普内容设计,或者关于社会学视角如何理解科普的社会功能。同时,书中的“实践探索”部分,也一定包含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科普工作者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比如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科普活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吸引更多观众,以及如何评估科普活动的成效。而“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议题,则能让我看到国际先进的科普理念和模式,拓宽我的工作思路,为我带来新的灵感。
评分我一直认为,科学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而科普的意义则在于分享这份探索的喜悦与智慧。《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关于“如何传递科学”的深入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理论如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而“亚太地区科技传播”的国际论坛内容,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更广阔的区域视角来审视科技传播的挑战与机遇,学习他国的经验,共同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科技传播事业向前发展。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科普事业前沿动态的窗口。
评分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将科学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让科学不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魅力的探索过程。《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这本书,恰好触及了我教学中的痛点和痒点。我尤其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学习到一些最新的科普理论,了解科学家、教育家们是如何从根本上思考“如何讲好科学”这个问题的。同时,实践部分的探索,也势必会为我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法和案例,比如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科学实验,如何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生互动,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国家在科技传播上的先进经验,借鉴他们成功的模式,或许能为我们解决一些本土化的科普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普事业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非常关注国内科普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当得知《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2012亚太地区科技传播国际论坛论文集》出版后,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虽然我不是会议的直接参与者,但通过这本论文集,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思想碰撞、智慧汇聚的学术盛宴之中。这本书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的科普专家和一线实践者,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新时期科普理论的新发展、新趋势,以及在信息爆炸、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科普理念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当前科普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这些挑战的创新思路和成功案例。尤其是在亚太地区科技传播这个更具国际视野的议题上,我希望能看到跨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科技传播方面的独到之处,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启示。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中国科普界的一件大事,也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了解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