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进出城市地图集
定价:75.0元
售价:54.8元,便宜20.2元,折扣73
作者:天域北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1616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22kg
《2015中国高速公路及进出城市地图集》适合以城市为目的地的自驾游、物流、商务等读者使用。
突出表示了全国大中小城市的进出图
1.数量多:图集共有408个进出城市图,是目前同类图集中表示城市数量*多的,涵盖了地级以上城市及部分百强县市。
2.范围广:制图范围包含了城市郊区,毗邻相连的城市作了整体表示。
3.内容新:新建成高架路、城市环线、大桥等都是实地调绘**录入。
《2015中国高速公速及进出城市地图集》共384页,有10幅全国行车规划图、60幅省区公路全图、408个城市出入图。该书资料现势性好,表示方法新颖,清晰易读。表示了:
1.特别实用的与实地完全相符的408个城市出入图;
2.各大城市地铁、轻轨及站点;
3.国家高速公路网新的统一编号及命名;
4.详细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服务区信息;
5.国道、省道编号和里程;
6.各级各类风景名胜;
7.中国68条国道里程表。
我是一个业余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采集员,平时的工作就是对外业数据进行校核和修正。拿到这套图集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照我手头的一些GPS轨迹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坦白说,绝大部分情况下,它的精度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中线定位上,误差控制在了非常小的范围内。令我惊喜的是,它对那些新近开通但尚未完全纳入主流电子地图体系的“断头路”或过渡性路段的处理非常到位,这在其他同类产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我特别注意了标注的字体和符号规范,那种统一且专业的排版,大大降低了阅读疲劳感。当然,如果能提供配套的电子版数据接口,方便我们直接导入GI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那对我们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靠性和详尽的基础数据,是做任何深度交通研究的绝佳起点。
评分我这次购买的目的是为了给我的外地亲戚准备一份“出行礼包”,因为他们不太习惯使用手机导航,对实体地图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道”。它不是那种轻薄的速写本,而是那种拿在手里沉甸甸、能经受得住反复翻折的硬货。我着重比较了它对服务区设施(比如加油站的类型、大型休息区的位置)的描述,发现它比我几年前买的旧版地图要详尽得多,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补给点。对于初次长途自驾的人来说,这种确定性是安全感的来源。此外,图例的解释非常清晰,即便是不熟悉地图符号的老年人,也能很快上手。如果能增加一个小册子,专门解释如何快速查找某个地市的连接路线,那就更贴心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非常扎实、可靠的公路查询宝典,非常适合那些偏爱传统导航方式的用户。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心和对“大部头”的收藏癖。我本身并不怎么开车,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国家地理”式的阅读材料。最吸引我的是那些通过色彩和线条构建出的空间叙事感。你会发现,地图的色彩运用非常考究,不同的路段等级、收费标准,甚至是不同省份的审美差异,都微妙地体现在了色调上。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重要节点的剖面图或者立体示意图,它们把原本平面的路线图赋予了三维的生命力,让你能想象出车辆在那些宏伟的桥梁和隧道中穿梭的场景。虽然我不会用它来导航,但光是研究这些线性的基础设施如何穿越山川河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工程奇迹的视觉史诗,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地图集,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那厚度就让人对它寄予厚望。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对国内几条主要干线公路的覆盖精度。我最近迷上了自驾游,尤其喜欢那种横跨几个省份的长途奔袭。翻开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细的等高线和详细的道路标识,这对于预判路况,尤其是山区路段的坡度和弯道设计,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次在川西迷了路,手机信号全无,要是有这样一套详尽的纸质地图,估计能省下我好几个小时的绕路时间。它对于服务区的标识也非常清晰,这对于长途驾驶者来说太重要了,毕竟不是每个服务区都能提供完善的餐饮和休息设施。不过,我个人感觉,如果能在一些偏远地带的乡道和县道上再增加一些支路的标记,那就更完美了。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个专业级的导航工具,而不是那种休闲浏览的旅游地图,这一点我很欣赏,因为它直击核心需求。
评分我是一名城市规划爱好者,平日里除了关注宏观的区域发展,也对城市内部的路网结构和交通微循环很感兴趣。这本书虽然主打是“高速公路”,但其中关于主要城市进出匝道和连接线的细节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举个例子,它清晰地标注了几个超大城市周边最容易拥堵的几个瓶颈路段,以及替代的绕行方案。我曾经花了好几天时间研究其中关于珠三角几个城市群之间的高速连接系统,发现它对某些新建成的环线工程的收录速度非常快,这说明编纂团队的更新频率很高,紧跟实际的路网变化。这种实时性对于我们做模拟分析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能附带一些关键路段的实时或历史交通流量数据作为参考,那就更具学术价值了。它让我对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和精密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种层层叠叠的立体交叉设计,光是看着图纸就觉得很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