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植 9787303087013

科学种植 9787303087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亦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
  • 种植技术
  • 园艺
  • 科学种植
  • 蔬菜种植
  • 水果种植
  • 农作物
  • 种植经验
  • 实用农业
  • 种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87013
商品编码:296249902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科学种植 作者 李亦菲,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
定价 16.00元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087013 出版日期 2007-09-01
字数 页码 11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新科学探索丛书·奇妙的生物·科学种植:农业生产技术及应用》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系统介绍了测土配方施肥、无土栽培、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芽苗菜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果树和蔬菜嫁接、食用菌栽培、果蔬加工、切花保鲜、农药使用、节水灌溉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在每一个单元里还都精心设计了2~3个相关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科学探索丛书·奇妙的生物·科学种植:农业生产技术及应用》内容涉及化学、土壤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适合于具备文化知识基础的中学生使用。在设计实践活动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学校没有实验条件,所以有意设计了如“自制防治蚜虫农药”“制作干花贺卡”“制作简易的节水灌溉装置”等简单易行的活动,认真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同样能够达到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树立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目的。

   作者简介

   目录
单元 土壤生万物的奥秘
第二单元 都市里的农田
第三单元 神奇的药水
第四单元 生产快的蔬菜
第五单元 试管里的绿色生命
第六单元 奇妙的嫁接技术
第七单元 人工培育的山珍
第八单元 美味的果蔬制品
第九单元 长开不谢的鲜花
第十单元 农药带来的祸患
第十一单元 蓝色星球上的水危机

   编辑推荐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拿起工具开始农业生产的那一天开始,如何减轻劳动强度、如何提高劳动效率就成为人们的理想和追求。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再到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石油农业,后发展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标志的生态农业。人类在不断探索着、前进着。

   文摘
一、食用菌概述
能够食用的蘑菇通常称为食用菌。香菇、平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木耳等都是常见的食用菌。大部分食用菌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据测定,一般新鲜的食用菌中蛋白质的含量是普通水果和蔬菜的几倍到几十倍,甚至比牛奶的蛋白质含量还要高。同时,食用菌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菌除营养价值高外,还具有独特的医疗作用,例如香菇能增强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经常食用香菇还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金针菇能预防和治疗系统疾病和胃肠道溃疡,能促进儿童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木耳能清肺润肺,还能治疗痔疮和痢疾;平菇、香菇、草菇、金针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中还发现有抗癌物质存在。正是因为营养价值高,又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食用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我国已经报道过的食用菌有650多种,其中40多种能够进行人工栽培。人工栽培食用菌,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酒糟、木屑等废旧材料为原料,栽培食用菌后的废料还可以用来做饲料和肥料。因此,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是解决农业生产废料出路、剩余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民增收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
(一)食用菌对营养的要求
1.碳源物质碳源是构成细胞物质和供给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能量的重要物质。食用菌不能利用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等无机态碳,所需要的碳来自葡萄糖、蔗糖、有机酸、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有机态碳。植物废体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是食用菌的良好碳源。
2.氮源物质食用菌的氮源物质主要是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麦麸、豆饼、谷糠、棉籽饼、禽畜粪便等都是食用菌可利用的有机氮源。
……

   序言
单元 土壤生万物的奥秘
第二单元 都市里的农田
第三单元 神奇的药水
第四单元 生产快的蔬菜
第五单元 试管里的绿色生命
第六单元 奇妙的嫁接技术
第七单元 人工培育的山珍
第八单元 美味的果蔬制品
第九单元 长开不谢的鲜花
第十单元 农药带来的祸患
第十一单元 蓝色星球上的水危机





《土壤的智慧:揭秘作物生长背后的秘密》 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便与土地紧密相连。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期,到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再到如今的智慧农业,我们从未停止过对土壤与作物生长之间奥秘的探索。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种植指南,它更是一次深入的科学探险,旨在揭示土壤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理解作物在其中生长的内在逻辑,最终帮助读者以更科学、更可持续的方式与土地对话,实现丰收的喜悦。 我们常常认为,土壤只是作物赖以生存的基质,是提供水分和养分的“泥土”。然而,真正的土壤远比这复杂得多,它是一个充满生机、动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它是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有机物的分解演替、微生物的繁衍斗争,以及无数代植物生命的轮回。每一种土壤,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它的质地、结构、酸碱度、持水能力,甚至它所栖息的微生物群落,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故事,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态。 本书的写作初衷,源于对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经验主义”和“盲目施肥”现象的反思。许多农户习惯于遵循世代相传的种植经验,或者仅仅依靠化肥的“大力出奇迹”,却鲜少真正理解作物为何需要这些养分,土壤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种方式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产量,但却可能对土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导致地力衰退、环境污染,长此以往,农业的可持续性将受到严峻挑战。 因此,《土壤的智慧》将带领读者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走进科学的世界。我们将从土壤的“身体”开始,逐一剖析它的构成元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你将了解到,沙土、壤土、粘土各有怎样的优缺点,为什么说“好土”是作物生长成功的基石。我们将深入探讨土壤中的“化学反应”,理解pH值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以及各类常量和微量元素是如何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目光投向土壤中那片隐秘的“微生物王国”,揭示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如何在养分循环、病害抑制、土壤结构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实际的案例,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我们希望每一位读者,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农户、初涉农门的爱好者,还是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去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土壤的智慧》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如何做”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为何如此”的解释。当我们理解了土壤的语言,读懂了作物的需求,我们就能摆脱被动的依赖,成为真正的主动者,与土地和谐共处,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与可持续。 第一章:土壤的身体——构成与性质的奥秘 土壤,这个看似平凡的物质,却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仅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更是经过漫长时间,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理解土壤的构成,是掌握其“脾气”,从而更好地驾驭作物生长的第一步。 1.1 颗粒的舞蹈:土壤的质地与结构 土壤的质地,主要由沙粒、粉粒和粘粒的相对比例决定。沙粒颗粒大,透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粉粒介于两者之间;粘粒颗粒最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能力好,但透气透水性差。这三者的不同组合,形成了我们常说的沙土、壤土、粘土等不同的土壤类型。 沙土(Sandy Soil): 颗粒粗大,土壤缝隙多,空气流通性极佳,水分下渗快。这意味着沙土容易干旱,养分易流失,作物在其中生长需要更频繁的浇水和施肥。然而,对于一些喜欢“干旱”环境或对根系生长要求透气的作物,沙土反而是理想的选择。 壤土(Loam Soil): 壤土是沙粒、粉粒和粘粒的理想混合物,兼具了沙土的透气性和粘土的保水保肥能力,被誉为“金土”。它能为作物提供充足的空气、水分和养分,是大多数作物生长的首选。 粘土(Clay Soil): 粘土颗粒细小,土壤紧实,保水保肥能力极强,但透气透水性差,容易板结,根系生长受阻。粘土虽然养分含量高,但作物却未必能充分利用,因为缺氧和水分过多可能导致根系腐烂。 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如何集合成团聚体,以及这些团聚体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就像房屋拥有良好的通风和排水系统,土壤中的孔隙丰富,有利于空气流通、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而破坏的结构,如单粒结构或板结,则会限制作物生长,容易导致根系缺氧、病虫害滋生。 1.2 物质的交响:土壤的化学组成 土壤的化学性质,直接决定了它能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并维持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矿物质(Minerals): 这是土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来源于岩石的风化。矿物质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如磷、钾、钙、镁、硫)和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硼、钼)。不同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其矿物质组成自然也各不相同。 有机质(Organic Matter): 这是土壤的“灵魂”。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包括腐殖质、微生物体等。它不仅是养分的“仓库”,能缓慢释放出作物可吸收的氮、磷、钾等元素,还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并帮助土壤抵御板结和侵蚀。有机的加入,就像给土壤注入了生命力。 水分(Water): 水分是土壤中的生命之源。它溶解养分,将其输送到作物根系;它参与土壤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它调节土壤温度;它还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水分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多样,包括吸湿水、粘着水和自由水。作物能够利用的主要是自由水。 空气(Air): 土壤中的孔隙中充满了空气,空气为土壤中的生物(包括植物根系和微生物)提供了氧气,并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土壤中的气体交换,需要良好的土壤结构来支撑。 土壤溶液(Soil Solution): 土壤中的水分溶解了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分解产物,形成了土壤溶液。作物通过根系吸收的养分,大部分是以溶解态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溶液中。 1.3 酸碱的平衡:pH值的重要性 土壤的pH值,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它对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微生物的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酸性土壤(pH < 6.5): 在酸性条件下,一些对作物有益的元素(如磷、钾、钙、镁)的溶解度降低,不易被作物吸收。同时,铝、锰等有毒元素可能会大量释放,抑制作物生长。许多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如蓝莓、杜鹃花等,能在较低pH值下生长良好。 中性土壤(pH 6.5 - 7.5): 大多数作物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最好,因为此时大多数养分都处于最易被作物吸收的状态。 碱性土壤(pH > 7.5): 在碱性土壤中,铁、锰、锌、铜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容易导致作物出现缺素症。 了解土壤的pH值,是进行土壤改良和选择适宜作物的重要依据。例如,为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以提高pH值,而为碱性土壤施用硫磺或硫酸亚铁则可以降低pH值。 1.4 微生物的王国:看不见的贡献者 土壤中生活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病毒等。它们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默默地为作物生长贡献着力量。 养分循环(Nutrient Cycling): 微生物在将动植物残体分解成简单无机物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将土壤有机质中的养分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氮、磷、硫等元素的转化,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某些细菌(如根瘤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氨,极大地丰富了土壤中的氮素供应。 土壤结构改良(Soil Structure Improvement): 一些真菌分泌的菌丝体,以及微生物分泌的多糖类物质,能够将土壤颗粒粘结成团聚体,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透气透水性。 病害抑制(Disease Suppression): 一些有益微生物能够与有害病原微生物竞争养分和空间,或者产生抗生素,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 植物生长促进(Plant Growth Promotion): 部分微生物能够产生植物激素,促进根系生长;有些则能帮助植物吸收养分,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理解土壤的构成与性质,就像了解一个人身体的基本情况。只有清楚了土壤的“健康状况”,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作物的生长。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土壤医生”——微生物,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识别土壤的“症结”并进行科学的“治疗”。 第二章:作物与土的对话——营养需求与吸收机制 作物并非被动地接受土壤提供的养分,它们与土壤之间存在着一种精密的、动态的“对话”。了解作物的营养需求,理解它们如何与土壤进行“沟通”和“索取”,是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关键。 2.1 作物的“食谱”: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类与功能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系列必需营养元素,这些元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常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常量营养元素(Macronutrients): 作物需求量相对较大,包括: 大量元素: 氮(N)、磷(P)、钾(K)。它们是构成植物体组织、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等最基本生命活动的核心。 氮 (N): 是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氮素充足,作物叶色浓绿,生长旺盛,产量高。缺氮则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磷 (P): 参与能量代谢(ATP),对根系发育、花芽分化、开花结果至关重要。缺磷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生育期延迟,花果稀少。 钾 (K): 调节植物体内水分和养分运输,增强植株抗逆性(抗旱、抗病、抗倒伏),促进果实品质提升。缺钾易引起叶片边缘干枯,植株易倒伏。 中量元素: 钙(Ca)、镁(Mg)、硫(S)。虽然需求量小于大量元素,但同样必不可少。 钙 (Ca): 构成细胞壁,维持细胞膜的稳定,对细胞分裂和生长有重要作用。缺钙易引起幼叶畸形,生长点坏死。 镁 (Mg): 是叶绿素的中心原子,参与光合作用。缺镁会导致叶片黄化,但叶脉仍保持绿色。 硫 (S): 是某些氨基酸和维生素的组成部分,对蛋白质的合成和作物的风味物质形成很重要。缺硫常导致作物生长迟缓,叶片均匀发黄。 微量营养元素(Micronutrients): 作物需求量极少,但一旦缺乏,就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包括铁(Fe)、锰(Mn)、锌(Zn)、铜(Cu)、硼(B)、钼(Mo)、氯(Cl)等。 铁 (Fe): 参与叶绿素的合成,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的辅酶。缺铁会导致新叶失绿黄化,叶脉仍保持绿色(与缺镁类似,但发生在幼叶)。 锰 (Mn): 参与光合作用中水的分解,以及酶的活化。缺锰表现为新叶失绿,沿叶脉出现褐色斑点。 锌 (Zn): 参与生长素的合成,对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缺锌会导致植株矮小,叶片狭窄,节间缩短,出现“小叶病”。 铜 (Cu): 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缺铜会导致叶尖枯死,影响生殖生长。 硼 (B): 对花粉萌发、授粉结实、细胞壁的形成和糖的运输至关重要。缺硼易导致落花落果,果实畸形。 钼 (Mo): 是硝酸还原酶的组成成分,对氮代谢非常重要。缺钼在豆科作物上尤其明显,影响固氮作用。 氯 (Cl): 参与光合作用中的水分分解,影响渗透调节。 2.2 作物的“汲取”方式:根系与养分吸收 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系。根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从土壤中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 根毛(Root Hairs): 根毛是根系表面一层薄壁细胞的延伸,极大地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它们能紧密接触土壤颗粒,吸收土壤溶液中的养分。 质流(Mass Flow): 当植物吸收水分时,水分会带动溶解在其中的养分一同进入根系。这种方式对吸收量大的养分(如硝酸盐、钾离子)尤其重要。 扩散(Diffusion): 当根系周围土壤溶液中某种养分的浓度低于根系内部时,养分会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进入根系。这种方式对吸收量相对较小的养分(如磷、铁)很重要。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根系细胞膜上存在特定的载体蛋白,能够消耗能量,将土壤溶液中浓度较低的养分“泵”入根系细胞。这种机制使得根系能够在养分浓度很低的土壤中,仍然有效地吸收养分。 离子交换(Ion Exchange): 土壤胶体(有机质和粘土矿物)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够吸附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K+, Ca2+, Mg2+)。根系分泌的H+等离子可以置换下胶体表面吸附的养分,使其重新溶解在土壤溶液中,供根系吸收。 2.3 养分有效性的“门槛”:影响吸收的关键因素 即使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养分,作物也未必能充分吸收利用。养分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与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紧密相关。 土壤pH值: 如前所述,pH值直接影响许多营养元素的溶解度和植物的吸收能力。例如,在酸性土壤中,磷易与铁、铝结合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在碱性土壤中,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土壤水分: 适量的土壤水分是养分溶解和质流运输的前提。水分过多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根系呼吸受阻,养分吸收效率下降;水分过少则会限制养分的溶解和质流,甚至导致根系失水死亡。 土壤温度: 温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也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和养分吸收速率。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阻碍养分吸收。 土壤通气性: 根系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以提供能量支持养分的吸收。土壤板结、长期淹水等都会导致通气不良,阻碍养分吸收。 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不仅是养分的来源,还能通过络合作用提高某些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并改善土壤结构,从而间接促进养分吸收。 土壤养分间的拮抗与协同: 某些养分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协同)或相互抑制(拮抗)的关系。例如,过量施用钾肥可能影响镁的吸收;磷肥和锌肥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 理解了作物与土壤的“对话”机制,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简单地“越多越好”的施肥方式是多么低效和有害。未来的章节,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根据土壤的“语言”和作物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环保的施肥策略。 第三章:土壤的“医生”——微生物的角色与协同作用 在土壤深处的微观世界里,一场永不停歇的生命交响正在奏响。无数的微生物,它们以我们肉眼无法企及的速度繁衍生息,以令人惊叹的多样性,维系着土壤的健康,并为作物的生长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支持。它们是土壤真正的“医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 3.1 微生物的“大管家”:养分循环的驱动者 土壤微生物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便是参与和驱动着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养分循环。它们是分解者、转化者,将死的有机物转化为活的生命可以利用的物质。 有机质分解与矿化: 当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进入土壤后,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对其进行分解。在这个过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如氨、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这些无机养分才能够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这个过程被称为矿化。没有微生物,土壤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养分也将被永远“锁定”在有机物中。 氮素循环: 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氨化作用: 将有机氮转化为氨。 硝化作用: 氨氧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菌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硝酸盐是作物最主要的氮素吸收形式。 反硝化作用: 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造成氮素损失。 固氮作用: 自由生活在土壤中的固氮菌或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N2)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氮素来源。 磷素循环: 土壤中磷素大部分以不溶性有机磷或无机磷的形式存在。微生物能够分泌磷酸酶,将有机磷分解为无机磷;它们还能溶解磷酸盐矿物,将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提高磷的有效性。 硫素循环: 类似于磷素,微生物也参与有机硫的分解和无机硫的转化。 3.2 微生物的“土壤工程师”:改善土壤结构 良好的土壤结构,是作物健康生长的基础。而微生物,特别是真菌的菌丝体,是构建土壤团粒结构的关键力量。 菌丝体的“网格”: 真菌的菌丝体相互交织,形成一张细密的网,将土壤中的细小颗粒(沙粒、粉粒、粘粒)“粘合”在一起,形成土壤团聚体。 分泌物的“粘合剂”: 除了菌丝体,微生物还会分泌多糖类、蛋白质类等胶状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粘附性,能够将土壤颗粒粘结成牢固的团聚体。 团粒结构的好处: 良好的团粒结构意味着土壤中拥有丰富的孔隙,有利于空气流通、水分渗透和储存,促进根系生长,减少土壤板结和侵蚀。 3.3 微生物的“护卫队”:抑制病虫害 土壤中并非只有“坏”的微生物,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与有害病原菌、害虫“争夺地盘”,形成一种微妙的生态平衡。 生物拮抗作用: 有益微生物可以通过产生抗生素、有机酸等物质,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竞争作用: 有益微生物能与病原微生物竞争土壤中的养分和氧气,消耗掉病原菌生存所需的资源,使其数量难以增长。 诱导抗性: 某些有益微生物能刺激植物产生系统性抗性,增强植物自身的防御能力,抵抗病虫害的侵袭。 解毒作用: 部分微生物能够分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如农药残留,降低其对植物的危害。 3.4 微生物的“生长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除了上述功能,许多微生物还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生长激素的产生: 一些细菌能够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等,这些激素能够促进根系生长、茎叶伸展,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溶解难溶性养分: 例如,能够溶解磷酸盐的细菌,能显著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供作物吸收。 提高抗逆性: 微生物能够帮助植物更好地应对干旱、盐碱、重金属等不良环境胁迫。 3.5 激活土壤生命力:为微生物创造适宜环境 要让这些“土壤医生”发挥最佳作用,我们需要为它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 增加有机质: 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的“食物”和栖息地。施用堆肥、绿肥等有机肥,能极大地丰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 保持土壤疏松透气: 避免过度耕作和压实,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为需氧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氧气。 合理施肥: 避免过量施用化肥,特别是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它们可能抑制微生物的活性。 合理的灌溉: 避免长期积水或过度干旱,维持适宜的土壤水分。 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农业生产的本质,不仅仅是“种”和“收”,更是“养”和“生”的过程。通过与微生物和谐共处,我们可以激活土壤自身的生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农业。 结语 《土壤的智慧》穿越了土壤的物理形态,探寻了作物的营养密码,揭示了微生物的神奇力量,这一切的探索,都指向一个核心:理解并尊重土地的自然规律。科学种植,并非一套僵化的公式,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智慧。 当我们不再仅仅将土壤视为一个容器,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的生态系统;当我们不再将作物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理解其精密的生理需求;当我们不再忽视土壤中那些“隐形”的贡献者——微生物,而是积极与其协同,那么,我们就能真正掌握科学种植的精髓。 本书希望点燃的是读者心中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激发的,是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愿每一位翻开本书的读者,都能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智慧、更丰盛的果实,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满足感。这是一次关于土壤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生命的科学解读,一次关于可持续未来的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的一本新书,书名是《科学种植》,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书的封面和标题就给了我一种踏实的感觉。我一直觉得,种东西不仅仅是把种子埋进土里,浇点水那么简单。很多时候,尽管我尽心尽力,植物还是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感到有些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解答我这些长久以来存在的疑问。比如说,关于土壤的配比,什么样的土适合什么样的植物?水分的多少,什么时候浇水最合适?光照的需求,强光、弱光、散射光,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具体影响是什么?还有肥料的使用,有机肥、化肥,什么时候用,用多少?我期待书中能有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甚至是一些图示,能够清晰地展示每一个步骤,让我能够照着做,避免走弯路。同时,我非常关注植物的健康问题,比如各种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是否有天然无害的方法?这本书的ISBN是9787303087013,这个数字默默地传递着一种严谨和科学的信号。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手中可靠的工具书,让我的种植之旅从此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少一些失败,多一些绿意盎然的收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它的名字“科学种植”便轻易勾起了我对于自然和生命力的无限遐想。我想象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植物生长的指南,更可能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之旅。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走进植物的微观世界,揭示细胞层面的神奇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巧妙地与周围环境互动。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植物生理学、遗传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入门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那些看似复杂的科学原理。比如,关于植物如何感知光线、水分、养分,它们又是如何通过根、茎、叶等器官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运输的,这些过程如果能被详细阐述,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启发。我尤其好奇,书中会不会提及一些前沿的种植技术,例如组织培养、基因改良等,即便只是简单的介绍,也能让我对现代农业和园艺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ISBN是9787303087013,这个号码仿佛是一个钥匙,开启了我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之门。我期待它能在我心中播下好奇的种子,让我对植物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手里这本《科学种植》,虽然还躺在书架上,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畅想它会带给我的惊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让生活空间增添活力的绿色植物情有独钟,但现实往往是,我精心挑选的植物,有时却难以适应我的“照料”。我渴望掌握真正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凭着感觉去“碰运气”。这本书,我猜想,一定能填补我在种植知识上的空白。我希望它能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周期,不同阶段需要怎样的支持。比如,从播种育苗到开花结果,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其独特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倾听和回应。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环境控制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调整室内温度、湿度,甚至通风来模拟植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我尤其对植物的“情绪”和“信号”感兴趣,它们会不会通过叶片的颜色、形状,或者生长姿态来告诉我们它们需要什么?这本书的ISBN是9787303087013,这个数字组合似乎承诺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科学性,我期待它能教会我如何读懂植物的“心声”,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它们需求的“园丁”。

评分

一本我最近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的书,但光是看书名《科学种植》和它所涵盖的领域,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如何让家里的植物长得更好、更健康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娇贵些的花卉,常常因为我的一些“胡乱”操作而垂头丧气,让我颇感挫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看到了掌握科学方法、告别“摸索式”园艺的希望。我猜想,这本书里应该会包含很多关于土壤、光照、水分、肥料等基础知识的详细讲解,并且会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基本的光合作用原理讲到具体的植物生长需求。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关于不同植物类型(比如观叶植物、开花植物、多肉植物等)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化处理建议。另外,作为一个在城市里居住的人,我对室内种植的技巧尤其感兴趣,书中会不会讲解如何模拟自然环境,如何应对季节变化,如何防治病虫害等问题,是我非常关心的部分。这本书的ISBN是9787303087013,这个数字好像预示着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它,真正地“科学”起来,让我的小绿植们从此告别“挣扎”,迎来“春天”。

评分

初次接触《科学种植》,我便被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植物生长奥秘的探索。我想象中,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简单的种植技巧,更可能是一次关于生命科学的启蒙。它或许会从植物细胞的运作机制讲起,探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本生命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深入讲解不同植物对光照、水分、养分、土壤以及温度等环境因素的需求。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关于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知识,例如土壤中益生菌的作用,或者根系与菌根的共生关系,这些往往是影响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植物育种、嫁接等技术充满好奇,这些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优良品种的科学方法,想必会给我带来全新的视野。这本书的ISBN是9787303087013,这个独特的数字编码,仿佛是通往知识殿堂的一把钥匙。我期待它能够引领我走进植物科学的奇妙世界,让我不再仅仅是植物的“照顾者”,而是能够理解它们,与它们和谐共生的“伙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