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東亞季風年鑒(2015)
:65.00元
售價:47.5元,便宜17.5元,摺扣73
作者:國傢氣候中心(東亞季風活動中心)
齣版社:氣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2963804
字數:
頁碼:123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東亞季風是盛行於東亞地區的鼕、夏季風及其環流的統稱。東亞季風區的範同覆蓋瞭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濛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中南半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
《東亞季風年鑒(2015)》是中國氣象局國傢氣候中心的核心業務産品之一,全書分為3章。第1章描述瞭2014/2015年東亞鼕季氣候及鼕季風環流係統的特點;第2章介紹瞭2015年東亞夏季氣候和夏季風環流係統的特徵;第3章主要介紹瞭2015年中國雨季進程的概況。年鑒中也迴顧瞭2014/2015年鼕季中日韓鼕季風會商以及2015年夏季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氣候預測的結果。
本年鑒可供從事氣象、農業、水文和地質等多個行業的業務、科研和教學人員使用及參考。
前言
概述
第1章 東亞鼕季風
1.1 鼕季氣溫
1.2 鼕季降水
1.3 冷空氣過程
1.4 低溫事件
1.5 東亞鼕季風環流係統
1.6 熱帶大氣季節內振蕩(MJO)活動
第2章 東亞夏季風
2.1 夏季氣溫
2.2 夏季降水
2.3 事件
2.4 東亞夏季風環流係統
2.5 東帶夏季風
2.6 東亞副熱帶夏季風
2.7 季節內振蕩
第3章 中國雨季
3.1 中國東部雨帶演變
3.2 華南前汛期
3.3 西南雨季
3.4 中國梅雨
3.5 華北雨季
3.6 華西鞦雨
3.7 中國雨季概況
附錄A 資料和指標說明
附錄B 東亞季風係統及其氣候特徵
附錄C 2015年全球海溫及海冰分布
附錄D 2015年北半球積雪狀況
附錄E 2014/2015東亞鼕季風季節預測聯閤會商迴顧
附錄F 2015年亞洲區域氣候監測、預測和評估論壇
附錄G 東亞鼕季風指數
附錄H 東亞夏季風指數
附錄I 中國雨季曆年信息錶
我之所以購買《東亞季風年鑒(2015)》,主要是齣於對東亞地區氣候變化趨勢的好奇心,希望從中找到一些前瞻性的信息。這本書以其詳盡的數據和係統性的梳理,確實滿足瞭我的這一期望。它並沒有像一些科普讀物那樣,用過於簡化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科學問題,而是采取瞭一種更加嚴謹和深入的方式。我特彆欣賞它對於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紹,這讓我瞭解到,即便是同一現象,也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角度和分析模型。例如,在討論季風強度變化時,書中就引入瞭不同的指數和計算方法,並對它們各自的優劣進行瞭分析。這種批判性的視角,有助於讀者更全麵地理解問題的復雜性。雖然我對其中的部分數理模型和統計分析感到吃力,但整體而言,它所呈現的研究成果仍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未來季風演變的預測部分,雖然預測總是有不確定性,但基於現有數據和模型所給齣的趨勢,足以引起我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警惕。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給專業人士準備的案頭參考書,它承載瞭大量的研究心血,也為該領域的進一步探索奠定瞭基礎。
評分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5)》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從書的整體結構和內容來看,它顯然是經過瞭嚴謹的科學研究和細緻的編撰過程。我最看重的是書中對不同季風現象之間相互聯係的探討。例如,關於副熱帶高壓的移動如何影響梅雨帶的南北擺動,以及這種擺動又如何與颱風生成和路徑産生耦閤效應,這些章節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書中提供瞭大量的觀測數據和數值模擬結果,力求客觀地呈現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極端降水事件的成因分析,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區域性洪澇災害的發生機製非常有幫助。雖然書中充斥著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統計模型,但作者們通過精心設計的圖錶和錶格,盡可能地將這些復雜的信息直觀地呈現齣來。對於我這樣一名非專業讀者來說,閱讀過程確實需要花費不少精力去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但正是這種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東亞季風係統背後隱藏的深刻規律。這本書是一部嚴肅的科學研究報告,其價值在於為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瞭堅實的數據和理論基礎。
評分讀完這本《東亞季風年鑒(2015)》,說實話,我的感受非常復雜。一方麵,它所呈現的嚴謹科學態度和海量數據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氣候研究實驗室。那些關於季風爆發、降水異常、颱風路徑分析的章節,無不展現瞭作者團隊深厚的專業功底。我特彆關注瞭關於2015年極端天氣事件的梳理,那些詳細的氣象站點觀測數據、衛星雲圖分析,以及模型模擬結果,讓我對當年東亞地區復雜多變的天氣現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關於那場罕見的持續性乾旱,報告中不僅描述瞭其範圍和強度,還深入探討瞭可能的氣候背景和環流異常,這對於我們理解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供瞭寶貴的參考。同時,年鑒中還涉及瞭季風係統與海洋、陸地相互作用的機製,這部分內容雖然專業性很強,但作者們通過清晰的圖錶和深入淺齣的解釋,努力讓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其中奧秘。總的來說,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氣象學傢,用最科學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詳實而生動的東亞季風畫捲,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絕對是該領域內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
評分閱讀《東亞季風年鑒(2015)》的體驗,可以用“信息量爆炸”來形容,但並非那種雜亂無章的混亂,而是充滿條理和邏輯的密集。從一開始,我就被書中鋪天蓋地的圖錶和數據所震撼,每一頁都仿佛是一個微型的數據分析報告。我嘗試著去理解那些關於大氣環流、海溫異常與季風活動之間復雜關聯的論述,這讓我領略到瞭氣候科學的精妙之處。書中對2015年季風活動的詳細描繪,不僅涵蓋瞭其強度和範圍,還深入剖析瞭影響因素,比如太平洋海溫的波動、亞洲大陸的下墊麵特徵等等。這些內容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東亞季風係統的認知邊界。我注意到,年鑒的編撰者們在信息的呈現上非常注重科學的嚴謹性,每一個結論都力求有數據支持,每一個分析都力求有理論依據。雖然對於某些專業術語和模型公式,我還需要藉助其他資料來輔助理解,但這並不妨礙我從整體上把握這本書的價值。它就像一本珍貴的科學檔案,記錄瞭2015年東亞季風的“一舉一動”,為後人研究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
評分坦白講,我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翻開瞭《東亞季風年鑒(2015)》,畢竟“年鑒”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氣息,總覺得會晦澀難懂。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在保持其專業性的同時,也注入瞭不少引人入勝的細節。我尤其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地區因為季風異常而導緻的農業生産挑戰,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經濟影響。這種將宏觀的氣候現象與微觀的社會生活聯係起來的視角,讓我覺得這些數據和分析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現實寫照。例如,書中對某次強降雨過程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氣象要素的描述,還聯動瞭洪水預警、災害評估等多個環節,展現瞭季風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此外,我也注意到其中對不同研究方法的比較和討論,這為我瞭解當前氣候研究的前沿動態提供瞭窗口。雖然有些章節的統計方法和模型理論對我來說仍有些陌生,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努力架起科學與讀者之間的橋梁,力求信息的有效傳達。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氣候研究不僅僅是少數科學傢的事,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