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创新陈实
定价:20.00元
作者:陈实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02457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制度实施成效,同时对比美国联邦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改进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具体设想。本书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统计数据库,详细解读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较为全面、深入地解释了各项管理制度内涵。
本书对于从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科研人员具有的指导作用。鉴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各类科研机构中的代表性,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具有的借鉴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常年和科研机构打交道的人量身定做的,尽管我还没细读完,但光是目录和前言就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震撼。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对“管理”二字在特定语境下的诠释。很多时候,我们谈论实验室管理,总会陷入到项目经费、设备采购这些“硬指标”的泥潭里,但这本书似乎更深入地探讨了“软实力”的构建,比如科研人员的自主性、跨学科合作的机制设计,以及如何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内激发创新活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思维框架,让我能重新审视当前我们部门的评估体系。特别是关于激励机制的章节,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实验室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弯道超车,那将会非常有启发性。我总觉得,优秀的制度设计,不应该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应该是加速器,这本书似乎正是在尝试描绘这种理想状态下的制度图景。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潜规则”是如何被制度化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们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与权衡。
评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预期是它能在理论框架和实际操作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很多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研究,要么过于抽象,全是管理学理论的堆砌,要么过于琐碎,只停留在报销流程和会议纪要的层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中层理论”——既有足够的理论高度来解释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又有足够的细节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比如,在人才引进与评价这一核心问题上,这本书是否能深入探讨如何设计一套能够有效区分“项目负责人”和“独立科学家”的评价标准,并确保这些标准在不同学科背景下都能公平适用?如果它能用严谨的逻辑,为我们这些身处管理一线的人提供一套“反内卷”的制度设计思路,帮助我们把精力重新聚焦到提升科研产出质量而非应付检查上,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直接关乎到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了。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批判性学习”的态度。近些年来,我们总是在强调“对标国际一流”,但“一流”的标准本身就在不断动态变化,我们照搬来的制度往往水土不服,最后成了形式主义的产物。我对作者如何处理这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张力特别感兴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本土反思,而不是简单的制度翻译。譬如,中国的科研文化有着其独特的集体主义色彩和层级观念,这和西方那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创新环境是存在本质差异的。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文化基因是如何反作用于制度设计,并提供一套既能接轨国际前沿、又能适应国情的“混合式”管理范本,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现在手头上有一些关于青年科学家培养的政策文件,感觉总是缺少一个宏观的理论支撑,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或许能帮我把这些散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具逻辑性的认识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厚度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我更看重的是它对于“演变”这个词的解读。管理制度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技术发展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展示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模式,是如何一步步向市场经济导向、知识经济导向转型的。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是很多纯粹的操作手册所不具备的。如果能清晰地指出,在哪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制度做出了根本性的转向,以及这种转向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的科研实践倒逼,那对于我们理解当前的体制困境将大有裨益。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解释“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宏大叙事,而不是仅仅描述“现在是什么样子”的静态快照。
评分读到书名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概念是“创新悖论”——如何通过管理来促进创新,却又常常因为过度管理而扼杀了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一个“最少干预原则”的制度化表达。我个人对那些强调“放权”和“容错机制”的部分非常期待。在科研领域,失败是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我们的现有制度往往对失败的惩罚力度过大,导致研究人员趋向保守。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可操作的“容错”制度框架,比如如何界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如何对非原则性失误进行隔离处理,这将是极具革命性的内容。这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是对科研文化的一种价值重塑。我更倾向于那些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制度在实践中产生的“副作用”的研究,因为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谈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