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赵静,王玉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813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该书围绕西部农村这一特定群体,开展了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和社会互动实践,初步建立了该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剖析群体信息能力与服务问的矛盾,提出了建设全新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整体推进政策,构建区域共享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本书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枯燥说教,反而像是一篇篇精心打磨的田野调查报告与政策分析的完美结合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区域信息共享机制部分所展现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它没有停留在呼吁建立平台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信任的建立、数据治理的规范以及跨部门协作的复杂性。对于像我这样关注社会治理创新的读者来说,书中描绘的那些充满张力的利益平衡过程,那些关于如何打破信息孤岛的策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有效的共享机制,背后需要的是制度创新、技术保障以及社区参与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而非简单的技术堆砌。那种对“机制”二字内涵的层层剥茧,让人佩服。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价值,那就是“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对当前西部农村信息状况的记录和诊断,更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数字乡村建设的行动蓝图。书中对于利用新兴技术(比如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来优化信息服务供给的探讨,显示出作者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把握。特别是关于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适应、自我优化的区域信息反馈循环系统的构想,非常具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监测、评估和迭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次高质量的思想碰撞,它拓宽了我对“发展”二字的定义,使其包含了对信息赋权的严肃考量。
评分这本书对于理解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深层逻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信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它不仅停留在描述“有没有”的层面,更深入挖掘了“会不会用”和“愿不愿意用”的心理和社会学动因。作者在分析信息共享壁垒时,敏锐地指出了文化习惯和传统认知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阻力作用,这一点常常被量化研究所忽略。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将社会学、人类学的洞察融入到信息技术推广的实践中去。全书的语言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对改善农村现状的深切关怀与期盼,文字力量感十足,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被激励、要采取行动的冲动,它远超了一般的研究报告的范畴。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信息鸿沟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如何有效地提升特定群体的数字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当前西部农村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应用以及信息素养培养方面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作者不仅梳理了现有的政策框架和实践案例,更着眼于未来,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包容性的信息共享生态系统的具体路径。读完此书,我深刻认识到,信息能力并非仅仅是掌握工具的使用,更关乎社会公平和经济活力的激活。那种对具体案例的剖析,尤其是那些反映出地方差异和文化背景的细节,使得理论探讨不再是空泛的,而是紧密地扎根于现实土壤之中,为政策制定者和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参考。它让我开始思考,在信息技术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出更贴合地方实际、更具生命力的培育方案。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严密得令人称赞。从问题提出到理论基础的构建,再到具体策略的推演,每一步都像是精准计算过的棋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信息能力培育的“人”的层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非仅仅聚焦于硬件或软件的投入。书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角色的农民在信息获取和使用上的差异化需求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讨论。这种“分层施策”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普惠”的理解——真正的普惠,不是提供一样的服务,而是提供每个人最需要的服务。这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本关怀,避免了宏大叙事下的“一刀切”倾向,读来让人心悦诚服,仿佛能感受到那些被关注群体的真实需求和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