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
定价:95.00元
作者:中国科学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0303283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编著而成的报告,旨在系统地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推动中国科研信息化的进程。
本书邀请了外科研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针对科研信息化涉及的网络环境、超级计算环境、数据环境,以及科研信息化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实践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客观阐述,对科研信息化的战略态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力求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模式的转变,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全局性、战略性的参考,向外读者展示中国科研信息化的全貌和前沿成果。
本书可作为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科技战略决策的参考书,也可供外专家、学者研究和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的出版,本身就代表着行业对自身发展阶段的一个阶段性“体检”。我个人对于书中可能出现的对于“自研”与“引进”技术路线的权衡讨论特别感兴趣。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如何平衡对国际主流平台的依赖与培育本土软件和硬件产业的诉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战略议题。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当时国产科研管理系统、高性能计算中间件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卡脖子环节。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只是一份年度总结,更应该是一份“历史留痕”,记录下中国科研界在迈向数字化、网络化过程中所做出的艰难抉择和宝贵经验教训。它所能提供的视角,是现在回顾那段历史时,任何新出版的概述性著作都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定格了那个转折点上最真实的样貌。
评分初翻这本蓝皮书的章节结构,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宏大叙事的野心。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罗列技术名词或者介绍某几个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复杂的生态图景。我猜测,书中必然会有一部分篇幅致力于探讨科研经费投入与信息化建设效益之间的关联性,这往往是衡量国家级项目成效的核心指标之一。更让我好奇的是,在当时相对分散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联互通”?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当时在标准制定、数据共享壁垒以及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所遇到的阻力与突破,那价值就不可估量了。它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年规划的“诊断书”,而非仅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从装帧的质感上推断,这应该是一次集体智慧的结晶,汇集了不同领域专家的洞见,希望在具体论述中,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不是让某一个技术流派的声音占据主导。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政策走向的观察者,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所折射出的“国家意志”在科研信息化推进中的具体体现。2011年,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概念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在国内科研领域真正落地应用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无论是硬件基础设施的欠缺,还是政策引导的模糊性。我期望书中能有对当时国家级科研基础设施(如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等)的运营模式和面临的瓶颈有细致的描述。如果它能对地方性科研机构的信息化策略与国家层面战略的衔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那就太棒了。这样的对比,往往能揭示出政策在执行层面出现“打折”或“变形”的具体原因。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份技术白皮书,更应该是一份带有深刻社会学意义的文献,记录了知识生产方式在信息时代初期的转型阵痛。
评分这本书的“蓝皮书”定位,暗示着其内容必然带有较强的研究性和参考性,目标读者群体应该是决策者和资深研究人员。因此,我对书中数据图表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推导过程非常看重。我希望能看到对“科研效率提升”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量化指标——比如,信息系统部署后,科研人员获取文献、处理实验数据的平均时间缩短了多少百分比?如果书中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而非泛泛而谈,那它就能从一般的行业报告中脱颖而出。同时,考虑到那几年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本书是否触及了科研数据在云计算环境下如何确保安全合规的问题?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这本书若能给出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我是在一个科技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提及这本书的,当时主要关注点放在了“科研信息化”这个前沿领域。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其内部章节,但从装帧和初步的目录预览来看,它显然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科普读物,而是试图搭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来审视2011年中国科研体系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全貌。我尤其期待它在数据管理、高性能计算接入以及科研人员协作平台建设这几个关键支柱上,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毕竟,2011年对于我国科研“十二五”规划的开局阶段,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爬坡期,这本书的视角无疑是捕捉那个时代脉搏的绝佳切口。那种厚重感,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了大量一手调研资料和对当时政策制定者的深度访谈,让人对其内容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