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05:德国东进
:62.00元
售价:45.3元,便宜16.7元,折扣73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朱建国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99164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丘吉尔,百年来世界*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有史以来*的英国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是英国前首相全景式历史巨著,也是*、*全面的二战历史回顾,同时纪念世界反战争胜利。
解密二战鲜为人知的内幕,洞彻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
本书主要阐述了1941年1月至6月战争事态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世界格局发生惊人变化:德国撕毁此前的边界协定,对苏联宣战。由此,苏、英、美全面携手,共同抗击德国。战争双方在巴尔干、北非和横贯整个中东地区的开阔地带逐鹿厮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5:德国东进
目 录
章 沙漠地区和巴尔干各国
第二章 战火蔓延
第三章 闪电战与反闪电战赫斯
第四章 地中海战争
第五章 征服意大利在非洲的帝国
第六章 援助希腊的决定
第七章 大西洋战役西部海口地区
第八章 大西洋战役美国的干涉
第九章 南斯拉夫
第十章 日本特使
第十一章 沙漠侧翼隆美尔托卜鲁克
第十二章 希腊战役
第十三章 的黎波里与“老虎”计划
第十四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十五章 克里特岛:危机临头
第十六章 克里特岛:战役经过
第十七章 “俾斯麦”号的命运
第十八章 叙利亚
第十九章 “战斧”计划
第二十章 苏联的报应
附录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
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风云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闻领导荛凰取得了战争后的胜利,荣腾嘉德勋章等英国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反思历史的框架。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发生了什么”,他更侧重于探讨“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在对几次关键的战略失误进行剖析时,他没有落入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了指挥系统内部的僵化、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以及意识形态对现实判断的扭曲作用。这种深层的结构性分析,使得读者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出关于现代组织管理、决策科学乃至人性弱点的深刻教训。这本厚重的书,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应只是历史的叹息,更应是一种对当下复杂世界的警醒与洞察。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资料的扎实程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准。它不仅仅是基于公开的档案资料进行整合,更能看出作者在挖掘一些更深层次、可能带有地域性偏见的原始记录上下了苦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跨国界、跨军种之间的信息壁ட்ட和协作困境时,所引用的具体电报片段或是私人信件的摘录,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证据链。这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显得尤为坚实可靠,而不是空泛的猜测。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史料的尊重,是衡量一部严肃历史作品的试金石,而这部作品无疑是经受住了考验的。它提供的视角是多维的,不偏信于任何一方的单薄叙述。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沉甸甸历史分量的作品。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早期的照片和地图,也能分辨出很多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偶尔出现的战役时间轴或者重要人物的侧边简介,这些虽然不是核心叙事,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深入历史迷雾的同时,也能随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锚定。整体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的考究,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使得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地获取信息。如果单从实体书的感官体验来讲,它绝对是近期我收藏的史学著作中的佼佼者,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强度的历史陈述中穿插情感的抒发。它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编年史写法,反而更像是一位亲历者在黄昏时分,对着壁炉,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挣扎。比如,对某些关键决策的描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最终的评判,而是通过展示当时决策层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这种“带着你一起思考”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依然会回荡着那些决策的重力与余波。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审视,作者的文字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地缘政治变迁和军事部署,转化成了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述。比如,描绘某次大规模的集结或某个季节的严酷气候对战局的影响时,那种环境的压迫感几乎要穿透纸面。语言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史诗般的磅礴,又不失对个体痛苦的细腻捕捉。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地名,都被作者的笔触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隆隆炮火声,甚至能嗅到硝烟和泥土的气息。这种将历史“可视化”的能力,是它区别于一般历史解读作品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