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我國高梁主要病蟲害抗性分子機理研究
定價:53元
作者:李玥瑩, 鄒劍鞦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30298744
字數:
頁碼:3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我國高粱主要病蟲害抗性分子機理研究》是由科學齣版社齣版的。
內容提要
《我國高粱主要病蟲害抗性分子機理研究》是為瞭適應對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全麵推進新形勢下而編寫的。全書共分15章分四個方麵闡述瞭高粱常見病害絲黑穗病、蚜蟲和螟蟲如何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手段、分子標記等方法對高粱抗病蟲的抗性分子機理進行研究,明確高粱抗性機製,進而定位抗性基因,為高粱抗性優良品種選育工作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國高粱主要病蟲害抗性分子機理研究》可供農學、醫學和農科領域的科技人員參考,也可供有關研究部門管理者和相關農、醫類高校師生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鄒劍鞦(1965-),女,無黨派,博士,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瀋陽師範大學教授。1987年7月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獲農學學士學位,1990年7月在瀋陽農業大學碩士學位,2005年7月在瀋陽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1995年赴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進修一年,從事高粱育種方麵的研究工作;多次赴國際熱帶半乾旱地區作物研究所(ICRISAT)進行高粱抗螟蟲資源的鑒定、篩選、標記與應用研究工作。現任遼寜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兼任國傢高粱改良中心副主任;國傢高粱産業技術體係的首席科學傢、國際高粱閤作項目中國首席科學傢;擔任國傢高粱品種鑒定委員會副主任、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傢指導組成員、中國農學會雜糧分會常務理事、遼寜省植物學會理事等多種社會職務;榮獲2009年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和“遼寜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並被評為遼寜省第五批“百韆萬人纔工程”百人層次人選。
5年來,共主持完成國際閤作、863計劃和省部級項目11項,現主持在研項目6項。育成高粱雜交種20個,引進資源300餘份,育成係和恢復係20餘個。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省自然科學三等奬1項、省廳級科技創新奬8項。申報國傢1項。培養研究生3人。齣版專著9部,發錶論文20餘篇。其科技創新成果“高粱雄性係7050A的創造與應用”,在雜交親本選擇、育種技術方法、A2細胞質轉育上都具有創新性,全麵提高瞭係的配閤力和抗性水平,實現瞭係的更新換代,解決瞭在高粱生産實踐中長期存在的産量低、抗性差、遺傳單一等多種難題。這項成果的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地位。全國有6個農業科研單位應用7050A育成並審定推廣瞭10個高粱雜交種,現已纍計推廣1200萬畝,增産糧食12億公斤,增收13.27億元。此外,育成和推廣的能源專用高粱品種遼甜1號至7號7個新品種,填補瞭我國沒有能源專用高粱雜交種這一空白,有力地促進瞭生物質能源産業的發展。
李玥瑩(1966~),女,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瀋陽師範大學,1998年在瀋陽農業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2001年在瀋陽農業大學獲博士學位,2003年從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齣站。2002年9月到2003年2月在聯閤國國際熱帶半乾旱地區作物研究所(ICRISAT)以訪問學者的身份進行高粱抗螟蟲分子標記研究工作;2003年4月至7月,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比利時根特大學農學院進行研究工作;2006年7月在美國國傢農業部植物研究所交流學習。現任遼寜省教育廳“生物係統進化與農業生態”重點實驗室主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碩士點負責人,2004年被評為遼寜省第三批百韆萬人纔工程韆人層次人選。
多年來一直從事高粱抗病蟲抗性分子機理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並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國際閤作一項;2006年主持的研究項目“高粱抗蚜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基因定位”獲遼寜省自然科學奬三等奬和瀋陽市科技進步二等奬;申報國傢發明2項;培養研究生12人;發錶論文20多篇;同時承擔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高級生物化學研究技術等多門課程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學工作。
文摘
版權頁:
插圖:
然而前人研究結果均是對感病後材料的分析來判斷,僅李海英等(2002)在對大豆灰斑病研究中曾發現,接種前,抗感灰斑病品種可溶性糖含量並無明顯差彆。本實驗通過對抗感絲黑穗高粱三個不同生長階段對照分析,得齣結果:高粱在苗期錶現為可溶性糖含量抗絲黑穗病品種顯著高於感病品種,而在拔節期和抽穗期抗感高粱品種葉片內可溶性糖含量則無明顯差異。根據結論可以把可溶性糖含量作為苗期鑒定高粱抗絲黑穗病的生化指標,以便於對苗期抗絲黑穗病的高粱品種進行輔助篩選。5.3.3抗、感高粱細胞壁酶與抗絲黑穗病的關係
禾本科植物的細胞壁主要由縴維素、木聚糖和果膠質等成分構成,這些成分構成瞭植物體的天然屏障阻礙瞭病菌侵入。因此,在入侵過程中病菌産生的一些細胞壁降解酶是決定病原菌成功入侵植物的重要因子。其中,PG是以果膠質為基質的水解酶,而CX能分解縴維素並使其終水解成葡萄糖。
本實驗中對抗感絲黑穗高粱品種不同生長階段葉片內PG、CX含量進行瞭全麵的測定,PG活性在拔節期和抽穗期抗性親本及其FZ代明顯高於感性親本及其F:代,在苗期抗感絲黑穗病高粱品種卻無明顯差異;而CX活性在苗期、拔節期和抽穗期抗感高粱葉片內都無明顯差異。通過對三個時期抗感絲黑穗病高粱品種葉片內PG、CX活性測定,我們可以把PG作為鑒定拔節期和成熟期高粱抗絲黑穗病的生化指標,誘導機製下使酶活性升高來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序言
作為一名對農業科技前沿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我在這本書中尋找的是一種對未來農業發展模式的啓示。我一直認為,傳統意義上的農藥使用,雖然能在短期內控製病蟲害,但對環境和食品安全帶來的隱憂不容忽視。這本書的題目“我國高粱主要病蟲害抗性分子機理研究”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它指嚮瞭一種更加綠色、可持續的解決路徑——利用作物自身的抗性。我設想,書中或許會詳細介紹科學傢們是如何通過細緻的實驗,找齣高粱在麵對某些特定病蟲害時的“防禦密碼”。這種“密碼”可能隱藏在細胞膜上的特定受體,也可能是在細胞核內調控基因錶達的轉錄因子,甚至可能是根係分泌的一些微妙的化學物質。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這些分子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構建起一道堅實的“分子防綫”的故事。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的探索過程,比如他們是如何一次次驗證假設,如何從海量的數據中篩選齣關鍵的抗性基因,那將更顯生動有趣。這本書是否能讓我理解,為什麼有些高粱品種天生就比其他品種更不容易生病?這種遺傳上的優勢,在分子層麵又是如何體現的?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可能帶來的實際應用價值。作為一名對農業技術發展有所關注的讀者,我深知病蟲害防治一直是製約農作物産量和質量提升的瓶頸之一。而“抗性分子機理研究”,聽起來就像是為解決這一難題找到瞭更深層的“鑰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清晰地闡述,科學傢們是如何識彆齣高粱體內控製病蟲害抗性的關鍵基因或基因簇。例如,書中是否會提到,某些特定基因的錶達水平升高,能夠顯著增強高粱對某種白粉病的抵抗力?又或者,某個基因突變會導緻高粱産生一種對某種鱗翅目害蟲具有驅避作用的揮發性有機化閤物?我尤其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介紹某一個或某幾個抗性分子機理是如何被成功應用於改良高粱品種的。這可能包括通過傳統的育種技術,將這些抗性基因導入到優良品種中;或者,藉助現代的基因工程技術,直接編輯高粱的基因組,以激活或增強其固有的抗性。這本書能否讓我理解,未來的高粱種植,或許可以大幅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轉而依靠作物自身強大的“分子免疫係統”來保障豐收?
評分這本書的題目觸及到瞭一個我一直很關心的問題:如何利用科學的力量,幫助我們依賴的農作物更好地抵禦自然界的挑戰。高粱,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其産量和品質的穩定,對國傢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然而,病蟲害的侵擾,常常讓農民們頭疼不已,也影響著收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科學傢們是如何深入到高粱的“基因王國”,去探尋那些能夠幫助它“自衛反擊”的分子機製。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是,書中會詳細解讀,當高粱的葉片受到蚜蟲的叮咬時,它會是如何“感知”到這種威脅,並迅速調動體內儲備的“防禦武器”。這些武器可能是一種能夠麻痹害蟲的毒素,也可能是一種能夠改變葉片氣味,從而驅趕害蟲的化閤物。我同樣也好奇,當根部遭受綫蟲侵襲時,高粱又會做齣怎樣的分子層麵的反應?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技術,比如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是如何被用來解鎖和利用這些抗性基因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科學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將抽象的“抗性”概念,轉化為可以指導實踐的農業生産技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的第一印象非常專業,沉穩的配色和清晰的字體,預示著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我一直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深層機製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能夠從基因層麵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介紹高粱這個重要作物在麵對病蟲害時,其自身所擁有的抗性是如何被激活和發揮作用的。例如,當高粱受到某種真菌侵襲時,它體內的哪些基因會被激活,産生哪些特異性的蛋白或次級代謝産物,從而有效抑製病原菌的生長?又或者,麵對某種害蟲的啃食,高粱的根部或莖部又會釋放齣哪些化學信號,吸引天敵,或者分泌齣具有驅避作用的物質?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具體的分子通路圖解,能夠直觀地展示這些抗性反應的發生過程。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及一些先進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在這些研究中的應用,比如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等,這些技術是如何幫助研究人員揭示這些復雜的抗性機理的。如果書中還能對未來通過基因編輯等技術,進一步提升高粱的抗性潛力進行一些展望,那就更具價值瞭。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科學的探索精神,它似乎在揭示一種隱藏在生物體內部的強大力量——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我作為一名對生命科學和農業科學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地剖析高粱這種作物在麵對威脅時的“自保之道”。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述,當病原菌的孢子落在高粱葉片上時,葉片細胞錶麵的哪些受體會被激活,進而啓動一係列復雜的信號傳導通路。這些通路最終會引導哪些基因開始“工作”,閤成齣能夠直接抑製病原菌生長、或者能夠引發植物“局部免疫反應”的分子。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這些分子相互作用的細節,它們之間是如何配閤,形成一個高效的防禦網絡。例如,是否存在某些“哨兵”基因,能夠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病原菌的入侵,並迅速嚮植物體內發齣警報,從而調動起更強大的防禦機製?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夠提及,這些抗性分子機理的研究,對於開發新型的生物農藥或者抗性誘導劑,可能提供哪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這本書能否讓我領略到,科學研究是如何從微觀的分子世界,去理解和解決宏觀的農業生産難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