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国高梁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
定价:53元
作者:李玥莹, 邹剑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030298744
字数: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内容提要
《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是为了适应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推进新形势下而编写的。全书共分15章分四个方面阐述了高粱常见病害丝黑穗病、蚜虫和螟虫如何采用生理生化分析手段、分子标记等方法对高粱抗病虫的抗性分子机理进行研究,明确高粱抗性机制,进而定位抗性基因,为高粱抗性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可供农学、医学和农科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有关研究部门管理者和相关农、医类高校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邹剑秋(1965-),女,无党派,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教授。1987年7月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进修一年,从事高粱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多次赴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进行高粱抗螟虫资源的鉴定、筛选、标记与应用研究工作。现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兼任国家高粱改良中心副主任;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国际高粱合作项目中国首席科学家;担任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植物学会理事等多种社会职务;荣获2009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并被评为辽宁省第五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
5年来,共主持完成国际合作、863计划和省部级项目11项,现主持在研项目6项。育成高粱杂交种20个,引进资源300余份,育成系和恢复系20余个。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厅级科技创新奖8项。申报国家1项。培养研究生3人。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其科技创新成果“高粱雄性系7050A的创造与应用”,在杂交亲本选择、育种技术方法、A2细胞质转育上都具有创新性,全面提高了系的配合力和抗性水平,实现了系的更新换代,解决了在高粱生产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产量低、抗性差、遗传单一等多种难题。这项成果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地位。全国有6个农业科研单位应用7050A育成并审定推广了10个高粱杂交种,现已累计推广1200万亩,增产粮食12亿公斤,增收13.27亿元。此外,育成和推广的能源专用高粱品种辽甜1号至7号7个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没有能源专用高粱杂交种这一空白,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李玥莹(1966~),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199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2年9月到2003年2月在联合国国际热带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T)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高粱抗螟虫分子标记研究工作;2003年4月至7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比利时根特大学农学院进行研究工作;2006年7月在美国国家农业部植物研究所交流学习。现任辽宁省教育厅“生物系统进化与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负责人,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选。
多年来一直从事高粱抗病虫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国际合作一项;2006年主持的研究项目“高粱抗蚜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国家发明2项;培养研究生12人;发表论文20多篇;同时承担生物化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高级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然而前人研究结果均是对感病后材料的分析来判断,仅李海英等(2002)在对大豆灰斑病研究中曾发现,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本实验通过对抗感丝黑穗高粱三个不同生长阶段对照分析,得出结果:高粱在苗期表现为可溶性糖含量抗丝黑穗病品种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而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抗感高粱品种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则无明显差异。根据结论可以把可溶性糖含量作为苗期鉴定高粱抗丝黑穗病的生化指标,以便于对苗期抗丝黑穗病的高粱品种进行辅助筛选。5.3.3抗、感高粱细胞壁酶与抗丝黑穗病的关系
禾本科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质等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构成了植物体的天然屏障阻碍了病菌侵入。因此,在入侵过程中病菌产生的一些细胞壁降解酶是决定病原菌成功入侵植物的重要因子。其中,PG是以果胶质为基质的水解酶,而CX能分解纤维素并使其终水解成葡萄糖。
本实验中对抗感丝黑穗高粱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内PG、CX含量进行了全面的测定,PG活性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抗性亲本及其FZ代明显高于感性亲本及其F:代,在苗期抗感丝黑穗病高粱品种却无明显差异;而CX活性在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抗感高粱叶片内都无明显差异。通过对三个时期抗感丝黑穗病高粱品种叶片内PG、CX活性测定,我们可以把PG作为鉴定拔节期和成熟期高粱抗丝黑穗病的生化指标,诱导机制下使酶活性升高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序言
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前沿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在这本书中寻找的是一种对未来农业发展模式的启示。我一直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农药使用,虽然能在短期内控制病虫害,但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隐忧不容忽视。这本书的题目“我国高粱主要病虫害抗性分子机理研究”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指向了一种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解决路径——利用作物自身的抗性。我设想,书中或许会详细介绍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细致的实验,找出高粱在面对某些特定病虫害时的“防御密码”。这种“密码”可能隐藏在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也可能是在细胞核内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甚至可能是根系分泌的一些微妙的化学物质。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这些分子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分子防线”的故事。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的探索过程,比如他们是如何一次次验证假设,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筛选出关键的抗性基因,那将更显生动有趣。这本书是否能让我理解,为什么有些高粱品种天生就比其他品种更不容易生病?这种遗传上的优势,在分子层面又是如何体现的?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很关心的问题:如何利用科学的力量,帮助我们依赖的农作物更好地抵御自然界的挑战。高粱,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对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病虫害的侵扰,常常让农民们头疼不已,也影响着收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是如何深入到高粱的“基因王国”,去探寻那些能够帮助它“自卫反击”的分子机制。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书中会详细解读,当高粱的叶片受到蚜虫的叮咬时,它会是如何“感知”到这种威胁,并迅速调动体内储备的“防御武器”。这些武器可能是一种能够麻痹害虫的毒素,也可能是一种能够改变叶片气味,从而驱赶害虫的化合物。我同样也好奇,当根部遭受线虫侵袭时,高粱又会做出怎样的分子层面的反应?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目前最前沿的研究技术,比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被用来解锁和利用这些抗性基因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将抽象的“抗性”概念,转化为可以指导实践的农业生产技术。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可能带来的实际应用价值。作为一名对农业技术发展有所关注的读者,我深知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制约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而“抗性分子机理研究”,听起来就像是为解决这一难题找到了更深层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科学家们是如何识别出高粱体内控制病虫害抗性的关键基因或基因簇。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到,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能够显著增强高粱对某种白粉病的抵抗力?又或者,某个基因突变会导致高粱产生一种对某种鳞翅目害虫具有驱避作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介绍某一个或某几个抗性分子机理是如何被成功应用于改良高粱品种的。这可能包括通过传统的育种技术,将这些抗性基因导入到优良品种中;或者,借助现代的基因工程技术,直接编辑高粱的基因组,以激活或增强其固有的抗性。这本书能否让我理解,未来的高粱种植,或许可以大幅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转而依靠作物自身强大的“分子免疫系统”来保障丰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沉稳的配色和清晰的字体,预示着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深层机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从基因层面解决问题的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介绍高粱这个重要作物在面对病虫害时,其自身所拥有的抗性是如何被激活和发挥作用的。例如,当高粱受到某种真菌侵袭时,它体内的哪些基因会被激活,产生哪些特异性的蛋白或次级代谢产物,从而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又或者,面对某种害虫的啃食,高粱的根部或茎部又会释放出哪些化学信号,吸引天敌,或者分泌出具有驱避作用的物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分子通路图解,能够直观地展示这些抗性反应的发生过程。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及一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比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这些技术是如何帮助研究人员揭示这些复杂的抗性机理的。如果书中还能对未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高粱的抗性潜力进行一些展望,那就更具价值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科学的探索精神,它似乎在揭示一种隐藏在生物体内部的强大力量——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我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剖析高粱这种作物在面对威胁时的“自保之道”。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描述,当病原菌的孢子落在高粱叶片上时,叶片细胞表面的哪些受体会被激活,进而启动一系列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这些通路最终会引导哪些基因开始“工作”,合成出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或者能够引发植物“局部免疫反应”的分子。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分子相互作用的细节,它们之间是如何配合,形成一个高效的防御网络。例如,是否存在某些“哨兵”基因,能够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病原菌的入侵,并迅速向植物体内发出警报,从而调动起更强大的防御机制?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及,这些抗性分子机理的研究,对于开发新型的生物农药或者抗性诱导剂,可能提供哪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这本书能否让我领略到,科学研究是如何从微观的分子世界,去理解和解决宏观的农业生产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