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啓與利瑪竇 9787101070583

徐光啓與利瑪竇 978710107058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餘三樂 著
圖書標籤:
  • 徐光啓
  • 利瑪竇
  • 中西文化交流
  • 明史
  • 科學史
  • 傳教士
  • 文化碰撞
  • 曆史人物
  • 中外關係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101070583
商品編碼:29657667670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0-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徐光啓與利瑪竇

定價:13.00元

售價:9.5元,便宜3.5元,摺扣73

作者:餘三樂

齣版社:中華書局,上海古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101070583

字數

頁碼: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1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文史中國》叢書首批共58本,分為四個係列:“輝煌時代”、“世界的中國”、“文化簡史”、“中華意象”。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
  “世界的中國”係列共10本,集中錶現中華文化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閤,以展現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組成部分,強調中國與世界的開放共榮、和諧共處是中華,文化的固有精神。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他說:“能精此書者,無一事不可精;好學此書者,無一事不可學。”“昔人雲‘鴛鴦綉齣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吾輩言幾何之學,政與此異。因反其語曰‘金針度去從君用,未把鴛鴦綉於人’。若此書者,又非止金針度與而已,直是教人開礦冶鐵,抽綫造計;又是教人植桑飼蠶,涑絲染縷。”(《徐光啓集》第76、78頁)他以形象的比喻對《幾何原本》一書給予瞭高度贊揚。
  值得注意的是,徐光啓在刻印此再校本時,就已經放棄瞭將未譯之後九捲繼續譯完的打算,他說:“續成大業,未知何曰,未知何人,書以俟焉。”這是為什麼呢?
  ,“1615年,天主教教會日奉省區的省長瓦倫逖姆.卡爾瓦羅乾預瞭在中國的這種傳教政策。1614年,因為在日本對天主教的迫害狂潮,卡爾瓦羅被迫將在日本的耶穌會總部撤到瞭澳門。他如果不在中國事務上插上一腳,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在澳門立足。於是他頒布瞭嚴厲的布告,禁止使用利瑪竇的傳教方法。教授數學和哲學的工作也被禁止瞭。”(《從利瑪竇到湯若望》08頁)在他的影響下,北京教會的繼任領導人龍華民也不贊同利瑪竇的科學傳教方針,對翻譯科學著作不感興趣,也不予支持。第二,“當時在京的傳教士龐迪我、熊三拔等人對幾何學並不精通,尤其對後九捲更是不甚瞭瞭”(《徐光啓為什麼不續譯幾何原本後九捲?》)。
  因此可見,1607年《幾何原本》的成功翻譯是何等的不易!或者說,其得以齣版是極其偶然的。一方必須是精通此義又樂於此道的外國傳教士,捨利瑪竇而無他,另一方必須是立此誌嚮又有此能力的中國學者,非徐光啓而莫屬。而利、徐二公同在北京又僅有短短三年的時間(即從1604年徐光啓中進士到1607年他為父親守製而離京)。

序言

章 徐光啓的青少年生活
第二章 泰西奇人利瑪竇
第三章 在南京的次短暫會麵
第四章 匯聚京師
第五章 翻譯《幾何原本》
第六章 《畸人十篇》與利瑪竇之死
第七章 《泰西水法》和《簡平儀說》
第八章 南京教案與《辯學章疏》
第九章 遼東戰局與西洋大炮
第十章 主持曆局與編纂《崇禎曆書》
深入閱讀


《光影交織:明末清初的文化碰撞與思想嬗變》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末清初這一曆史轉摺時期,中國與西方文明在宗教、科技、哲學等多個層麵的深刻互動與復雜張力。它並非僅僅聚焦於某個具體人物或某次具體事件,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描摹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體係如何相互靠近、彼此滲透,最終催生齣中國思想文化內部深刻的結構性變化。 第一章:帝國的黃昏與陌生的召喚 明朝末年的社會圖景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儒傢正統思想在理學僵化後,已難以應對內外部日益加劇的危機。政治腐敗、天災人禍,使得傳統士大夫階層對現有秩序産生普遍的懷疑與不安。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遙遠西方的“新知”猶如一股清新的風,帶著迥異於中土的知識體係和世界觀,悄然叩響瞭東方的大門。 本章細緻梳理瞭早期傳教士群體(如利瑪竇及其後繼者)如何利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等“西學”作為敲門磚,逐步獲取中國上層精英的信任。重點探討瞭傳教活動初期的策略調整,從最初被視為“異端邪說”到被部分開明士人視為拯救危局的“格物緻知”之學。我們考察瞭江南士林對新知識的初步反應,那種既好奇又警惕的復雜心態,為後續的文化接納與排斥埋下瞭伏筆。 第二章:科學與信仰的張力:天人觀的重塑 本書的核心議題之一在於探究西方科學知識輸入對中國傳統“天人閤一”宇宙觀的衝擊。章節詳細對比瞭亞裏士多德哲學與宋明理學在本體論、認識論上的根本差異。哥白尼日心說(即使是早期的、不完全的版本)與地心說的爭論,絕不僅僅是天文觀測的細節差異,而是關乎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根本性哲學辯論。 我們分析瞭中國士人如何努力將西方科學知識“本土化”。他們傾嚮於將幾何學、代數視為古代《周髀算經》或《九章算術》的延伸,試圖在不觸動儒傢倫理核心的前提下,吸收其技術優勢。然而,這種“取用其器,不取其道”的嘗試,在麵對基督教教義中“原罪”“救贖”等核心概念時,遭遇瞭難以逾越的鴻溝。通過對當時私人信件、日記的爬梳,展現瞭知識分子在接受新事物時內心經曆的認知失調過程。 第三章:跨越邊界的交流者群像 本章聚焦於那些處於文化交匯點上的關鍵人物,他們是不同世界之間的橋梁或戰場上的士兵。 首先,關注那些在宮廷和士林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如何權衡政治風險與學術追求?他們的接受度是基於對國傢富強的渴望,還是對純粹真理的探求?書中描繪瞭他們與傳教士進行復雜博弈的場景,包括對曆法改革的參與、對西方醫藥學的引進,以及在“禮儀之爭”前夕微妙的立場選擇。 其次,探討瞭傳教士群體內部的多樣性。並非所有傳教士都持同一立場。有些專注於技術傳播,有些則緻力於神學辯論。他們的區域差異(如耶穌會與方濟各會的路綫之爭)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他們在不同地域的傳教效果和與中國官僚體係的互動模式。這些人物的命運交織,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精英的群像。 第四章:禮儀之爭的文化密碼 “禮儀之爭”是理解明清之際中西文化衝突的標誌性事件。本書將此事件置於更廣闊的政治、社會和宗教背景下進行考察,認為它遠超乎“祭祀”本身。 本章深入分析瞭清朝統治者對這一爭端的介入動機。對於康熙皇帝而言,接納傳教士的技術服務(如繪製地圖、修繕宮殿)是鞏固皇權、展現“天朝”包容性的手段;而教會內部的爭鬥,尤其是關於信徒是否可以繼續祭祖和敬孔的爭論,觸動瞭清廷對意識形態控製的神經。 通過對多方奏摺和教案記錄的細緻解讀,揭示瞭禮儀之爭如何從一個神學問題,迅速異化為一個關於國傢主權和文化認同的政治危機。它標誌著中國主流文化對西方宗教的全麵警覺和最終的排斥,也為後來的“閉關鎖國”傾嚮埋下瞭伏筆。 第五章:文化遺産的漫長迴響 盡管傳教活動在清朝中期遭受重創,但其留下的影響並未完全消散。本書最後總結瞭這次大規模文化碰撞對中國後續曆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西學在天文學、數學、製圖學等方麵留下的成果,雖然一度被壓製,但其影響並未中斷,並通過秘密的學術圈子和部分保留的文獻得以延續。更重要的是,這次碰撞迫使中國知識分子重新審視自身的傳統,激發瞭對“格物”精神的再認識,為晚清“師夷長技以製夷”提供瞭曆史的參照係。 《光影交織》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一個偉大文明在麵對外部挑戰時,所經曆的痛苦、掙紮、吸收與拒絕的過程。它是一部關於知識、權力與信仰如何在曆史的熔爐中鍛造的通史性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曆史細節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書中的許多場景,無論是紫禁城內的低語,還是鄉間田野間的實地測量,都充滿瞭鮮活的質感,絕非憑空臆造。作者似乎付齣瞭巨大的努力去查閱那些塵封已久的檔案、信函甚至是當時的輿論記載。例如,對某項西學引入引發的朝廷內部辯論的描述,書中引用瞭多個互相矛盾的史料來側麵印證事件的復雜性,這種多源頭互證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敘事的可靠性與厚重感。這使得我閱讀時,心中充滿瞭對曆史真實性的敬畏。它沒有為瞭情節的流暢而犧牲史實的嚴謹性,反而通過這種嚴謹,構建起一個令人信服的、有血有肉的清初曆史側影。對於每一個想要深入瞭解那個曆史斷麵的讀者而言,這種紮實的學術底蘊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律感,它不像現代流行的快節奏小說那樣追求不斷的刺激,而是更注重情緒和思想的逐步醞釀與升華。開篇的鋪墊略顯沉靜,但這種沉靜恰恰為後續的爆發埋下瞭伏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繪兩位主角精神世界轉變時的那種剋製與深邃。他們的人生軌跡並非一帆風順,書中坦誠地展現瞭他們的挫摺、誤解,甚至是與同僚之間的摩擦與隔閡。但正是這些“不完美”,纔使得他們作為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可感。讀到後期,當兩位主角共同在事業的高峰與命運的低榖中交錯前行時,那種相知相惜又各自承擔重任的復雜情感,讓人不禁為之喟嘆。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曆史的滄桑感,沒有激昂的口號,卻自有其不動聲色的力量,直擊人心深處對“使命”與“傳承”的思考。

評分

翻開這本書,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於“溝通”這一主題的深刻洞察和極緻展現。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跨文化理解的教科書。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兩位主角,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齣,卻都懷揣著對更高真理的無限嚮往。書中詳盡描述瞭他們是如何嘗試用對方的語言、邏輯和思維框架去理解彼此的世界觀,那種“試圖用幾何學的嚴謹去解釋天主教義”的努力,那種“將中國儒傢經典用拉丁文精準對照翻譯”的苦心,無不令人動容。這絕非簡單的知識搬運,而是一種靈魂層麵的對話與重構。閱讀過程中,我仿佛化身為那個時代的翻譯官,體會到每一個詞匯、每一個概念在轉換過程中所經曆的巨大張力和微妙的失落感。這種對文化鴻溝消弭過程的細緻描摹,使得整本書的立意遠超於單純的曆史敘事,升華為對人類求知本質的哲學思考。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次閱讀體驗,那便是“啓迪”。這本書遠不止於敘述兩個人如何相遇、如何閤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這個時代在麵對全球化和知識爆炸時所應有的姿態。作者通過迴顧那段曆史,巧妙地提齣瞭一個永恒的議題:如何在堅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時,擁抱來自外部世界的先進文明成果?書中兩位人物的努力與犧牲,為後世的文化交流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進步絕非盲目排外或全盤西化,而是在深刻理解自身優劣的基礎上,進行審慎而有遠見的取捨與融閤。我讀完後,感覺心中的視野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僅僅關注眼前的得失,而是開始從更宏大、更長遠的曆史維度去審視當下的選擇與未來的方嚮,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饋贈。

評分

這部作品,初讀之下便被一種深沉的曆史感所攫住。作者的筆觸細膩,仿佛帶著讀者穿越瞭數百年的時光,親臨那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與深度交融的年代。我尤其欣賞他對時代背景的鋪陳,那種大明王朝末年,內憂外患的社會氛圍,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為後續兩位核心人物的登場提供瞭極為堅實而富有張力的舞颱。書中對當時士大夫階層復雜心態的刻畫尤為精彩,他們對新知的好奇、對傳統的固守,以及在權力更迭中的掙紮,都呈現齣多維度的麵貌。這種對宏大敘事的精妙掌控,使得即便是對曆史不甚熟悉的人,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敘事節奏的把握也十分到位,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人物早年的求索與掙紮;時而又如驚濤拍岸,聚焦於關鍵性的決策時刻,讓人屏息凝神,手不釋捲,深切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背負的沉重與光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