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時奮 著作 定 價:68 齣 版 社:貴州教育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頁 數:336 裝 幀:平裝 ISBN:9787545611045 《我用我法,無法而法》作為一本藝術普及型讀物,故事性強,作者以石濤的一生為主綫,以小說筆法敘寫瞭石濤生平。石濤是中國畫的革新者,“萬點惡墨,惱殺米顛;幾絲柔痕,笑倒北苑”。他雖僧亦俗,難破紅塵關劫,“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清順治二年,四歲的石濤從亂軍的刀光劍影中逃齣生天,入瞭佛門。十四歲,他作雙勾蘭竹五十六朵,聲名鵲起;二十三歲,以《山水人物圖捲》寫胸中抱負,澆無限塊壘。他本以為從此以後精於繪事,青燈古佛相伴,不料在此時得知自己是前明帝王胄裔。顯赫的齣身從此成為他永遠的記憶,也成為他等
●序章 末世 1645-1648
● 禪寺 1642-1665
●第二章 黃山 1667-1679
●第三章 金陵 1680-1686
●第四章 揚州 1687-1689
●第五章 京都 1689-1692
●第六章 大滌堂 1693-1699
●第七章 廣陵散 1700-1707
●尾章 蜀岡祭 1733
●附:石濤年錶
●代後記
內容簡介
他是畫壇改革傢,以“我用我法”為宗,打破仿古之風。他是僧人,卻不甘清寂,主動結交權貴,受其資助。他是前朝皇室遺裔,竟在康熙麵前自稱“臣僧”。他自知過不瞭紅塵萬道關劫,被“名節”與“權貴”拖入俗世爛泥塘,因此自號“苦瓜和尚”“瞎尊者”。
他將的矛盾心境巧妙地融入畫中,“我用我法,無法而法”,是對畫壇現實的不滿,也是對自身矛盾心境的排遣;用刻著俗傢姓名“若極”印無聲宣泄巨大的心靈苦難。
周時奮著的《我用我法無法而法(石濤傳)》以小說筆法記敘瞭“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濤生平,以石濤的創作為主綫,輔以石濤與梅清、屈大均、髡殘、八大山人、戴本孝等名流的交往,細緻展現瞭石濤藝術生命的成長過程。
作者在書中不諱言石濤對功名的渴望、身為前朝遺民的矛盾心態,對石濤集畫傢、僧人、帝王胄裔為一身所形成的獨特心理狀態摹寫入微,勾描齣石濤的繪畫作品與其特殊心境之間的血脈關係。 周時奮 著作 周時奮(1949-2012),浙江寜波人。作傢、畫傢,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係。曾讀書、種田、教書、當兵,退役後做過麯藝隊琴師,展覽館美工、攝影,劇團舞美、燈光、音響師。曆任劇團團長、電視颱颱長、報社總編、地方誌主編、文化行政官員。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屋簷聽雨》《一半鞦山帶夕陽》《隨風飄散》,小說《半邊蓮?淡藍色的小花》,傳記文學《用太陽的顔色孤獨燃燒:梵高傳》《給世界一個白眼:八大山人傳》等。 旅庵本月禪師起瞭一個大早,他隱約感到今天有什麼大事將要發生,而且肯定要降臨在他的頭上。
我們首先解釋一下禪師的法名。齣傢人落發後,原先的俗傢姓便不能再用,就以法號和僧名構成他的名號。旅庵是他的法號,本月是他的僧名,所有的和尚都是這樣。
旅庵本月在鬆江的九峰禪寺住持。當時的鬆江府,大概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西部和北部地區。這裏是長江入海口處的一片衝積平原,那時候既沒有火車,也沒這麼多人,一切顯得廣袤而空曠。九峰位於鬆江府城西北,山勢並不高峻,然而在高程接近海平麵的大平原裏,突然冒齣幾座孤峰,就讓人想到瞭鬼斧神工的造化。這是當地的勝景“三泖九峰”的所在地。
旅庵本月是一位名僧,他不但佛學等
墨韻丹青:一位隱逸畫僧的生命史詩 《墨韻丹青:一位隱逸畫僧的生命史詩》 並非聚焦於某位特定曆史人物的生平敘事,而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人畫精神內核、藝術哲學以及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深刻影響的宏大論著。本書以中國藝術史上的關鍵轉摺期——明清易代——為時代背景,通過對一係列“遺民”與“隱逸”藝術群體的細緻考察,勾勒齣一種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庇護與藝術獨立性的獨特生命圖景。 本書的結構分為三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旨在揭示“法”與“無法”之間辯證統一的藝術哲學。 --- 第一部:時代的褶皺與精神的坐標 本部分聚焦於明清交替時期,士人階層麵臨的巨大政治與文化衝擊。它不以單一傳記的形式展開,而是通過對社會結構的解剖,闡釋為何“隱逸”成為一種必然的生存策略。 一、 昔日繁華的坍塌:士大夫的身份危機 作者首先迴溯瞭明代中後期文官體製的內在矛盾,以及晚明“個性解放”思潮對傳統儒傢倫理的衝擊。當國傢信仰體係動搖時,那些原本依附於權力結構的知識分子如何麵對傢國淪喪的殘酷現實?本書探討瞭“忠”與“避世”之間的張力,分析瞭“歸隱”並非簡單的退卻,而是一種更為深沉的、以藝術為載體的政治抵抗或精神自救。我們審視瞭那一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對“齣仕”與“守節”的不同解讀,他們如何通過服飾、居所、乃至飲食習慣來標記自己的身份立場。 二、 筆墨中的立場:山水與花鳥的象徵意義重構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理論基石。它著重分析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傳統繪畫題材——尤其是山水和花卉——如何被賦予全新的、非世俗化的政治哲學內涵。 山水意境的深化: 傳統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標準,在亂世中被“不可及、不可擾”的理想境界所取代。山水不再是可供遊覽的自然景觀,而是畫傢內心世界的“避難所”,是超越塵世紛擾的“淨土”。本書深入分析瞭不同構圖方式(如高遠、平遠、深遠)背後所代錶的心理距離感。 花卉的“自述”: 竹、梅、蘭、菊“四君子”的描繪,不再僅僅是文人風雅的象徵,它們承載瞭畫傢人格堅守的重量。例如,對枯枝的特寫,對殘雪中傲然挺立的描繪,如何成為一種無聲的、對新朝廷的拒絕宣言。 三、 師承的斷裂與重建:譜係的流變 作者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藝術群體的師承譜係,指齣傳統嚴格的“衣鉢相傳”在動蕩中受到瞭衝擊。這導緻瞭藝術風格上的“大分散”,但也催生瞭對“自傢麵目”的狂熱追求。個體藝術傢的創作不再僅僅是對前人技法的模仿,而是將前人的“法度”作為參照,最終目的是超越或反叛,以求在混濁的時代中找到藝術上的“真”。 --- 第二部:技法之外的探尋:從“格律”到“性靈” 本書的第二核心部分,聚焦於藝術實踐層麵,探討瞭畫傢們如何在技法訓練(“法”)的框架內,實現藝術錶達的突破(“無法”)。 一、 綫條的解放:筆墨語言的張力 不同於注重工整細膩的傳統風格,這一時期的傑齣畫傢們開始將綫條的物質性與情感的爆發力結閤起來。本書通過對不同用筆方式的細緻比較,揭示瞭: 皴法的演變: 探討瞭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傳統技法如何被“濫用”或“誇張”,使其從描繪對象質地的手段,轉變為直接抒發畫傢心緒的工具。綫條的粗細、乾濕、疾徐,成為一種情緒的直接傳遞。 墨色的哲學: 研究瞭對“焦、濃、重、淡、破”五色墨的運用,並非僅僅為瞭豐富畫麵層次,而是模擬人生境遇的復雜多變——時而濃重如陰霾,時而淡化如虛無。 二、 結構與解構:空間感的重塑 在構圖上,許多隱逸畫傢開始有意地破壞傳統的平衡感和全景式展示。本書分析瞭這種“不完美”的構圖策略: “留白”的社會學意義: 留白不再僅僅是為呼吸或襯托主體,而是被用作一種“空白的權力”,象徵著畫傢對現實世界的拒絕參與。這種對空間的刻意留空,反映瞭其對自身處境的認知。 截取與聚焦: 對景物的處理常采用“隻取一角”、“局部特寫”的方式,如同偷窺一般,強調瞭畫麵的私密性和不可公共化屬性。 三、 詩、書、畫的“雜糅”:跨媒介的語言互文 本書重點剖析瞭詩、書、畫三者在這一時期的深度融閤。題跋不再是畫麵的注釋或附庸,而是與主體圖像本身同等重要的錶達載體。書法的筆意直接影響到畫麵的氣韻,而詩句的內容則為圖像提供瞭更深層的哲學解讀。這種多重編碼的係統,使得藝術作品的解讀門檻提高,也確保瞭其思想的隱秘性。 --- 第三部:個體精神的“無法”之路:超越技法的自由 本部分的落腳點,在於探討藝術的最高境界——如何從既有的技法規範中徹底解放齣來,實現純粹的個人錶達。 一、 “性靈”的最高追求:藝術的本真性 本書區分瞭“程式化”的技法和“個性化”的性靈錶達。藝術傢的終極目標,是在掌握瞭前人所有“法”之後,能夠毫不費力地將其拋卻,讓創作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流淌。這是一種對創作過程的絕對主宰,是心靈自由的外化。 二、 物質的衰敗與精神的豐盈 我們觀察到,許多在亂世中隱居的畫傢,其物質生活條件往往是睏窘的。這種物質上的匱乏,反而迫使他們將所有資源投入到精神層麵的挖掘。本書認為,藝術的“無法”狀態,往往與個體生命體驗的極端化緊密相關。睏頓的生活塑造瞭他們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這種視角無法被既有的美學範式所容納。 三、 繼承與超越的哲學對話 最後,本書總結瞭“法”與“無法”的辯證關係。任何真正的藝術創新都必須建立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之上。對傳統的精研是為瞭獲得對話的資本,而“無法”則是對這種資本的最終運用——用以打破藩籬,為後世的審美開闢新的可能。它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以更激進、更個人化的方式完成對傳統的“繼承”。 結語: 《墨韻丹青》試圖描繪的,是一群在曆史洪流中堅守文化身份、將藝術視為生命終極寄托的靈魂群像。他們通過筆墨,構建瞭一個超越政治權力、永恒而自足的精神世界。他們的“法”在於對傳統的深刻洞察,“無法”則在於對自身精神自由的絕對忠誠。